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 第2章 第 2 章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第2章 第 2 章

作者:向学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25 00:17:31 来源:文学城

除了脑洞大开的人,也有不少人在认认真真做题。

宋,1034年(景祐元年)。

国子监中,监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题目。

“这题颇为直白了些。”

“倒有另外一番意趣。”

“用皇陵作题似有些不敬。”

“愚兄认为那个C是正确的,没有史书记载汉文帝陵墓在凤凰嘴。”

“愚弟却认为西不对,正确答案当是B——愚弟念不准西的音。”

“怕是舶来品,就跟大食数字一般。”

“贤兄说的有理,待休沐日出去找个大食商人问一问。”

“这事不急,愚兄现在十分想知道正确解答,这四个选项似乎每个都很对。”

“天幕上的小娘子说她会解答,我二人静待便是。”

【大家都做完了吧?我选了A,做对啦!大家做对了没有呀?】

[选的C]

[写对啦!]

[蒙的A]

【不管有没有做对,做了就行~现在我来罗里吧嗦地分析一下思路。很熟悉的题干,又是一道从陵墓引入的题,考察我们对历史的了解。这道题还是挺新鲜的,汉文帝霸陵在2021年12月才被确定位于西安白鹿原江村大墓,不知道大家关注了没有,这题好像就是21年的,主打一个紧跟实事。题干问的很清楚,让我们找史料记载不清霸陵确切位置的原因。】

但历代的天文学家们都被吸引了注意力,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徐光启……在这一刻所思所想同步了。

二零二一?没有年号只有数字,这是什么纪年法?

【A看起来是正确的,毕竟一提到汉文帝刘恒大家肯定能想起来文景之治,一提文景之治就想到了轻徭薄赋,汉文帝的节俭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陵墓。待定,再看看下面的选项。】

汉,前164年(汉文帝16年)。

刘恒眨了眨眼,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不高兴。高兴是因为汉文帝是他,不高兴还是因为汉文帝是他。

在死之前就知道了谥号和后世对他陵墓的记载是什么感觉,刘恒有一点想法,他不知道的是以后会有更多皇帝和他一样有想法。

刘恒更感兴趣的是孙子汉武帝,那个孙子会是启儿的长子荣儿吗?以武为谥,他们刘家儿孙一定刷洗了白登之围的耻辱。

【B的话过于笼统,汉文帝在秦始皇崩后七年出生,汉武帝是是汉文帝的孙子,时间大差不差,他俩的陵墓也经过不少战乱啊,但祖龙和猪猪陵墓的位置就被记载得清清楚楚的。这个选项肯定错误。】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负手而立,身上迸发的气势令人喘不过气来。

此时的始皇帝刚灭六国,正英姿勃发、雄心勃勃,猛然听到有人在他死后几十年甚至更早就建立了新的王朝,他怎能不生气?

“六国余孽还是贼心不死。”嬴政沉沉地看向东方。

李斯立刻上前献策,意图消灭六国余孽有生力量,至于六国贵族中有无刘氏并不重要。

汉,前129年(元光六年)。

刘彻摸摸下巴,“哦?朕是汉武帝?刚彊直理、威彊敌德,匈奴怕是难以存在了!”

卫青:龙是皇权象征,秦始皇始创“皇帝”一词,想必祖龙是指秦始皇,所以猪猪是指陛下了。猪乃龙象,倒也与陛下相配。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还是先不要告诉陛下了[1]。

【C一看就错了,史料没有掩盖真相啊,只是与真实的位置有所出入而已。如果有关注霸陵消息的宝贝肯定知道,题干上霸陵位于“凤凰嘴”的说法最早应该是元代学者骆天骧提出的,元代和汉代隔了那么久,还不准人家写的有点差错?】

宋,1034年(景祐元年)。

国子监选C的监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是元代作者写的啊——元?闻所未闻!大宋之后便是元吗?

元,1296年(元贞二年)。

骆天骧抚摸着桌上刚著好的《类编长安志》,听着天幕中清脆的女声,叹息一声提笔欲修改,又将笔放下。他已是古稀之年,走不动了,等儿孙亲去探看再做修改吧。他得留在家中待客,天幕此言一出,他家要热闹很长时间了。

【D也错的很明显,汉文帝确实节俭到“不置封土依山为陵”,这也是霸陵位置难以确定原因之一。但汉帝陵没这个传统,想想汉武帝的茂陵就知道了,不看题干只看选项就能排除了。唐帝陵有这个传统,但有例外,比如二凤他爹的献陵和二凤的昭陵等,就题论题,大家遇到了不要盲从。】

【BCD都排除了,哪怕A不确定这题也能做对,还是挺简单的。】

汉,前129年(元光六年)。

刘彻不高兴,天幕究竟是什么意思,说他祖父节俭就罢了,为什么要带上他?

唐,公元636年(贞观十年)。

李世民迟疑地对长孙皇后说道:“观音婢,天幕上的二凤是在说朕吗?”

李世民对天幕上“二凤”的称呼没太大实感,毕竟再文武双全的天策上将也猜不到一千多年后的后人给他起的外号名称。

但说起献陵,还是唐朝的,除了他去年刚去世的爹应该也没其他人了吧?

长孙皇后笑着拍拍李世民的手:“妾也是这样想的,妾恭贺陛下了。”

李世民眼中有光:“‘昭’啊,吾应当做的不错吧?”

[刚去搜了搜,霸陵居然是因为被盗墓才被发现的]

[我不理解,但我大为震惊]

[我去,长知识了,汉文帝墓里的黑陶俑居然跑漂亮国拍卖会上了,幸亏我国反应快]

[唉,还有好多文武在外面呢]

[前几天看《逃出约翰牛博物馆》,唉,我哭死]

汉,前164年(汉文帝16年)。

刘恒脸黑了。

他的墓被盗了啊啊啊!

还拍卖!可恶的蛮夷!难道不嫌晦气的吗?别让他知道漂亮国和约翰牛是谁!

【大家对帝王陵墓还挺感兴趣的,同好啊,在做下一道题之前,我们不妨唠一唠陵墓那些事儿~】

[早就知道主播对这方面感兴趣,不仅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还捏过二凤的昭陵六骏]

[小辰跟祖龙一样都是手办发烧友,等小辰考完研捏一套阿房宫和大明宫呗]

[古代的把墓修的那么豪华也挡不住盗墓贼,现存的帝陵中90%都被盗过]

[是诶,我知道的没被盗过的陵墓也就秦始皇陵与稚奴和武姐姐的乾陵没被盗过了]

[明朝那些奇葩皇帝们的墓也没有被盗过吧?]

[还有一些不出名皇帝的墓,比如元代的,人家蒙古根本没有修墓的习惯]

粉丝们发弹幕发的开心,然而列朝列代皇帝们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秦。

无论哪个时期的嬴政都不会因为陵墓没有被盗而满足,祖龙们还在为不知道为什么灭亡的大秦愤怒,猝不及防听到了他墓中陪葬品的消息。

陪葬俑都被挖出来了还叫没被盗?!非要将尸骨挖出来才满足吗?

祖龙暴怒.jpg

唐,公元636年(贞观十年)。

李世民低低惊呼一声,“六骏?!”此时的李世民相当迷惑。他令阎立本作描绘六马英姿的《六骏图》,并让阎立德将其雕刻于石屏之上,镶嵌在陵墓北阙。可这六马再如何神俊,也是随葬之作,怎能随意仿造?描摹图画还好,模仿石雕大可不必。

【害,古代皇帝的陵墓各有各的奇妙境遇,被盗墓都算是好的了,要我说最惨的当属宋朝皇帝的墓,唉,那叫一个不忍卒读啊!】

[小辰用错成语啦!]

[不忍卒读是不忍心读完,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2]。]

【不好意思,我又乱用成语了,那就换成不堪入目吧。】

宋。

北宋的皇帝们心里一咯噔,被盗墓居然都不是最惨的吗?他们大宋的帝陵究竟遇到了什么?

南宋有志之士纷纷叹气。

东方辰还没开口,弹幕纷纷把宋朝皇帝的陵墓的惨状发了上来。

[北宋皇帝们的陵墓不仅被盗还被烧毁,其中最惨的要属宋哲宗赵煦,他的尸骨被拖出来扔在太阳底下暴晒,还是奉旨到巩县谒陵查看的方庭硕拿衣服帮他收敛的]

[他是北宋皇帝中最惨的,整个宋朝最惨的肯定是宋理宗赵昀了,不是谁都能因脑袋大被人把头盖骨做成酒杯的]

[我去我去,上面说的是真的吗?真是骇人听闻(我没用错成语吧?)]

[是真的,那个酒杯被用了上半年,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才把那个头骨酒杯葬回了绍兴永穆陵]

这下南宋人士也纷纷惊恐了,皇帝的头盖骨被做成了酒杯,这是何等耻辱?但不支持北伐的依旧不支持,偏安一隅才是主流。

南宋,1234年(端平元年)。

此时的赵昀刚亲政一年,立志中兴,采取了一系列史称“端平更化”的政策。历史上这一年他派兵联蒙灭金、出兵收复三京,雄心壮志可见一般。

从天幕中听到自己尸骨凄惨遭遇,他只是生气了一会儿就按耐住了情绪。

他想,他要忍。他忍了十年才熬走史弥远,还差这一时半会儿吗?他要做好完全准备,一举灭金,不容失败。

赵昀的指尖划过宋金交界的地方,停在了蒙古活跃的那一处。不止金,还有蒙古。他没有忘记有一个蒙古人建立的“元”。

【原来我的粉丝里有这么多历史爱好者呀!一点儿都不关注历史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些东西。】东方辰感到惊喜。

[……]

[小辰你也不看看你天天做的什么类型的手工]

[你做手工的时候还喜欢碎碎念,听多了也就记住了]

[皇帝的脑袋壳被做成酒杯这么离谱的事情听一遍就能记住,最多记不清脑袋壳的主人]

【哈哈哈哈哈,好吧,原来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都随我。】

[小辰脸皮真厚]

[明明是小辰随我们]

东方辰很无奈,她的小可爱们可真敏锐啊!想沾点便宜都沾不着。

【行吧,我们共轭互随。】

【宋朝啊,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一个让我又喜欢又痛苦的朝代,记得高中老师讲《孔乙已》的时候,将鲁迅对孔乙己的情感总结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对宋朝大致就是这样的心理。】

[是啊,可惜了]

[富宋,弱宋,大怂,大送]

[楼上精辟]

众多宋人都沉默了。

尽管有许多人不懂爱国,但他们对外国会自称宋人,会说“我们大宋”,会在别人说大宋坏话时感到不愉快。

【宋朝留给我们对繁华汴梁的印象,留给我们成千上万首绚烂诗词,留给我们《清明上河图》,留给我们对文人风骨的畅想。】

宋人挺起胸膛,他们大宋就是这么文气澎湃。

【宋朝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醒,悲哀的现实让文化从开放走向封闭,儒学走向约束自我并变得扭曲,裹脚、守节等封建糟粕贻害千年。

我知道朱熹的话语被曲解了,这很正常,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最初也仅仅是最普通的社会规范罢了,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至今我们仍在提倡;所谓“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孔子的言论不也被扭曲得不成样子了吗?什么程朱理学,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通通不喜欢。

等考上研究生,我肯定不选相关的研究方向,我怕我研究着研究着被自己气死。

我也知道最初的裹脚不是三寸金莲,最初的守节是针对男人的。但我是女孩子,我会为了古代那千百年来受害的女孩子委屈,所以我会迁怒。】

宋,970年(开宝三年)。

这时候的宋朝还没灭亡北汉,自唐到五代的尚武之风没有被遏制殆尽。赵匡胤拧着眉思考天幕的话,然而东方辰所指的那个时间点离他太远了。他不敢相信那是他的大宋,听天幕的评价,除了富和文简直一无是处。

更可怕的是,不止名叫小辰的小娘子这样认为,和小辰对话的许许多多不知名人士没有提出一点反对意见,密密麻麻的字幕全是吐槽和查漏补缺,好多人都嫌小辰说话简略,恨不得把史书搬上去,看得他眼花缭乱。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武人出身的他太明白武人对朝廷的威胁了,但他同样也明白一个武德不丰的朝廷会有怎样的害处。就算他不知道,天幕已经说的明明白白了,外敌入侵、朝廷灭亡、帝王尸身受辱、思想转变贻害无穷……

赵匡胤挥退了侍人,他要一个人静静,思考大宋的未来。

他不知道天幕所说的朱熹是谁,但他知道孔子和董仲舒,由此可见,许多东西会在流传过程中完全变了意思。他杯酒释兵权,推行重文抑武,大宋之祸大抵来源于此。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世情如此,他不想见到其他人被黄袍加身,这已经是在他能力范围之内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宋,1056年(嘉佑元年)。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面面相觑。

原来他们的学说问题很大吗?可是看起来没问题啊。是被后人曲解了吗?

宋,1175年(淳熙二年)。

朱熹失手打翻了茶杯,连连拱手道歉。

陆九龄、陆九渊和刘清之纷纷表示谅解,他们看着天幕中评价朱熹学说的话,忍不住开始同情起朱熹来。

天幕上有许多字句都对朱熹的学说充满了怨气,这场辩论的结果似乎已然明了,哪怕他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世情便是如此,人云亦云,信奉权威。

天幕中的人应当不知道他们这些“古人”能看到其中内容,所言随意又出自真心,后世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能有天幕这样神奇的东西,又能培育出那么多畅所欲言的人。

东方辰可不知道她随便的抱怨居然对某个时空当中的鹅湖之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否则她会呕死——至少她会为程朱理学稍稍正下名。以东方辰浅薄的见解,程朱理学只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由飞翔就好了,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在某些方面有所交融但根本上不是一回事儿,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正确度杠杠的,但运用到人文社会范围就太可怕了。

可惜东方辰暂时不知道,好在她直播做题会发散思维,后来到底发表了这一见解,推动了宋末以及其他朝代科技发展。

[1]猪在秦汉的象征意义很好,感兴趣的可以在某度上直接搜“猪的象征意义”。

[2]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