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佛遗教经 > 第2章 第2集《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 第2章 第2集《佛遗教经》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18 09:18:43 来源:文学城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二、别明,这一科是说明经文大意。

前面的总标是引用莲池大师的开示,以下根据天亲菩萨的《佛遗教经论》,说明本经的大意。天亲菩萨在造论之前也造了一些偈颂,以下是其后半段的偈颂:

为彼诸菩萨,令知方便道。

以知彼道故,佛法得久住。

灭除凡圣过,成就自他利。

佛陀为什么宣说这部经呢?天亲菩萨说,佛是为大乘菩萨而说。本经的当体虽然是声闻法,它所对治的是三界的见思烦恼,但身为大乘菩萨要共声闻修学本经,因大乘的凡夫位菩萨,他心中也有这种见思的过失。本经使我们在对治见思烦恼时,能正确的了知方便道,这方便道是指戒定慧法门,也就是说,若要契入涅槃,须假借戒定慧作为方便。虽然戒定慧本身不是涅槃,它是一种有为的造作,仍是生灭之法,但假借戒定慧的生灭法,能使我们趋向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戒定慧是趋向涅槃的方便。我们若能如实了知戒定慧的方便道,则有两种的功德:

(一)灭除凡圣过: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凡夫跟圣人在修习戒定慧时,凡夫有增益的过失,他会产生有相的执取,因这我相的执取,使戒定慧的功德无法完全开显出来。所以凡夫在持戒修止观时,他在心中产生我相的执取,这我相本来是不存在的,是因凡夫执取而有,故称为增益的过失。

小乘的圣人在修习戒定慧时,产生对空性的执取,他内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样就产生一种减损的过失。本来戒定慧是为成就自利利他,但二乘的圣人因内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所以是一种减损的过失。若能如法的修学《佛遗教经》,则能免除凡夫的增益之过,跟圣人的减损之过。本经告诉我们,何种戒定慧的修学才合乎中道,不增也不减,如是才能完全开显戒定慧灭恶生善的功德。

(二)佛法得久住:这是成就利他功德。佛法不共外道处,在于它的解脱道,而佛法之有解脱的功德,来自于对生命正确的观照,亦即所谓的正见。如果佛弟子没有戒定慧的正见,只是在表相上修学,这种表相的修学没有观照力的引导,只是人天的善法,则佛法跟□□、基督教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教法,能使生死凡夫暂时的生天,如果佛法的修学也只是使人生天而已,则佛法的尊贵处就消失了,因为它没有比外道更加殊胜。

所以佛法的可贵处在于它的修学中,都有对生命如实观照的正见,这是佛法之所以成就解脱的主要因素。本经使我们能正确生起修习戒定慧的正见,如是佛法的功德才能代代相传,利益后世众生,所以本经能使解脱道的功德久住。总之,因为知道戒定慧的方便道,成就自利与利他功德,所以佛陀在临命终时必须加以宣说。

什么是方便道呢?这里根据蕅益大师的科判,画成讲表来作说明。本经的修学主要有两个:

第一调伏粗重烦恼:这是以持戒为根本,调伏我们的粗重烦恼。这里偏重在断恶,这是依止六根来断恶,分成两部分:

(一)调伏五根:先调伏眼耳鼻舌身前五根,蕅益大师对调伏五根又分成两段:

(1)遮止邪业(对治邪业):有些事业在造作后会在内心中产生负面功能,对戒定慧的修学有破坏性,这称为邪业。这些邪恶事业障碍修学圣道,故要遮止避免造作。

(2)收摄五根(对治止苦):很多的烦恼都是起源于放纵五根感官的感受,故要收摄五根。

(二)调伏意根:调伏粗重烦恼的第二部分是要调伏意根,这比较重要,因为「心为业主」,对这念心的攀缘烦恼要加以收摄。以上在持戒方面是偏重都摄六根,调伏粗重烦恼。

二、劝修出世法要:这是止观双运,前面是持戒为本。出世法要在本经中有三个阶段:劝修方便、正行、结行。

第一劝修方便:在正修止观之前,须具足以下五种前方便,否则就不能生起止观。

(1)无求:无求即是少欲。既然想要成就出世的功德,对于平常生活资具的**要淡薄些,尽量能少欲。

(2)知足:对于已经获得的生活资具感到满足,并知感恩。

(3)远离:远离不必要的人事攀缘,若人事因缘太复杂会妨碍止观的修学。

(4)不疲倦:这是精进,要有不断的定课,专一相续的修学。

(5)不忘念:在佛堂做完功课出来后,对于在功课中所栽培止观的正念,保持不失,经常忆念在止观中所栽培的观照力。

第二劝修正行:本经能使佛法久住,灭除凡圣的过失,主要是靠禅定跟智慧,这是正行,经文中会说明如何修习禅定跟智慧。

第三劝修结行:当禅定跟智慧的功德生起后,如何能保任不失,这要不戏论,这里的不戏论是指不颠倒,使止观能保任不失。以上是整个经文的修学大纲。

蕅益大师说本经当体是声闻法,但又旁通大乘。一般的持戒只是遮止邪业,对于不能做的事加以遮止,但它并没有要求我们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要依止止观,不是靠持戒。但本经在持戒时,止观就现前,也就是说,戒引生止观,止观又回过来帮助持戒,所以这里的止观跟持戒是相辅相成,这种观念只有在大乘的教法中,才有这样的传承。所以本经所对治的虽是见思烦恼,当体是声闻法,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有非常浓厚的大乘精神,因本经在持戒时,它有用止观来都摄六根,在持戒时都有止观的观照力现前,这是本经旁通大乘的理由。

第一科、随文释义

入文分三。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

释迦牟尼佛,初□□,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

蕅益大师的注解中说,这段序分主要是赞叹说法者的功德。分成两段,第一段说明生平的功德,第二段说明临终的功德,以下先说明生平的功德。生平功德又分为自利功德跟他利功德,「释迦牟尼佛」这句话是说明说法者所成就的自受用功德。

依南传佛教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大约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也就是中国的周昭王时代,出生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于蓝毗尼花园的无忧大树下,在散步时生下释迦太子。太子出生后,净饭王请外道长者阿斯陀仙人为太子看相,仙人见太子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就说:「太子如果是在家,以他的福德力能统领四天下,成就转轮圣王;如果出家,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父亲净饭王因为个人的私情,希望太子在家继承王位,统领四天下,成就释迦族的霸业。所以太子年轻时,父亲就为他建造了春夏秋冬四种宫殿,供太子享用,目的是希望假借世间的五欲,打消太子出家的念头。

五欲的快乐夹杂烦恼跟罪业的过失,这种快乐使人「常者生厌」,所以太子在十九岁时对这五欲的快乐产生厌倦,于是带着随从到宫外观看人群,他在人群中见到三种人,对他产生很大的刺激:

第一是老人,原来总有一天人会衰老,头发变白,皮肤起皱纹,身体虚弱。第二,他见到人会生病,疾病造成身体种种的痛苦,当病痛出现时,即使受用种种快乐也没有意义。第三,也是最可怕的,他见到人最后会死亡,死亡来临时,所有的安乐全部消灭。

这时太子见到人必定经过老病死三个阶段,他内心产生惊怖,感到世间的快乐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无常败坏,所以太子就在十九岁时,放弃王位,出家修道。太子出家修学,有三个阶段值得加以说明:

(一)五年的参学:当时印度是宗教哲学思想非常昌盛的国家,他当初参访的外道主要是冥想外道,这是使人内心保持无想,以无想为解脱的根源。太子跟随冥想外道修习无想,成就了种种的禅定。后来他自己觉悟,若只是让内心保持无分别住的无想,这种境界只是「如石压草」,不能真实消灭老病死痛苦的根源,这种禅定不是解脱之道。

(二)苦行林的修学:第二阶段他走入苦行林,开始修学六年的苦行,他想假借身体的苦行,以消灭烦恼与罪业。在六年的苦行中,每天日食一麻一麦,经过六年的苦行修学后,太子如是思惟:众生在五欲中有过多的享受,这是障碍圣道,但过度的苦行,身体虚弱以致不能专注,这样子也障碍圣道,只有中庸才是随顺圣道。所以参学五年的禅定,乃至六年的苦行后,他知道禅定跟苦行都不是解脱的因缘。于是他离开了苦行林,接受牧牛女供养由牛奶与粥煮成的乳粥,太子吃下乳粥后,精神饱满,进入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走入菩提树下静坐。

(三)静坐成佛:太子在十二月初八的晚上,夜睹明星,豁然开悟,通达生命的真实相,生起了无漏智慧,成就了所谓的「释迦牟尼佛」。以上说明佛陀的自利功德。

以下说明佛陀的利他功德。初□□,度阿若憍陈如;佛陀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三转四谛法门,度五比丘中的阿若憍陈如。当初太子决定出家,净饭王因爱护儿子,就在释迦族中挑选五位年轻人,陪伴太子修学。当太子修学苦行时,有几位陪伴者受不了苦行而离开,其它剩下的几位陪伴者,当他们见到佛陀接受牧牛女的供养,放弃苦行后,他们也离开了太子。

等到佛陀成道,佛陀就到鹿野苑找寻当初陪伴他修行的这五个人,所找到的第一人就是阿若憍陈如,当时他继续在修习苦行,佛陀就为他三转四谛法门。刚开始佛陀为他示相转,告诉他修行不只是修苦行,而是要知道生命有两种因缘:

(一)苦集的因缘。(二)灭道的因缘。

生命有痛苦,痛苦的来源是因内心有烦恼跟罪业,这跟色身没有关系,所以修苦行用种种方法来折磨色身,不能解决生命的痛苦,犹如牛车不走,就算你打坏牛车,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因那是牛有问题。佛陀说三界流转的因缘是「苦集」;生命光明的因缘在于「灭道」,解脱生命流转的因缘是涅槃,这是寂静永恒不可破坏的安乐,若想得到涅槃的安乐须修戒定慧之道。佛陀为五比丘的阿若憍陈如指出生命的两种相貌:「苦集」的流转门及「灭道」的还灭门,生命有这两种选择,以上是示相转。

其次,佛陀对阿若憍陈如劝修转,这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知道「苦」的相貌,对「集」要断除,对涅槃要生起欣慕之心,对「道」要如实修行。佛陀第二次转四谛法门是劝修转,想要解脱痛苦,须做四件事:「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第三次是作证转,佛陀以自己的修行经验做为阿若憍陈如的榜样,佛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佛陀所宣说「苦集灭道」的道理,不只是一种理论,这是可成就的真实功德,不是天方夜谭的假想理论。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讲到□□时,说明佛陀在成道后要修百劫以成就三十二相,这是为取信于众生,也就是说,佛陀必须具足三十二相的威德力,使佛陀所宣说的法,众生都会信服。佛法的道理常跟众生颠倒思想冲突,则如何取信于众生呢?刚开始要靠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威德力来摄受众生,所以佛陀在现出三十二相后,说这四圣谛的道理是可以修成的。阿若憍陈如如是思惟四圣谛,他就证得阿罗汉果,这是最初僧宝的出现。佛陀次第在苦行林寻找其它四位年轻人,后来他们也都次第证阿罗汉果,这是佛陀最初的僧团。

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佛陀最后临灭度在涅槃会上度化须跋陀罗。他本来是修习禅定的外道,已一百二十岁,有一天从禅定出来,听闻佛陀即将灭度,因他过去世有善根,他在一百二十岁的高龄才产生惊怖,所以赶快去面见佛陀。侍者阿难尊者遮止须跋陀罗,说佛陀身体不舒服,不准有人再进去见佛,佛陀天耳遥闻,知到须跋陀罗跟他有因缘,招呼阿难尊者让他进来,佛陀为他宣说八正道的道理,当时他就证初果,佛又为他讲四圣谛,他也证得四果,须跋陀罗就在佛陀面前先灭度。

以上说明佛陀说**德的最初跟最后情况,中间的情形则是「所应度者,皆已度讫。」这是赞叹佛陀后得智的观机逗教,皆没有错谬,也就是说,众生的善根什么时候成熟,佛陀的观察皆没有任何差错。譬如说,你修止观的内在善根在今天成熟,佛陀绝不会等到明天才度化你,所以你什么时候善根成熟,佛陀就什么时候出现,说法使你成就解脱。所以佛陀一生度化众生,「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佛陀的后得智没有任何差错,众生之所以没有被度化,是因其善根尚未成熟。以上是赞叹佛陀生平的功德。以下说明佛陀临灭度时,他也是表现自利利他的功德,

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先说明佛陀的自受用功德。佛陀临灭度时是在娑罗树下,娑罗树坚固高大有三十二尺高,这娑罗树二棵连在一起,称为双树,上枝相合,下根相连,这表示佛陀所觉悟的真理是不常也不断:佛陀对生命的观察,生命的相貌是不断灭的,因果丝毫不爽,有相的因缘只要有造因,因地的业力就不会消失,因地就有召感果报的功能,这是说明生命不断灭的道理;不常是指虽然不断灭,但业果召感的本身是剎那生灭,变化无常,从本性上来说,体性是空寂的。以上表示佛陀对生命的观察是不常亦不断,非空亦非有的中道实相。所以佛陀将入涅槃时,他那念清净明了的心性是安住在中道实相的真理中。

「是时中夜,寂然无声。」蕅益大师解释无声为「言语道断,」内心中没有任何的名言;寂然是指「心行处灭」,内心没有分别的戏论。这「寂然无声」是形容佛陀临灭度时,他内心安住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寂然无声状态,他心中是离开一切名言及一切的分别,而安住在不常又不断的中道实相。以上是赞叹佛陀临灭度时的自受用功德。

佛陀临终时的他受用功德-「为诸弟子,略说法要。」这时佛陀知道他一生的教化即将结束,所以需要在临灭度时的关键时刻,把一生所宣说的戒定慧法门,做一扼要的总结,让弟子们知道如何正确修学戒定慧,所以略说法要。以上是赞叹佛陀的大悲心,他不但自己安住在寂然无声的中道实相中,同时又能从空出假,「为诸弟子,略说法要。」这是赞叹佛陀的临终功德。蕅益大师对经文序分的注解,他说在正式宣说《遗教经》之前,先赞叹说法者的功德。

说法者的功德可从两方面来说:

(一)以法为师:释迦牟尼佛为何能成佛?主要原因是以法为师,他不是靠禅定也不是靠苦行,他是依止佛法的熏习,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成就自利功德。

(二)以法师人:佛陀「以法为师」得到自利后,接着「以法师人」。佛陀一生中没有做什么慈善事业,他就是宣说佛法,广度众生。

我自己读「遗教经」,读到「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我对这句话很感动,一个人临命终时保持「寂然无声」,这是什么境界啊!我们一生的修行,临终一关最为要紧,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佛陀在临灭度时,色身败坏,弟子们哭泣着,这时佛陀内心的观照力现前,他能不随境转,这是一个重点。

当然佛陀是示现告诉我们,不论一生中做了多大的事业,摄受多么多的眷属,盖了多少庙,这些有为法都是其次,临命终时是否过得了关,关键点在于「寂然无声」,内心是否能真实放下因缘,向内安住,这才是重点,修净土者更是如此。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自己一生中持多少佛号,这倒是其次,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时是否能「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首先自己内心相信阿弥佗佛的功德,绝对有能力救拔你;其次,你真实「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心一意等待弥陀的现前,然后安住在现前佛号上,这才是关键。如果平时虽念一万、二万声佛号,临命终时却起颠倒,东罣碍西罣碍,则这人决不可能往生。

因颠倒错乱现前,没有安住在内心的正见与正念中。所以临命终时要注意,你这时「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自己要安住在真理上,不能向外安住。若向外安住,「瞥尔情生,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一个人临命终时的失败,就是一生修行的失败,则要从头再来努力几十年。平时的挫折,可能拜个忏,忏悔几天就走过去了,但临命终时的失败,却要付出另一期生命的代价,这有多可怕。

为什么临命终时会错乱呢?世间上的事情有它的等流性,有它的前因后果,蕅益大师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时的正念,若平时就很少在真理上安住,很少生起观照,则临终时就无法生起观照力。今生虽修习持戒修福的善业,来生就在三界得有漏果报,如此而已。

所以这段经文:「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这是非常重要。佛陀一生中虽也做了很多事业,如「初□□,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佛陀做了这么多事业,而在临终时,佛陀是以什么心态来面对灭度呢?「是时中夜,寂然无声。」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要这样的修行。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