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馆陶 > 第16章 第 16 章

馆陶 第16章 第 16 章

作者:渲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28 00:38:44 来源:文学城

我弟弟在做了皇帝之后,对我是很好的。

登基大典举行的时候,丧父之痛已逐渐淡去。我看着冠冕加身的阿启,雀跃之心如地底泉流般暗暗涌动。

我这一生见证过三位帝王的继位,每一位帝王的君临为我带来的,都是莫大的好处。少女时,我面对着头戴旒冕的父亲不知所措,中年时,我看着与父亲一般装扮的阿启,脑子里只剩下了与有荣焉的喜悦,就仿佛继位称帝的那个人是我似的。

很快,阿启为我增添了食邑,又特许我与陈午一家长留于都城。

我的母亲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太后,迁居长乐宫。而曾经我父亲在世时备受打压的窦氏一族,一夜门庭显贵——尤其是当我父亲驾崩的第二年,我的大母薄氏也去世了,窦氏自此成了汉家第一等的外戚,除了皇族之外,再无哪家哪姓可凌驾于窦氏之上。

阿启一人的荣耀,使我以及我的亲近们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贵,如日月之辉沐泽大地。面对着这些变化,我应当满意——直到我见到了一个人:邓通。

他是我父亲的……宠臣。

我父亲还活着的时候,曾梦见有一黄头郎助他登天。他认为这是上苍予他的某种启示,醒后依照梦中那黄头郎的特征四下寻找,还真就找到了与梦里贵人一模一样的近臣。邓通为人谦逊谨慎,善于揣度人心,我父亲喜爱他,对他极好,好到恨不得任他予取予求。

然而有相士预言,说受尽我父优待的邓通将死于饥贫。

我父大为震惊,觉得相士的话荒唐,却又担心预言成真,便赐予了他铸币之权,使之富甲天下。

如今父亲不在人世,邓通迅速沦落到了泥淖之中。

父亲喜爱邓通,阿启却与邓通早年交恶,他做皇帝之后,先是命人收走了邓通的铸币权,再是寻了个罪名将其下狱治罪,夺去了他的官职爵位及一切财富。

后来阿启不知是从哪里得知了相士早年对邓通说过的话,便怀着恶意的心思不许人给邓通财物与吃食,决心要使当年相士的预言成真,使邓通死于饥贫。

我从前与邓通并无太深的交情,但听闻此人现状之后,终是于心不忍,命人瞧瞧给邓通送去了一笔钱财。[1]

只可惜这件事很快便被阿启得知,他从前做太子时便厉害,如今当了皇帝,耳目更是无孔不入。我所赠与邓通的东西,全被他命人收回。他虽然没有找我麻烦,可我知道他很生气。

于是我主动去求见他,向他陈明了我的所作所为。

阿启轻哼了一声,问我为何要帮邓通。

我细声细语的劝他:“此人毕竟过去曾对父亲忠心耿耿。父亲生前爱他护他,你杀死他,有违父亲之意,实属不孝。”

阿启仍是不肯松口:“邓通乃是佞臣,无半点才能靠着谄媚君王才得以身居高位,这样的人,阿姊有什么好怜惜的。”

我无奈叹气:“父亲生前的确偏宠邓通太过,可我也观察过他,知道他虽然无能,但心地不坏,是个忠厚之人,他手握大权的时候,未曾作恶。我想不通陛下杀他的理由。”

“朕同样想不通阿姊帮他的理由。”他摆手,无意再与我争执下去,也是不愿意放过邓通的意思。

邓通虽因我父亲偏宠之故富甲天下,但若论起对江山社稷的威胁,他还不如郡县地方的豪强,阿启杀他杀得毫无缘由,纯粹是凭着一时的喜好在肆意妄为。

可偏偏他是皇帝,他有资格这么做。

而我为何要帮邓通……

我帮邓通,是为了使自己心安。

邓通的凄惨,使我想起了唇亡齿寒的典故。我虽是公主,却自认为与邓通并无什么两样,都是依附着皇权而生的藤蔓,父亲的死亡使邓通迅速沦落,我看着他,总担心这就是未来的我。

我在做帝姊之时的确比从前更为自由。阿启成为皇帝的时候,天下百姓历经数十年的休养,已比立国之初要富庶许多。阿启不似父亲那样力行简洁,我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如过去那样小心的遏制**。于是我将宅邸修建得富丽堂皇、乘四马驱动的华盖车驾出行、身边总跟随有大批的僮仆。

然而心底的那份不安,仍然未曾消除。尤其是当我发现,我的长子和次子,都没有能够封侯拜相的才华之后,我愈发绝望。

季须类父,孤傲乖戾,藐视世俗,这样的性子莫说入仕为官,我只担心他离了我,便在这世上寸步难行。

蟜类我,口齿伶俐心思敏锐,只可惜过于轻佻浮躁,也不像是有什么大建树的人。我能保他们一时富贵,可日后我死,他们当如何?就算我有幸长寿,可假使阿启走在我前头,我一家的富贵又该如何保全?

我渐渐地将目光放到了我的小女儿阿娇身上,随着她的长大,我意识到我这个女儿或许未来将有惊人的美貌。我平日里最爱做的事情便是给我这个小女儿梳妆,用最好的锦缎裁成裙裳,将珠玉金银点缀在她的发上,她的眉眼像我,轮廓似她的父亲,沉默时如冰雪,一笑便是春晖。

阿娇比我那两个儿子要听话,且更为聪明,我将她带去长乐宫、未央宫,无论是谁见了她都喜欢。我看着她,既得意又唏嘘。

我弟弟的妻子姓薄,是个沉默且呆板的女人,只是由于薄氏的姑祖母是我们的大母太皇太后,阿启这才不得不将其封为皇后。我看着这样一个头脑样貌皆平庸的女人,偶尔心里会冒出一个惊人的想法:她都有资格做我汉朝的国母,那我的阿娇为什么不能?

我的女儿,就该嫁入帝王家。

不过,在阿启登基之初,我这样的想法并没有付诸行动的机会。

阿启不像我们的父亲,他虽然子嗣众多,却没有急着便册立太子。时间久了,甚至有传闻说,他打算立梁王为储君。

梁王即是我们同母的弟弟,阿武。

他是我们母亲最小的孩子,出生在我们来到长安之后。在他年纪尚小的时候,父亲将自己曾经就藩的代地封给了他,两年后又改封为淮阳王。后来梁王揖不幸堕马而亡,因死时无子,本该除国,我父亲却一转头将阿武徙往睢阳,让他做了梁王。

从血缘上来讲,我与阿武同父同母,亲密至极,实际上我与他的交情并不深。怪只怪我比他年长了将近十岁,他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便已出嫁为人妇,并跟随陈午去了堂邑。我所记得的他是眼波澄澈的垂髫稚童,我也记得少年时的阿启对这个弟弟一向不算喜欢。

阿启登基之后,身为梁王的阿武时常会回到长安来探视太后朝见天子——于是我总能在长乐宫见到他,他眉眼像阿启,却是年轻的、骄傲的、锋芒毕露的,时常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淮南王叔。

阿武回长安的时候,是长乐宫最热闹的时候。往日里母亲身边只有我陪着,阿启忙于政务,除去每月定期朝见的日子之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去看母亲。可每当阿武来到长安之后,他便也会和阿武一道去探视母亲。长乐宫中这时便会设下家宴,我们姊弟三人共同围绕在寡母身边陪她用膳,想尽办法讨她欢喜。百枝灯下血脉相连的人影子也相连,氛围其乐融融,有时会让我产生错觉,误以为我们与这世间平凡的人家并无二致。

阿启对待阿武的态度与我记忆中有很大的不同。我不知道在我出嫁并前往堂邑的那些年里,这对兄弟之间发生了什么,总之成年之后的阿启对阿武很好,尤其是在他继位后,他允许阿武扩张封地、赐他华服珍馐、甚至与阿武同乘车辇,纵容阿武僭越礼制。

阿启态度的转变叫我既意外又迷惑,兴许帝王的心思总是难测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我也总无法猜透他在想什么。阿启与阿武相处和睦,母亲为之高兴,我也不便多言。

可在心底,我并不认为阿启是真的看重这个兄弟。这大概是因为,我一直还记得淮南王叔。

昔年我父亲对待王叔,先是纵容、再是捧杀。我不知道王叔在生命终结之时是否洞穿了我父亲对他的恶意,我只知道他被诬谋反死在被贬蜀郡的路上时,三个幼子尚未成人,我父亲支解了他的淮南国赐予这三子,之后又给了他“厉”的恶谥。

民间那时有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2]

不久后,我听人说,阿启竟真的打算将皇位传给阿武。

再一打听,原来是阿启为表示对这同胞兄弟的爱重,于未央宫内设下宴席。兄弟二人痛饮至夤夜,酒酣之际,阿启对着阿武做出了一个承诺,“千秋万岁后传于王。”[3]

阿启是说:等到他驾崩后,愿意将皇位传给阿武。

我少时不好学,却也被内傅与母亲逼着背过几卷史书,知道兄终弟及的传统是上古殷商时的事了。自从周武王定天下,周公做礼乐,嫡长子继承制便成了深入人心的规矩,千百年来,少有做父亲的会舍下儿子,将自己的基业交给兄弟的。阿启无嫡子,但庶出的儿子却不少,他是昏了头才会做出那样荒诞的承诺。

“梁王当时是什么反应?”我的心悬了起来,又问。

“梁王闻言后即刻向陛下辞谢,称不敢有此等念想。”

“只是……待到梁王离席之时,眼中分明是有雀跃之色。”

“他也是昏头了。”我叹气,“去为我请梁王过来,就说是我这个做阿姊的,想要为他离开长安践行。”

“长公主,梁王离京的日子尚未拟定——”那头脑愚钝的侍者扬声冲我道。

另一人稍稍聪明些,摁着他一同朝我下拜,“诺。”

那时我还是在意阿武的,尽管我与这个弟弟之间的情分不如与阿启那样亲厚,可他毕竟是我的血亲,我不能看着他走上错误的道路。在我不算清晰的记忆里,阿武是个乖巧得体的孩子,比起大胆任性的我、桀骜乖戾的阿启都更讨人喜欢。因此我怜爱他。

他是那样的好,仿佛将古书中所有对君子的赞扬都集中在了一人身上。我的弟弟阿武,有着我们姊弟三人中最出挑的长相,眉目舒朗,挺拔如松,且能文善武,六艺无所不晓。我父还活着的时候,曾在病中将其召至跟前,亲自考校于他。后来他对阿启说:你的弟弟可以辅佐你。

……但愿阿武真能做一个贤臣,与阿启共呈一出和睦的佳话。

我的长门园阿武不常来,我们见面的时候多是母亲居住的长乐宫。因此他由使者领来我面前时,我可以从他的眼底捕捉到雀跃的好奇。这年阿武还只有二十余岁,举手投足间都是轻盈的,像是拂过山间泉流的风。

“阿姊这里好。”他一见到我便向我夸赞,“幽篁绕青石,明溪环翠山,景致绝佳。虽没有长乐未央二宫的辉煌大气,却是极为养人的所在。我来到这里,简直就不想走了。”

我招呼他落座,笑着答道:“你要是愿意留在我这,我是再高兴不过,只是你来访长安多次,就没有哪一次在我这里长住过。我知道了,在你心里,我这个阿姊,终究不如你的皇帝阿兄。”

阿武不经逗,连忙朝我解释:“阿姊这是哪里话,我是替汉家拱卫山河的诸侯王,有职责在身,不敢羁留于长安。陛下看重我,在我进京朝拜时屡次招我共饮,这是给我莫大的颜面,也实在叫我惶恐。再过些时日,我便要离开长安回梁国睢阳了。”

我暗自点头,庆幸这个弟弟至少还没有在荣宠之下飘飘然。于是接下来我摆手让侍者退下,在阿武惊诧的目光中,我向他问起了阿启醉酒之后说有意传位于他的事。

阿武先是吃惊,再是为难,却终究还是在我的要求下将当时的情景复述了一次。

我拿不准他的心思,看着他的眼睛问他:“此事,你心里是如何想的?”

阿武垂眸,后又抬起眼睫直视我,那双年轻的瞳孔中干干净净,“阿姊,我知道陛下只是喝多了。那天的话我会忘掉,并且再也不会提起。”

我松了口气,“你能这样想那最好。”

很多年后我回想我与阿武的那次见面,试图从记忆里的蛛丝马迹中推断出当时阿武是否说了实话。我情愿相信我最小的同母弟弟是个野心勃勃的狂徒,这样一来我的内心也能少几分对他的歉疚。可我翻遍了回忆,最终也不得不承认一点——二十多岁那个阿武,或许真的还很无辜。他恪守本分、牢记君臣之道,只可惜命运早已为他写好了悲惨的结局。

那夜,我召来了美姬歌舞,呈上了各地来的珍馐,又亲自给阿武斟酒。用来招待他的,皆是我长门园中收藏多年的陈酿。那场宴席持续了半个晚上,我与他都算是尽兴。自阿武出世以来,我和他从未有过如此推心置腹的时候,醉酒之后的阿武不住的笑,将多年来心中的悲喜悉数说与了我听。

他说这些年来他留在梁国封地总会觉得孤独。山河虽好,还是不如亲人相伴在侧。

他说他曾经羡慕过我与阿启,认为姊弟三人之中,我和阿启终究更为亲密。

他还说,希望我能多去看看母亲,母亲眼盲老迈,纵然嘴上好强,实则最是期盼子女关怀。她是个严厉的人,一腔慈爱之心都藏在平日里的苛刻之下。

我品味着他这些颠三倒四的醉话,心里暗暗感慨我这弟弟内心实在是柔软。后来他昏昏沉沉倒下时我仍算得上清醒,便命侍者将他带下去休息。

但我却没有睡意,反倒屏退了婢女,独自坐在杯盘狼藉的厅中怔神。有人问我为何还不就寝,我瞪了眼她,摁住隐隐作痛的额角,总算想起了一个一直以来被我忽视的问题——

“陛下对梁王做出的那番允诺,知道的人多吗?”

阿武能够守住本心是好事,我却还担心有宵小听见了这句戏言,萌生浑水摸鱼的心思。

为我打探了未央宫情报的侍婢回答说:“陛下与梁王之间的家宴,世间几人有资格出席?陛下所说的那些话,知道的人自然不会太多。”

“那就好。”我说。

“只是……”那婢子仿佛又想到了什么,面露迟疑之色。

“休要吞吞吐吐,说。”

“陛下说的那句话,太后是知道了的。”

我乍然听闻此话,心里倒是并无多少想法。我能打探到的事情,母亲想要知道也是很容易的。左右她是我们的母亲,总不至于害我们。

然而我派去长乐宫刺探情报的人却回来告诉我,说母亲在得知阿启醉后有意传位与阿武的消息之后,欢喜异常,甚至反复询问阿启身边随侍的史官可有将他那句话记录下来。

我听后久久不能言语,不是不想说些什么,而是实在不知该说什么。因为阿武淡泊态度而轻松下来的一颗心再度被悬起,那时我便已经隐隐预料到了之后可能会降临的灾祸。只是当时我仍然心存侥幸,满以为我们姊弟三人终能和睦一世。

不久后阿武辞别长安。我亲自去送了他,只是没有送到灞桥——那是个让人伤心的地方,我总潜意识里觉得,踏上了灞桥的人,就再也不会回来。

而阿武才离开,母亲便从长乐宫莅临宣室殿,劝说阿启真的立阿武为储君。

阿启当时据说是默然不语。在他身边服侍的某位美人斗胆说了一句:“陛下当时酒醉,所说的话怎能当真呢?”

母亲闻言立时沉下面孔,说天子一言九鼎,岂可信口开河?又拿出了昔年周成王桐叶封唐的典故以警示阿启。[4]

这一场争执的结局我并不清楚,许是不了了之,因为即便母亲摆出了强硬的姿态,阿启最终也没有颁布册封阿武的诏书。

不过之后阿启又再度派出使者前往梁国,对阿武进行了安抚。天子对胞弟的重视,举世人尽皆知。

家令问我可否要准备礼物前去讨好阿武——毕竟阿启虽然没有封阿武做储君,可从他和母亲的态度来判断,梁王的受宠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我总觉得阿启的态度不寻常,于是我对家令说:“此后少与梁王有私下的来往。”

“那咱们……”

“去长乐宫,探望太后。”

如我所预料的那样,母亲那时候还在生阿启的气,并且因为阿启不肯如她所言那般册封梁王为储君而多日不饮不食。

皇帝与太后,他们一人是我弟,一人是我母。我之荣耀权势,皆来源于他们,他们闹到黄泉不相见的地步对我没有好处。因此,他们关系恶劣,是我不愿意见到的。

可惜阿启和母亲总是会因为种种缘故而产生矛盾,自打小时候起,我们姊弟三人中最容易惹母亲生气的便是阿启。我身为唯一的女儿,与母亲关系亲厚,阿武是幼子,独占母亲怜惜,唯有阿启,一直以来不受她喜爱。

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人总有偏心的时候,一个母亲即便是面对着自己的子女,也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都极尽关爱。我出生时母亲尚且年少,对我的到来满怀期许,哺育我时小心翼翼,唯恐不能尽为母之责,阿武是她幼子,降临在她已成为中宫之后,她可以用足够从容的姿态去照料这个孩子。唯独阿启,在成为太子之前,是时常被她忽略的,在做了太子、做了国君之后,又是被她所挑剔的。

若想要母亲与阿启两人各自安好,那最好是叫他们别再相见。然而汉家以孝治天下,无论阿启愿不愿意,他也必需要时常前往长乐宫。在世人面前上演母慈子孝的戏码,于他们二人而言都是一种折磨。

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他们两人中扮演调停的角色。

这一次还算幸运,母亲虽然对阿启满怀恼怒,但至少还听得进我说的话。她自从成了太后之后脾气便坏了许多,我却还能哄得住她。

阿启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总让母亲提心吊胆的太子,他已经成了九五之尊,然而母亲依旧对他有诸多不满,数次在我面前数落阿启的轻浮无德。

我温声细语的反驳她,她嗤笑,说,“你夸赞他有帝王之相,那是因为他已经做了帝王。自周礼既定,至高之位传嫡不传庶、与长不与幼,无关才能。可你焉知那没能坐上皇位之人,就不如阿启。”

我不敢再言,母亲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在她眼中,能比得过阿启,坐稳皇位、泽披天下的人——显然是阿武。

后来我也思考过,若是阿武平庸一些、软弱一些,母亲是否还会那样的意气难平?

不……即便阿武是个痴儿蠹鬼,母亲也会设法将他扶上皇位,这就好比……假设我的阿娇貌若无盐,我也会将她送进椒房殿一样。

一切的选择源于对权力的追逐,而尝过权力的人,是宁肯众叛亲离也不会放手的。

更何况阿武的确有才干。

【1】邓通作为汉文帝的宠臣,据说曾经在汉文帝生病的时候为他吮吸脓水。汉文帝很感动。后来文帝问邓通,谁是天下最爱我的人呢?邓通说,当然是太子啊。于是文帝就让刘启来给自己吸脓。刘启不乐意,但是强忍着恶心这么做了,然后得知了邓通给汉文帝吸脓水的事,从此记恨上了邓通。他一继位就把邓通往死里整。馆陶公主可怜邓通,偷偷接济他,但是馆陶给的东西很快就被刘启收走,最后邓通还是死于贫穷——不过这也侧面反应,景帝和馆陶这对姐弟感情应该还是蛮好的,弟弟要杀的人,姐姐救了弟弟居然也没把姐姐怎么样,只是把东西没收了而已

【2】出自《史记》记载

【3】《史记》中原话

【4】这个典故说的周成王和自己弟弟玩闹,随便拿了个桐叶说要那这个当玉圭封给弟弟,结果史官马上上来问成王要把弟弟封去哪里。成王当时懵了,说我是在开玩笑。史官就说,君无戏言,哪怕是开玩笑说的话也必需兑现,于是成王就真把弟弟封去了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第 16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