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分三:丁一、人天业果 ;丁二、三法印;丁三、实相印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页。丙二,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时,当时的印度是一个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以佛教的说法,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九十六种哲学家。这些哲学家都试图解释生命的相貌,所谓的「生从何来,死将何去」,都想要解释生命的道理。
在整个印度的思想中,我们归纳成两种思想:
第一种,邪因缘论。邪因缘论认为,生命是有轨则的,但是这个轨则以佛教的角度来说,是错误的轨则。什么轨则呢?他们认为生命是有一个强大能力的主宰者,比方说大梵天或者是种种的天地鬼神,这些尊神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我们生命的吉凶祸福。换句话说,在邪因缘的思想中,它认为生命的快乐跟痛苦,我们自己是不能决定的,你造善造恶跟你生命的快乐痛苦没有关系。那么我们想要离苦得乐,怎么办呢?唯有向这位尊神来皈依、来祈祷。当然这个因缘的说法是错误的,叫邪因缘论,我们佛教叫做心外求法。就是你的心外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它能够主导你生命的吉凶祸福,这个完全是他生的思想。
第二种思想是无因缘论。这种思想比前面的思想更可怕,因为邪因缘论至少创立了一个宇宙的天神,我们会知道害怕。而无因缘论认为人生是没有理由的,生命只是偶然。就像是树,风一吹,它掉下一片树叶,这片树叶往东飘,往西飘,完全没有理由。也就是说,会得到快乐或得到痛苦,完全是个人的运气。那么无因缘论就造成一个很严重的思想,就是人死如灯灭,没有来生的观念,就是一个人死亡就像灯消失掉了。没有来生的观念就很严重了,因为你造善造恶就没有意义了。佛教造善造恶的思想,是建立在来生的安乐这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来生无所期待,那怎么激励一个人断恶修善呢?人只要及时行乐就好了。所以无因缘论的断灭见最为可怕。
佛陀出世以后,把邪因缘论跟无因缘论都否定了。佛陀对人生的解释,他提出了一个正因缘论。就是说生命是有一定的章法,遵循一定的轨则,这个轨则不是佛陀创立的,是佛陀发现的。我们在三界中不断地流转,是有一定的章法,有一定的轨道可循,所以修行才有意义。
这个因缘法,在佛教的思想中,由浅入深归纳起来有三层的差别:第一层,当我们在观察诸法因缘生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业力的因缘,业果的思想,这是第一个因缘法——业果,就是善恶的业果,我们叫做安乐道。能够掌握这个道,掌握这个轨则,会让我们的生命产生快乐,离开痛苦。这是第一个,就是业果的安乐道。
第二层,就是我们要讲的三法印,无常无我的思想。业果的思想主要是调伏我们的罪业,安住业果的道法。但是三法印,它是从无常无我的道法中,去调伏我们的自我意识,这个就更深入了。因为你有自我意识,就会对人生产生一种对立,有我就有我所。有这个对立,就会对自己的果报产生爱憎取舍,就会创造生死轮回的力量。所以第二个就是从无常无我的道法中去调伏自我意识。
当然这两个都偏一边。业果偏重在有相;无常无我偏重在无相,偏重在无为的这一块。那么到了大乘的实相,它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它把前面两个思想贯穿了。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发明因果,发明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天台宗的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个是最圆满。
我们在建立中道实相之前,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就是因缘所生法它有三层:第一个先谈到业力,再来谈到空性,最后再谈到空有无碍的中道道理。
丁一、人天业果分五:戊一、业果自性;戊二、业果决定;戊三、叶果种类;戊四、业果轻重;戊五、结示法要
我们先看第一块,人天业果。
先谈谈这个在我们生命中一直主导我们的业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常常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么这个业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个主题,我们需要探讨探讨。
戊一、业果自性
我们先看第一科的业果自性。什么是业?什么是果?它的体性是什么?定义是什么?
《俱舍论》云:「造作名业。」又《成唯识论》云:「能感后有诸业为业。」是故「业」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之造作行为。此诸行为於现起时,能熏习第八识成善恶等诸种子,摄藏於第八识中,相续不断,待因缘成熟,能令有情众生,招感当来三界六道轮回之果报,是名为「业」。
这一段,我们把它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业的总说。
什么是业呢?在《俱舍论》上说,「造作名业。」简单地说,就是身口意的一种活动。只要我们是在静止的状态,就不能造业,但是只要你身体一个活动或者嘴巴讲一句话,乃至你念头一动,就形成一个业力了。身口意的一种造作的活动,就形成一种业的体性。
再看《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是就着业的一种作用功能来安立。当业形成以后,有什么作用呢?它有一种力量来引导我们去招感「后有」,这个「后有」就是来世的果报。这种业力叫做业。
就是说,当我们创造一个身口意,比方说你拜八十八佛时,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这个都是生灭法。可能你四十五分钟、一个小时,这个行为就消失了。但它真的消失了吗?没有消失,它以一种能量的方式、一种种子的方式储藏起来。所以它虽然有生灭无常相的空性相,但是它也有相续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够招感来生的果报,这个叫做业。
所以,业就是我们身口意所造作的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对我们生命会产生两个影响。就是从一种初期的影响形成一种种子,最终的影响就是显现果报。
我们先看,当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在初期所产生的影响。
这个身口意的行为,在现起时即熏习第八识。这个第八识叫做业识或叫异熟识。就着它保存业力的角度叫「业识」;就着它显现果报这一块,我们叫「异熟识」。它有两种功能:储藏业力,显现果报。它能够把第八识熏习以后,形成善恶的种子。把它保存在第八识的仓库中,而且尽未来际,除非你忏悔,否则生生世世跟着你。
所以我们今天念了一句佛号,这个佛号不能马上表现出来。你说,欸,无量光,无量寿,但是我苦恼依旧。是的,因为业要变成果报,它第一道程序是先储藏起来。假设你临命终没有往生,这句佛号进入到你心中也不会失掉。你到天上,它跟你到天上去;你到人间,它也跟你到人间;你到三恶道,它跟你到三恶道。所以即便你变成一个畜生,变成一只蚂蚁,你跟其他蚂蚁不一样,你是带有佛号种子的蚂蚁。以后从解脱的角度,你会比一般人更有机会解脱,因为你那句佛号是一种无量光、无量寿。只要有因缘触动,你这只蚂蚁可能跑到一个地方去,听到佛号,触动你佛号的力量,你就马上跳出畜生道来。
所以这个业只要你做了,就永远不会消失掉。「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除非你证得空性,才能够把有漏的种子全部消灭掉。只要你还在凡夫位,只要你还没有了生死,这个业就生生世世跟着你了,这个就是业。因为它不是马上变成果报,它是形成一个种子、一种潜在的功能,保存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这是第一个,从初期来说它形成种子。就着最终的作用来说,等到因缘成熟了,这个业力成熟了,被激发出来了,就使令我们去招感当来三界六道的果报,这个叫做业。
所以业有三块,我们看这个附表。
我们先看右上角有一个「业」,业就是身口意的造作。这个活动一造作时,它能够熏习第八识(就是业识),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思想的种子。唯识学给它一个名字,叫名言种子,就是你的思想。第二个就是业种子。比方说布施,你用施舍的心去做一个布施的行为,你的第八识同时成立两个种子:第一个,你布施的心被记录下来了,下次你更想布施了,因为它产生一种种子,产生一种能量,会引导你再去做第二次,你的布施心增长了;第二个,它形成一种善业的种子,这个善业种子来生会招感富贵的果报。所以种子有两块:一个是思想,一个是业力。那么业在形成果报之前,先经过一个储存的作用,先形成种子。
第二个,点点下面有虚号,请大家写一下叫「临命终时」,业力的转变都是在死亡到来时才算帐的,就像我们一般人说的「腊月三十算总帐。」你现在造的业都是先保存,到什么时候开始算帐呢?临命终时算帐。平常都让你欠着欠着,到临终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你的生命由业力主导,叫做随业往生;第二种,你的生命由思想来引导,叫随念往生。这一块我们待会再说明。
总而言之,当我们的业力储存到最后要释放时,都是在临命终时。到了那时,由业力或思想去激发我们过去的种子,使令来生得果报了。假设是善业被激发出来,就成就天、人、阿修罗安乐的果报;如果是罪业的因缘被激发出来,那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痛苦的果报。
所以这个从业到果报,是三个程序,第一个形成种子,第二个临命终时,第三个显现果报。
那么,要注意,这个公式有两种用法。因果是两重因果,这个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缘观。它不像儒家思想的一重因果,今生造业今生得果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造善,家庭就兴旺;你造罪,德行有亏,你今生的家庭就衰败有灾难。所以儒家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这样建立的,它是三世两重因果。
这个公式怎么套用呢?假设这个业是过去的,如果写过去世的话,这个果报就是今生,过去的业招感今生的果报,这是第一重。古人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我们很想知道前生做了什么事,从自己的身心世界去查,就可以反推出来。比方说今生衣食无缺,可以合理地推论,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业;今生很庄严,可以推论,你前生遇到事情会选择忍辱,而不会跟人家争执;今生的身体很健康,可以推论,前生是比较慈悲包容的。所以从今生受的果报,就可以推论前生做了什么善恶的业力。它是有一定对应的,有一个等流性的。所以这个公式,如果是把业放在过去世,这个果报就是今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如果把这个业放在今生,那么这个果报就在来世,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们很想知道来生会是什么相貌,看今生造的哪一个业的次数最多,而且是深生好乐,数数现行。后面会讲到我们的业是有一个主流的,我们一生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生命中有一个是主流的业力,它占了一个强大的势力位置,那么这个业就会容易表现出来。
这个地方说明了,佛教的因果思想的复杂来自於它是隔代受报。就是说,今生受用的,是前生的业力;来生受用的,是今生的业力。所以这个地方就很容易让人家产生错觉,说为什么今生做那么多善事,还这么痛苦?因为你做的善事要先形成一种种子,它要先储存,不能马上释放出来,到临命终才释放。那么这个就是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三世两重因果,过去现在这是一重因果,现在未来又是一重因果。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那么到底什么业会被激发出来,临命终就很重要了。临命终是业力激发的时候,过去和今生的业一并激发。这个业力的激发有两种:
第一种,我们叫做随业往生。这个部分唯识学讲得很多。一般来说,你今生有某些重大的业力,不管是善业恶业,临终时容易随业往生。就是你有一个强大的业力,这个业力要表现时,会先有花报。就如水果要长出来,它会先开花。
在唯识学上说,如果你临命终时经常做梦,梦到黑暗,梦到恐怖,经常有东西来恐怖你、遇到种种的痛苦,那就表示你的罪业要被激发了,因为业要出现之前是有徵兆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你看到那个风一直吹,就是暴风雨要来了,它有徵兆的。
业力的表现也是这样。你看到一个临命终的人,整天就觉得很冰冷,你给他盖棉被也盖不暖,按照经论的说法,他即将要堕入火烧地狱了,因为他全身冰冷,临终时看到火烧的东西,他才会扑过去,会爱取;有些人临命终时,全身发热,你拿冰块给他冰也没有用,这个人即将堕入寒冰地狱了,全身发热这是一种徵兆。
所以随业往生的情况,大部分都是过去生造的业,而且今生造了重大的业力,这个业力被激发了。业力要激发之前,它会有很多的恐怖不安、痛苦的徵兆笼罩你的身心世界。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随业往生,它会躁动不安。
第二种情况就是随念往生,这是我们净土宗最期待的。就是说,我们今生造了善业,也造了罪业,但是业都不重,平常也在忏悔,也不断地对治,这时就有充分的时间培养你的念头,用念力来引导业力,就是随念往生。由你往生的一种信愿的念力,来主导你的生命,由念力来主导你平常念佛的业力,把那个念佛业力调动出来,但是关键是正念要先现前。
诸位要知道,净土宗,要少造罪业,因为你拼的是随念往生。唯识学上说,一个人业力太重,临命终时,几乎是马上投胎的,连中阴身都没有,连助念、提起正念的时间都来不及,那个业太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争取时间,让自己培养正念。不能造太大的业,因为造太大的业力,牵引的力量太强,连提起正念的时间都没有,就去投胎了,怎么随念往生?
这个地方就是说,净土宗按照正常情况,我们不可能随业往生,除非证得念佛三昧,是净业成就,完全靠净业去主导,那是祖师的修行。我们一般人都是造造念佛的业,在佛堂念佛,出来以后又造造生死业,造久了起惭愧心,又赶快去佛堂忏悔,去念佛。所以我们现在的业是两个都有,但是不能让罪业的势力太大。
我们为什么要忏悔?后面会讲到,你折损罪业的力量,让它变成不增长业,然后临命终才有足够的时间,最好是有人开导你,培养你往生的念力,以念力触动念佛的业力,然后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去感应弥陀的本愿,往生净土。
所以,临终时千万不能让业力现前,因为你很难提起正念,来不及有提起正念的时间,所以说临终是个关键!就是算总帐。因为业力是一直储存,存到临终时才开始激发,看是由业力来引导,还是由思想引导、由念力来引导。
这个是因果的形成道理,它是三世的情况。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我们的第八识。第八识扮演两个很重要的角色:第一个,相对过去来说,它保存了我们所有的业种子跟思想的种子。我们所有过去的资料全部在第八识中,它含藏你的过去。第二个,它表现你的现在,你今生的果报也是它变现的。所以它摄持过去的业力,变现今生的果报。它同时是一个业因,也同时是一个结果。
所以第八识就很重要了!你了解了第八识,就了解整个生命的相貌;了解生命的相貌,你就知道怎么改变了。诸位要知道,不了解生命,你就不可能改变生命,不可能!连它是怎么回事你都不了解,怎么改变它呢?这是盲修瞎练!外道花那么多时间在修行,为什么总是不能够改变他的生命?因为他不知道生命的相貌。
我们要知道,第八识——身为一个阿赖耶识,到底怎么去保存业力,怎么去变现果报,这是重点!是一个更深层的观察,不但是三世两重因果,而且我们要从因缘中观进去,更清楚生命到底是什么相貌。
我们看第二段。
前面一段,是很粗浅地说明业力,先形成种子,然后再变现果报。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其实阿赖耶识是很重要的,它有两个相貌:一个是非断非常,我们来看这个问答。
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大仓库,它保存了过去的业力,也变现了今生的果报,所以它等於是整个六道轮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阿赖耶识就是我们内心深处一个非常重要的潜意识。就这个潜意识,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是:它是断,它有停止的一天吗?它有一天自己会停止掉,还是恒常不变的?是断或者是常?提出这个问题。
我们看《成唯识论》怎么回答。说阿赖耶识,身为我们凡夫的一个生命的根本,它不是断也不是常。不是断,表示它是恒;不是常,表示它是转。也就是说,业识我们的生命是两个相貌结合起来的:第一个,恒常相续;第二个,前后变化。
我们先看恒常相续这一块。阿赖耶识无始劫来一类相续,它永远保持一个无记的状态,而且常无间断,是三界六趣生命的一个根本。这个是约果报来说。它不断不断地去变现果报,常无间断,所以生命是不会停止的。如果不改变它,我们合理地推论,今生死亡以后,阿赖耶识一定会又推出另外一个果报出来,一定还有一个果报,下一期一定还有一个生命,除非往生。为什么呢?因为第八识它没有中断休息的时候,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业因的角度,「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能够不断地把过去生所留下的种子全部保存下来,就是「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相续性,说明某种程度我们的思想业力是继承了过去。怎么知道呢?诸位看,我们内心的思想都要经过教育,要经过学习才会出现,正常都是这样。没有学过心理学,就不懂心理学的道理;没有学过经济学,就不懂经济学的道理,所以我们一般都要经过学习。
但是我们内心深处,也的确从生命经验中,有些东西我们没有学习,但是似曾相识,觉得很熟悉。特别你看到某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很熟悉;或者,你看有些人是天才,他手一碰到钢琴,就很容易上手。那请问他的功能从什么地方来?他今生没有学过,但是我们要学习过,才有这种功能。那表示他一定有上一个生命,否则如果生命只有今生,怎么解释这个人有这种功能呢?他没有学习过怎么有这种功能?
所以这是相续性,我们继承了前生的功能。不是只有今生,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过去才有现在。就好像今天的你,继承了昨天的你。你昨天有什么思想,今天就很容易有这个思想,除非你做出改变。明天的你,继承了今天的你。所以生命它不是一个点,它是一条线。你要继承过去的,因为第八识把过去记录下来。你只要看看昨天、今天、明天,把这个道理扩大,就知道前世、今生、来世,这道理是一样的。你不能否定你昨天很多的行为思想,一定会影响你今天的思考。为什么呢?虽然说昨天过去了,生命的果报相貌过去了,但是你所做的每一个思想行为,被第八识记录下来,它会主导你继续往这边走,除非你做出改变。所以你不可能摆脱昨天的你,不可能!昨天的你消失了,对不对?但是它真消失了吗?它没有完全消失,它在你的内心深处,某种程度还在主导你,这个就是生命的确是有相续的一面。这是第一个,恒常相续。
第二个,转变,相续中又产生转变。「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虽然相续,但是它不断地生灭变化,这是约果报,果报不断地变化。那么就着业因来说,它能够不断不断地去产生新的种子。因为你今天又造了很多新的业了,所以第八识又重新洗牌了。你今天又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第八识的种子,善恶的种子又开始重新平衡了,善业增加了。
诸位!我问一个问题。这个恒跟转,要把它结合起来,你要去思惟,这两个道理很重要。你认为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相同,还是不相同?这个问题参透了,你就懂生命了。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你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不一样。你说一样,因为它变化。当然你照镜子看,是差不多,但事实上不一样了。第八识在变现果报时,按唯识学, 它是刹那生、刹那灭......其实你的身心世界、你的色身,前一秒跟这一秒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你看不出来,这是很常见的情况。再比如说这个灯光,你看它是相续的,其实它不是相续的,它是频率很高的一个生灭相,但是我们感觉它相续,其实它不是相续。
第八识变现果报时,不要说昨天,前一秒钟的你跟这一秒钟的你也不一样,它前后变异。第八识在释放种子时,不是一条线的,它是刹那生、刹那灭……。我们的生命是突然间有、突然间没有,这是无常。但是因为看起来连结性很强,很紧密,所以我们感觉没有变化,这是我们的错觉。其实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已经不一样,但是它把你昨天的思想业力保存下来,应该说有所保留,有所变化;它保留了你的业力跟思想,但是你的外表不一样了,这就是不常又不断。
有一位美国的心理医师,出了一本书叫《前世今生》(有些人看过)。他遇到一位病人叫凯萨琳,这位病人很奇怪,她有恐水症,看到水就怕。这个就很糟糕了,因为我们用水的机会很多,比如说洗澡、喝水……。心理学家用种种的方式治疗她都没有效果。最后用催眠的方法找出病因,不断地为她催眠,催到她好几生的前世,他找到两个业因:
第一个,她某一世住在村庄的时候遇到洪水泛滥,那个水就像海啸一样,她被冲走了以后死在水中,并且死得很痛苦。因为临死前拼命地挣扎,导致她对水产生极度地恐惧,这是第一个业因。
第二个,她生长在一个很贫穷落后的农村,村里有一口井,水里面有类似麻疯病的病毒。她喝到水中毒了,那时这种病是无药可治的。村里的人怕被传染,就把这些麻疯病人,全部集中关在山洞里面,把洞口堵住,让他们自生自灭。所以她那一期生命,因为喝到毒水的关系,也死得很痛苦。她这两生的因缘,让她对水产生极端地恐怖。所以即便她今生相貌的生命体,生活环境都不一样了,但是她某种程度继承了前生的思想跟业力。当然一个人只要知道原因以后就有希望了。《圆觉经》说,「知妄即离,离妄即觉。」知道就不会执着了。原来都是过去生的因缘所生法,本来不是这样子的,那是生命过程留下的一种假相而已,因为我们执着它,所以使令它变成强而有力,只要放掉它就没事了,所以达妄本空才能不随妄转。她从催眠的过程醒过来以后,她看到前生,找到病因,后面的疗程就很快了,就把恐水症治好了。
所以我们怎么了解生命呢?两个字而已——「恒」、「转」。恒常相续,前后变化;前后变化,又恒常相续。你把这两个字合起来,就知道什么是六道轮回了。
小时候的你,你还记得吗?小时候的你跟现在的你已经不一样了,但是又有些类似,因为你现在也继承小时候的一些生活经验。你今生后面的生命又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所以不能说完全一样,但是你不可能完全摆脱小时候的你,不可能!除非你真的是大修行者。小时候所经历的生活经验,一定会影响你长大后的思想。但是现在的你,跟小时候的你已经不一样了,色身不一样了,思想也不一样了。因为你不断地受教育,它不断地受熏,不断地变化,你的种子不断地重新洗牌。但是虽然说不一样,又带有小时候的阴影在里面。这个就是人生。把小时候的你跟现在对比,就知道你前生跟今生是差不多的道理了,由此类推而已。
一方面第八识扮演了继承的功能,一方面它也不断地开创,所以人生只有两句话说完了:一方面继承过去,一方面不断地开创未来。它不是停止不动的,它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改变。当然有可能往好的方向改变,但也可能往坏的方向改变。
我们做一个总结。「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大智慧的佛陀就说,我们的生命一方面是恒常相续,它不是断灭的,不是一种停止的状态,但是也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它不断地变化。佛陀最喜欢用水流作比喻。
诸位!可能很多人对水流不是很了解。我们看那个水好像是连续的,但是你要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水分子就像念珠一样,是一颗一颗独立的,后面的水流接着前面,中间是有隙缝的。
所以,纵观我们无量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个案。你如果看到自己的前生,不见得认识这个人是谁,相貌不一样,思考模式也不一样。如果你今生是个女人,前生是个男人,男人有男人的思考模式,女人有女人的思考模式,不一样。如果你前生是只蚂蚁,那思想更不一样。但是也不能说完全不一样,蚂蚁也有很多种个性,有些蚂蚁特别地精进,有些蚂蚁比较懈怠,是吧?所以我们某种程度也继承了过去。你看到的就是人生有相续性,有变化性,这两个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生命的相貌,就是水流的思想。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