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美雪肤、柔弱无骨的杨玉环倚在李隆基的怀里,李隆基听到天幕说起玄武门之变,冷哼一声,“高祖父还是棋差一招,太宗皇帝文武双全,又有仁孝之心,比之隐太子(李建成谥号)这步棋不知道好到哪里去。”
就算立李世民为太子,天下人对李世民民心所向,但李渊是他父亲,用孝道挟制,这其中也不是不能做些手脚。
李隆基把玩着杨玉环的玉荑,漫不经心的想,不过他可比李渊要聪明的多,自己人会和自己争权夺利,那么外族人可不会,像安禄山、高力士这样在唐朝没有根基的人,只能依附他的恩宠,才是最好掌控的人。
天空恢复成碧空如洗的样子,一颗明亮的星星亮起,上书:太白金星。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同年,第一次太白经天出现在五月(1)。】
【第二次太白经天出现在六月初,适逢突厥入侵,包围乌城。】
一大群服装奇异的外族围住破败的城墙。
【两次太白经天,引发了李渊的危机感,李建成推荐李元吉去抵抗突厥,李渊听从了他的建议,给李元吉安排了人手。
李元吉趁机索要李世民精锐的将领和士兵,李渊明白这意味着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可李渊还是这样做了,证明了李渊忌惮李世民。】
一位衣饰华贵的男子向身穿龙袍的男人行礼。
【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在李世民前往昆明池为李元吉践行时,杀害李世民,坑杀从李世民那里借过来的将领,逼宫李渊。】
房间里,两个男子身形的剪影被烛火映在纱窗上,凑在一起,似窃窃私语。
【两天后,第三次太白经天。
时任太史令的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天幕上出现一张舆图,西南方向的分野(2),太白金星悬挂其上,地面上有个秦字,表示这里是秦地。
最后一句惊的唐朝几乎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李建成暗恨,要是没有这天幕,说不定他的计谋就能得手了,不过看来父皇还是忌惮李世民,这样他的胜算就更大了,想来玄武门之变不过是李世民的困兽之斗。
李渊感觉自己的心被高高吊起,李建成最后到底事成了没?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又是怎么回事?他到底应该押哪个注?
‘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简直是把李世民架在火上烤,只是两次意味不明的太白经天,父皇就想办法削弱他的势力。
现在更是明晃晃的告诉父皇,他觊觎着皇位。
房玄龄和武将尉迟恭上前扶住摇摇欲坠的李世民,长孙无忌拦住想要上前关怀的妹妹,“殿下身体不适,王妃还请去看看殿下的药膳好了没。”
长孙王妃担忧的看向哥哥,长孙无忌微微摇头示意她不要参与,蕙质兰心的长孙王妃细心带走所有奴婢,将空间留给这群君臣们。
等无关人员退下后,房玄龄立马道,“殿下,还需早做打算。”
李世民于心不忍,“我们是同胞兄弟,骨肉至亲,我知道他们对我心有歹意,可毕竟事情没有发生,我想等事情发生以后,再聚义讨伐。”
尉迟恭步步紧逼,击碎李世民的所有侥幸,“贪生怕死,人之常情,可我们愿意誓死效忠殿下。殿下虽存仁爱之小情,却忘社稷之大计。我的愚见是先下手为强,殿下若不听,就请恕我逃于荒野草泽之间,我不愿留在殿下身边任人宰割。”
长孙无忌也适时站出来表态,“如果殿下不采纳尉迟恭的意见,那注定是要失败了,我们也不会再事奉(3)殿下左右。”
李世民垂下眼眸,“我刚才所说之事,不能不考虑,容后再议吧。”
尉迟恭急切道:“殿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的局势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4)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最终点头答应,属官瞬间商量开,他看向天幕,这下他真不知天幕的出现是福是祸,抑或是未来本该发生的事。
“秦王当有天下。”虽然此秦王非彼秦王,但嬴政听得还是很舒坦,“现在这李世民的处境可不妙。”群狼环伺,后面这句秦主天下更是催命符。
不同于嬴政陷入如何破局的头脑风暴,扶苏为李世民感到伤心,“父兄不慈,手足相残,这是何等痛心啊。”
【李渊把秦王李世民叫进了宫中,将傅奕呈上的密奏交给李世民看。
李世民趁机告发太子、齐王二人秽乱后宫,为自己辩解道,“我无愧于大哥、四弟,而二人却屡屡害我,这简直是替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些叛贼报仇,如果我就此死去,九泉之下,见到王世充这些叛贼,实在耻辱。”
李渊听后大惊,“朕明天就审问此事,此事你应该尽早来告诉我。”不知是被李世民的话触动,还是忆起太子两人下手的狠辣,李世民从不主动戕害兄弟,总之这件事就这样轻轻放过。
对于“秦王当天下”这件事,李渊不说生气、担忧,直接就要去查太子两人秽乱后宫这件不大不小的事。
皇位和妃嫔孰轻孰重,谁都知道。李渊竟然会因为这事而放弃诘问李世民,由此可见李渊还是想继续用秦王制衡太子。】
天幕上,身穿龙袍的中年男人高坐殿堂,下面跪着英武的青年,脚边散落着一篇奏折。
天幕下,众人心情微妙。
【李世民决定在太子二人被李渊召入宫中,在太极宫玄武门前下手,这就是由太白经天为导火索的玄武门之变。
其实李世民不至于如此心狠,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策划的“昆明池兵变”,已经被安插在太子府内的细作告知了李世民,李世民集团在利益的驱使和生命的威胁下,所做出的反击之举。
李世民已经够能忍了,经历过太子谋反,李渊许诺他平反后,改立太子,没有实现,反而各打一大板,将罪责归咎于兄弟不睦,贬谪了太子和秦王府内的属官。
李渊设场围猎,太子用马谋害李世民,李世民说出就凭他们也想害我,却被太子诬告成,“上天授命于我,怎么舍得我白白去送死呢。”又是被一顿痛斥。
太子设宴毒杀李世民,被叔父李神通救走,李渊没有责怪太子,只是给李世民设置天子旌旗,以兄弟不睦为理由,让他离开京城。
为了不让李世民逃脱他们的掌控,太子二人使计将李世民留了下来。
太子二人接着诬陷李世民手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李渊将他们斥逐出秦王府,再加上李元吉索要李世民的将领,李世民已经被逐渐架空了。
加上刚才说的昆明池兵变,对应玄武门之变,就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结果了。
那么对于玄武门之变,李渊是一点都不知道吗?这个就无从考据了。
总之,这件事情有两个疑点,第一个就是太子二人即将进宫前,与他们交好的张婕妤暗中递消息,告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如此隐秘的事情,张婕妤是怎么得知的消息。
李元吉建议李建成称病不去,可李建成倚仗京城防备森严,加上李世民多年忍让,自忖李世民是个妇人之仁的人,没有在乎李元吉的意见。
二是,当李世民就在宫门外对太子二人下手,又是动兵,又是喊打喊杀,李渊竟然还能在宫里的池上悠然泛舟,直到事后,看着带兵甲进来的李世民等人,才惊觉宫变了。
而且李渊召太子二人进宫是来审问他们的,怎么突然跑去泛舟了。
这场玄武门之变最后的结果就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当场射杀,李世民谎称二人想要谋反,他是来勤王救驾的,李渊交口称赞,不谈太子二人身亡一事。
三日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
三月后,李渊退位让贤,李世民尊李渊为太上皇,成为唐朝第二个皇帝,玄武门之变就此落下帷幕。】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李世民和属官们面面相觑,他们好像跳过李渊让李世民离开京城,秦王府被架空这两个事件,直接来到玄武门之变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听到自己死的凄凉,正在无差别发疯。
李渊却是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没想到最后的赢家还是李世民。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
距离玄武门之变已经过去三年,太上皇李渊要求迁出太极宫,搬到大安宫。
在临行的几日前,天幕突然出现,李世民以为这是上天不让李渊迁宫,匆匆跑来阻拦。
没想到天幕里出现影像,两人就这样看完了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
“他们是你的手足兄弟,你竟然如此残忍。”对比李渊面上的气愤。
李世民更多的是叹息和感伤,“大哥、四弟害我多次,父皇但凡加以制止,也不会是如今的局面。”
天幕公开他偏心太子的恶劣行径,李渊本就底气不足,被李世民这么一说,李渊顿时哑口无言,只得装聋作哑,像是没听到他的话。
国庆节快乐,卡太久了,纠结很久,最后还是把玄武门之变写全吧,不然感觉玄武门之变前的二凤日子会很难过,hahaha。
在写玄武门这段历史的时候,我真的感觉李渊是个端水的一把好手,因为二凤实力强,就拼命偏心太子,实际上是为了有人制衡二凤,他不想和二凤正面对上。
和唐玄宗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李渊要幸运些,有二凤给他兜底。
1.小修内容:把(李渊可能知道玄武门之变)这个情节删掉了,就是觉得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持,还是不要写的好。
2.因为删减了一些内容字数不够,增加了贞观时期,李渊父子的视角情节,可看不可看。
小剧场:
李隆基(高高翘起尾巴):高祖父还是棋差一招。
得知李隆基关辉事迹的李世民表示:这很难评。
被拉踩的李渊:……
(1)新唐书和旧唐书都记载太白经天有三次,资治通鉴漏记了五月的那一次。
(2)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说,把天象中十二星辰的位置与人间社会的地分野结合在一起。这种理论,就天文学来说,被称为分星;就地理来说,则被称为分野。
(3)事奉: 和“侍奉”适用范围不同。“事奉”较少用于生活上的照料,而多用于政治、宗教等大的领域。“侍奉”用于生活方面的照料。
(4)资治通鉴和旧唐书、新唐书都有记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五章 太白经天(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