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古代逃荒种田记 > 第3章 鱼

古代逃荒种田记 第3章 鱼

作者:明月端绮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2-02-08 22:36:43 来源:文学城

大丫和二牛在河边待了一整天,忍受着夏天密密麻麻的蚊虫叮咬,钓上来几只巴掌大的小鱼,“走,回去让奶奶给我们做鱼吃!”

“我以后再也不来钓鱼了,蚊子真烦人。”二牛左挠挠、右挠挠,身上都是蚊子叮的包。

大丫也不好受,可她比二牛好点,总有一些人体质特殊不招蚊子喜欢,大丫就是这种人,每次她和二牛在一起玩,二牛身上的蚊子包都要比她至少多三倍。

久而久之,大丫一到夏天就特别愿意和二牛待在一起,不为别的,只为了让蚊子去吸二牛的血。

所以大丫对二牛还是有点愧疚,她决定回去给二牛喝点月光水,这样算是稍稍弥补吧,大丫不是很有诚意地想。

李大成刚送走一个病人,就见到几个小萝卜头拎着桶回来,一看,笑道:“可不得了了,竟然还钓了几条鱼。”

三牛叽叽喳喳地说,“里面有五只是大姐钓的,二哥笨蛋,只钓了两只。”

二牛在后面冲三牛挥舞拳头,用眼神威胁他不准说。

李大成捋了捋胡子,“那今日让你奶奶他们做煎小鱼吃,咱们大丫有大功劳,单独给她留一条大的。”

“我去找奶奶!奶奶,今晚有鱼吃了!”二牛欢呼着往家里跑。

“大丫怎么不和二牛一起去啊?”

“爷爷,这是我们在河边挖的茅草根,已经洗干净了。”

李大成有些惊讶,接过用柔软的细草捆成一捆的茅草根,“正好,医馆里面快没这味药了,你可帮爷爷的大忙了。”

大丫不好意思地说:“是我们一起挖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大丫踟蹰,犹豫着,站在医馆台阶下扣手指头。

李大成疑惑:“大丫,你怎么还不进去?”

大丫终于鼓足了勇气,“爷爷,河沟子里的水少了很多,到现在又一直没下雨,今年是不是要大旱了?我们是不是要逃荒了?”

话说出口,就顺利了很多,大丫一口气把这些日子的担忧倒出来。

李大成惊讶,“这话是谁告诉你的?”

“我听镇上的人说的。”至于是谁,都有可能,毕竟大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谈,是不会在意旁边到处乱跑的小娃娃的。

李大成慈祥地看着小孙女,“大丫,今年只是最近不下雨,耽误了粮食的长势,大家担心而已,指不定哪天就下了。而且,”

李大成蹲下来压低声音说,“退一万步说,就算今年一滴雨都不下,咱家也能挺过去。逃荒是万不得已的选择,能活下去,没人愿意背井离乡。”

大丫消化着李大成的话,后知后觉,对啊,我家可是有百亩良田的人家,爷爷又开着附近十里八村唯一的医馆,真要逃荒也轮不到我家。而且,大丫知道爷爷和奶奶一直都有存钱的好习惯,她曾不小心见过奶奶存钱的瓦罐,沉甸甸的,里面的钱肯定不少。但是她又想到,真的闹饥荒了,钱就不值钱了。

“爷爷,我们是不是要多买些粮食,干旱一来,粮食就贵了,现在买了,以后粮价上涨,咱们还能卖出去挣钱。”

大丫知道自己又在说胡话了,但是粮食总不嫌多。

李大成笑道:“爷爷知道了,还要多谢大丫提醒爷爷呢。”

大丫的脸“蹭”地红了,是不好意思了。

庄户人家一般一日两餐,只有大户人家才一日三餐,所以大丫和二牛钓的鱼,留到了晚饭才吃。

得益于刘氏娘家是屠户,李家一直不缺猪油吃,大丫面前有一整条用猪油煎的焦焦的小鱼,香喷喷的,扑鼻诱人。这是她钓鱼有功的奖励。

李家不算大户人家,也不讲究那么多,热热闹闹一家子全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桌子是四四方方的八仙桌,大人一人一个座,小孩子只能夹在中间做。

如果李伯山和李子晏回来了,位置不够,王氏他们三个李家妇就会去厨房吃。

其实大丫更喜欢去厨房吃,因为陈氏会在炉灶里给她埋块红薯,红薯烫熟后吹掉上面的草木灰,软糯香甜。

每到这个时候,大丫都会发自内心地感谢前朝的穿越者。

等到李大成动筷后,其他人才开始吃饭。吃饭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当然,李家并非大户人家,没这么多讲究。

大丫挑了鱼身上最细腻的一块肉,放到陈氏碗里,小声说道:“娘,你吃。我人小吃不了这么多。”

二牛看了眼大丫,像是明白了什么,有样学样,也把自己碗里的鱼肉夹了一筷子给王氏。

李大成看着眼前和乐融融的场面,心里乐呵呵的,心思一转,说道:“我意欲为大丫起个名字,鱼娘二字如何?”

在古代,长辈赐名是件很值得高兴的事,这代表长辈对被赐名者的重视。长者赐,不敢辞。即使大丫觉得鱼娘这个名字过于随便,也只能沉默接受。

刘氏向来是最支持李大成的人,“我看行,今天这鱼不就是鱼娘捞回来的吗?别人可没她这么好的手艺。”

李仲海和陈氏很是高兴,一众孙辈里,大牛的名字是学堂里的先生起的,其余小辈还都是叫着乳名。李仲海想了想,觉得不能厚此薄彼,“爹,我看不如趁这个时机,也一并把二牛他们的名字也起了吧。”

李大成点点头,沉默一瞬,“二牛叫子昭,三牛叫子明,二丫就叫晴娘吧。都随大牛的名字—子晏。”

二牛,也就是李子昭,欢呼雀跃,“爷爷,我知道子昭怎么写!”

李叔河也放下筷子,“爹,等我的孩子出生,也要你来取名,你可不能厚此薄彼。”

这顿饭吃到最后,顾氏突然捂着嘴呕吐,李大成给她诊脉,发现顾氏已有两三个月的身孕。

顾氏一脸幸福倚在李叔河身上,温柔地抚摸着尚未凸起的肚子,“都是鱼娘带来的好福气。”

大丫认命了,说不定这个名字还真有福气。

吃完饭天色尚早,陈氏和王氏在屋里纺纱,顾氏因为刚怀孕,胎气不稳,躺在厢房里休息。

二牛就拉着鱼娘去外面摸知了。

每到夏天,摸知了是小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傍晚知了幼虫从土里面拱出来,爬到树上,开始蜕皮羽化,这个时候一抓一个准。

抓到的知了洗净,用淡盐水泡着,还可以加酒去腥,家里有条件的,用油炸一下,一口一个,又香又脆,好吃极了,家里没油的,还可以拿火燎着烤,也能吃,在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猪肉的饥荒年间,这是难得的美味。

鱼娘前世在城市长大,不知道有这么好玩的事情,第一次被二牛拉着去抓知了时,她害怕死了,那么大一个虫子,还长着好多脚,看着就让人毛骨悚然,死活不愿意用手去抓。

二牛偷偷在她身上放了个知了,鱼娘发现后,尖叫一声,追着二牛打,经此一事,鱼娘再也不怕虫子了。

后来看见什么蜈蚣、臭屁虫之类的,鱼娘都不甘示弱第一个跑上去用脚踩死。当然,蛇是不敢的。

今年的知了叫的尤其响,下河镇中间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足有两人合抱那么粗,每年知了最喜欢在这棵香樟树上蜕皮,一晚上能在这棵香樟树上摸到好几只知了。

而现在,这棵大树下面聚了一圈人。

一个老人愁眉苦脸,“老朽听镇外的消息,今夏的税又加重了,今年又逢干旱,如果还不下雨,粮食一交税,剩下的可怎么活啊?”

“谁说不是呢?以往田税十分之一,今年不知要涨到多少。交完田税还有算赋、更赋和户赋,最可恨的是,还要给皇帝交献费,紧巴巴过完一年,还要加田税,这真是一点活路都不给我们留啊。”一个青壮的汉子紧皱眉头,满是愁苦。

来到这个年代,鱼娘才知道,单一个田税,并不足以压垮古代的农民。相反,田税只在赋税中占一小部分,真正的大头,是“赋”。

“算赋”是人头税,按每家每户有多少人来交。

除了“算赋”,还有“更赋”和“户赋”。

“更赋”是青壮年免除徭役要交的钱,因为成年男子每年都要给国家服徭役,为了不去服徭役,就要交“更赋”,如果不幸被抽中去戍边,要交的钱就更多了。

“户赋”以家庭为单位,每年要交二百文。而“献费”则是孝敬皇帝的钱。

搞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后,鱼娘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的赋税能重到“家田输税尽”了,也完全理解古人为什么不想分家了。

香樟树浓密的绿荫为这群穷苦的百姓遮挡了一丝暑气,可并不能遮挡生活的重担,他们的绝望痛苦发自心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只能勉强果腹,稍有意外,就会掉入深渊 。

鱼娘不忍心再待下去了,心软又有何用,她和他们一样,都是乱世一浮萍,身不由己。

赋税方面的知识,来自《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书

架空历史,非完全考据。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