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寒门之士[科举] > 第22章 022 上榜

寒门之士[科举] 第22章 022 上榜

作者:远上天山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11-16 01:58:56 来源:文学城

第二十二章

嘉靖四十二年是嘉靖朝后期很平静的一年,这一年中,最大的事件便是戚继光、俞大猷在福建平海卫大破倭军,将兴化府收复。

柳贺在丁氏族学中的生活也十分平静,自初夏至仲秋,他一直在磨练文章,待他觉得文章可以一观了,回头看时,他已写满了整整一箱竹纸。

八月上旬,柳贺将这十日里写的一篇时文交给了先生,之后他便将近几月修改的文章再整体看了一遍,修改前的版本柳贺也没有丢,而是对比着看,就像研析错题一般,他从中总能学到一些什么。

这一日下午,柳贺正在读季本的《四书私存》,这是他从书肆上租来的书,上一回柳贺抄的乡贤录掌柜很满意,之后又找他赁书,柳贺钱收得少了一些,换来这本《四书私存》。

这本书的作者是季本,他是正德十二年进士,也是王守仁的弟子之一,《四书私存》三十七卷,价钱着实不菲,柳贺抄书好不容易存了些钱,实在不忍全部花光,借着掌柜的信任,他把书借到书院里来读。

大明朝的官员们大多是科举出身,即便任了官也不忘写文章,加上罢归是常态,在家闲着的时候往往就是写文章编书。

柳贺又爱看书,尤其当他把四书当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之后,看起这些枯燥的书来更是有滋有味。

放眼整个大明一代,王守仁的知名度足以排进前三,他开创了心学,将知行合一一词从理论运用到实践,自正德朝至嘉靖朝,阳明学派弟子众多,影响了无数文人。

柳贺在现代自然时不关注这些,但到了明朝,心学的各类著作种类繁多,泰州学派在江南一带也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便是不想关注也很难忽略。

季本是浙江人,他的理论却与王畿为代表的龙溪学派完全不同,他也不属于泰州学派,而是自成一派,反对空谈,并不注重内圣,而是偏重外王,外任为官时也注重经世济民,为百姓铲除豪强。

这本《四书私存》中就有季本的思想体现,不过眼下柳贺更重文章,在思想上他并不推崇某个流派——在他看来,理论再多能辩倒对手又如何?踏踏实实做出成绩才是第一位的。

但在大明朝,站对位置很重要,在学问上同样也是如此。

柳贺书读到一半,正要小憩片刻,就听门外一阵吵嚷,柳贺隔窗一看,就见斋夫在贴旬考的佳作,这种事向来和柳贺关系不大,学堂中新老诸生一共五十多位,上一回旬考,柳贺破天荒地取得了第十名,那篇文章已是他近几月以来最满意的一篇,可知这丁氏族学中卧虎藏龙,厉害的人物着实不少。

人太多柳贺也懒得挤,他通常等人少的时候再去欣赏文章,可这会儿,他刚往窗边一站,就见汤运凤一脸兴奋地冲他挥手:“柳贺,你榜上有名!”

只见墙上贴着的三篇佳作,赫然有一篇是柳贺所作!

旬考前三的荣誉在族学中虽算不得什么,毕竟十天就有一次,可即便如此,每旬能位列前三的也往往是几位才华出众的,新入族学的弟子中,施允与刘际可偶尔上榜,马仲茂入学时倒是与施允齐名,可旬考的榜他却未上过一次。

此次马仲茂精雕细琢了一篇佳作,本以为前三必入,可出乎他意料的是,上榜的并非是他,而是那柳贺!

马仲茂与柳贺并无深仇,只是有些气场不合罢了,再具体说,他家在镇江府城内颇有名望,楚贤之女便是许给了他的表兄。

马仲茂入学之前便听说了柳楚两家的旧事,但他并未放在心上,毕竟柳家不过是乡下秀才的门楣,何况那秀才已去世了,而入学后过了一段时日,他才知晓柳贺便是楚贤口中的那位。

但真正关注到柳贺,还是从破题开始。

在马仲茂心中,柳贺纵是能考入丁氏族学,本身才学也是平平,从柳贺平日作的文章便能看出,可之后柳贺的破题却得到了丁显的称赞,尤其在葛长理一事后,他对柳贺更是警惕。

显然,他还是低估了柳贺。

马仲茂心机深沉,便是心中不喜也不会在明面上表现出来,柳贺和他不对盘也有这个原因,他喜欢直接爽朗的人,马仲茂纵然表现得爽快开朗,可柳贺好歹活了两辈子,有些人他只需说上几句话就能知道对方脾性。

马仲茂去看柳贺文章,但见墙上三篇文章,柳贺之文排名最末。

马仲茂此次恰好位列第四,他上前一步,开始细读柳贺文章,他倒是要看看,柳贺文章是如何排在他之上的!

可刚将几篇文章扫了一眼,马仲茂才发现,三篇文章中,只有柳贺的文章有三个圈,其余两人都是两个圈,学堂中三位先生皆是以画圈表示自己对文章的认可,柳贺独得三个圈,足以证明这是一篇三位先生都认可的好文章。

点评上则说,文章观点明晰,立意深远,言之有物,唯独文辞典雅不足,因而被判第三。

柳贺之文写“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一句,出自《孟子·离娄》。

“大贤原圣人取水之意,示人以务本之学也。盖水……”(注1)

《离娄》篇这句马仲茂也破过题,可论对文意的概括,他自认逊色于柳贺。

再看文章本身,道理详尽,论文采未必比得过另外两位同窗,可文章结构之缜密,对“何取于水”的解读足以证明他在《孟子》一书上的功底。

“好文章啊!”

“若是施兄、马兄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倒是寻常,可柳兄……”

柳贺仅葛长理一事出了一阵风头,之后在学堂中就再无出彩之处,众人却不知,短短几月,他便能在旬考中榜上有名了!

……

不仅诸生诧异,柳贺自己也是诧异,他之所以对自己的文章没信心,就是因为这篇在文辞上的缺陷,距离秀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可几位先生却给出了相当不错的评价。

汤运凤笑嘻嘻地挤过来:“柳兄已非吴下阿蒙了。”

“柳兄厉害!”

“柳兄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平日竟如此低调,实在叫人佩服。”

柳贺接受着众人称赞,看着墙上三个红圈的文章,他也不禁有些满足。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他进步的表现!

从读《千字文》到能写下一篇看得过去的文章,其中辛苦自不必多说,可最让他高兴的还是努力得到认可的这一刻。

掌心老茧没有白磨,文章没有白改,日日苦读没有白费。

更重要的是,这似乎证明了,他眼下一直坚持的读书之法是正确的,虽然中途也走了一些弯路,但至少是有成果的。

下午的制艺课上,丁显对本次旬考的时文进行了点评,柳贺的一篇他也提到了,课上丁显并未多说,但在课后,他却与柳贺提了,让他多读名家文章,多多磨练文辞。

眼下已是八月,中秋只剩几日,族学的四书课已全部上完,丁显每日讲授四书义,自《大学》始,以《中庸》收尾,下午又讲时文,虽并非每篇都出自四书,却也涉及了大半篇幅。

无论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丁显毕竟不能等每位学生的进度。

而接下来,对于族学众弟子来说,摆在眼前的事便是择本经。

丁氏以治易著称,族学中却不止有治易的先生,也有治诗与治书的,春秋与礼记二经的先生就缺了些,倒不是说没有,只是并没有一位功名在举人之上的,实力自然不能叫人信服。

但事实上,本经的选择对柳贺来说或许是难事,可对家境良好的府城子弟来说,未入族学时他们的本经便已定下,如刘际可本经为《尚书》,施允治《诗经》,便是家中长辈以书、诗为本经。

若是按家学渊源,柳贺应当随柳信以《春秋》为本经,可惜如今他纵是选了《春秋》,柳信也不可能再教他读书。

不过柳贺倒也心态良好,不管治哪一经,他只需将文章读透便可,毕竟五经在科场上考四道题,他的竞争对手主要还是同治一经的考生们。

族学中如柳贺这般的弟子大多治易,毕竟老师是现成的,而且丁氏于《易经》研究精深,著作甚多,对于寒门子弟而言,这已省却了无数功夫。

到了嘉靖朝,各地已经出现了地域专经的现象,比如苏州吴江治《易经》,无锡治《尚书》,常熟治《诗经》,科举竞争力强的省份,如浙江福建,甚至有科举家族治某一经闻名的,比如七科八进士的闽中林氏便以治书闻名,宁波杨氏以治《易》著称,而某些不发达的地域甚至一县专攻一经,这样做自然是为了提升本地进士的录取率。(注2)

柳贺花了几日时间读五经,再读五经的集注等,究竟选哪一经为本经,他心中渐渐也有了打算。

更新~

注1:来自隆庆元年丁卯科福建乡试录

注2:来自陈时龙《明代科举与地域专经》

本文周三V,虽然存稿还没有憋出来,但是我会努力!

明天还有一章更新,周三的V章不会很早,因为我这篇文写得老老老慢了!

如果有之前追过我文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是那种更新量比较大的作者,但是这篇真的比较慢。

但我会努力!!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022 上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