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古人天天追我直播[古穿今] > 第6章 第六章

古人天天追我直播[古穿今] 第6章 第六章

作者:暮寒公子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2-11-21 13:00:25 来源:文学城

当天下午,有两个医生过来查房。

对于云归超出常人的恢复速度,男医生啧啧称奇。

他偏头跟同事讨论:“你看这孩子的检查报告——这一看就是从小身体倍棒,什么针都没打过,什么药都没吃过的皮实孩子,对抗生素一点耐药性都没有。青霉素用在她身上就和神药似的,实在太让人有成就感了!”

女医生也点点头,很是感慨:“真不愧是小孩子,年轻,身体指标好,恢复效果惊人。”

云归端正地坐在床上,含笑冲两位医生微微躬身。

她能恢复得如此之快,除了营养丰富的饭菜之外,此地神奇的伤药、还有大夫与护士的精心照料,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云归知道,大部分士卒在受伤后,并非当场失血过多身亡,而是死于之后的热症和并发的破伤风。

放在恒朝,像她这种长箭透体而出的伤势,是生是死只能听天由命。

哪怕敷上金疮药粉,服下清热解毒的药汤,大多数伤者也会在数日后爆发高热,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浑身抽搐,悲惨而痛苦地死去。

而在这里,人们对于这种伤势,似乎有一套成熟而老辣的处理方式。

那些身穿白袍的医生将云归的伤口切开,细致地清理了每一处带着铁锈的血肉,又用针线把她的皮肤缝合。

这种近乎开膛破肚的手段,居然没有让云归死得更快,反倒救回了她的小命。

手术结束的当天夜里,云归发起高烧,冷汗浸湿身下的被褥。

于是查房的护士推来小车,将一种名为“抗生素”的冰冷药汤导入她的血管。

云归那时还不知道,这种叫做“点滴”的治疗方式,只能用软管注射。

她挣扎着伸出一只手,摸索上盛放药物的铁盘,示意自己并不怕苦。

云归烧得浑身发软,声音沙哑:“不必如此费心,把药直接给我就好,我这就全喝下去。”

这种扰乱医疗秩序,试图把点滴瓶吨吨吨豪饮的行为,让护士吓了一大跳。

云归的叛逆举动,当场遭遇了惨烈镇压。

具体表现是,护士小姐同情地用棉签在云归唇缝上抹了一点口服葡萄糖溶液,还在她枕头边上塞了一只抱抱熊。

——天可怜见的,护士们还以为这孩子半夜口渴,满嘴胡话,人都烧懵了。

护士还告诫云归:“你听话,好好打针。要是乱动滚针了,就得给你打肌肉针了,那个特别疼。”

幸好当时云归和护士之间语言不通。

要不然,她将在来到这个时代的第一天,就留下一笔浓重的黑历史记录。

在给云归检查过身体后,医生满意地放宽了禁制。

“小姑娘运气不错,伤口避开了所有脏器,身体恢复的也挺快。最近在流食之外,可以吃一些固态食物了,不过得注意,不能吃得太甜太油腻。”

刘护士当时正好在给云归拔针。

她亲眼见到,听到这句话的云归,就好似被迪迦奥特曼当场附体,双眼瞬间暴涨出三尺有余的湛湛精芒!

刘护士:“……”

那之后发生的事,更是令刘护士大开眼界。

云归扑向食堂的身影,矫健得根本不像七天前被人在肚子上戳了个洞的病号,反倒像一只扑向羊圈的苍鹰。

隔壁来探望朋友的老教授对着云归的背影,迷惑地推了推自己的眼镜。

“刚刚穿着病号服的那孩子,她是因为精力过剩才住院的吗?”

刘护士:“……”

更别提在光临食堂以后,云归仅仅用了一顿饭时间,就迅速学会了食堂标签上的全部菜名。

听云归字正腔圆地报出“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油焖茄子”、“辣炒四季豆”等一系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后,刘护士叹为观止。

联想到自己给云归买来的幼儿绘本,小姑娘好像只读过一遍,此后就再没碰过。

刘护士在心中默默地想:难道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吗?

是她不懂教育学,买书的时候莽撞了啊。

第二天,云归收下来自刘护士的爱心礼物,并且发出了疑惑的叫声。

——刘护士,她送给了云归一本菜谱大全,带图的那种。

云归:“???”

这是什么意思,古有望梅止渴,今有看图止饿?

不是她说,你们这个地方,风俗真的有点奇怪啊。

***

吃完饭回来,云归路过上次医闹家属的病房,探头看了一眼。

从护士们的闲聊中,云归拼凑出了住在这间病房的老人的故事。

据说,病人姓高,就职于某研究所,年轻时丧妻,没有再娶,独自一人把儿子带大。那天被云归吓得灰溜溜跑开的男人,就是老人的独生子。

若要云归评价,这男人不顾念父亲的养育之恩,还对恪尽职守的医护人员大打出手,着实不是个东西。

之前她几次路过这间病房,里面都冷落落的。

还有重病老人身上特有的酸腐气味,从半遮半掩的门扉间飘散出来,引得旁人一次皱眉,一声叹息。

但这一次,房门和窗户都敞开着,穿堂风带来新鲜的空气,冲淡了屋子里的老人味儿。

一位头发斑白、精神矍铄的老教授,正坐在病人的床头。

而他手里拿着的东西……

云归看在眼里,目光微微一闪。

老教授后背挺得笔直,双目炯炯有神,衬衫下摆扎进腰带,自有七分干净硬朗、文质彬彬的气度。

他身边还带了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正忙里忙外地替病人整理柜子。

老教授拿着手里的东西,在老友眼前晃了晃。

“看看这个,最新的394坑复制品。从老高你第一个拼出这种玉片起,已经快有十二年了吧。这种东西也陆续出土了二十来个,只是一直没弄清楚它的用途。我们几个老家伙,最近还在使劲儿猜呢。”

他指间捏着的仿品,是一片玲珑小巧的祥云状玉片,玉质极薄,玉片最中心被打了一个婴儿拇指大小的圆形孔洞,其上雕纹小巧精致,仿佛某种装饰。

看见那熟悉的事物,云归无声停住脚步,心中涌起一分怀念之情。

她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真没想到,在这个窗明几净、纸墨如山的地方,还能看见过去生活中的旧物一回。

听见自家爷爷说话,正埋头收拾柜子的男孩抬头瞄了一眼。

“什么东西啊,这么神秘。”

老教授微微点头:“它的来历确实难猜,我和你高爷爷他们,都猜了十多年啦!”

男孩不信邪地站起来:“让我试试,没准我就猜中了呢。”

老教授哈哈一笑,也不介意孩子的狂言:“好,那小烁你来,看能不能给我们这两个老家伙一点启发。”

打量过后,男生想也不想地笑了。

“这么漂亮,玉做的,还雕花呢,肯定是个小饰品呗。”

老教授缓缓摇头:“一开始我们也以为是饰品,但后来陆续出土的二十余枚打孔片,形状材质各异,有玉质、有玛瑙、有玳瑁、有竹片……”

而且按照出土时墓主生平所载的时间排序,自恒朝的升平五年,到恒朝的升平二十八年,二十三年间,玉片外表从最初没有装饰的长方形,演变成雕刻的祥云状。

很显然,在这薄薄的玉片上,完整体现了当时的某种社会风俗的演变史。

只是现在他们还没有找到对应的密码,过其门而不入罢了。

男孩要来那枚仿品玉片,先是拿在手里看了看,又把玉片中心掏空的圆洞放在眼前比划了一下。

“哎,爷爷,这没准是某种文具呢?像是尺子圆规什么的。我有一把格尺,上面就打了这种圆形的洞啊。”

老教授听到以后,慈爱地弯起了眼睛。

“嗯,不错,这个猜得有点靠谱了。”

就连床上的病人,也露出了一个虚弱的笑容。

高教授躺在床上,时时喘着粗气,说起话来有点艰难。

但一提到自己的工作内容,他仍然一丝不苟,如数家珍。

“最先出土的那片莲花玉,就是放在书箱里的,我们起初也以为是当时的某种文具,但在民俗记录、时人笔记里却不见类似的记录。后来,更是在女子妆奁里也找到了类似物品……”

所以至今为止,还没人能说明白,这东西究竟是一种文具,还是某种装饰?

男孩挠了挠后脑勺:“确实有点难搞……诶,爷爷,我要是猜中了这个,有没有奖励啊?”

老教授大笑起来,用手指点了点男孩:“哎呦,现在的孩子,老高你看看他!”

高教授一边咳嗽一边笑着:“有,当然有。这也算我们研究所悬而不决十多年的小谜题,你要是能猜中它的用途和名字,我们所里有一笔悬赏奖金可以发,不过不多,就几百块钱。”

男孩嘿嘿一笑,一把将那个祥云般的薄片捏在手里。

“那我拿回去跟朋友一起猜。”

老教授哭笑不得地拍拍他。

“混小子,这是我们单位的仿品,还得拿回去呢,快还给爷爷。”

就在这时,一道清越的声音忽然从门口响起,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

说话的女孩咬字切口略有点奇怪,但这份奇怪与她身上的独特气质混合在一起,便糅杂成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亭亭地立在门口,长发及臀的少女慢慢地说道:“这是‘饮墨’。”

老教授略略一愣,很快反应过来少女说话的意思。

他连声追问道:“什么意思?小姑娘,莫非你知道这东西的名字?”

云归点头,话说得很慢,语气里却带着一股令人忍不住想要相信她的笃定。

“它叫‘饮墨’,是一种发饰。你们都不蓄长发,平时就用不着它了。”

“什么意思,居然是扎头发的东西?”

男孩明显有点惊讶,当场就把莲花玉片放在自己头顶比划,捏着自己短短的寸头穿过圆孔。

“上面的小洞只比我鼻孔大一圈,要是靠它一绺一绺地别起头发,得扎到什么时候?再说了,要是挂着满头这玩意儿,看起来不得跟释迦摩尼似的啊?”

“……”

听完男孩神奇的比喻,云归无言以对,忍不住朝对方鼻孔多看了一眼。

该怎么说呢……这位小郎君,不,小壮士,他还挺会找对比物的。

老教授被自己的孙子气得发笑,在男孩后背上拍了好几下。

“别理这混小子,天天就知道胡说八道。小姑娘,你继续说。”

云归轻轻一抿唇,不疾不徐地解释:“那个洞不是用来扎头发的,它是用来卡笔的。”

老教授和躺在床上的高教授对视一眼,都想起此物最先出土时,是放在墓主人的书箱里,和笔墨纸砚混在一处。

再对比莲花上的孔洞大小……不错!确实正好能容笔杆穿过啊!

男孩倒是越听越懵:“啥是卡笔?你是说星之卡比?那不是任天堂的游戏吗?”

云归:“……”

又来了,这种她完全听不懂的本土方言。

少年少女四目相对,两人眼中尽是懵逼。

还是老教授重重咳嗽一声:“小姑娘,照你这么说,这应该是某种文具,怎么会变成发饰呢?”

云归屈起洁白修长的手指,在自己的长发间轻轻一点。

在少女墨瀑堆云似的长发之间,正是用一根圆珠笔固定着。

这里的女孩整理仪容时,似乎很少用簪子或发钗。

不论姑娘还是妇人,她们大多用一种叫做“皮筋”的东西,在脑后扎一个马尾辫。

云归试过一次,感觉还是不大习惯,就向刘护士借了支笔用来簪发。

“卡、笔。”云归一字一顿地说道,“以毛笔簪头时,笔尖可能留存着残墨,顺着笔杆流淌下来,染脏头发。”

所以时人发明了这种带孔的玉片,用来卡住笔梢。至于圆孔和笔杆间的缝隙,则用妆点了绢花的锦帛缠绕,以此吸收墨汁。

这就是为什么,此物唤名“饮墨”。

当然,大多数时候,簪在头上的毛笔都是新的,还没饱饮过墨汁。饮墨更多是作为一种发饰出现,用来展示它细致的雕工,或是上面缠绕的精致绢花。

这种习俗没有延续太久,只是作为一时的流行。

从纸张被发明,到纸张开始普及,总共不到百年。

这百年里,天下间的读书人渐渐多了起来。纸笔虽未在百姓间普及开来,却也变成了一种不那么独特的东西。

而不昂贵、不独特的事物,是不足以彰显士族门阀之风雅底蕴的。

所以这阵流行风潮,很快就过去了。

操着不太娴熟的普通话,云归吐字缓慢,有些磕绊地做出了解释。

受限于词汇量,云归有点词不达意,却不妨碍老教授听着听着,眼睛里的光芒越来越亮。

老教授和病人对视一眼,神情里满是恍然大悟。

“是了,自秦汉起,到恒朝前期,一直有读书人簪笔上街的记载。在恒朝期间,造纸技术确实突飞猛进,纸笔的普及率大大增长……”

而“饮墨”这两个字,他们也确实在出土的恒朝文献里读到过。

只是当时,根据文章语境,研究所的大家都没意识到那是一个名词,还以为这是一个类似于“饱读诗书”的形容词呢。

这个小姑娘的说法非常合理啊,不但有理有据,而且连细节都能对得上!

老教授十分惊叹地看着云归,对她表现出的历史知识素养赞不绝口。

“好姑娘,普通小孩连簪笔这项旧俗都不知道,我这个傻孙子就更不用提了。你无论是知识储备量,还是推断能力都非常可观啊!”

真是想不到,困扰了他们研究所这么多年的难题,居然在小丫头的三言两句之间被解决了!

面对长者灼热欣喜的眼神,云归含蓄低头,略略偏身:“不敢当,您谬赞了。”

见老教授谈兴正浓,云归拣了张椅子,手扶拐杖,缓缓在他对面坐下。

她刚刚路过病房时便已经发现,这位老者满身书卷气,手中拿着一片饮墨,言谈中还提到了“恒朝”这个关键字……

这位老者,有极大概率了解恒朝的情况!

甚至他可能去过恒朝,去过云归的家乡!

压抑着兴奋紧张的心情,云归面上仍然不动声色。她接下来要问的问题,还是越少人直到越好。

过了一会儿,终于等到病人精神不济,合上眼睛睡了过去。

云归抓住这个机会,旁敲侧击,仿佛不经意地问道:

“您若是不嫌弃的话,我能跟您请教一下,关于‘恒朝出土’的知识吗?”

秦汉时期读书人有簪笔的记载,这是真的。

至于“饮墨”这种东西,是我编的。

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文里偶尔会有一些私设,都是为了推进情节服务~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第六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