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寒松传 > 第22章 水中央

寒松传 第22章 水中央

作者:lemon drop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1-01-21 08:40:15 来源:文学城

第二日正好是双日,韩松晨间仍去刘氏族学听课。吴先生是个面相板正的中年人,对她的出现不以为然,但碍于主人家的吩咐,没有说什么,给她在后排角落安排了一张小案。

十几个孩子虽然师从同一个先生,但所学内容并不一样。吴先生先在厅中转了一圈,查看了每个学生的进度,最后走过来问她:“女公子读过什么书呢?”

韩松谨慎地说道:“在家学了几个字。”

吴先生道:“那写几句《训纂篇》*吧?”

韩松道:“学生不知道这篇。”

想必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初级教材,吴先生面露不虞之色,又道:“《博学》呢?”

韩松赧然道:“亦不知。”

吴先生叹了口气,念道:“公孙西门,乐正东方。”

韩松一头雾水,吴先生道:“写这几个字。”

她这才反应过来,想了想,提笔依样在麻纸上写了。吴先生看了,道:“字倒写得不错。”

又念道:“稻黍稷粟,葵韭苏姜。”

见她逐一写了,又道:“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韩松写了前半句,听到后面实不知道是在说什么,不由为难地停笔抬头望他。这位先生脸色倒变得和气一些,缓缓道:“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而已*。”

这倒不难,韩松写了出来。吴先生这回若有所思,开口却念了一个长句,道:“以吞军之壮志,溘尽渠流;伯王之威名,遽散墟丘。身先殒灭,何言天命在兹?止增笑耳!*”

他只说了一遍,韩松勉强跟上。吴先生伸手虚点几下,大约是有字词写得不对。但他也没有讲解,寻思片刻,拿过来一卷竹简,说道:“我不曾授过女学。你既然来了,也没有别的安排,就从这几篇开始吧。”

那竹简背面都已经磨得很光润,大概是吴先生自己的。韩松谢过了,接过来看。书卷展开,看起来是部诗集,边上蝇头小字写着注释。她一眼扫见篇头几行字,心里一震。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竟是一篇《蒹葭》!

韩松自从到此地之后,听说的人物历史都是陌生的,虽然语言风俗有相通之处,但已经当作异域看待。此时忽然看到前世见过的文章,又是惊喜又是惶惑。她却不知道,吴先生出的题里已有她所谓诗经的句子,只是超出了常识水平,没认出来罢了。

吴先生叮嘱几句,也就自去了。韩松满脑子胡思乱想,草草读了几句。转眼熬到了下学,刘十六凑到前面来,一旁跟着一个默不作声的十九,说道:“你怎么脸色这样难看,吴先生训斥你啦?”

又瞥一眼她案上留下的麻纸,吃了一惊,说道:“‘身先陨灭何言天命’……你竟学到《文选》了吗?”

韩松把纸笔收起来,道:“吴先生考我的,我没考过,让我先学《诗》。”

说到这里,她心里一动,指着那纸上句问道:“这句话说的是谁?”

十六说道:“《霸王无有天命论》,讲的是开国之前的神武伯王!说他有霸道而无王道,以勇力一统天下,却横死沟渠,引起十年混战。”

随即笑道:“庾希年本是大文豪,因年轻时写了此文,身后议谥,得了个‘缪’字。说他名过其实,诽谤前贤。不料之后此文编入了太学教材,庾家人便请求改谥。这是顶有名的一件事,我几位叔伯提起来要打架的。你若想看鸡飞狗跳,就在我家门口大喊‘霸王论’三个字。”

*

韩松心神不宁地回去吃午餐。她用完饭,在桌前看那卷《诗》良久。经姜氏提醒,才想起还有另一位老师的课。申时又称哺时,大约是午后到日落用晚餐的时间。不知道这位先生打算什么时候下课,姜氏便给她装了一小盒糕点带上。是用米粉做成的,有淡淡的甜味,就是吃起来有些粘牙。

这日没有下雪,开阔的庭院里空气清冷,草木气息浮动。小妹捧着食盒跟在后面。韩松偶然回头看一眼,发现她双眼直盯在盒子上。

韩松在这里不久,已经发现主人一日有三餐,仆役却只有早晚两顿。她看小妹大概是饿了,便对她说:“我去见先生,你找个没人的时候,把糕吃掉吧。”

小妹似乎多学了一些规矩,仍旧很怕生的样子,低着头说道:“婢子不敢。”

韩松说道:“不要紧。”

小妹仍旧不应,她就说道:“做得太黏啦,我本也吃不掉。你帮我吃了,免得姜姑姑问我。”

小妹便道:“诺。”

韩松心中有事,也没再问。两人走到西苑,才发现这里格局复杂。一位杂役听她描述一番,一路将她们领到一处小院前。三个男孩子都已经到了,有些拘谨地站在紧闭的窄门边。院子里十分安静,积雪墙头探出三两枯枝干。檐下挂着一只小灯笼,绢制的灯面上用浅淡的墨色写着“晦光”两个字。

韩松见到不弃,还是颇为高兴,问道:“你怎么没去上学?”

不弃说道:“我下午本要随聂师傅学骑射。如今要上殷先生的课,就挪到早晨了。往后逢单日还是会与你们同去的。”

正说到这里,一小童把门打开,请几人进去。韩松随之穿过窄院,瞥见花圃里满是枯枝荒草。屋内有个颇大的书房,各色绢布,竹简和书册分门别类地摆满了整面墙。中央摆着一张长几,几面坐席。

殷昀独自坐在窗边向光处,拿一支细笔批一卷竹简,膝边有一尊铜炉蒸着一壶茶。见他们进来,只点头示意一下。

韩松在席上坐下了,看见面前有分开放置的厚厚几沓文章,纸质相当粗糙,墨迹晕透纸背。第一篇标题是《晏太子都寒质于沧亡归》。

这位殷先生今日束了发,看起来精神好了些,但依旧披着厚重的裘皮。他很畏寒的样子,室内却没有烧多少炭火,空气很冷肃。几人见他面色淡漠,自顾自在房间另一头写字,也不敢说话。过了一会儿,刘不弃小声说道:“请问先生,今日学什么呢?”

殷昀说道:“案上有文章,文后有答卷,做完了就可以回去。”

原来殷昀说了一句“过来念书”,还真的是念书。

几个孩子面面相觑一阵,不弃便伸手去拿文章。韩松翻到末尾看,有十几道题,开头一道是:“都寒何人也?彼所求为何,何以成,何以灭?”

其后一排都是类似的句式。

她对史学很感兴趣,正翻回前文看时,刘十九忽然说道:“殷先生那日出攻城的题来挑选学生,学生以为,是要教我们攻城略地的本领,为什么读的是史书呢?”

殷昀目光仍在手中卷上,说道:“你曾经读过吗?”

十九说道:“虽然没有读过,但知道说的是刺客的故事。一国统帅有兵马而不用,怎么能依仗一个刺客解决问题?先生想从中教我们什么呢?”

殷昀闻言转过头来看他,道:“我看你兄弟二人那日说攻城,讲得颇有条理,是从《墨攻》里读到的吧?”

刘十九听他似有称赞之意,气势反而弱了些,道:“是。”

不料殷昀道:“正是如此,攻城略地的计策,就算你这样的小孩儿,看了几篇文章,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若说识文断句,我的作用比不上字书,何需我来教呢?”

十九脸涨得通红,半晌说道:“既然书上的道理只要认字就可以读到,我们又为何在此念书呢?”

殷昀对学生讲话固然可以毫不留情,但十九如此质问老师,便很无礼。十六闻言,在桌下猛拉他的衣袖。殷昀却没有恼怒的意思,把手中卷放下,架在砚上,说道:“为将的才能中,有能日积月累学到的事,有需灵光一现、巧合而成的事,也有兀兀穷年,而终不能成的事。

“迎敌而上之豪气,治军不溃之威仪,不是书斋里能够学到的。机关秘术,神妙阵法,略读可以,修习则另有门径。但人心动向,利害来往,却可以通过博闻广见来学到。

“分析这些故事,虽不能教你排兵列阵,却能让你看到人因何战胜,因何败亡,何时生退意,何时起杀心。然后与敌交战,才能见其所趋,攻其所惧。古人云:料敌必至,我自往待之。此所谓谋攻,所谓后发而先至。”

他说到这里,用指间笔点一下十九,道:“峻公子口中说道,所行只为实绩,不计较名声。其实不过是趋功名大于德名罢了。公然趋名求利,必然影响所治之军。我若与公子为敌,便以利诱你的属下,或以间计乱之。公子对敌赶尽杀绝,治军必定也严苛,部众心怀畏惧,容易叛离。”

又点了点十六,道:“嵘公子行军求正,有统帅的气量。但性情耿直,不善作伪,忽然居于劣势窘境时,恐怕会手足无措。我当出奇兵乱之,诱使公子分兵。公子无法为正军时,便要自乱阵脚。”

对不弃道:“逸公子宽容豁达,无有争心。提出的策略不计算成本。若为一军统帅,行事需兼顾首尾,可以如此草率吗?部下若有争斗之心,互相攻讦,公子能否调解呢?”

又对韩松道:“女公子推测出了题目的来由,不能攻城,却能攻心。人在局中勘到局外,可以说是上智了。然而手握重兵,却先言和,是过于柔善。若对方虚与拖延,恐怕便要犹豫不决,延误时机。古往今来,没有无拔城之心却能守住城池的人。”

几个孩子此时没有了怀疑的神色,却都显得有些惶恐。殷昀倒笑了一下,又道:“山川十世尽改,本性万年不易。我们反躬自问,不是要修身成为完人,而是要能料敌之不可变可变,应以我之可变不可变。”

他发表了这一通长论,脸上浮现出倦怠的神色,低头看一下茶壶,又把竹卷拣了起来,道:“交了卷才许回去。有实在想不明白的,再来问我。”

1.《训纂》、《博学》:古字书名,内文编的;

2.“风雨”句:《国风·鸱鸮》;

3.“草木”句:荀况《劝学》;

4. 本文是个半架空背景,会展开解释。后文凡是直接引用某书籍文章,却没有注出处,就是编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水中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