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何处问长安 > 第37章 青蘋之末(二)

何处问长安 第37章 青蘋之末(二)

作者:不窥园主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2 12:32:42 来源:文学城

一夜雪乱舞,至清晨方停。凛冽的北风拂尽尘嚣,万籁俱静,天地间唯有浅素银光。龙山尚在酣眠,忽有一阵跫音擦响阶上积雪,其声极细极微,仿若幼蚕啮桑。脚步尽头的青色衣袖上下翻飞,似乎要将那人拉扯进无处着目的无边迷茫——但它终究未能得逞,江永四平八稳地向山巅平台走去,如同一颗冰晶钻进了云里。

他拥在炉前,观浮雪在壶中一片接着一片化开。天染微霞时水正好二沸,茶壶边缘如涌泉般连珠鼓波。一勺沸水倾入瓯中,暖雾与茶香一道升腾,“仲远远道而来,何不与永同饮此茶,共赏龙山雪景?”

于阶下静默良久的赵瞻掸落袖上轻白,向江永恭敬一揖。“瞻得兄长一邀,幸何如之,”他快步走到案前,又关切地问道,“恒之兄,你不冷吗?”

壶中腾起细密雪浪,江永揭开壶盖,放琼芳重归天际,“江永已厝火于积薪之下而寝处其上,岂会感到寒冷?”

“‘如入火聚,得清凉门’,兄长所当忧者非胸前之炉火,而是背后之风雪啊。”

江永抿唇轻笑,“茶将凉矣。”

赵瞻这才接过茶瓯,坐在对面细细品味。

江永又用沸汤点了新茶,轻声的叹息被冰雪吸去大半,“大会本为平息新政非议而设,未曾想半壁江山皆为浙东而来。此番群英荟萃,恐怕非要论个地覆天翻不可了。”

“当此内忧丛生、外患遍地之际,江南有识之士谁不以破旧立新、救亡图存为己任?恒之兄先着一鞭,自有四方之人慕名造访。何况朝廷今日改革浙东,明日便会推行江南,士绅黎民有不明处、质疑处、批驳处欲上达天听,可与言者唯兄长一人,”赵瞻道,“来者既多,难免鱼龙混杂。勾结官商、田连阡陌的缙绅不少,把持地方、背靠重臣的豪族亦多,新政侵其家产、损其私利,若他们公然叫嚣,兄长当如何应对?”

“四海纷扰而尚能会盟,便是春秋而非战国之世,”江永手中的空茶盏轻叩案几,神貌朗肃如雪中青松,“宴席之上首当定座次,次乃诵《诗经》,何忧刀笔诛伐之事?”

朝阳自山坳闲闲爬升,山下的岑寂渐渐化出声响。人声与车马声淹没了呼呼风声,阶上的皑皑白雪也被踏为尘泥。龙山褪去粉饰的外衣,再次露出了枯瘦而丑陋的面目。

“诸君察百姓疾苦、虑皇朝安危,不顾风雪侵身,特来龙山共议新政,江永感激不尽,”自山中石阶至山巅平台都站满了人,青丝与白发相杂,儒服与道袍交错,他们带着各样目的,操着不同乡音,见江永起身开口,便一致安静下来,“永三尺微命,重孝在身,奉旨推行新政,常恐力有不逮、思有不及。今邀诸君来此,一为澄心明意,破除坊间谣言以安众志,二为答疑解惑,条析新政主张以释疑忧,三为集思广益,探讨改革得失以减过错。还望大家直抒胸臆、畅所欲言。《书》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注6)’,江永愿与诸君共勉!”

在场之人皆知此话分量。改革牵涉多方利益,民间议论纷纷,朝中弹劾不断,江永以召开龙山之会的方式集中听取意见、讨论问题,便是要同不满与反对者当面对峙,将所有有争议的问题摆在明面上解决,若此后再有妄议阻碍者,便是“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一旁的董齐停下记录会议的笔,掠过江永侧脸的目光微露惊诧——他曾与江永抵足夜谈,知其谦恭谨慎也知其热血难凉,如今却见寒刀锋芒毕露,是仓然迎敌,还是时机已至?

台下议论纷然。有人问起新政的具体举措,江永逐条解释清楚。有人质疑新政推行的效果,江永便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算给他听,考虑水旱荒年扣一些,考虑内外兵乱又扣一些,再加上调兵、固城、修路、筑堤等各样消耗,若是沿用旧的税法必将国匮民穷、难以为继,而推行火耗归公、齐民纳征、摊丁入亩与松弛海禁后或能得一线生机。随后又有人顾虑官吏之阳奉阴违,外夷之趁乱入侵,兵匪之劫财扰民,江永也分别给出应对措施与制度保证。冬阳斜挂云端,照见江永额上的淋漓汗珠。他正想缓口气、喝杯茶,忽有一道苍老的声音传至耳畔,“阁老推行新政,无非为齐户等、均贫富、一尊卑。然而士乃四民之首,岂可与工商农户等量齐观?若令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则士人之尊尽矣,又如何垂范社会、教化万民?商乃四民之末,轻迁徙,存远志,无有居心,其囤积而民饥馑,谋利而民贫厄。若增税于商,则其必将负担转嫁于民——阁老为开利源而齐民等户,便不怕弄巧成拙吗?”

人群中立时有人反驳道,“老先生此言甚为不公。士绅握天下政教之脉,商贾得四海钱谷之利,当兹家国存亡之际,阁下不令二者捐私纾难,反全责税役于工匠农户——此二民何其贫乏,不待挽救皇朝危亡,便已被盘剥殆尽。良顺者有转死沟壑之悲,险恶者无逆来顺受之理。待其铤而走险,则士绅商贾之财富又能保存几时?今李翊在陕,全寿入蜀,白教滋扰浙、闽、粤,老先生公然为士绅搏尊名、为商贾谋实利,毫不顾及黎庶悲苦,竟不知真是为名教卫道,还是别有用心与逆贼勾结?”

“正因教化不修、民风不厚,方有胡虏肆虐、流寇披猖。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阁下不以理顺纲常、持正名分为首务,反要乱四民之序、动礼教根本,岂非南辕北辙、因小失大?”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仓无宿储,民无温饱,先生仍侃侃而谈礼教德化,比之晋惠帝‘何不食肉糜’又有何差?”一名衣着华贵的青年拱手起身,“学生以为,士、农、工、商四民于我朝而言皆不可或缺。无士则无人行教化、理国政,无农则无人植谷粟、活万民,无工则无人制衣帛、造器械,无商则无人通有无、营四方。故而虽有异业,道者一也,理当同享国利,共赴国难。然皇朝定户等、别尊卑,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视哀哀下民为刍狗。元元生民靡恃,而视皇朝社稷为他物。昔乡人劝曹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正由于此。”

“贾文珲,尔一介商人之子,也配在此大言不惭!”

贾公子立刻闭口噤声,将脸颊涨得通红。

“本官说过,人人皆可畅所欲言,”江永神情严肃地提醒道,“更何况新政牵涉各籍各业之利益,自当听取各行各户之意见,若只为士绅考虑而枉顾其他,岂不有失偏颇?还请这位贾公子直抒己见,为永纠偏扶正、指点迷津。”

然而不满之声仍是此起彼伏,“既为商贾,又何敢着丝绸、披裘衣?看来扰乱纲纪、颠覆名教者,正在尔辈!”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商人有僭越之处,士人便无?”赵瞻轻蔑的声音从千人之诺诺中脱颖而出,“圣人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却有多少士绅勾通豪商,交赂遗、营赀产?圣人曰存天理、灭人欲,却有多少儒生竞奢斗巧,挟娼优、耽博弈?圣人云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纵观天下,何人不结党,何人不斥他人为党,何人不被劾为朋党?丧难之世,礼崩乐坏,纲常仪轨已然瓦解杳逝,不若用刑典、用明典、用重典!不论所出何籍,只以所拥家产为抽税标准,如此才是至公之道!”

“恩师,这位便是赵瞻赵仲远,”江永同身边的宋景迁小声耳语,“仲远是万历朝首辅赵涉川公的曾孙,学生同科状元赵略赵伯韬之弟。咸嘉十四年河南大涝,伯韬因抗旨为百姓免赋而被逼自尽。仲远因之愤懑,自此断绝仕进之念,只是束书牛角、周游各地,其学识见解远超一般士子。学生与仲远常有书信往来,于政事中得其指点多矣。”

宋景迁点点头,未做任何评价。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孔孟之说传延近两千年,道为之固,德为之昌,国为之兴,民为之安。个中精微深妙之处,尔等彻悟否?儒学启汉唐之盛,致宋元之治,帝王奉为圭臬,百姓引为绳则,其理千年不易,其学万载存真,岂是小子能够妄议的?”

“儒学岂是一成不变的?孔孟蹈仁取义而其言不用,荀子尊崇礼法而急近事功,董仲舒杂糅阴阳而神道设教,程朱辨析道义而发扬性理,陆王内求诸心而循道日用,及至今朝,则天下士子清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体,而先辞其末,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其嚼笔吮毫之一日,则外夷秣马厉兵之一日(注7),将来夷狄亡吾国,杀吾民,灭吾种,毁吾文,则中夏与儒学同归于尽也, ”赵瞻针锋相对,“再者,春秋战国之时礼崩乐坏,孔孟为复三代之治而首倡仁义,其行不容于时而言忤于君,虽不用于当时,却传之后世。而后秦并天下,二世而亡,刘汉继之以兴,彼时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改造儒学以安定治道。及至宋时,则濂、洛、关、闽各学纷起,至于朱子而道学大成。朱子推究宇宙天理以求人事,视三纲为天理之同行,五常为天理之件数,则君臣父子之分定矣——君之视臣,犹如父之视子,可无故辱之、挞之,诛之,而臣不可以须臾怨之、悖之、抗之。由此观之,则儒学以察时事之弊而兴,以构学术正统而盛,以折身事君而固。昔人求诸事物以教君子,今人求诸心性以教小人。士先不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空虚之学妄图经世济民,吾固知其将亡矣。”

董齐笔尖一顿,向同样正埋头记录的华安轻声叹道,“佛家曰‘成住坏空(注8)’,此之谓也?”

“今儒固有乐趋便易之失,东林以格物实践矫挽之,有放纵悬空之弊,宋老以慎独证人补救之,”一道雄厚的声音打破满场寂静,丁启闳向台上的宋景迁深深一揖,转身又道,“天下无涵容万物之学问,唯后来人奋力补缀添革之。中夏文脉未绝,孰能道儒门将亡?”

“纵有避虚归实之学、慎独收敛之说,也不过扬汤止沸、治标忘本耳!”赵瞻道,“万历之时,先祖曾整顿吏治以固邦本,清丈土地以均赋役,毁**院以定士心,然其谤议满身、人亡政息,何也?官绅豪商之势已不可制,工匠小农之利竟不可保,今又谈四民尊卑,则农何贵于商?工何贵于商?诸君既不愿返于淳俗,何必恬而忘耻、故作矜贞?麟生所言补缀添革之事,也只是齐逞意见、专事口舌而已!世道急变,孔孟之道如何可用?”

满座大哗,议论声、质疑声、激愤声、感叹声、称扬声纷然杂起。士大夫们随这座江山苦闷了太久。祖宗之法绳束天下臣民,宣廷腐朽不堪,无力革弊更张,唯有苟图岁月、坐以待毙而已。太多有识之士看穿了龙椅上九五之尊的昏聩无能,早已对兴复宣朝失却希望。他们在圣贤之道与现实污浊的裂隙中愤懑,在迟暮王朝与理想社会的鸿沟中躁动,在皇权专横与绅权渐张的冲突中奋起。他们在朝结党,为家国百般槃筹,与宫廷相抗,在野结社,于地方声望渐隆,与官府颉颃。亲亲尊尊、君臣父子之说早已如昨日凋零之黄花,护花者怜花,却终究也要葬花。葬花之人填平花冢,守着枯枝若无其事,唯少一人将他们的虚伪与自私一一道破——而如今这个人出现了。

儒学啊儒学,你好像一袭华美的长袍,董齐停笔呵手,心中这般感慨,袍上爬满了虱子,又披在一具枯骨之上(注9)。

“那依仲远之言,且为之奈何?”

“一者,溯其源头,取诸子百家之长更补之,二者,革其根本,取外夷先进之道改良之,”赵瞻不顾人声鼎沸,高声宣扬道,“管子有‘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注10)’之语,李斯有‘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注11)’之言。唯君图之!”

“此子玄鉴深远,见识胆量非常人可及,”台下仍是一片嚣嚷,冷眼旁观了全场论辩的宋景迁叹道,“古人云‘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此语果有之乎?”

见恩师没有立即对赵瞻“儒道为骨、皇权为皮,二者互为表里,同生同灭”的说法进行激烈反对,江永悬起的心放下一半,“恩师是否在担心仲远所言动摇大宣根基,未及另起炉灶,便已速祸?”

“书生之意气不过鞘中之利刃,唯秉权者可以操掌伤敌,”宋景迁的目光淡然扫过江永,“恒之将此子邀至浙东,我该担心于他,还是担心于你?”

“敢问兄台,何为‘取诸子百家之长更补之’?”

“取兵家之知兵好勇更补儒家之温良恭让,取杨朱之贵生节欲裁纠末流之虚浮竞奢,弃法家之术、势,取其正名备法修革今之心治失度。尤为重要者,则是以墨入儒,寓利于义、兼爱尚贤。既要正其谊、明其道,又要谋其利、计其功。既要蹈天下之仁,取天下之义,又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人亲亲疏疏、尊尊卑卑,互争相竞,罔有宁息,存亡关头只顾私计、贼寇之前难结同心,皆由于此——如此天下之大害,非兼以易别、尚贤使能不可革之!”

“赵仲远!你狂悖乖谬、数典忘祖!墨家毁弃礼教,妄谈鬼神,蔽于用而不知文,反乎人心而天下不堪,岂能以其乱圣人之道!”

“墨家之学有不足处,故而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岂可以偏盖全,以瑕掩瑜?”赵瞻反驳道,“今非小农耕织之世,所识非亲,如何遵循三纲?所交惟利,如何硁守五常?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注12),则于事其无补乎?”

“以言惑众、动摇邦本,赵瞻你意欲何为?”于问泉愤然冲到赵瞻面前,攥住他的衣襟破口大骂,“士农工商之序乃皇朝根基,亲疏尊卑之别乃不易天理。尔道兼相爱,便是乱吾民、坏吾度,尔道交相利,便是损吾道、败吾德,尔道尚其贤,则更是弃治取乱之法!墨子还云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注13)……”

“本是讨论新政之利弊,怎会谈及儒墨之优劣?”江永适时插话,将二人的辩论止于“大逆不道”的深渊之前,“江永此前说过,龙山之会,在座尽可畅所欲言,是故儒墨之辩亦非不可。然而还请诸位察新政之得失,析新政之可否,观其是否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莫要原情定过(注14)、专做诛心之论。”

注6:引自《尚书·益稷》,意为:如果我有过失,你们要辅佐我。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议论。

注7:部分语句引自顾炎武《日知录》及明代李刚主《恕谷集》,转引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注8:成、住、坏、空指的是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于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

注9:借用张爱玲在《天才梦》中的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注10:引自《管子·牧民》,意为:不要因为外姓人跟自己不同姓就听不进他们的意见,不要因为是外乡人的办法就不采用,不要因为是外国人的主张就不听从。

注11: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注12:引自《墨子·尚贤中》。

注13:引自《墨子·尚同上》,完整的语句是:是故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注14:原情定过:追究他心里的动机来确定有无罪过或罪过轻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7章 青蘋之末(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