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孤男寡女 > 第60章 第六十章:盖新房这个家庭的大工程

母亲的节俭是有道理的。我们借居房子的主人在春天的时候下了最后“通牒”,要求我们在秋天收玉米之前搬走。他们准备搬回来了。

这家是一个大家庭,是我父亲远房的亲威。主人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本来一家人融融洽洽地生活在一处,而且那处是已经风干完好的新房子,又大又好,房间不少,住着很温馨舒适。可不知道是怎么着,那一年的秋天,就要搬回来了。那年我12岁,弟弟6岁。正是极淘气、极不懂事的年龄。

于是,母亲和父亲盖新房的计划就提上了日程。其实,这个日程,早在去年冬天就开始了。这里要感谢国家,感谢村长,感谢村干部,那个时候的宅基地,几乎是不要钱的。每家都会送一份。我们家选的地方,背后是村中间的街道,前边是这块地原主人的住房。父亲以500元的代价,向原主人买下了那块儿占地3分的地,基本上是15米乘以17米的方形格局,除足够盖五间大砖房外,还有一个不小的院子。仅仅15年后的现在,二分之一这样的宅基地,就需要农村人付出上万,甚至数万的金钱代价。

……

春夏之交的时候,父亲母亲就开始忙碌盖房的事情了。

农村盖房,主要准备八项东西:砖、瓦、梁、板、沙、灰、白灰、小石子。

砖不用说,房子就是砖盖起来的。

瓦当然是屋顶上用的。

梁帮助砖承受聚合整个屋顶框架结构的重量。

板放到梁上,可以在屋子上形成两边半人高、中间一人高的阁楼,用于储备粮食、放东西,同时,覆盖到屋顶上一层板,再覆盖瓦。这样一来,屋子的寿命明显要长些,至少漏雨的可能性降低了很多。

沙、灰和小石子会搅和到一起,形成糨糊状的东西,这些东西,将砖们、瓦们粘合并固定到一座房子上。而比较精细点儿的糨糊,会被刷到房子的内壁,住在里边的时候,看不到一个砖头,这就叫美观吧。地面,也同样会被这种糨糊(但含灰比例较高,这种灰学名叫水泥)铺一层,第一天铺了,第二天整个地面就硬得比最结实的砖头都硬了,而且整个地面平整好看,颜色划一。

最后登场的是白灰,也就是传说中的石灰石制作出来的粘液状的白色细密的东西,向屋子内壁一刷,整个屋子的框架就大功告成了。剩下的,只是装门扇和窗扇了。门和窗的框架,身为木匠的父亲,已经提前做好,在刷白灰之前装上去了。5间砖屋的门窗制作,绝对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

盖房子,要挑一米五以上深底的地基,然后用打夯机一层一层地夯泥土,把泥土夯得跟水泥板一样平整坚硬。而且还要拿水平线来保持整个地面在一条水平线上。水平线,其实就是一根巨长的塑料空心管,里边装着水,两头有刻度,刻度精准到毫米。一量,两边刻度一模一样,就是在一条水平线上了,因为水静止不动后,两边水所处的高度,肯定是一样的。

乡下的习俗很是奇怪。这一点在盖房子上也能体现出来。地基夯好后,理论上讲,应该用新砖来盖地基处吧,但相反,用的是陈年的老砖。老砖和新砖怎么区别?90年代的老砖往往是蓝色的,而新砖是红色的。新砖不如老砖结实,而且,无一例外,每一家盖房子,都满村子,甚至跑几个村子买点老砖来盖地基。

这说明什么?时代在发展,技术却在落后。或者说,人心,这些造砖人的心在落后。我上大学以后,村里人再盖房子,地基就直接钢筋水泥了,老砖再厉害,也比不上在钢筋水泥上直接盖。当然,劣质水泥和被拉细的钢筋除外。

但令人遗憾的是,15年后的现在,买砖所花的钱的一半,就够15年前完整地修好一座屋子了。从数字上来讲,当年1万出头就能够买齐盖房所有的原料,并且把盖房工匠们的工资付了,工匠的工资占15%左右;但15年后,可能10万元钱,都下不来;而工匠的工资,还是占据15%左右。原料的价格突飞猛进,占了绝大多数。

而如今到现在,同样的五间大砖瓦房,没有20万,你根本盖不起来,加一层,又得至少加15万。

所以,盖房子,从古至今,都是每一个家庭的大工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