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何玉问起何二舅,“秋收未过,你来信说的大人物就把你二舅带走了。若不是你提前来信,可不敢让你二舅跟人走。”
何二舅这一走,直到现在也没回来。期间就来了一封信报平安,让家人勿要挂念。其他的只字不提。
临近年关,二舅母坐不住得空就来李家里问,早就盼着李万里回来了。
李万里想着明日到舅舅家走一趟,宽宽二舅母的心。何二舅这一走不在他意料之中。事情未尘埃落定前,只怕何二舅回不来。这年,何二舅怕是赶不回来了。
待到第二日,李万里还没出门,家里来了意想不到的人。里长提着腊肉上门。两家还没亲热到互送年礼。时下农家贫困,谁会好端端给别人家送肉?
李天德推脱不过,还是让何玉收了。何玉拿着腊肉进厨房,在里面转了半圈找回礼。幸好现在家里不缺吃的穿的,回礼很容易找。
这下,李万里走不了,得留在家里陪里长说话。他已成家又是个秀才,已是能当家做主的大人模样。
与年初相比,里长的头发花白不少。不过年长李天德几岁,看着比李天德老不少。但胜在精气神不错。
“今年,两个孩子都说回来,都在路上了。”
李秀云兄妹难得今年都回翠竹村过年。李志锋回来很正常,李秀云难得回来。李志锋过年回来是准备成亲了。
姑娘是县城里小商户的女儿。听里长的意思,成亲后小两口要常住县里,里长家掏空口袋给李志锋在县里买了房。李秀云这次回来过年会等她哥成亲后再走。
问起李万里的情况,夸了他一轮。听李万里说明年要下场,又是勉励一番。
等里长走后,父子俩都摸不着头脑。这是单纯来叙旧?只是两家有何旧可叙?
里长为人不错,但两家并无深交。李天德只当自己家里起来了,里长此前已多番找过自己,想让其在翠竹村招多几人。这是来套近乎?只是他也奇怪,李秀云兄妹发展势头更好,何至于来跟他家套近乎?
李万里却不由多想几分。
赵璋自洛城归来一直未回县学,不知是何缘故。不然他也不会等不及动手收拾江坚。李万里不知道的是,啤酒已经在京都大热,引得各方人马纷纷涌向县里。赵璋疲于应对,李秀云更是早早暴露。这才有回乡过年避风头一事。
在县里,李秀云就竹荪之事找过李万里。香满楼想全部收购李家的竹荪,有多少收多少。只是,李万里没答应。再一想,自家夫郎突然从酒楼跑堂飞升到采买也处处透着诡异。
就算有功也不会一下跨步这么大。赵璋品行不坏,但看不起他们这些乡下人也是真的。李万里不相信他有这么好心。他大概明白了缘由,心里也在想着对策。
只是,夫郎性格单纯,又视李秀云为好友。他实在不忍心戳破。
李秀云曾直言,竹荪的消息是村里人告知。除了里长一家,谁有那本事能搭上县里的李秀云?
敢情里长说了半天没说到重点上。这是上他家打探消息来了。
李万里再一次庆幸自己的决定。刚开始种植竹荪其实并不用那么多人。在翠竹村招短工也可开荒。但他还是决定找上顾家寨。
其中有顾千阳的原因。都是自家亲戚有好事自然紧着自家人。另外,山民人数多性情彪悍,多年处于深山中比村民警觉,更能保好竹林。山民交际简单,心思少,从保密的角度来说更好管理。
且山民都盼着竹荪能尽早种出来,能带一家老小下山。做事麻利,看管竹林不比李天德少费多少心思。
不管是李万里还是山民,这都是双赢的事情。
用过午饭,李万里还是匆匆赶到舅舅家。李万里说辞和李天德先前说的差不多。但二舅母还是放心不少。李万里亲自上门还是安了她的心。更何况,这大中午匆忙跑来,想来是忙里偷闲跑来的。还是惦记着他舅舅的。
往前十几年,何玉两个哥哥补贴李家不少。但自李家起来,自家的变化也是看得到的。亲戚之间就是这样互相帮忙,互相扶持。
李万里去时背一筐礼,回时换了物品又背一筐回来。还好他现在身体锻炼得不错。除了竹条勒得肩膀有些痛,倒是一点不累。
李秀云是年二九才回来。顾千阳去里长家叙旧,刚去没多久又回来了。回来后自己一个人闷闷不乐,只是很快又开心起来。晚间聊起,顾千阳的情绪也去得七七八八。
“我们突然没什么话可聊了。也许不是突然。”
“不过我之前也有想过。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疏远了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我,怎么没那么伤心?”
李秀云出嫁后两人也有一段时间不联系。后面李秀云和离后才重新联系上。只是这次,顾千阳没有以往伤心。
也许是这两年的铺垫,虽未捅破但他已经接受友谊的逝去。也许是他身边也有了陪伴的人,更重要的人,他已经不再那么需要李秀云了。
怅然若失又如释重负。
顾千阳向来乐观,想不明白干脆不去想,顺着心意走便是。
新年,贴桃符放炮仗红红火火又一年。
新年后李秀云来拜访,还是想收购竹荪。李秀云打算在翠竹村开啤酒厂。届时会有赵家的商队往返翠竹村。
李万里依旧拒绝。他家已经和几家商队说好了。
因着开厂的事,李志锋要回家看着。定亲前说好要长居县城,临到头才变了卦。姑娘家里舍不得女儿到乡下住,两人婚事生了波折。好在是有惊无险。
年初六,李万里一家上门喝李志锋的喜酒。
初八,白玉英生了,是个女儿。顾鼎很高兴。山里自然是汉子好生存,但不管男女,能有孩子都是大喜事。天寒地冻他没上山通知顾家。只在翠竹村置了三桌席面,请李万里一家过去吃酒。又另外请了大柱和村里另外一个在李家上工的汉子。两个都没带家属。
十五,何家人过来报喜。表嫂生了个男孩。何二舅虽然不在,但何家人的意思还是要大办——办满月酒。
表嫂是在镇上生的,酒席要在村里办。满月酒出了正月,李万里三人等不了。只得在回城的时候去舅舅家看望,给小婴儿添了长命锁。
当晚,几人挤着宿在李星和那处。
冬天黑得早,难得李星和挂了灯笼。样式精致,看着价格不低。奇了怪了,何二舅不在,他们家可没人会做灯笼。
那只能是买来的。李星和居然舍得在吃食之外的物件上花钱。
李万里用手拨弄着灯笼。李星和走过来把他的手拨开,“这可贵了。别给我弄坏了。”
微弱的烛光隔着灯笼纸,照不出李星和脸上的红云。可不是嘛,马坤非要花一两买的。
贵死了。
翌日,等马坤到店时,李万里三人早就坐车走了。
“怎么不等等我就走了?还想着跟你哥叙叙旧呢。”
话虽如此,马坤脸上却带着笑,看着不像遗憾的样子。
李星和眼力精进,“你这么怕我哥做甚?”
马坤不语,只是一味到店报道。可不是怕嘛,马坤之心李万里已知并婉拒,只能偷摸着来。
李星和自柜台里拿出几本旧书递给马坤,“我哥整理了自己的书。开蒙的书给了小舅子。这些说是下场前的笔记,说托我带给你的。”
“你、你哥咋知道我会来?”马坤摸不着李万里的意思。这是让他来,还是警告他别来?
收到书,还是很是感动。读书笔记比书籍更为珍贵。只是,自己可能要辜负李万里一番好意。青山书院每年考中不过寥寥数人,以马坤的排名不大可能。
收了书,马坤给李星和带了吃食。是刚考好的胡饼,又香又脆。自看完灯会,马坤每次来都会给李星和带吃食。李星和都收下了,喜得马坤乐不思蜀。
李星和拿着胡饼,心里也甜滋滋的。
完蛋了。
胡饼好像真的要往后站一步了。
果不其然,马坤过了二月县试,却在四月的府试中落榜。他心态倒好,父母虽然失望,却还是劝慰他。这次比上次更好,下次还有希望。
马坤再次说起休学经商之事。马母没听他说要直接说不可能。父母非逼自己读书。读书读不出什么,又做不了其他事让马坤颇为苦恼。
天生我才这处没用,兴许别处有用。
马坤一直想尝试做读书之外的事情。他真的很喜欢经商,很喜欢李星和坐在店铺里阳光明媚的样子。
马家父母动了让儿子成亲的念头。眼看马坤年纪越来越大,与娘家的亲事无望,在世交中结亲是个不错的选择。
马母办了几场宴会,倒真瞧上几位姑娘、哥儿。相貌、人品、家境都不错,与马家门当户对。
只是任马母如何折腾也没用,马坤都看不上。开始,马母只以为马坤整日读书没开窍。久而久之,马母琢磨出不对劲。派人一查,哟,天天买文具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
乡下哥儿哪怕如今在镇上开着小店,骂母还是看不上。这如何能高攀马家?何况,哥儿小小年纪,能撑起铺面,又引得自己儿子流连忘返。难保不会对其他学子使同样的手段。靠狐媚手段撑起一家店。
自家儿子刚考场失利,马母不忍多说,直接找上李星和。虽不是个狐媚长相,但也如她所料,是个眉眼明媚长相绝佳的小哥儿。行为举止不像马母所想的轻浮,反而进退有度。但马母本就带着偏见而来,只当小哥儿隐藏得深。
马母自持身份做不出当街叫骂之事。只是把李星和请到无人处,她自有办法让这乡下哥儿知难而退。
这可把李星和气得不行。分明是马坤多番示好,如今反而成了自己蓄意勾搭,贪图钱财。
若只是说到自己,李星和还没什么感觉。他自开店以来曾遭多番奚落。说他一个未成亲的小哥儿抛头露面有伤风俗。李星和的脾气早就练出来了,轻易不会生气。
说自己的名字,不过都是些过得不如自己的人。
何必在意?
只是,马母说李家家风不行,何玉不会管教子女却是李星和不能忍地。
当即便大声呛回去,“我如何又与夫人何干?左右不过是陌生人罢了。此番种种,夫人且先回家问问自己的好儿子。开门做生意,断没有顾客上门不让进的道理。但也是钱货两清之事,谈不上交情。下回,令郎别来了省得夫人忧心。”
“我家家风如何不劳夫人忧心。虽是贫农出身,但父母和睦,哥哥高中秀才。夫人虽然瞧不上,但家里亦是蒸蒸日上。”
最后更是一针见血,“我家这般乡下没长见识的,哥哥倒是早早中了秀才。让夫人见笑了。想来令郎只是时运不济,也祝令郎早日高中。”
“慢走,不送。”
两人争吵完,马母也知自己误会了。多半是自己儿子一头热。只是,她还是不喜欢这个小哥儿。伶牙俐齿尖酸刻薄如乡下嚼人舌根的村妇。
李星和更气,看到吃剩的胡饼也不香了。这几个月,马坤经常给他带胡饼。只是,他终究舍不得浪费粮食,还是把剩下的胡饼吃完。
胡饼干硬越吃越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