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学员,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八面。
我们讲到正宗分的第二个大科,乙二,正见篇第二。
佛教的因缘观,所谓“诸法因缘生”。这个观念,如果是套用在修行上,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的修行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比方说我们佛弟子去造了一个善业,外道也同时跟我们造了同样一个善业,但这两个结果是不一样的。一个慈善家或者是外道、其它的宗教,他造了一个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会引导他到天上享受安乐的果报,但这个果报享受完以后,就完全消失掉了。这个善业对他来说,只是生命当中增加了一个美好的梦境,如此而已。
但是佛弟子造了一个善业,这个善业也会把这个佛弟子带到天上去享受快乐,但是这个力量没有消失掉,他来到人间时,会继续亲近三宝,这个善业的力量会引导他继续地修学佛法,继续地趋向于无上菩提,因为这两个人坐在一个不同的车乘。我们可以这样讲,你如果没有学佛,你很难造作一个业力把你带到三界以外,你不可能乘到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车乘,不可能,你不管做什么业都不可能了生死,不可能。
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别呢?因为过程很重要。佛弟子在造善业的时候,前面有一个理观智慧的引导,他有观照的智慧,就像这个车子它有马车,它有马在引导这个车子,那么理观的智慧引导就造成我们在种下这个业因种子的时候,这个刚开始种下的业因就不一样了,自然长出不同的水果。
理观的智慧,在整个我们《佛法概要》来说主要有三种的功德力,就是引导力、安住力、调伏力三种功德力,这三个功德力都跟智慧有关系。那么我们前面第一堂课讲到了发菩提心,就是说你在修学善业之前,你必须把善业的前面安上一个很重要的马车,就是我们未来的愿景,一种往生净土的愿景,一个成佛的愿景,你才能够让这个善业未来对我们会产生一种往生净土、圆成佛道的一个引导。
关于发菩提心的引导,省庵大师讲到两点非常重要,上一堂课已经讲过,我们再复习一下。第一个他讲到“心真则事实”,第二个他讲“愿广则行深”。我们一般人很难发起一种真实的心,很难,我们一般在修学善法都是虚妄的,虚妄的心,虽然是善念,但是虚妄。
什么叫虚妄呢?什么是真实呢?《楞严经》的定义就是说,你这个心发出来,只要你要靠因缘的力量来支持你,你要靠外境的环境来支持你,你的心全部是虚妄的,不真实的。
比方说我要有钱我才可以布施,这种心虚妄,你是带条件的;我要有时间我才可以来听经,虚妄;我要没有人干扰我,我才可以提起佛号来念佛,这个念佛的心虚妄的。
为什么你假借外境产生的造业力是虚妄呢?因为《楞严经》说你的心刚开始成立的过程是你跟外境借来的,你要假借很多的因缘,你这个心才能够发动出来,那你这个心是不得做主,就是说你这个心要假借外境的因缘来支持你,就好像说你今天有一千块,但是你这一千块呢,你跟某甲借三百块,你跟某乙借三百块,跟某丙借四百块,结果你一块钱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造了那么多的善业,我们现在还在流转,因为我们没有发过一个真实的心,我们过去生所有的修学都是带条件,所以外境把你要回去的时候,你借来的东西,你总得还吧。
诸位,我们要注意你带条件,这个条件这个因缘就是外境,这个外境是由业力变现的,你只要跟外境借来的所产生的力量,你就受业力的系缚,因为这个外境是由业力主导的。所以很多人念佛,平常念得很好,到临命终生死关头现前时,他这个佛号冲不上去,因为他因地在念佛时,他的佛号、他念佛的心就带有条件。外在的环境不是你说了算,你带了太多的条件,临终时条件不会具足的。这就是为什么你临终时佛号提不起来,因为你平常念佛时带太多条件了,你跟人家借太多东西了,人家临终不见得会借你,关键在这里。
所以“心真则事实”,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不管外境怎么样,我一定要往生净土!我一定要圆成佛道!它是超越一切的因缘。这种心力才会在临终时帮助你超越生死。
我希望我们今天是培养一个不带条件的内心。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临命终会发生什么事。你不能假设身体健康时才念佛。你临终时身体不可能健康,你在加护病房插满了管子,一定有很多痛苦的感受刺激你。所以临命终时,如果有志于培养临终的正念,你一定要知道,念佛的心就不能带条件。
不能带条件怎么办呢?大智慧的佛陀说:要有一个愿望来引导你,不能由外境来引导你。佛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有一天到了忉利天,看到一个天人很庄严,他就非常地赞叹这个天人。他说:“仁者!你过去是修什么善业,得此光明庄严的果报呢?”这个天人就很谦卑地跟尊者顶礼,他说:“以前我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婢女,作仆人的。我一生当中就做了一件善事而已,就是不发脾气。因为我的主人脾气很不好,我稍微做不好,他就打我骂我。我就发了一个愿:我绝对不发脾气。以此善业生到忉利天去了。”目犍连尊者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天人也是很庄严。他问:“仁者!你是修何果报,而得此天上的庄严?”那天人说:“我过去生是做生意的,我曾经发了一个愿:绝对不说妄语,不讲话则已,一讲话就讲真实语,而且这个是任何情况绝不例外。我就做了这件善事而生天了。”
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就起疑惑了——佛陀说要广修十善业才能生天,这两个人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情而生天,就去问伟大的佛陀。佛陀说:他们两个人虽然只做了一件事情,但是他们心中发了一个很真诚的愿力——“心真则事实”。
我们强调很多观念,满山的石头,抵不上一颗钻石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本质是石头,你是虚妄的。诸位!你要知道,你念一千万声虚妄的佛号,不能够把它转换成一句真实的佛号。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本质是虚妄,不会因为你数量增加而改变的,不会!
那么我们平常的念佛,都是活在妄想,都是受到外境的干扰,我们一定要很多因缘的具足才念佛,所以这个念佛没有力量。
所以,伟大的佛陀出世告诉我们:不要管你今生所遭遇的环境,那个都是生灭的因缘,你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天塌不下来的。你设定一个目标,用这个目标来引导你,不要管你的环境怎么变化。所以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超越时空,你才能在很多因缘的刺激之下,走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道路,不管这条道路通向净土还是通向佛道。所以你发了菩提心,才有可能创造一颗真实的内心,一个不带条件的内心。否则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发出真实的心,你造的业力量都非常薄弱。这个是我们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心真则事实”。这个约着自利。
第二个,“愿广则行深”。这个地方我一再地警告所有净土宗的修学者:你念佛时除了往生的愿力以外,你最好把众生的相状放进去。有些人成就功德以后,很多众生来跟他分享。你看,“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看看《华严经》,佛陀赞叹佛陀的功德,它是能够他受用的,佛陀的功德能够入一切法界众生的内心世界。阿罗汉做不到,阿罗汉的涅槃,没办法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在因地的时候,阿罗汉二乘圣者修空观时,他所有的步骤都具足,什么都不缺少,为什么果地的时候他只能够自受用,不能他受用呢?因为他没有把众生放进去。最后结果出现时,后悔来不及了。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的居民非常刚强难调伏,很多比丘去讲经说法,都被他们赶出来。大智慧的佛陀就叫目犍连尊者去。目犍连尊者一去,都没有显神通,他到了村庄时,所有人都出来欢迎他,看到他起大欢喜。目犍连尊者就为他们说法,他们就受三皈五戒了。
佛弟子就很奇怪!目犍连尊者去的时候,什么都没做,怎么众生就起大欢喜呢?佛陀说,目犍连尊者过去生曾经是个农夫,他当农夫到山上砍柴时,惊动了一个蜂窝,那些蜜蜂非常生气就飞出来。目犍连尊者那时起一个善念,他说,你们不要伤害我,我来生有成就一定报答你们。众生也可以跟我们感应的,它们果然没有伤害目犍连尊者。也就是目犍连尊者发了一个善愿,跟这些蜜蜂结了一个善缘。结果这一窝蜜蜂经过多生多劫的转世,就变成这个村庄的农民,结果看到目犍连尊者就非常欢喜,这是过去因地种下的善缘。
所以,我们今天要注意,当我们建立一个很坚定的佛号力量时,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就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完全扣着你的身心世界来念佛。你到净土时会发觉你跟众生很难互动,到后半段你就很难走了,因为菩提道刚开始了生死时,是自己的事情,到了后半段时,你完全要利用众生来历事炼心。
你看《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你要有众生的树根,才有菩萨的华果。你看菩萨后段的六波罗蜜,完全在众生身上修学所有的功德庄严。我们刚开始追求叫“自性清净”,但是你难道不需要为以后先做布局吗?所以你要注意,每一句佛号的过程是很重要。当你把这个佛号栽培到内心的阿赖耶识时,请注意你的过程:第一个,它是不是真实;第二个,它是不是广大,你是不是把众生的因素放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忏公师父把发愿文,“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都是自利。后面一句以前的古人说是“不退菩萨为伴侣”,忏公师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高明啊!你发了不同的愿,未来会有不同的结果,“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你在因地时,就把众生的因素放进去。恭喜你!到了净土时,你后段的菩提道会走得非常顺利,因为有很多众生跟你结缘,你在修波罗蜜时进步就很快。
诸位要知道,在了生死的这块,众生对我们是障碍的,这是事实,你的冤亲债主会障碍你。但是后半段刚好相反,后半段,众生对我们是加分的,帮助的。但是你不能等到未来,结果发现错了再来改,千万不要这样做。你看《法华经》,做什么事情你最好一次到位,不要一开始就做错了,到后来再改来改去。阿罗汉就是这样子,一开始也不好好地跟佛陀学发菩提心,到最后痛哭流涕,然后在改的过程当中,留下很多习气,弄得自己很痛苦。
所以,第二个选择,我希望我们今天学佛,你最好是一次到位。你刚开始就走对,不要后来改来改去,很麻烦。为什么呢?因为你迟早要成佛。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条路迟早要走,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二乘永久地停留下去。
发菩提心就是说,既然迟早要做,迟早要面对,你刚开始就把它做好,把它做对,这条路就把它铺直,不要走得弯弯曲曲的再绕回来,叫“直趋大乘”,我们叫作一佛乘。佛教的因缘果报最重要就是因地,你因地种对了,后面的路就顺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开始时要告诉大家,你要有一个圆满的规划。虽然我们做不到,但是你不能等做到之后再规划,这个就是前面讲的引导力。
你的每一句佛号都必须有两个引导:第一个,往生净土的引导;第二个,圆成佛道的引导。这样每一句佛号对你都是最好的效果、最大的用处,同样一句佛号,你栽下的因地是圆满的。这就是我们前面一堂课讲的,你学佛的时候,先把自己的因地,未来的路线铺好。
当我们有目标以后怎么办呢?怎么才能慢慢地趋向目标呢?这是讲第二件事情了,就是当我们有一个引导力时,要怎么做一个调伏跟安住,慢慢地破除内外的障碍,趋向我们的目标。
这个地方有三科。先看第一科,总标研习教理的重要。先讲一讲,为什么设定目标以后,不马上修行,要先研究教理呢?先把这个教理的重要性说出来;第二个,别示教理的差别内容。大乘的教理有哪些要注意的,佛陀讲那么多经典,到底有哪些重要的观念,我们要把它先挑出来说明;第三个,会通诸说明实相正印。
在大乘里面有这么多的教理,有没有一个教理是能够一以贯之的?吾道一以贯之,能够找到一个根本的核心思想,把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贯穿起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到第三个时候来谈一谈,就是我们学了这么多教理,到底有没有一个核心思想能够贯穿起来。
丙一、总标研习教理的重要分二:丁一、蕅益大师的开示;丁二、莲池大师的开示;丁三、八正道
我们先看第一个,为什么要研究教理,总标研习教理的重要。
丁一、蕅益大师的开示分三:戊一、总标;戊二、导正错误的知见;戊三、结劝
我们先把蕅益大师的这段开示念一遍,请合掌。
戊一、总标
这段的论文有三大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
我们大乘的修行者,发了菩提心,有一个愿望来引导我们所有的佛号、咒语乃至于所有的善业。有这个引导力以后,接下来做什么事呢?讨究佛法,要探讨研究佛法的道理,这件事情是第一要务。
这个“讨”是比较初浅的研究,叫作闻慧,听闻佛法的一种理解;这个“究”,是你研究道理以后,就像牛吃草一样,回到家里面不断地去思惟消化,把这个草的营养转成你内心的能量。就是说本来它是一个文字,但是文字经过你消化以后,在心中会转成一个道理,让心中生起光明。这件事情是第一要务。
为什么呢?他举出《涅槃经》的开示说,因为“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说我们的共同老师就是佛陀,那么佛陀是怎么做呢?“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这个“师”当动词,如果当名词的时候就是老师,当动词就是遵循,就是三世诸佛尚且要遵循这个宇宙间的道法,何况我们做弟子的呢?
佛陀遵循道法,有两说:第一个,从因地上来说,佛陀凡夫时他就是依止道法的修学,来慢慢转凡成圣的,这个我们叫作“以法为师”,因地是这样子。那么在果地上,佛陀是“以法师人”。佛陀成道以后,当然佛陀也显神通,我们看佛陀的经典很多大地六种震动、身心放出广大光明,这个不是佛陀的本意,是前方便而已,那是启发大家的信心。
佛陀出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宣扬他所觉悟的道理,“以法师人”。所以我们综观佛陀因地的修学,乃至于他果地的妙用,其实佛陀内心世界所要表达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他觉悟的真理。佛陀以这个真理而成就了万德庄严,佛陀也用这个真理赐给弟子,我们照这个道理来做。
第一段蕅益大师引用佛陀作例子,说这件事情是没有例外的,因为你只有这条路可以走。
我们再往下看。“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当然这个“胜义”,就是这种真如的法性,多说无益,贵在亲证。真如的实相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理论上是不能用言说来表达的,因为言说相,这个语言文字是有限量的,你只能够诠释它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真如佛性,圣人入真如佛性时是离一切言说相的。那一念心跟道接触时,是没有办法讲话的。
但是身为一个初学者,假设我们刚开始在学习道法时,佛陀没有施设很多的“黄卷赤牍”(古代的经典没有白纸,都是黄卷,“赤牍”就是竹片),假设佛陀没有说法,对我们这些充满妄想的众生,没有人引导我们,来作一个“标月指”,来指示一种修行的法要,那谁能够知道我们打妄想的心中有一个真如佛性,谁知道呢?
伟大的佛陀成就了佛道,他为什么成就佛道呢?不是因为修苦行的关系,也不是因为禅定的关系,是发现了他内心的道。他把心中的道的开关打开了——道就在妄想当中——打开以后,无量的功德就显现出来,他成就佛道了。
佛陀在因地时,就在心中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成就以后,马上想到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颠倒妄想当中,但是这个道法又不能言说,也不能把这个道法赐给你。佛陀在因地时到处游化,凡是跟他有缘的人,佛陀就应机说法,度了很多很多人,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很幸运跟佛陀生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方,比方我们跟佛陀就差了两千五百多年。佛在世时我们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所以佛陀考虑到未来末法众生的度化,就把道法变现成文字相,然后留下来。
当然刚开始时没有文字,转成音声相,佛陀转了很多的音声,这个音声有道法。“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有道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有道法;“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句话有道法。佛陀在临灭度时,知道他走了以后,这个世界上失去了光明,所以佛陀把这个道法放在文字里面,然后代代流传,看谁有缘遇到它。当然这个地方必须有历代的祖师、善知识的开演。
身为一个法师,这个道理全部不是我们觉悟的。法师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佛陀的道法还原,还它本来面目。佛陀就做了一件事情,把道法转成文字相。那我们呢,再把文字相还原成它原来的道法,叫作“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没有能力去发明“道”,但是我们作一个转换器,把佛陀的文字相,转成当初佛陀要表达的道,就是把历史还原,佛陀当初到底想说什么。
也就是说,身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只能够从文字相的引导,慢慢地找到一个章法规矩来修学,因为我们没有生长在佛陀时代,这个就是为什么说“标月指”。“标月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黑暗当中希望找到月亮,但是我们不知道月亮在哪里。有看过月亮的人就说月亮在那边。
诸位!指头不是月亮,但是指头可以帮助你找到月亮。虽然这个文字不是道,我也承认,但是你把文字消化了以后,它会引导你趋向道。它本身不是道,但是你离开它还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研究教理,因为佛陀的道在教理里面,难道你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们看第二段。前面是讲出一个理论,这以下引证。引外道的修学心中没有章法、没有道法的后果;引用佛弟子依止道法成就了功德。
先看外道。佛陀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他们也都发心很圆满,出家求出生死。也就是说,他们也知道生死的痛苦,他们的生命当中也立定了一个要了生死的愿力,这个引导力都有,但是不知正法,求升反坠。
外道当然不可能接触佛陀的经论。外道的修学,在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主要有两派:一个叫作苦行外道;一个叫作冥想外道。
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个,苦行外道认为,我们造的业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佛法讲这句话是从因缘的角度来安立的,就是你因缘变化,业力可以改变。但是外道认为业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怎么办呢?你想办法让自己痛苦,痛苦越厉害,业消得越快,因为这个业是固定的。当然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个业是有自性的。
第二个,冥想外道。冥想外道他们看得更深刻,他们知道一个人会起烦恼造罪业,来自于妄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佛法是从道法当中去转变妄想。但是外道没有这个传承,他们是用禅定把妄想给灭了,叫入了无想定。这时妄想暂时不活动,如石压草,如冰夹鱼。但是为什么求升反坠呢?因为他来生到天上以后,第三生来到人世间,他的烦恼会比一般人粗重,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是压抑的。
诸位!你如果没有依止佛陀的智慧来引导你的烦恼,老是用咒语跟佛号压它,压久以后到来生反弹时,你的烦恼比别人重,它会反弹。佛法是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把它观空,用善巧方便把它做一个转化,但是外道完全是用强大的力量把它压下去。所以烦恼不能压,因为它会反弹。
求升反坠就是说,当你的禅定失掉时,当你的福报享尽时,你的烦恼会比一般人重,你就很可能会造恶业,堕到三恶道去了,因为你处理烦恼的方式错误,这就是外道最大的盲点。所以,你不留心教典的后果,虽然勇猛精进决定变成天魔外道,因为你没有佛陀的善巧。这个是指外道的心中没有道法,虽然有发心,但是最后却是堕落。
反观佛弟子,蕅益大师举年纪最大的修行者就是胁尊者为例,他本来是在外道修学,八十岁才出家。以八十岁的高龄,他能够“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他白天研究教理,掌握修行的道次第;晚上修习止观,实际地去操作,所以解行并重,最后成就了。“济”就是大成就,成就了大阿罗汉。
胁尊者对佛教的最大贡献,除了他自己成就阿罗汉以外,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胁尊者是在佛陀灭度后六百年出世。那时有一个外道叫马鸣菩萨,就是后来对大乘佛教有很大贡献的马鸣菩萨。马鸣菩萨非常聪明,立了一个宗旨,跟很多佛弟子辩,这些佛弟子没有一个人辩赢他。马鸣菩萨就说,如果佛弟子当中不能把我的立论解破,从今以后佛门的弟子不准打楗槌。这个就很严重了!一个僧团的作息,完全靠打板来运作,什么时候集合,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听经。这时胁尊者就出来跟他辩论,结果就把马鸣菩萨打败了。后来马鸣菩萨就皈依佛法。马鸣菩萨皈依佛法以后,对整个佛教产生很大的影响。你看看佛教史,可以说整个大乘佛教的兴盛,马鸣菩萨功不可没。
举胁尊者的例子,意思就是说,他虽然八十岁的高龄,尚且解行并重都能够成就,外道尽一生的修行结果变成魔道,所以说方法就很重要了。
我们的内心是很复杂,不是单纯的。为什么?因为虽然我们本性清净,但是因为长时间在三界流转,我们每一生生命的经验,都或多或少留下痕迹了。所以我们的心在无量的生死经验当中,留下了很复杂的妄想。如果没有佛陀教法的引导,你不可能厘出一个头绪的。
就像《楞严经》上说的,我们内心打了很多的结。外道解开结的方法,就是把这个绳子往两边拉扯,结果这个结越打越深。不修行还好,一修行在妄想中又增加了一个妄想,妄中加妄就是外道。凡夫只有一个妄,外道两个妄,多了一个邪见。佛弟子有佛陀的传承,他知道这个结要从结心中去解,不能从两边拉扯。你看苦行外道跟冥想外道,就是往两边拉扯,不知善巧,这个是这样。
你如果看《楞严经》,《楞严经》的道理是说,我们修行时,当你知道怕,知道修行时,你的心已经乱七八糟了,搞得很复杂。你如果说,一天就念十五分钟的佛,什么事都没有,你不看教理好像也没事,因为风平浪静。但是如果你很用功,你的心发得很真切,心中产生一个强大的正念,而这个正念开始刺激到妄想时,那问题就很复杂了。《楞严经》说的“真妄交攻”,然后你就面临了五十阴魔的考验。
意思就是说,你这个水沟很臭,已经累生累世都没有处理了,你不打开它,什么事也没有,反正你就平常每天念十五分钟佛,念完佛以后离开佛堂,该打妄想继续打妄想,那你什么事都没有,妄想当中多了几个佛号如此而已,你的生命也没有彻底地改变。所以你也不觉得学了教理有什么用,对你真的没什么用。但是如果你真正用功时,你就要小心了!你的内心会出现很多很多的状况,稍微不小心你就完了,“一念差池全体残”,比没有修行还糟糕。
诸位!你修行失败,从《楞严经》的角度,比没有修,比那些放逸的人还糟糕。为什么?因为你“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你没有修行,起码是一张白纸,以后还有机会。可是你产生错误的邪见,糟了!你对正法产生排斥,变天魔外道,成外道种性。而一个颠倒的放逸众生,他起码不会排斥正法。所以,你要么就不修行;你要修行,我希望你好好地研究这条道路怎么走。不要太高估自己。
修行真的是要传承。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不可能拿一把镰刀,自己在那边开路,不可能!这条路佛陀走过,祖师也走过,你遵循着走就好了。你拿一把镰刀自己在那边开路,你开出来的路开到老虎洞去了,谁都救不了你,真的!
一个人着魔谁都救不了,实在说,这就是外道的悲哀,他很想做出改变,但是他没有方法,结果弄得自己比没有修行更糟糕,“求升反坠”这句话是很悲哀的!所以,如果修行错误,后遗症更严重,修行错误比没有修行更糟糕,《楞严经》的确是有这个意思。所以古人在解释《楞严经》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这个正反两面的引证,引用外道的堕落跟佛弟子的成就,他们两个都很用功地去做一件事情,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呢?这就是因为有些人得到佛陀的引导,有些人是自己打妄想,这是产生成败的差别。
戊二、导正错误的知见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第二段导正错误的知见。
有一种错误的说法:你年纪轻体力强,应该研究教理;如果你年纪大了,好好念佛得了,不要搞那么复杂。但是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佛陀临灭度时,他把清净庄严的传承放在语言文字的这些道法,就好像是世间考功名一样,只是用来考试博名利的?
我在台湾遇到一个中年出家的比丘,他不研究教理。他跟我讲,他不想研究,不看经典,但是他拜佛诵经很认真。我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教理呢?他说,因为我不想做法师。
其实研究教理跟做法师没有关系。你要修行你就必须认清道路,这是一种自修。也就是说佛法的道理是来引导你的,不是说给别人听的。当然你以后有点心得了,你跟人家分享,那是随缘尽份。关键是你没有道法的引导,怎么知道如何下手去处理你无始劫留下的妄想呢?关键在这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