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覆局 > 第3章 天欲雪(三)

覆局 第3章 天欲雪(三)

作者:云间乱墨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09 04:10:52 来源:文学城

为尽快揪出幕后指使之人,赵洵稍作休整,便带领差役押着刺客回京,由于张氏病弱,饮下药又咳了好些时候才缓过来,故而没有带着她们一同出发。

茶棚变得冷清许多,都是女眷,杜浔跟她们也说不上什么话,只能帮着干些体力活。

他拿了些草料去马厩喂马,越想越觉得那刺客骂的是真没错啊,分明是他自己想送人家小娘子回京,却让自己代劳。

这时,冯养娘过来表示张氏服下药后好了许多,希望尽快赶路。

杜浔点头应下,待马儿吃饱喝足后,几人也踏上回京之路。

走了一里路程,天上飘起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的。

不多时,地面已落满白色。

徐予和掀开车帘,递给杜浔一件软乎厚实的狐裘,“春寒料峭,风雪不知何时停歇,杜小官人穿的单薄,母亲让我把这裘衣给你,莫冻坏了身子。”

杜浔接过裘衣披上,微微颔首:“多谢夫人和娘子。”

裘衣用的是顶好的狐狸毛,里面还缝了一层厚实的棉絮内里,杜浔才套上就觉得身上暖和许多,风刮在脸也没那么疼了。

紧赶慢赶,约莫过了五六日,他终于载着张氏几人抵达汴京地界。

城门处车来人往,杜浔收紧缰绳,放慢速度,“夫人,咱们到汴京了,不知夫人在京中可有落脚之处?”

张氏犹豫着不知作何回答,又听得他说道:“若是没有,我知道这条街上有家邸店敞亮干净,去那儿将就一晚也好。”

时隔八年,再次回到汴京,张氏喜忧参半,不由得捏紧手中丝帕,怀念起永州的日子来。

地方官不比京官体面,但胜在安稳,这位杜小官人单名一个浔字,又在枢密院任职,想来身穿紫袍那位是宁王赵洵无疑了,直接由他驾车送回,被有心人瞧去怕是会伤了夫君与陆相公的关系。

她看了眼熟睡的女儿,“多年未归,家宅无人打理,想是蛛尘遍布,一时间也住不得,便听杜小官人的,去邸店吧。”

车外的杜浔朗声回道:“好嘞。”

天色将暗,临街商铺陆续把灯笼高高挂起,汴京城内没有宵禁,人们晚间也喜欢出来玩乐,因此街上仍旧熙熙攘攘。

徐予和被喧嚷的人声吵醒,揉了揉眼睛,把帘幕撩开个小缝趴着往外看。

金翠耀目,罗绮生香,街道肩摩,叫卖不绝,还有当街表演杂技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跟记忆中一模一样。

“已经到汴京了吗?”

“到了到了,”杜浔笑道:“夜市三更方尽,东西南北的吃食玩意儿样样皆全,徐小娘子想吃什么尽管说,我停车买来便是。”

“不必不必,我是见这儿热闹,忍不住多看几眼。”

繁华之下,代表着社会清平,黎庶富足,这些年她在地方上见惯了底层百姓受苦,猛然间回到汴京,很是喜欢这样的景象,可看得久了,心底又生出一丝悲凉。

“其实这儿还不算什么,再往里走,大相国寺才是整个汴京城最热闹的地方,每逢庙会,去那儿连下脚的地儿都没。”

听着他的话,徐予和想起些小时候的事,那时外祖还在,时常带着自己去大相国寺淘书帖字画,每逢上元灯节,一家人也会去寺里观灯。

她模糊记得,人山人海里,自己骑在外祖肩上,一手拿着纸风车,一手举着母亲做的糖霜红果儿,满街灯火绚烂,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灯影人声中,马车驶至福家店门前停下,小二满脸带笑,弯着腰上来热情迎接,这才将她从回忆里拉了出来。

杜浔要了三间上房,帮着几人把行李搬到里头。

“小官人一路照顾细微,甚是感激,如今已到京城,岂能一直麻烦于你?”

春寒刺骨,杜浔连着几日在外驾车,张氏瞅着他的年纪像是刚及弱冠,虽不是自己的孩子,但也十分心疼,“燕燕,让小二给杜小官人打桶热水,添盆炭火,天冷,莫让人冻坏了身子。”

杜浔拱手揖礼,“夫人客气,我家离得不远,故而只给夫人和娘子定了房间,安顿好几位,我便要回家了。”

张氏略一迟疑,“这,还未来得及感谢小官人。”

“举手之劳,谈何谢字,我还要多谢夫人的裘衣,”说着,杜浔又解下裘衣,双手托着交还给张氏,“我还要多谢夫人的裘衣才是。”

张氏把裘衣推了回去,“滴水恩涌泉报,一件裘衣又算得了什么,没有杜小官人,我们能否到京还未可知。”

“夫人言重,你们本就不该被牵连进来,”杜浔愧色更甚,“如今将夫人娘子平安送回,我心中也踏实许多,然久未归家,母亲甚是挂念,只得先行告辞。”

张氏也不好再挽留,“夜凉风大,杜小官人且披上回家吧。”

**

东方泛白,晨光柔和。

徐予和掀开帘幕正要进去,身后传来一声呼喊。

“徐小娘子!”

她回头一看,来人是杜浔,便提起裙摆走下马车,“杜小官人可是有事?”

“徐小娘子,我是来归还裘衣的。”杜浔喘着粗气快步跑来,递过来一个包裹,又见车夫在旁边牵着马,迟疑道:“徐小娘子这是要走?莫不是邸店住不习惯?”

徐予和连忙摇头,模棱两可道:“不是不是,昨日母亲见我倦的厉害,便作主张在邸店歇下,这会儿休整好了,自然是要回去的。”

张氏没想到杜浔会专程早起还裘衣,途中他尽心尽力照护几人不说,煎药喂马等琐碎小事儿也抢着做,她是打心底里喜欢这孩子,也不再顾忌什么新党旧党,撩开帘幕探出头说:“杜小官人,送出去的东西岂有收回之理,此番恩情,一件裘衣远不足以偿还,改日定要携厚礼登门拜谢。”

“夫人心善,裘衣相赠已经足矣,登门拜谢就别了,我也是听令办事,实在受之有愧。”

杜浔认为这都是赵洵的安排,要拜谢也应该找赵洵,而非自己,于是弯身揖礼,“在下还有公务在身,不能久聊,便不打扰夫人了。”

徐予和也欠身回礼,直到杜浔走了段距离才登上马车。

冯养娘叹道:“这位杜小官人可真是赤诚,昨日娘子明明都把裘衣送与他了,今早又来送还。”

“回去多备些厚礼,我们务必要好好感谢人家,”张氏回想起那日,仍是胆战心惊,幸而有惊无险,“还有那位小相公,也单独备份礼,一并送到枢密院去。”

“枢密院?”冯养娘神情迷茫。

徐予和凑过来,脑袋枕在在冯养娘肩上,“冯姨,他们腰上都挂着枢密院的牙牌,你当时只顾照看母亲了,哪有心思在意这些。”

冯养娘低下头,埋怨起自己:“瞧我,这都没注意到。”

马车穿过几道街巷,径直拐入春明坊,匾额上两个黑底金漆的大字丰筋多力,气势非凡。

徐予和踩着马凳,将张氏慢慢扶下马车。

“阿满妹妹?”

来人内穿烟色缠枝牡丹纹锦缎袄,外罩朱红缠枝牡丹纹织金缎貉袖,下着菱纹夹裙,发髻上的錾花金钗粲然生辉。

她笑意盈盈,语带欣喜:“阿满妹妹总算回来了,可把我盼的。”

看清来人,徐予和的眼睛顿时弯成两个小月牙儿,“陆伯母。”

张氏正要开口,怎料又咳了起来,只好捂住胸口起伏,轻声道:“芸姊姊见谅,我风寒未好,失礼了。”

杨氏拧起眉毛,迈着碎步迎过来,一并搀着张氏上了石阶,“哎呦,好妹妹,瞧你那脸色,还行什么礼唷?快些进屋,咱们之间在意这些虚的作甚。”

徐予和见杨氏盛装打扮,猜测她应是出门有事,问道:“伯母怎么起的这般早?铺子里又出了何事?”

杨氏这才褪了慌张神色,唇角又泛起笑意,“这不春闱还有几日就要放榜了,我赶着去大相国寺拜一拜,求菩萨庇佑停云高中。”

张氏迈过门槛,朝着杨氏淡淡一笑,“停云踏实肯学,文章作的也漂亮,定是没问题的。”

杨氏微微垂眸,轻叹口气,她出身商贾,不喜诗词学问,只擅经营管账,平日里那些个官员家眷办的劳什子词会她也不乐意去,旁人因她是宰相夫人,见了面多是逢迎之语,人人都道她家儿郎必定高中,谁知是发自真心还是故意说的漂亮话。

可今日她的阿满妹妹也这般说,想来是**不离十了,心里登时松快许多,转而笑道:“做母亲的,自然是比孩子还着急,这两日我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也只有求神拜佛,图个心安了。”

徐予和眨了眨清亮的眼眸,“要是停云哥哥都中不了,我看这天下也没几个举子能榜上有名了。”

“还是燕燕会哄我,”杨氏乐得心花乱颤,待将张氏送进里屋,见其满脸倦色,又止不住地心疼,“阿满妹妹,你可得好生休养,等我从寺里回来,咱们再好好叙上一叙。”

母亲病容憔悴,徐予和眉梢频蹙,“母亲病了好些日子,仍不见好,”她暗叹口气,抬头问杨氏:“我也想去给母亲祈福,伯母可否方便带我一起?”

杨氏是看着她长大的,心里喜欢得紧,何况两家还有娃娃亲,若真结了亲,更是亲上加亲,忙拉住她的手,宠溺道:“这孩子,有甚不方便的,前些日子听说你们要回来,还给你裁了身新衣呢,快些随我去试试。”

她又看了眼张氏,弯唇轻笑:“阿满妹妹,你且好好休息,燕燕我便带走了。”

两家仅有一墙之隔,出了门左转便是杨氏所居的宅邸。

杨氏命女使给徐予和重新梳洗,待到上完妆,素纱屏风后人影轻移,环佩叮咚,一身对襟素锻镶花边绵袄淡雅至极,下束浅紫百迭裙,头戴芙蓉花钗,衬得她容颜愈发清丽。

正剥着核桃的杨氏眼前一亮,笑意更盛,“这颜色倒真衬你,铺子里还剩几匹同样花色的缎子,便都留给你做新衣吧。”

徐予和莞尔,“伯母,我哪做得了那么多衣裙。”

杨氏咯咯轻笑,拉着她往门外走,翠玉耳坠子左右直晃,“当然做得,我乐意给你留呢,旁人可都不如你穿着好看。”

二人登上马车,不到一炷香时间,便到了大相国寺的山门前,但见人山人海,摊子货架处处皆是,各色商品,一应俱全。

旁边摊贩卖的狸奴毛色油亮,一只黑狸子正闭眼舔着前爪,另一只橘白相间的忽地扑它身上,两只小毛球儿登时滚作一团。

徐予和被这憨态逗得合不拢嘴,步子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

杨氏回头,不放心地叮嘱:“今日逢三,正逢庙会,人多着呢,你且跟紧些,莫被人流挤散了。”

徐予和收回视线,应了一声便提裙跟上。

又穿过几道门,里头依旧熙来攘往,敬香中人有不少是身着素白襕衫的举子,看来亦是请神佛庇佑高中的。

她随杨氏接过僧弥赠的三支清香,放入烛台点燃,举至眉心,祈愿菩萨让母亲早日病愈,而后将香插至香炉,俯身恭拜。

风吹铃动,声脆悦耳。

似是菩萨听到人们的祈愿,差风声作出回应。

殿内菩萨慈眉善目,居高而坐,垂视着芸芸众生,两人神色虔诚,跪在蒲团上对着菩萨拜了又拜。

徐予和扶起跪在蒲团上的杨氏,犹豫道:“伯母,我有件事,想与你说。”

杨氏轻抚发髻,把松动的金钗按回去,“何事吞吞吐吐的。”

徐予和眼睫低垂,“回来路上遇到了刺客,被一位年轻相公所救,那位相公……估摸着是宁王,跟着他的人,腰上都挂着枢密院的牙牌。”

杨氏心底一惊,忙转过头,攥着帕子将她从头到脚细细打量一通,“这么大的事,怎的现在才说,可有受伤?”

徐予和唇角浮起浅淡笑意,挽着杨氏的胳膊,“没有没有,伯母放心,我与母亲都好好的。”

说到这里,她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只是母亲想备些厚礼送过去,又怕伤了我爹与陆伯父的关系。”

杨氏顿时明白了她的意思,宁王推新政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自己的夫君则认为新政过于冒失,破坏两国和议不说,还有违祖制,一直带头反对,双方的明争暗斗从未断过。

可知恩图报,杨氏并不觉得有错,于是握紧她的手,“救命的恩情,备些厚礼那是应当的,再说了,那是他们男人之间的事,且让他们弄去,与咱们可不相干。”

徐予和感激道:“伯母这样说,我便放心了。”

杨氏笑道:“还得多送点,我听说那位脾性不是很好,总不能留下话柄,说咱们不知礼数,要是你伯父真不乐意了,我去收拾他。”

接近晌午,大相国寺里的人不减反增。

商户叫卖连天,争相抛售货品,小食摊上几乎座无空席。

恰好有两名食客喝完饮子,从圆凳上起来看对面簟席上的字画,杨氏走将过去抢了座,管妇人要了两碗醪糟小圆子,“来的时候我瞧你喜欢那两只猫儿,咱们先在这里逛上一逛,买些腊脯蜜饯,待到山门前了,再将猫儿带走。”

糯米圆子洁白如玉,蜜枣甜香勾人,徐予和舀起一颗蜜枣嚼着,又听得杨氏说道:“寺里有个烧猪院,你小时候很爱吃那儿的熟猪肉,也不知这会儿有没有了,吃完咱们便去瞧瞧。”

还未到烧猪院,便闻到卤料的香气,前头已围了好些食客,都在等着抢购猪肉。

“新出锅的烧猪肉嘞!”

僧弥一声吆喝,食客如饿虎扑食般呼啦啦簇拥过去。

杨氏撸起袖子,在女使的助力下见缝就挤。

徐予和被这阵势惊到,呆愣在一旁。

不消片刻,她就被食客们挤至外圈,可外面的人又拼命往里冲,她像是无根浮萍,被涌动的人流挤过来挤过去,最后只能灰头土脸地从人群里钻出来。

她理好衣衫,踮起脚尖,轻抬下颌往里张望。

入目所及之处,人头攒动,哪里还能看到杨氏的身影。

又等了足足一盏茶的功夫,徐予和没见着杨氏出来,反倒有个妇人撞到她身上,妇人竹篮里的菜蔬果子掉落一地,她伸手将妇人扶稳,又把掉在地上的东西捡回篮子里。

妇人接过竹篮,连声道谢,下一秒绞紧袄裙,神色极为痛苦,“小娘子,我怕是动了胎气……不知能否行个方便,把我送回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