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寒门新贵(科举) > 第14章 了解科举

寒门新贵(科举) 第14章 了解科举

作者:月白作秋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5 22:00:08 来源:文学城

炼盐初成,一切都往谢熠预想的方向发展。

接下来几日,他将工具做了改进,优化整套流程,熟悉之后,三十斤粗盐满打满算只需两三个时辰就可以炼制完成。

“每天上班六小时,月入四五万。”

谢熠这样调侃自己的“工作”,而一切都上了轨道之后,他就着手考虑自己的科举之路了。

这一日,他提前将两日六十斤的粗盐炼好,第二日给自己放了个假。

一大早他便到商行等候,与董墨言相约去青川书院。

他今天的目的是先了解科举相关事项以及上书院的一些情况。

董墨言虽人如其名,沉默寡言,向来鲜少与人交往,只一心读书,但一来谢熠和他年龄相当,二来这些天和谢熠相处惯了,便对谢熠独有好感,因此谢熠提出和他一起上书院,他欣然允诺。

谢熠但有所问,他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们大盛朝的科考基本沿袭前朝。”

董墨言说:“从县试开始到府试,考过府试才是童生,童生可以考院试,院试上榜便是秀才。”

谢熠以前听说过秀才,但没想到考秀才之前还有这么多门道。

董墨言又说:“有了秀才便算有了功名,可免个人徭役赋税,可以到县学读书,每个月官府会发粮米,若是想更进一步,就要参加三年才得一次的乡试,乡试中榜便是举人!”

说到这,董墨言颇为向往地说道:“创办咱们青川书院的程老先生就是举人出身,虽然先生已故去一百多年,但每位书院师生都感激他的恩德。”

谢熠了然,举人在读书人眼中就相当于有分量了。

董墨言道:“举人可以到京城参加会试,若有真才实学荣登金榜,便得皇上钦点出身,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位;二甲赐进士出身,一般在百人以内;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每年人数都有不同,不同出身会授予不同官职,一甲直接入翰林院,二甲前十七名可入翰林院,后面的二甲和三甲进士留京或外放为官。”

谢熠默默记下,这可是相当重要的信息。

“那么各种考试的内容呢?”

董墨言道:“县试和府试简单些,基本只考经贴和墨义,但到了院试就要考贴诗和八股了,后面的乡试和会试也是一样,但题目会很难,我看过一本誊抄历年状元卷的刻本,真真是自愧不如,每每想起,总觉得高山仰止,无法触及。”

谢熠道:“墨言哥才十四岁,现在就有这些认识未必是坏事。”

董墨言道:“但愿吧,我是有心科考的,不考出功名来我便不罢休,至少也要像书院的程老先生一般,考个举人出来。”

谢熠道:“我看墨言哥不止举人之才。”

董墨言笑了笑:“你既然问了这些事,你也有心科考吗?”

谢熠道:“有这个打算,但你也知我家处境,要想读书科举,目前还得慎重,所以我先跟你打听一下。”

董墨言想了想:“也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谢熠也不拐弯抹角了,“到书院读书,每年交给先生的束脩是多少?”

董墨言:“六两银子,另外三节六礼都得打点一些。”

这样算起来的话一年要交给先生七两银子左右的束脩,谢熠心中暗暗感慨,七两银子对普通农家来说,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孩子一年的伙食花销了,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谁还有能力送孩子读书?

更不要说还有纸书笔墨这些必要的花销,一年没有十两银子下不来。

谢熠更是理解,古代读书就是一种奢侈,一般只有像董墨言这样的家庭能够支付得起。

不过这对现在的谢熠来说就不是问题了,他现在每天就有一两银子左右的收入,足足可以支付得起上书院的费用。

董墨言道:“书院不收启蒙学生,只讲四书和五经,为的就是直接教出参加科考的学生。”

这对谢熠来说也不是问题,繁体字和简体字他可以适应,只要在去书院之前自己先习惯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董墨言又道:“书院前面的这条街有两家书肆,文房四宝和各类典籍都能买到,具体价格你可以问问。”

谢熠才看见已经到了青川书院,书院之前立了个牌坊,上面用篆书写着“青川书院”四个大字。

此时有三三两两的学子从牌坊下走进书院,一派书香气息。

谢熠便道:“墨言哥,我先到前面的书肆看看,中午放学你出来,我请你吃饭。”

董墨言:“好,中午见。”

谢熠和他分别,独自去找前面的书肆,两家书肆正对门,一家早早开了门,另一家则还没有。

谢熠进去看了一圈,问过价格,再次感慨读书之贵。

最常见的启蒙认字书籍,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就要两百文一本。

四书五经就更贵了。

经典的《论语》要三百五十文一本。

《大学》和《中庸》则要四百文一本。

《孟子》的价格高到五百文一部。

至于笔墨纸砚,质量不同价格有所不同,拿消耗最多的纸张来说,这里的纸张以“刀”计算,一刀纸是七十张,谢熠看了,这种纸和A4纸差不多大,一刀却要七十文,合计一文钱一张纸。

对古人来说,读书识字就意味着烧钱。

也难怪那么多人在泥地上写字练字了。

谢熠现在都觉得自己怀里的二两银子是杯水车薪了。

但也还好他有二两银子。

“小公子,需要些什么?”

见他看了半天,掌柜开始上来询问。

谢熠来时做好了打算,先买四书,将《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背个滚瓜烂熟再说。

当然笔墨纸张也要买,参加科举没有一手好字是痴人说梦,这也是他最欠缺的东西,他几乎没有任何毛笔字功底,因此练字的字帖也要买,用来临摹。

砚台倒可不必,他没那么讲究,回去自己找石头或者砖头凿一个就可以了。

“买一套四书,一支狼毫笔,一刀纸,一块墨,另外馆阁体的字帖也要一份。”

掌柜听他一口气说出这么多东西,心中大喜,对书肆来说这也是笔不小的买卖了。

“小公子可是新入书院的学生?”

也只有新入学的学生会买这么齐全的东西。

谢熠如实答道:“还没有入书院,先买着学着。”

掌柜更感意外,问道:“这么多东西可不是小数目,你家长辈可曾给够了银钱?”

谢熠将全部二两银子的积蓄取出,这几天去姐姐姐夫家的花销,他自己吃饭,林林总总加起来,就只剩这从家里带来的二两银子了。

掌柜掂掂银子的分量,估估成色,脸上一笑,说道:“得咧,稍等给您包好,总共……”

他算了算,说道:“诚惠您一两八钱银子。”

也就是一千八百文。

谢熠隐隐肉痛,这是他迄今为止花销最大的一笔钱,这么多钱差不多够他一个月伙食了!花掉之后,他全部身家就剩两百文。

但没办法,为了走上科举之路,再疼这钱也要花,这是对自己未来的投资。

掌柜问他:“找零要银子还是铜板?”

谢熠道:“给我一钱碎银子,一百个铜板。”

掌柜会意,将四书四本、一本临摹用的字帖包好,一刀纸另放,笔墨也是分开包装,最后用小草绳捆成一个方形的小包裹,上面留出一个小扣,方便提拿。

最后按照谢熠的意思,绞了一钱碎银子,数了一百个铜板找给谢熠。

钱货两清,但谢熠买的不是货物,而是知识。

他看着距离青川书院放学还有些时间,便跟掌柜商量道:“掌柜,我能不能在这里坐着看会书?等我朋友放学。”

谢熠一大早便照顾了这样一单生意,掌柜哪里会慢待他这个贵客,其实别说谢熠买了这么多东西,就是什么都不买,这位早起开门的掌柜也知道如何做人——他店铺后头专门有一个两面采光的小间,里边有四张桌子四排椅子,就是用来给书院学子看书抄书用的。

能上青川书院的,并非都是像董墨言这样人家的孩子,也有一些相对不是那么富裕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为了省钱,就会到书肆这边来摘抄四书五经,自己装订成册当做课本来使用,另外一些字写得极好的,还能帮着掌柜抄书换一些零花钱。

现在听谢熠有这样的要求,掌柜连忙请谢熠进去,另外贴心地给谢熠备了一壶茶。

“小公子慢用,有什么需要随时叫我。”

谢熠道:“好,谢谢掌柜。”

掌柜再不打扰他,独自退出去。

谢熠便拆开四书,先找一本《论语》津津有味看起来。

繁体字和简体字对他而言没有多大隔阂,只是线装书竖版阅读他不大习惯,而且古文都是挤在一起的,没有标点符号,但没关系,这些谢熠看了一会大多都能克服,实在不懂断句的,先囫囵读下去,后面再问董墨言就是。

谢熠的初步计划很简单。

后面一段时间他一边炼盐一边自学,先打个底子,这段时间多长得看具体的学习进度和实际情况——等炼盐这边他和董昌浩建立实实在在看得见利益的信任,有了足够的积蓄,他再跟董昌浩商量把炼盐之事交给谢富,他则脱手到书院这边报名,正式开始全心读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