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一次就够了,还不嫌丢人吗,老百姓都造反了,你倒是顾着点国内
眼见天幕中的隋朝随着杨广一次一次的骚操作,就要了亡国,杨坚眼看着自个的心血马上就要付之东流。
气得当即就要晕过去,凭借自身坚强的毅力才没有立马晕过去。
独步伽罗在一旁也不知如何安慰,她自己就气得不行,大隋不仅是杨坚的心血,更是她的,她恨自己瞎眼看错了人。
不知那杨广竟是如此狼心狗肺之徒,要不是经由她劝导杨坚就不会改立那暴君,使他们辛苦建立的家业被他挥霍一空。
众人:你现在就在我们取笑单上,别再折腾了,越折腾越差
各位帝王(隋前):以前若是有人和我说,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国打不过一个犄角旮旯的小国,我会认为他瞧不起我,今天我倒见识到了,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大业八年(公元前612年),第二次征高正式开始,是的你没听错,就是612年,同一年出两次,时间相差还不到半年之久
满打满算的话,也才三个月,可以说杨广完成不把老百姓当人来看,也难怪百姓要造反】
众人:三个月,可把你给能到了,咋了咱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骂骂咧咧)
刘邦/刘恒:有那精力去折腾,还不如把钱都送给我,毕竟大汉现在是真的穷啊!
刘邦/刘恒:大汉啥时候有这么多钱就好了
杨坚:你可真行,三个月驴都不带这样使唤的,你是生怕隋朝亡的不快
各位帝王:三个月,隋朝亡的不冤
【这一次杨广吸取教训,允许将士们自由指挥,自个不再插手,没了杨广的骚操作,隋军的战力那就一个直线飙升。
和上一次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虽没那么夸张),但也能看出隋军不是盖的】
隋炀帝杨广:什么骚操作,我下的决策是多么英明神武,要怪就该怪底下的人不会配合。
隋王杨广:没错,没错,底下的人难道不会主动迎合我吗?
杨坚要是知道杨广的想法,闭嘴吧!你,老子现在就想弄死你,老子辛辛苦苦了大半生,大隋被你霍霍的两世就没了,老子的大隋。
隋军:就说你别瞎指挥,哥又不是不行
【很快又打到了辽东城,杨广和将士们都很激动,妈的终于可以(一洗耻辱/休息了)
可惜这次并未如他们所愿,当战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隋朝内部乱了,隋礼部尚书杨玄感趁着此时天下苦役,百姓思乱,杨广不在宫,后方空虚,反了】
隋炀帝杨广:好你个杨玄感,既敢造反是谁给了你熊心豹子胆。
杨广立即下令,诛杨玄感九族,可他自个就是杨玄感九族一员,便降低要求,下令抄他家。
隋王杨广:杨玄感误我也!
另一边杨坚也下达了同样命令,虽知道隋朝因杨广那个畜牲已到了无何挽救的局面,但不管怎么说隋朝都是他亲自建设的,
那可是他的心血,杨坚怎么可能接受反隋的人和他共在一个屋檐下,可惜朝廷上暂时没有此人,杨坚命令只能作罢。
人虽没找到但杨坚还是下令了,不许录用叫杨玄感的人,至于改名那他就不管了,只要朝廷没有就好,省得隔应
【杨广只能急急忙忙从高丽退兵,二征高丽败,处置完杨玄感一众叛徒之后,杨广愈发不甘心高丽就这么算了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此时隋朝内外忧患,军民疲惫,苦不堪言,百姓活不下去,纷纷揭竿而起】
杨坚他就这么看着天幕上的隋朝走向结束,而他无能为力,他知道要是没有天幕,这便是隋朝原本的走向。
他努力克服着自己要晕倒的身体,已求能替隋朝找到一条求生之路。
【杨广不管不顾隋朝国情,开启了第三次征高之途,第三次征高,将士们散的散逃的逃。
杨广为了示威,直接让人将逃跑的将士斩首示众,用逃兵的血来涂军鼓,可谓之癲狂】
高丽:不是吧,还来这也顶不住啊,你有病吧!我就这么一个小地方(求放过)
看着看着高丽王高原有些怕了,不管的隋朝皇帝在怎么愚蠢也架不住隋朝地大他地小,耗也能耗死。
杨广那个疯子,当真是不依不挠,要不投降得了,实在是耗不起,如高原所想的那样高丽投降了
【不过还没等杨广打过去高丽就投降了,高丽被连着攻打三年,国中同样非常疲惫
再跟杨广这个疯子耗下去得不偿失,你不就是想要我们投降吗?那就投吧】
高丽:杨广你小子记住,老子投降从来都不是因为你这个宵
众人:不容易不容易,总算是要这鳖孙赢了
各位帝王:这赢的怎么让朕觉得如此的憋屈
【杨广非常高兴,总算是挣回了面子,大手一挥接受了高丽的投降,可高兴没维持多久,很快杨广就发现自己被骗了
第二年,各个藩属国来朝圣,唯独高丽没有来,杨广命令高丽前来,然被拒绝,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高丽:遍你咋地,要不是老子地小,哪会暂时臣服与你
对于这样的结果,众人都不是很意外,要是他们遇到杨广这样的人,也不是很想臣服于他
【面对高丽的愚弄,杨广很愤怒,他对高丽恨之入骨,不顾国情再次下令攻打高丽,这次他不会再对高丽手下留情
可他依旧没得尝所愿,天下很快乱了起来,杨广没法出兵,第四次征高,终】
高丽:我好怕怕哦,你还是顾好你自己吧
各位帝王:他这么作,不乱才怪
【隋末乱局,借用《说唐》里面一句话概括—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并放出了名单)】
其他帝王:他都这么作,倒也不意外
储君老师:你以后可不要学隋炀帝,不然逼急了民间就反了,到时候无一人帮你
储君:遵从师嘱,我不会做那隋炀帝的
看着上面起义表上密密麻麻的模糊掉的名字,已经达到了十室九空的地部,历代圣坚不由感慨民生多艰难,不由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