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寒门之士[科举] > 第23章 023 本经确定

寒门之士[科举] 第23章 023 本经确定

作者:远上天山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11-16 01:58:56 来源:文学城

第二十三章

中秋柳贺依然在家中度过,他这半年抄书攒了些银子,一部分去集市买了些肉菜衣物,剩下的则全数交给纪娘子。

“你在学堂中与人交游也要花银子,刚交过夏税,娘手头还有些余钱。”不由柳贺分说,纪娘子很强硬地把银两塞给了柳贺,“你读书本就不易,抄书耗时又耗力,别把自己给累坏了。”

她又开始嘟囔柳贺买的衣服:“上回已买了布料,何必浪费这个钱?娘在家又不去见谁,好好的衣服都穿糟蹋了。”

纪娘子穿的都是几年前的旧衣,衣袖泛着白,衣肘都磨破了打着补丁,就算上次柳贺回家买了些布料,她也没给自己做衣服,而是打算给柳贺做两件新衣,柳贺在窜个子,平日在学堂可以穿统一的长衫,可私底下终究要有两件好衣服撑着。

而这次柳贺买了成衣回来,纪娘子却是不得不穿了。

“今年夏税可够交?”柳贺问道。

“刚好够,还多收了些麦。”

按大明朝的规矩,夏税须在八月前交完,秋税则在第二年二月前交齐,柳家的田是柳信考中秀才后分得的族田,纪娘子雇了人种,交过税之后所剩就已不多。

柳贺并不知道,他考入丁氏族学前,族中已有人商议将分给他家的族田收回去,毕竟族田是分给秀才公的,柳信已不在了,纪娘子与柳贺如何能占着族田不还?

可商议还在继续,就传来了柳贺考入丁氏族学的消息。

丁氏族学的名声便是在最偏僻的乡村都有人听闻,族人们之前只知柳贺不爱读书,可他不声不响间竟考入了丁氏族学,若是几年后再中个秀才,那又是整个下河村的荣耀了!

族田的归属这下自然没人说闲话了,对一个村子来说,多一个秀才就是多一份助力,区区几亩族田算不得什么。

中秋节纪娘子依旧准备得丰盛,美中不足的是,今春天冷,螃蟹不似往年肥美,但佐以姜片上锅蒸,蟹肉依旧鲜甜,再配上一碗红枣茶,柳贺吃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族学饭堂虽然三餐皆管,但换来换去就那么几个菜色,吃久了自然会腻。

回家前柳贺依然去了孙夫子家一趟,他在集上买的干果肉条也被纪娘子包好放在竹篮里,让他给孙夫子带过去。

结果柳贺人到了,孙夫子却压根没有和他细述师徒情的意思,坐下来不久就开始考校学问。

柳贺:“……”

幸亏他最近于四书上略有所得,夫子问上一句,柳贺总能对答如流。

孙夫子考他的时候脸是板着的,这会儿倒慢慢柔和起来:“看来你这半年并未懈怠,你这勤学苦练的模样,倒是与信之当年有些像。”

孙夫子提起柳信也有些唏嘘,柳信是他的得意弟子之一,于学一途堪称勤勉,为人又沉稳守信正如其名,信之这个字也是孙夫子替他取的。

听他这么说,柳贺内心同样感慨。

他虽未与柳信见过面,可柳信的形象却已在众人的描述中勾勒了出来,他爱妻爱子,为学刻苦,孝顺长辈照顾弟弟,于朋友也守信守诺,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完人。

柳贺与孙夫子聊了聊自己在丁氏族学的求学情况,顺便也将自己即将择定本经一事说了。

“你想以《诗》为本经?”孙夫子皱眉,“《诗》一房应考者甚多,你若想中式恐怕不易。”

自明廷颁定以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来,五经之中,以《诗经》为本经的考生一向最多,两直隶及各布政司乡试及会试中,阅卷官以经定房,也向来是《诗经》一房阅卷官最多,正德至嘉靖间,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治易的考生逐渐增多,因而《易经》一房的阅卷官也逐渐多了起来。

这主要还是因为《诗经》只三百篇,考卷出得再繁杂也只在三百篇之内,便于考生猜题中举。

柳贺看过嘉靖四十年南直隶乡试的举人榜,一千五百六十一名考生中仅有一百三十五名中举,其中治《诗经》者四十九位,为各房之最,治《易经》者则有四十五位。(注1)

但与中式占比对应的则是以诗为本经的人数,从竞争力上来说,选择《诗经》为本经竞争力甚至更大一些。

按孙夫子的意见,出于保险起见,柳贺当以易为本经。

但柳贺却看中《诗经》简单易记,且丁氏族学中也有治《诗》的先生,若他主攻《诗经》,学起来并没有不便利之处。

孔子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里写爱情的篇章多,对柳贺来说,他理解起来容易,《诗》本身真实的文风也是柳贺比较欣赏的地方。

他原本只在《易》与《诗》二经中犹豫,但他已在丁氏族学学了大半年,却依然没有完全偏向《易》,那说他任性也行,他更偏向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至少学起来不痛苦。

“随心而行,也可。”孙夫子微笑道,“治哪一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向学的心要诚。”

……

柳贺去孙夫子家送节礼,礼是送到了,孙夫子也收了,却送了他一方上好的端砚,据师娘说,这是夫子年轻时的私藏,只在考试时才会拿出来用,这次竟毫不犹豫地送给了柳贺。

柳贺下意识就要拒绝,就算他见识不深,也能看出孙夫子给他的砚台并非凡品,比柳信留的墨砚要好多了。

可孙夫子却很强硬地塞给了他,为此不惜摆出老师的架子。

柳贺觉得,每次他送节礼都像在薅孙夫子羊毛似的,明明孙夫子日子也过得清贫,对他一点也不吝啬。

这砚台并不十分重,其中却蕴含着孙夫子对他的一片期待,柳贺掂起时沉甸甸的。

……

中秋过后柳贺又思索了几日,将自己择定《诗》为本经一事告知了丁显。

丁显倒是没有多说什么,族学弟子习各经的皆有,便是《春秋》、《礼记》二经也有弟子择为本经,只是人数极少罢了,在这一点上丁氏族学并不干涉。

便是弟子初习某经,再另转一经的情况也是有的。

柳贺定了本经,学堂中,与他同一经的弟子便有数人,施允也在其中。

弟子们定了本经后,族学授课的模式便与初入学时不同了,四书义仍在学,由丁显讲授,却间隔一天授课一次,其余时间则是五经课,负责《诗》一经的是名为丁琅的夫子,他是嘉靖年间的举人,与丁玑、丁瓒乃是同辈,只是年岁要小上许多。

《诗》共三百零五篇,柳贺手中有《毛诗》一册,有朱熹传一本,有各家诗经注疏几本,丁琅以《诗》为本经,他从《关雎》一篇起讲,先讲墨义,再讲圣人之言,其中也涉及一些考点。

不过和丁显讲四书时的风格类似,初授《诗》各篇时,丁琅只纯粹地讲文章,目的是让弟子们真正领悟到文章的妙处,而非一上来就以功利心来对待。

“孔子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诗》之首。”丁琅说道,“自古以来,《关雎》篇往往被赋予教化道德之责,此与《毛诗序》所言有关,但也有后人发散之故,今日我先教你们文章,它是否有引申之义,各人可自会。”

《毛诗》是战国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注的《诗》,一直流传至今,其时有《鲁诗》、《齐诗》、《韩诗》与《毛诗》,合称为四家诗,但三家诗已亡佚,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和丁显事事周到的性格相比,丁琅授课走的就是利落路线,具体来讲,大概就是主课老师和选修老师的区别,当然,对于柳贺而言,《诗》也是必修,不过眼下他在族学中读书日久,已渐渐掌握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管先生授课如何,他总是岿然不动的。

施允也与他一样。

今春考入族学的弟子中,只施允与柳贺以《诗》为本经,两人平日里交流已渐渐多了起来,施允对待所学极为严谨,柳贺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子,两人性格虽不同,但在读书一事上却极为投缘。

“施兄,你昨日文章借我一观。”

施允将文章借给柳贺看,却也要了柳贺的文章去读,进入九月,气温一日比一日低了,柳贺开始学《诗》,课业比刚入学时重了许多,每日将《诗》注义学完就感觉时间所剩无几,想写一篇正经文章都抠不出时间来。

柳贺只能暂时改了学习计划,三日写一篇文章,写文章至少空出半天时间来,这样他才能够在毫无旁骛的情况下将文章写好。

柳贺再次进入了忘我的状态,主要是他眼下学《诗》还有一种新鲜感,《诗》中的篇章他虽熟悉,可有丁琅一篇篇讲授下来,他才更理解诸篇的深意。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族学中归家的弟子也越来越多,因明岁是大比之年,八月乡试前,提学官必然要收考弟子,不少弟子因此返家专注备考,以争取一个秀才的功名。

更新~~

明天就V啦,怎么说呢?各位读者的真诚订阅绝对是作者的动力来源,有人看作者才有写下去的动力!!

主角啰啰嗦嗦终于选定五经啦,接下来把五经学好就可以去参加县试了!

这篇文是19年的预收,犹豫了很久一直没开,其实19年的时候就查了不少资料,但是资料查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写不好,写不好的话,就像辜负了主角的努力似的,我自己也会有羞愧的感觉。

好在各位读者一直在夸我,不嫌我写得啰嗦。

虽然这篇文章考据了一些内容,但不代表我写的就是对的,我在写文时查的资料还是偏向于科举的方向,对社会生活、服饰、吃穿这些查得不多。

废话不多说了,总之,谢谢支持!!啾啾啾!

注1:丁蓉《明代南直隶乡试试经流变考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3章 023 本经确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