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公主今天想篡位了吗 > 第36章 黄雀在后

公主今天想篡位了吗 第36章 黄雀在后

作者:泽有定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5 01:49:30 来源:文学城

初春的晨风尚有几分凛冽,宫门一开,一股寒风便蜂拥着挤了进来,扑向刚下早朝的众臣。

李景尔背上的冷汗还未干透,冷风再一吹,直叫他哆哆嗦嗦。

令他感到寒冷的不只有天气,还有方才早朝时父亲锐利的眼神。

……五娘说的没错,父亲果然因着薛逢的事恼了他!早朝时论及春闱之事,父亲问了李景益,问了李景斯,甚至还问了李散!偏偏略过了他!

幸好他早有准备,立马奏请父亲封赏薛逢,父亲虽没有答应下来,但脸色总归是稍有好转。

想到这里,李景尔又抬袖拭了拭额间的细汗。

唉,还是要赶紧知会阿娘一声,最近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尤其是春闱科考——他那几个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的表兄弟还是能不帮就别帮了,就非要在进士科这条路上考出个名堂来吗?靠门荫安安稳稳入仕不好吗?

虽然现如今朝中是有些看不起荫封官,但至少有个官做啊……

或者等这阵子风波过去,他亲自为他们请封也不是不行哪,何必急于一时呢?

然而,有些人还是不这么想。

当今也还算是个好时候,入朝为官的途经不少,尤其是对于门阀士族而言。

若是投胎投的好,祖宗争气爹努力,什么本事都没有、就算天天往家一坐,也能靠“恩荫”拿到朝廷下发的正规编制;

若是再努力一点,多和长辈出去社交,寻几位良师、忘年交,靠“内部推优”也能有个官做;

若是再再努力一点,在文章上多下功夫,夸夸盛世夸夸圣上,说不定叫皇帝看了心中一喜,立马就能免试入职;

若是还不知足,想令人青眼相待,那就闯一闯春闱,门阀士族出来的子弟到了年龄就能入学名师荟萃的国子监,三五年精英教育下来,若是还考不过那群寒窗苦读了十年的平民,老师都没脸见人。

不过,官员之间也是有鄙视链的——京官瞧不起地方官,流内官瞧不起流外官,科举入仕的瞧不起举荐入仕的,举荐入仕的瞧不起恩荫入仕的……

就单科举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鄙视链——进士科瞧不起明经科,明经科瞧不起明法、明书、明算科……

所以,尽管世家子弟入仕途经这么多,但大多有志气的世家子还是愿意在进士科上拼一拼,就算拼不上“进士及第”也得至少拼个“明经及第”吧?俗话说得好,“不蒸馒头争口气”嘛。

但是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每年春闱进士科千八百个考生中,能及第的也不过二三十人,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如果没有绝对的实力,到头来还是得拼背景。

“礼部恳请圣上下旨,要今年春闱采取‘糊名’批阅的方式,”李景益正襟危坐,神情严肃地扫过下座每一位官员,“诸位怎么看?”

“谁提出来的?”郑炎眉头一耸。

“糊名”即是要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密封起来,不叫主考官看见从而影响判断——如此最受打击的便是七姓十家为首的大小世家们。

“礼部侍郎张清与知贡举裴诚二人一拍即合,联名上奏的。”

“小子轻狂!”郑炎一掌拍在案上,“又是裴家,他河东裴氏真是了不得了!”

门阀士族皆知,维持地位最好的方法,就是确保自家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流入朝堂,提升话语权、参与决策。

而对于皇嗣而言,手下的官员势力越盛,自身的羽翼就越丰满。

因此每年春闱的实际控制权都是诸王必争之物。

“郑公莫忧,依在下看,还是应当从礼部贡院下手,打通了关系一切自然好说。”有人立马说道。

“本王何尝没有试过!早就备好厚礼了,昨日一早就送去了张清府上,结果人家连门都不开!”李景益想到这里就来气。

有人闻言安慰道:“至少此人未被齐王拉拢了去……我听说,齐王前天亲自登门,都吃了他张清的闭门羹,偏偏齐王也不气馁,隔几个时辰就去一趟,只可惜呀——去了几次就吃了几回闭门羹,还想搞‘三顾茅庐’那一套呢,哈哈哈徒增笑尔!”

有人冷静分析:“礼部侍郎张清出身寒微,考了七年才进士及第,寒门入仕有多难他心里最是清楚,如今他当了主考官,怎么可能任由世家内定及第人选?”

“那为何不试一试拉拢裴诚?”有人提议道,“不说要他内定人选,哪怕透露几道题也是好的……”

李景益与郑炎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

除夜宫宴刚下毒害过人家亲弟弟,虽说他们找了替死鬼、撇清了自身,明面上来看,这起毒酒案就是一出“护主宫女为了报仇雪恨、让李知节母债女偿,不幸误伤驸马”的戏码,但人家裴氏又不是傻的,动动脑子都知道下毒的是谁、真正要杀的是谁。

所以别提拉拢了,人家不针对荥阳郑氏就不错了。

“我倒有个主意,”有人思忖片刻,“不是还有‘纳省卷’吗?”

李景益眼睛霎时一亮,一拍大腿。

“对呀,我怎么忘了这个!”

进士科考试内容毕竟有限,举子们的真实水平难以发挥出来,所以依照惯例,应试举子会在进士科考试之前,将自己平日里撰写的诗赋杂文挑选出最为精粹的部分编成一集,呈递给礼部贡院,作为考官判卷的依据之一。

“劳烦诸位去民间为本王搜集些穷酸墨客,”李景益放松下来,靠在椅背上,慢条斯理地说道,“也好为咱们名单上的举子们作几首好诗来。”

崔变没精力为族中即将科考的子侄们费力劳心了。

不过也没必要,毕竟博陵崔氏“广出贤才”的美名在外,谁人不知他们博陵崔氏的子弟最是省心。

他正在因另一件事焦头烂额。

“殿下有所不知,在下与殿下其实也沾些亲,”崔变挺直了腰,摸着下巴说道,“在下祖母正是圣上的亲姑姑晋康公主。”

李知节悄悄在案下掰了掰手指头……晋康公主是他的祖母,是皇帝老爹的姑姑,那么就是她的姑奶奶,所以……

“崔表兄?”她不确定地唤道。

“不敢不敢。”崔变连忙摆摆手。

李知节扬眉笑道:“所以,崔卿今日是来找本宫认亲的?”

“……那倒也不是,”他略显不安地搓了搓手背,“上次与殿下在齐王府匆忙一见,未能有机会详叙一二,今日特来拜访……”

“崔卿不如直说吧。”她手中拈着块糕点,轻笑出声。

“那在下就直言不讳了,”崔变深吸一口气,“上次殿下在齐王府所说,搭救您与懿和顺圣皇后的潼关守军,自称是在下当年麾下的澄城军,究竟是何意?”

“崔卿是个聪明人,怎么会猜不出呢?”

“……我们澄城军绝无可能遇见殿下与懿和顺圣皇后,”他犹豫了一瞬,还是委婉地讲道,“新安二年,我率澄城军赶到潼关时,突厥军已然全力攻了过来,而且,我们澄城军其实并未靠近潼关,只是驻扎在潼关北部百里之外。”

“当年究竟如何又没有人知道。”李知节耸耸肩,头也不抬地说。

“那好,殿下细想,”崔变以拳砸掌,似乎是破罐子破摔了,“潼关守军有禁军——北衙六军,兵力将近十万,潼关又易守难攻,因此别说突厥西路军了,就算突厥东路军也来,都不一定攻的下潼关,我们澄城军跑到前线凑什么热闹呢?”

“抢一个‘收复长安’的首功也未尝不可啊。”

“可这样一来,岂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我擅权行事、不安其位,未得军令便私领澄城军前往潼关?”崔变的双手在空中胡乱比划着,他着急道,“在下得不偿失啊!”

“那崔卿为何要领军驻扎在潼关附近呢?”

“……”他沉默了。

“好吧,换个问题,”李知节哼哼笑了两声,“圣驾抵达洛阳后,崔卿为何如此着急,撇下尚在鏖战的潼关,直奔洛阳?”

崔变更不愿意说话了。

“崔卿既然不答,那本宫只能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了,”李知节搁下手中的点心,轻轻拍掉掌中的碎屑,“本宫姑且相信崔卿一回,就当新安二年澄城军真的并未靠近潼关,赶来时突厥大军也真的已经开始攻打潼关了——那么,本宫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崔卿在观望局势呢?”

见他仍不说话,李知节接着说道:“为什么要观望局势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本宫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崔卿想成为‘长安之乱’的‘渔翁’呢?这得来的‘利’自然是潼关,那么崔卿想要拿下潼关做什么呢?”

“本宫记得,那日在齐王府,崔卿自己也说,‘潼关乃关中咽喉,若守不住,关中必失’,”李知节惊呼一声,抬手掩住嘴道,“难不成,崔卿是想独吞关中,自封一个‘关中王’?”

“……依殿下推断,在下的最上策应该是远远观望,待守军与突厥军两败俱伤,再一举攻下潼关才是,”崔变反驳道,“那么在下后来舍弃潼关、直奔洛阳不是很蠢吗?”

“你说的的确有道理,那不妨让我猜猜,崔卿为什么后来改变策略了?”李知节笑吟吟地看着他,“是因为崔卿发现——”

“观望的人不止你一个,对吗?”

上一章结尾已在中午一点左右补上啦~如果有宝宝看的是不完整的版本,可以回头再看一下!

虽然数据很惨淡,但还是不想糊弄大家,所以这几章实在写得很慢很艰难,求原谅555……爱大家!

补充一个:在唐朝想要通过科举突破阶层还是挺难的,不管是接受教育的差异,还是门阀世家数不胜数的“骚操作”,还是各种黑幕……虽然各代统治者都寄希望于科举来打压门阀,但效果还是很不尽人意,忘了在哪看过一个数据说唐朝进士科平均2.2年才有一个寒门子弟上榜,就很恐怖……

关于唐朝科举的详细科普,等笨蛋作者整理出来放在下一章作话吧,实在是太多太杂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6章 黄雀在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