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 第6章 第 6 章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第6章 第 6 章

作者:向学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25 00:17:31 来源:文学城

【好了,汉朝的监察制度就说到这里,我们再来往后看。汉朝后面是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重点是门阀制度和民族关系,朝代更迭太多了,监察制度小有发展但受到很大破坏,“风闻奏事”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汉,前198年(高祖9年)。

萧何脸色很难看,他不好的预感成真了。刚刚不是说汉之后是三国吗?他以为三国鼎立已经是极致了,怎么会是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太多”是何意?得多到何种程度让小辰娘子略过不谈?

汉,前129年(元光六年)。

刘彻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风闻奏事啊,风无色无味,毫无根据的奏事么?太可怕了,在他们大汉绝对不可能,就算上奏弹劾的对象是橙子也不行,他还没像天幕所说的那样将匈奴打趴下呢,可没工夫将精力耗在这种琐碎的小事上。

宋,1043年(庆历三年)。

赵祯听到“风闻奏事”这个熟悉的词不由得叹了口气。他知道给与御史这种权力会使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但他真的不想让臣子一直盯着自己的后宫。难道他不想有自己的孩子吗?

这一年第五女、第三子接连夭折,赵祯痛苦万分,根本不想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东方辰没有细讲“风闻奏事”,快速跳过魏晋南北朝进入下一个朝代,【隋也是二代而亡,可以和唐放一起来讲。】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感觉自己被捅了一刀,表情相当难看。

“也”,这个字眼用的可真精妙,这是在内涵谁呢?

扶苏担忧地看着君父,他亦有所觉,那个汉离大秦太近了,另一个二世而亡的怕不是他们大秦?扶苏脸色苍白,这都是他的过错啊。

赵高低头,嘴角勾起,长公子无法担起大任,他的机会来了。

隋,600年(开皇二十年)。

杨坚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他的大隋怎么会二世而亡?他捂住胸口,缓缓地躺倒在榻上,大口喘气。

独孤伽罗赶紧派人去请太医,面带焦色地立在杨坚身边,语气恨恨:“太子生性好色,喜爱奢侈,莫不是胡亥转世?那罗延[1],妾究竟做错了什么?”

杨坚缓了缓感觉好多了,闻言握住妻子的手,老泪纵横:“你什么都没做错,都是太子的错,废太子吧,朕本该早早下定决心的。”

独孤伽罗也忍不住垂泪:“好在我们还有阿摐[2],阿摐一定能让大隋绵延万代。”

杨坚点头:“对,我们还有阿摐!”

晋王府。

杨广兴奋极了,左右也纷纷贺喜。

杨广道:“孤乃天授之子,天幕此言一出,太子之位必然落于孤手!”

太子府。

杨勇屏退左右,独自跪坐在床边,幽幽叹了口气。

【秦汉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是三省六部制,御使台就是三省之外掌监察的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有负责弹劾百官不法行为、审讯罪犯和案件的台院,负责检查仪仗和巡察两京城内不法之事的殿院,以及监督铸钱、出纳的监院。除此以外,还要监督尚书府的会议、百官宴会、习射等等。】

[这还分部门的?]

[第一次听好新鲜啊]

[涨知识了]

[管的好宽]

【是呀,监督面超广阔的。中央监察机构的变化不是重点,把上面那些记住就差不多了,我们主要来看地方。】

【隋初是州郡县三级制,开皇三年隋文帝“罢天下诸郡”,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县两级制,大业三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州县两级制变成了郡县两级制。隋炀帝在畿内设有分查京师和东都的两个别驾,在畿外设有十四刺史和四十协助刺史巡查的诸郡从事。】

隋,600年(开皇二十年)。

杨坚忍不住破口大骂,贪女好色、违反道德、虐待民众、背逆天理[3],“炀”这个字是随便乱用的吗?

独孤伽罗沉默不语,她不喜欢长子,但着实没想到长子会做出这样的事。

太子府。

杨勇站起来,不小心摔了个踉跄,原来他真的登基了吗?原来导致大隋二世而亡的真的是他吗?

他知道母后不喜欢他,也知道父皇有了废太子之意,就算天幕说了大隋二世而亡,他也怀揣着希望,但现在父皇会把他杀了的!可他又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啊。

晋王府。

杨广哈哈大笑,“快收拾东西,我要进宫!”他父皇母后一定会召太子进宫,他要去看热闹,去添最后一把火,去落井下石!

【唐初的地方行政和隋朝基本相同,是州县两级制,唐玄宗时也一度改州为郡。很奇妙对不对?隋炀帝和唐玄宗两个人,啧啧。】

[既视感好严重]

[虽然我是唐玄宗的粉,但我觉得将他们放在一起一点毛病都木有]

[唉,我原本还挺喜欢唐玄宗来着,后来知道了安史之乱]

唐,公元636年(贞观十年)。

李世民脸色相当难看:“唐玄宗,‘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这明明是个美谥。”

见识稀少的李世民不知道还有宋徽宗宋钦宗这种无下限拉低帝王谥号规格的垃圾皇帝,他凭借天幕的只言片语和常识推测出那安史之乱怕是猝不及防地发生在盛世。

长孙皇后不知怎么安慰,她也隐隐猜出了事实。可那安史之乱在不知多少年后,他们根本无能为力。

唐,736年(开元二十四年)。

李隆基举樽而饮:“这天幕所说唐玄宗不知是何人?竟让我大唐发生暴乱。”

张九龄垂下眼眸,今上也曾改州为郡,政治嗅觉敏锐的他已经感受到了大唐鲜花着锦、烈酒烹油的繁华之下的危机。“玄”是美谥,今上开创盛世,担得起这一个谥号。另外“玄”还有先明后暗之意,如果那安史之乱发生在不久的将来,张九龄不敢深思。

但他不是神仙,也不是后世之人,当然不知道安史之乱的主角目前仅仅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手下平平无奇两捉生将。

唐,754年(天宝十三年)。

李隆基搂着杨玉环躺在床上,享受着美人的服侍与关怀,酒意熏熏然,哪还听得进去天幕的话。

杨玉环倒是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但她只慌乱了一瞬,就继续娇声莺语哄着李隆基,娇美如花的面上保持着得体有虚假的微笑。

【回归正题,唐太宗在州上设道作为监察区,道根据山川形式划分,只是监察机构不是行政单位,按察使和巡查使都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派遣的。】

【我们都知道唐后期地方上是道州县三级制行政区划对不对?那么是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的呢?是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改十道为十五道,各道设置有处置使,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处置使有了固定治所,既视感很强对不对?州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唐,736年(开元二十四年)。

酒水洒了李隆基一身,他被天幕中所说的年号震惊得回不过神。

张九龄叹了口气,他的猜测是正确的,但他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京城中的人都能看到这天幕,再远的地方还没传来消息,如果大唐人甚至天下人都能看到……接下来有的忙了。

他深吸一口气,道:“陛下,当下紧要之际是安抚民心,以防动乱。”

李隆基好似才回过神,颤抖地摆摆手:“全凭卿意。”

唐,754年(天宝十三年)。

李隆基睁开眼又闭上,精神不济地问:“天幕是不是说到朕了?”

杨玉环不知该回答什么,只顺着他说是。

李隆基满意地大笑,唐玄宗啊他是唐玄宗,真不错啊!

高力士和杨玉环都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吭声。现在的陛下已经不是以前的陛下了,就算他们开口又有什么用呢?

在他们纠结的时候,刚半清醒了一小会儿的李隆基已经睡着了。

平原。

天幕到来时,太守颜真卿在与宾客驾船饮酒,敏锐如他,当即意识到不论好坏,天幕都会对大唐造成很大影响,便找借口回府,边听天幕中的小娘子讲史边思考,静静地等待她说到当朝。

颜真卿握紧拳头,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一切都对上号了。他要向朝廷去信,让朝廷加以防备。他又想到杨国忠,满心怅惘。陛下应该也在听天幕吧,希望陛下及时警醒,一切都来得及。

【安史之乱的爆发受各种矛盾冲突影响,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就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啊,真的是,唉!】

【看来大家怨念都很重啊,好了,不说他了,我们接着往下看。唐朝的地方监察制度基本就到这里了,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藩镇表面上承认唐朝,实际上已经分割为小王国。其首领节度使总揽军、政、财大权,不是父子相继就是由部下拥立。】

[这不就是黄袍加身吗?]

[就是啊,被属下拥立,怪不得赵匡胤害怕呢,这压根儿不是稀罕事儿]

[怪不得叫安史之乱呢,这个“乱”字真精辟]

宋,970年(开宝三年)。

赵匡胤丝毫不觉得自己被内涵了,天幕都说了,黄袍加身不是稀罕事,他害怕不是正常的吗?

宋,1056年(嘉佑元年)。

赵祯皱起眉头,这后世之人对皇权、对先祖毫无尊重之心,肆意评价,不知会对他们造成什么影响。

【是啊,安史之乱后,那个煌煌大唐就只能在历史中寻觅踪迹了。】

【我不喜欢唐玄宗,他最大的罪名不是让大唐由盛转衰,而是摧毁了华夏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是啊,安史之乱前,无论你来自高丽还是来自倭国,你来了,你就是大唐人,你可以在这里学习,你可以参加科举,你可以做官,没有人用异色的眼光看你。大唐欢迎你的到来。】

唐。

阿史那(突厥王族)、执失思力(突厥)、契苾何力(铁勒族)、黑齿常之(百济)、高仙芝(高句丽)、崔致远(新罗)、晁衡(日本)、李元谅(安息)、阿罗憾(波斯)……甚至年少的安禄山(粟特)、史思明(突厥),这些大唐将领、官员都被东方辰话语中的自豪与悲哀震撼到了。

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异族官员,他们不解,明明他们依旧可以在大唐生活、做官,但想起以前从不会遇到的异样眼光和排斥,他们都沉默了。

[是啊,以后就都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了。]

[比起汉朝,我更喜欢唐朝就是因为这一点,开放包容辉煌,我爱那个盛唐]

[汉朝也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我们的冠军侯队伍里有好多投降的匈奴人呐!]

[猪猪给刘弗陵留下的辅臣里有一个匈奴人!他名字里有个字太稠了,我不记得了。]

[我知道,叫金日磾]

[磾di一声]

[他是匈奴休屠王之子!]

[哇哇哇!]

汉,前121年(元狩二年)。

刘彻眼中发光,令人去唤被安置在黄门署饲养马匹的金日磾,这事儿刚过去几天,他对金日磾还有些印象,一个长得有点好看的普普通通的匈奴人而已,他倒要看看这匈奴小子有什么本事,居然让他留给了下一代皇帝当辅臣。

至于猪猪是什么?刘弗陵是什么?刘彻通通不关心。

卫青和刘据对视一眼,各自无奈叹气。

【安史之乱前,文人竞相从军,投笔从戎比比皆是,边塞诗蓬勃发展,边塞诗人涌现:岑参、王昌龄、李颀、高适……那时候的边塞诗都带着盛唐的风范,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4]……但我们读安史之乱后的边塞诗只能读到无限悲哀与苍凉。】

[1]那罗延,杨坚小名。

[2]阿摐,杨广小名。

[3]贪女好色、违反道德、虐待民众、背逆天理——《谥法》

[4]百度边塞诗特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第 6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