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好事近 > 第200章 海誓山盟总是赊

好事近 第200章 海誓山盟总是赊

作者:羡鹤山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6 08:35:12 来源:文学城

那一年,长安城第一场秋雨很缠绵地下了十天。

曲江楼四面临水,南面可望骊山,江景秋色中,真如海笔下的山川海岳图正是画融于景、景在画中,名声大噪,长安城的文人骚客无不争相登楼传阅赏玩,一时间,各府邀请真如海去雅集的帖子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但都被她无一例外地通通无视了。

这种一窝蜂而上之势,在真如海看来是独属于长安的傲慢和狭隘。说到底,这帮人并没有鉴赏的雅趣,不过是追赶一时的风潮罢了。

长安,肤浅。

只有那个说“这画寻常看也不过寻常,在雨里看说不定有几分意思”的人,真如海觉得倒是还算有眼光。

至于他说的《白骨罔像本愿图》,真如海也拿定了主意,要去瞧一眼。

可是长安连绵的秋雨,下起来没完,浸泡的一切都很潮湿,真如海的心情也是,一拧就攥出一把水来,她没来由地焦躁,从肺腑到肚肠时常被一种酸胀的痛楚所侵蚀,搞得她寝食不安起来,家里请了太医来看,却什么也看不出来,只说是水土不服。

因此当她提出要去会昌寺里小住几日的时候,大长公主和驸马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孩子受佛祖的看顾之深,而她没有来由的不适也正适合去清净的寺院接受一番静养和洗涤。

会昌寺有很多禅画的收藏,每间殿宇几乎都有珍美的壁画像,因为父母慷慨的布施与馈赠,住持也尽可能地为真如海提供了最大的方便,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段,寺中的大小僧侣会回避起来,方便她这位女檀越欣赏画作。

宁静的禅寺生活和精美的禅画佛像平抚了真如海心中的焦躁,她觉得自己又回到了佛光的庇佑之中,不再那么惶惶然而不知其所止了。

真如海一直在等待月圆之夜,她想去后山崖洞看一看那副“真是不寻常”的《白骨罔像本愿图》。

盂兰盆节那一天,会昌寺有一场很大的水陆法会,所有的僧侣诵经千遍为香客们过世的亲人超度,法会结束又有放灯仪式,因此一整日寺庙里都不断有人进出往来,真如海未免不便,一直待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很早就睡了。

她醒来得毫无预兆,没有梦、也没有任何声响,似乎就是心中受了什么感应一般,让她在那个瞬间,自然而然地就醒了。

雨不知是何时停的,乌云给月亮腾了位置。

说是后山,但其实从前殿修了平整的青石板路,真如海点着灯笼过去,一路走得非常平稳而又顺利。

可是她的心情却又是惊心动魄的。

雨后的夜里,空气湿润,带着久违的一丝凉意,直沁润到心肺里去。那处崖洞,说是崖洞,其实是一处小小的殿宇,供奉着一尊小小的地藏王菩萨像,罕见的是这是一尊女相的地藏,因为传承已经太过古老,寺中僧侣谁也说不清它的来历。

真如海双手合十,对着这小小的地藏菩萨拜了拜,心意可谓很诚,无所念亦无所求,很澄澈地,像这雨后的月光。

但杂念瞒不过天地、瞒不过神佛、也瞒不过自己。

她有点希望能见到那个人。又有点害怕见到那个人。

所以当她听到木门嘎吱的响动,受了惊地一回头,当真的看到那个人的时候,真如海觉得自己的血从头到脚都凝固了。

月光洒下来,洒在他的身上,真如海能够很清晰地看清他的面容。

他倚门而立,她跪在佛前,心照不宣地对视了。

崖洞壁上一滴雨精准地落到她的眉间,点化了她未能宣之于口的隐秘情愫。

时间也许很短,但在回忆里却是很久的,佛教里关于时间的流逝有着很精准的定义,很短很短叫刹那,很久很久叫做劫。

真如海想,她遇到了她的劫。

他和她挑着灯笼,一寸一寸地赏鉴那绘于墙壁上的《白骨罔像本愿图》,烛光很暗,但是他的眼睛却很亮,像缀了星光在里面。

起初他的手掌隔着袖子托着她的手臂,提醒她当心脚下,后来不知哪一个瞬间,她趔趄了一下,无意间就握住了他的手指,当她意识到的时候立刻想要松开,然后被他不着痕迹地反握住了。

他们用只有彼此对方能够听到的声音交换心得,他们引经据典地辩法直到彼此词穷哑口无言,只能坐禅似的四目相对。

最后,是他率先把目光又移到壁画上,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倒比烛光下看更别有意味深长。

“是不是寒凛凛、森森然,但是却又很美?”

真如海没有回答,这样的美让她感到毛骨悚然了,似乎这美是不属于人间的,一定要伴随着鲜血、死亡和腐烂。

画中白骨,使她心寂然。

这幅画,给她一种波澜不惊的毁天灭地之感。

她在一瞬间忧郁不堪,似是着了相,再度惶惶然了。

烛火感应到了真如海的心绪,晃了两晃,倏地灭了。

云遮挡了月光,黑暗像一张薄毯轻轻地披在她的身上。

既像是毫无防备,又像是期待许久,他滚烫的嘴唇贴在她脸上的时候,真如海的心怦怦而跳,喜悦而紧张地悸动了。

她回应了他。

她用滚烫而又微微颤抖的唇瓣描摹了他的眉眼轮廓,虽然是在黑暗中,但是真如海觉得她一辈子也忘不了他了,他在她的眼前,在她的心里,如此清晰、如此真实、如此生动。

一切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当着天地、神佛,他们彼此的心意袒露无疑,用热情回应热情,用沉默应对沉默。

尤其是,当着神佛慈悲的光环和眼目,他们放肆而又大胆地拥抱亲吻,在这最圣洁不容侵犯的地方,藐视人伦。

“你怎么敢?”他的嘴唇轻轻吮吸真如海的耳畔,“你就不害怕?”

他的手轻轻捧起真如海的脸,亲了一下,又一下。

“你为什么来?你不怕我是坏人?”

真如海听到自己的声音是微微带着颤抖的,但那语气却是初生牛犊似的:“那你又为什么来?”

“因为月亮终于圆了。”

“还有呢?”

“因为这是一幅很不寻常的画,叫人过目难以忘怀。”

就没有一点点是因为想要见到我?真如海没敢问这句话,问了,就落了下风,好像自己是因为想见他才来的。

“我没想到能见到你,”他的声音和吻一样细细碎碎地洒在真如海颈间,“你的胆子可真大。”

真如海想,他说的这个胆子,是夜里看画的胆子,还是别的胆子?抑或是都有。

“你是谁?”他捧住真如海的脸,“你叫什么名字?”

真如海微微讶然了:“你不知道我是谁?”

不过她立刻又觉得这样才好,他不知道自己是谁,说明他不是故意来接近自己的,他和她是因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惯性使然的必然相遇。

“难道我应该知道你是谁?”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真如海的脸颊,“难道你很有名?”

真如海推开他:“难道你觉得我是那种只要是个男人就会投怀送抱的轻浮女人?”

这一推,让他愣了一下。

真如海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领口,端起她县主的口吻说:“难道你不知道,你跟你的父亲长得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他愣了一下:“你认识我父亲?”

“那天在曲江楼,我一眼就认出你来了,”真如海站起来,她觉得自己有一点大胆,又有一点理亏,“我知道你是谁。”

他也跟着站起来了:“可我不记得以前见过你……”似是有些着急,“我们在曲江楼之前,见过面吗?”

其实真如海心底有一些窃窃的喜悦。她懂画,刚好他也懂;她自幼学佛,刚好他也是;就连随母姓这一点,都让真如海觉得她和他是特别亲近的。

他们之间有这么多的共性和共鸣,是真的有缘分,是命中注定的。

“我要走了。”真如海虽然这么说,但是他希望他挽留她,再约定下一次见面的时候。

“你真的不告诉我你的名字?”他没有挽留,至少没有明着挽留。

“我父亲姓洪,我母亲姓李,我也姓李,我们一家从钱塘来,”真如海说完,觉得应该留一点悬念,“我的名字,下一次再告诉你。”

他笑得漫不经心:“你怎么知道还会有下一次?”

真如海也笑了,笑得胸有成竹:“当然会有下一次的,杨骎,我们一定会有下一次的。”

雀跃的心情催动雀跃的脚步,真如海如欢欣的小鸟一样扑棱着翅膀飞回了自己的禅房,她把被子蒙在头上,在床榻上翻来覆去地打滚,想要把刚才奇遇的每一个细节牢牢地刻在脑海里,回想一遍,再想一遍,然后在甜蜜和悸动的梦里再回顾一遍。

她丝毫没有意识到,就在刚刚,她犯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

下一次,不出真如海所预料的那样,很快就来了。

真如海从钱塘来到长安,没什么朋友,家里也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总是独来独往,就在不经意的一个街角,她不经意地听见有人叫了一声她的名字。

“李真如海!”

循声望去,一辆装饰华美的马车里,杨骎掀起车帘,露出真如海永生也不会忘记的一张面孔。

真如海得意地微笑了。

她把自己父母的姓氏和出身相告,几乎就等于是告诉了他自己的名字,若是这还不知道,真是傻子了。

“李真如海,想不想去见识一下真正的长安城?”

真如海欣然应允,上了那驾华美的马车,登车前她既像是不经意、又像是很在意地确认了车上“董”的字样和家纹,错不了,是英国公董家的车。

虽然姓杨,但杨骎是英国公的孙子,错不了。

真如海觉得自己大约是爱上了黑色。

她做了好几身黑色的圆领袍,打扮成少年郎的样子和杨骎同出同进、同车同行;在里坊中,在夜色里。

黑色似乎能把人藏起来;黑色是绝对的强大的颜色,在绘画中,是可以包容所有其他颜色,也可以毁灭所有其他颜色的;但黑色又可以是任何颜色,浓淡厚薄焦疏,可以描绘天地万物,可以暗藏心事。

杨骎认识那么多人,而恰恰真如海在长安城谁也不认识,也几乎没有人认识她。她跟着他穿行在一间间豪屋大宅中,从一场宴饮过渡到下一场,形影不离。杨骎对别人介绍她作“我的小兄弟”,这让真如海忍俊不禁、欢欣不已。

她没有哥哥兄弟,但是从现在开始有了,她像是与他失散许久,通过投胎转世轮回到了现在这个家里,又要通过这一桩联姻与他在这一世重逢。

宴饮上的人醉后时常分不清两人,一会儿管杨骎叫“二郎”,一会儿又管真如海叫“二郎”,两人并肩而立了,真如海又成了“三郎”,她在这种糊里糊涂的糊弄中感受着滑稽,顺着杨骎的话头子胡说八道起来,一会儿说二郎是家里的小排行,一会儿说三郎是族里的大排行,说得云里雾里、似是而非,说得那些试图搞清楚董公究竟有几个儿子的人浑浑噩噩,然后她则牵着、拽着、拉着杨骎的袖子、有时是手,迎着长安的夜风,一身黑衣地隐入长安城的夜色。

真如海跟着杨骎,见识了长安的十二时辰变换。

他们伴着弘福寺的晨钟闯入东市,逛遍每一间藏在犄角旮旯的铺子;然后去竹意森森的开明坊随便寻一家食肆吃一顿雅意盎然的午饭;下午的时候平康坊就开始热闹起来,斗鸡走马,长安城的公子哥儿都会到这里来找乐子,杨骎靠和一位终南山来的道士切磋剑术赢了一块刻着“天官赐福”的铜牌当作彩头送给真如海,还得意洋洋地要真如海还礼。

“我是属马的,你就送我一个跟马有关的小玩意儿吧。”

于是真如海特地寻了一块白色的寿山石,熬了一宿没睡,刻了一匹奔腾的小马作为闲章相赠,同时附赠还有一张三寸大的小像,绘制的是杨骎和那道长比剑时腾跃的背影,小像上不仅钤盖了小马印章,还留下了“李真如海赠君留念”的落款。

看着杨骎珍而重之地把印章和小像收藏进怀里,真如海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幸福。

他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登上乐游原,又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光顾西市的胡姬酒肆,待酒意熏熏然的时候去平康坊的青楼里跳舞,然后恶作剧似的假装走错了房间,“唰拉”一下推开秋娘们薄薄的纸门,打断那卿卿我我将成未成的燕亵之事,然后大笑大跳着,留下一串哈哈哈后拔腿奔逃。

有一次实在不巧,玩过了火,坏了一个据说是黑白两道通吃的大汉的好事,那大汉一身花绣,纹得前胸后背双臂双腿甚是唬人,真如海登时吓得眼睛溜圆,几乎是被杨骎夹在胳肢窝下半抱半背地逃离了现场。

他们手拉着手跑,像一对亡命狂徒。杨骎人高腿长,在真如海眼里简直能飞檐走壁,但他从没有一次丢下她不管,而是用肩膀用手臂托着她翻墙越栏,然后在几乎被人抓住后心的那一刻逃之夭夭。

他们一路跑到喟叹桥,可是后面的人依然紧追不舍,丝毫没有放过二人的意思,桥下划过一条窄窄的蓬船,杨骎提议跳下去。

真如海摇摇头:“我怕高。”

杨骎握了握真如海的手:“有我拉着你呢。”

真如海还是摇摇头:“我不会水,我们还是接着跑吧。”

可是桥的另一面也来了追兵,把他们堵得无路可逃。

“你不跳的话,”杨骎看看即将上桥的追兵,“那我可跳了哦!”

真如海还在犹豫着。

“跟我走还是留下来?”杨骎向真如海发出了最后的邀请。

真如海克服不了高和水的双重恐惧。

只在片刻须臾间,杨骎的长腿已经迈过桥,然后轻捷地纵深一跃,稳稳地落在了窄窄的船上。

真如海看看桥两侧的追兵,又看看桥下的船,和船上的杨骎。

杨骎向她伸出双臂。

“跳下来,有我接着你呢!”

真如海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是最后时刻的决心却又很难下。

“我一定能接住你!”杨骎的手臂还是伸着,可是窄窄的船却要划离桥下了。

真如海承认,在那一刻她犹豫了再犹豫。

因为被追兵抓住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她是县主,有父母大人出面,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

可是船越来越远了,杨骎的手臂还伸着。

真如海觉得自己如果不跳下去的话,杨骎会很失望,她也会对自己很失望。

于是,就在后心被那一身花绣的大汉薅住的前一刻,真如海从喟叹桥一跃而下。

落入了杨骎的怀里。

船夫桅杆一撑,小船顺着水流迅敏地驶走了,只留下桥上传来的一连串叫骂声。

她的心在腔子里怦怦而跳。

杨骎的双臂环抱着她,真如海也回抱回去,是个小猴抱母猴的依赖模样。

我把命都交给他了,真如海心想。

我的心再也不会为另外一个人这么猛烈地跳了,真如海看着夜色里杨骎忽明忽暗的面容,把脸深深地埋进他的怀里。

只为他一个人跳就够了。

是值得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