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 第9章 第 9 章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第9章 第 9 章

作者:向学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25 00:17:31 来源:文学城

【元朝有民族歧视,草原奴隶制残留严重,对人民的压迫严重,但它有再多不好,元粉一句“有哪个朝代的领土比元朝大吗”就能把所有人的嘴堵上】

[这里就不得不提那个司马光了]

[还有近代那一堆条款,可怜的李鸿章]

[清朝很早就有了吧,索额图《尼布楚条约》,明明可以打赢的,我们的库页岛,我们的不冻港!]

[唉,苏武放羊的湖现在在别人国内]

[想想就心塞,什么时候才能完全统一啊]

汉,前121年(元狩二年)。

尚未加冠的苏武非常疑惑,上面那个苏武是他吗?他被匈奴俘虏了吗?怎么会在湖边牧羊?

宋,1071年(熙宁四年)。

司马光几乎站立不住,一直以来的信念和天幕的指责相互拉扯,遮盖在眼前的障目一叶摇摇欲坠,他真的错了吗?他以为他是为了大宋好,原来不是吗?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远在尼布楚的索额图和属下对视一眼,皆面露凝重。

经过试探,他们发现那些罗刹人看不到天幕。天幕是长生天对大清的恩赐,他们不能辜负长生天的恩赐。

【我国领土神圣而不可分割,流落在外的孩子总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回归正题,元朝疆域太大了,所以在地方上设置中央的派出机构,大家知道吗,元朝各行省都有丞相哦。】

[怪不得说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呢]

[怪不得叫行中书省呢,行使中书省权力的意思啊]

【元朝在偏远地方都设有行省,比如甘肃行省、云南行省、辽阳行省、岭北行省,也就是说什么泡菜国什么罗刹国还有西边那些小国在元朝都是我国的】

[是啊,我就很不喜欢明朝那个“日月重开大宋天”,宋朝那么丁点大地方有什么好的,大元不好吗?]

[要不是Judy把首都迁到北京,北边领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丢了]

[是啊,要不是我男神,堡宗时可能也会丢一次]

[秒懂,你男神也是我男神]

[男神是大家的男神]

[该死的堡宗]

[嗯,结合了高粱河车神和雪乡二圣的叫门天子可不就该死吗?]

[他们怎么不去死!]

宋,970年(开宝三年)。

赵匡胤气到极致已经说不出话了,该死的赵光义,丢人都丢到后世去了,那个雪乡二圣是什么,和高梁河车神并列在一起,总觉得不是什么好东西。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悠悠转醒的朱元璋已经顾不得这个不痛不痒的回旋标,他只想知道他的雄英他的秀英是怎么没的,该怎么救!洪武十五年,还剩下一年,说不定还不到一年,该如何是好?!还有标儿,他怎么舍得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

朱元璋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年迈而孤独的自己坐在御案后写下一个个斩首的朱批,许许多多人为此丧命,发猪瘟!呵!后世人说的倒是不错,无妻无子无孙,他就是一个没有理智的疯子!

“妹子,你可不能有事啊!”朱元璋握紧听到消息后赶来的马秀英的手,双眼通红泪流不止。他的心又酸又疼,仿佛真的已经经历了那晚年孤寂的痛楚。

神隐的系统:那是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构建的平行时空啊~

大臣们已经自发为朱元璋解忧了,上一个发猪瘟的是晚年的汉武帝啊,他们可不想体验一遍“丞相消消乐”“九族连连看”“洪武大屠杀”。

明,1418年(永乐十四年)。

朱棣眼明心亮地看到了“迁都”两个字,尽管他不会英语,但他直觉那几个藩文符号说的是他。

朱棣当即做好决定,诏群臣商议迁都事宜。天幕真是帮了他一个大忙,原本他以为要打杀一波才能震慑住群臣,这下好了,如果有人不愿意迁都,那就是对大明不忠对太/祖不忠,不然怎么愿意眼睁睁看着失去北部疆土呢?天幕都说了,要不是他迁都北京,北边的领土就守不住了。至于后面说的堡宗,对不起,他不认识。

明,1450年(景泰元年)。

朱祁钰眼睛亮晶晶的,悄悄打量着他的于太保。天幕的话奇奇怪怪,但他认为很正确,太保也是他的男神。

于谦却是不着痕迹地皱了皱眉,天幕中人肆无忌惮地为皇帝起绰号,真是令人不爽。

【不生气不生气,他们早就入土了,不要气着自己,考研不考他们的生平】

[就是显得他们死的不够早,简直是祸害留千年的实证]

[小辰老师附体:这个是重点,这个考试不考balabala]

[没法儿不气呀!]

[真是垃圾]

【元朝的行省意义很大,我国现在的地方一级行政区还是省呢。元朝的行省制意义很大,不过答题嘛都是套路,记住国家统一、中央集权、边疆统治三个关键词就行。说完行省,我们来看下面的行政区划,从大到小是路府州县。芜湖,路,听到了没,又是一个监察区变行政区的。】

【元是蒙古人建立的嘛,有些官职是音译的,大家死记硬背就行,比如蒙古人或色月人担任的最高的监临长官达鲁花赤,各路府州县都有这个官职,达鲁花赤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级别高于同级官员。】

[记住了,达鲁花赤达鲁花赤鲁花压榨花生油!]

[毫无违和感]

[哈哈哈哈哈都没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元在道上舍有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改名为肃政廉访司,也称监司,长官名字叫肃政廉访使。这种一般记住了机构名就记住了长官名,就把“司”改为“使”,有特殊的另记就行。】

元,1979年(至元十六年)。

忽必烈喝了一口马奶酒,感受着烈酒入腹的痛快,他就不耐烦听这些文文道道的东西,又不是夸他们大元的,那个东方辰估计是汉人的后代,不喜欢大元,除了夸大元疆域广之外,基本都是平铺直叙,没说什么好话,字里行间都带着不尊重。

【元朝肃政廉访司共二十二道,分别隶属于御史台、江南行御史台、陕西行御史台。职责包括地方官员的监察,断决六品以下官员轻罪,复审地方冤案和考核官员政绩等[2]。】

【我见过这么一道趣味题,你是元朝地方官员,七**品吧,犯了点小罪,谁负责审讯你,答案不是刑部不是吏部不是大理寺更不是内务府宗人府,而是本道的肃政廉访司】

[了解了]

[没有假如,我爱我国,才不要穿越]

【说完行省说完路府州县,顺便把元朝的边疆管理制度说一下吧。】

【首先是东北的,辽阳行省,没啥好说的,北边,岭北行省,也没啥好说的,包括西边的甘肃行省和南边的云南行省都没啥好说的,一个套路背就是是了,意义是加强开放、增强控制和联系,促进民族关系。】

【这些行省都不说那我们说什么呢?】

[西藏和湾湾?]

【是的,就是这两个地方!它们都不是行省哦~】

【行省的最高领导是丞相,西藏呢?是的!喇嘛!但答题的时候要写帝师哦。元朝初年,忽必烈即封吐番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来又加封他为帝师,后来的皇帝也尊奉其为帝师。帝师不仅是佛教的宗教首领,又是政治首领。】

【既然有政治首领,就有对应的政治机构,这个政治机构的名字是宣政院,曾用名总制院,它是中央机构,主管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军民政务。就像有驻地方的行中书省一样元朝也有驻地方的行宣政院,有大事的时候宣政院与枢密院合议处理,没什么大事行宣政院就自行处理】

【除了宣政院,元朝在西藏还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它是个军事机构,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

【元朝还在西藏设有驿站,这个驿站可不是我们的快递驿站,它负责调查人口,征收赋税,屯成军队,远不是我们家门口的快递驿站可以比的。】

【重点记这一句,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是从元朝开始的。】

【西藏就这样,我去上个厕所,给大家放个《天路》,特应景】

[dna又动了谁懂?]

[我们站在祖辈的肩膀上]

[以前没关注过歌词,这居然是唱的西藏铁路?]

[纠正一下,青藏铁路]

[韩老师的高音呜呜呜呜令人头皮发麻]

艺术是共通的,这炸裂的歌曲让列朝列代都为之倾倒。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闭目欣赏天幕中的歌曲,感到心情舒畅,他决定将这首歌排在高渐离击筑之前,他在各里感受到了生机澎湃,就像大秦一样昂扬奋发。

汉,前121年(元狩二年)。

刘彻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中的内容,西藏么?他有点想要。突然,他坐直身体,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画面中出现的行动速度很快的银白色虬龙。

“仲卿,你看,西藏有龙!”刘彻放低声音,唯恐惊扰了盘旋在画面里的银龙。

卫青略做思考:“陛下,这是否是歌词中提到的天路?”

刘彻表示不听,他说那是龙就是龙,那么好看的银龙怎么会是路呢?天路也不行。

【听完歌曲啦,咱们接着往下讲。】

宋,1034年(景祐元年)。

国子监监生们意犹未尽。

“后世的歌激昂澎湃,不过我们大宋的词听起来也不错。”

“是极是极!”

“下学后一起听去,今日过后,同样和相似的曲子必风靡整个汴京城,不,整个大宋。”

“为兄却是不喜这一类型,更偏好轻柔一点的曲子。”

“无碍,下次再约。”

【下面来说湾湾,元代称为瑠求或琉球,这也是个小考点,可能会考湾湾在各朝代的称呼。】

【元朝又在澎湖设有巡检司,以管辖澎湖和台湾。澎湖巡检司隶属于泉州府,每年征税,税钱不多,我忘记多少了,不论钱多钱少,这都是元中央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权机构的开始。】

【澎湖列岛熟悉不熟悉?心塞吧?】

[突然现代史]

[唉]

[很心塞啊]

[该死的《马关条约》]

清末。

李鸿章忍不住流出眼泪,天幕是上天给大清的救赎吗?他不知道。天幕讲的是古代知识,尽管可以窥视一些后世之事,得知未来是好的,但迫在眉睫之事该如何解决?

【不说了,不说了,学一次难过一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