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风雨人生路 > 第9章 第 9 章

风雨人生路 第9章 第 9 章

作者:有无斋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0 03:37:17 来源:文学城

三、都是成绩太好惹的祸

在张家大塆小学读了四年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本以为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却没想到,成绩太好惹了祸,结了仇,给我家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我的成绩全优,每一次考试都能轻松拿到高分,总分全班第一名,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壁。

然而,和我同班的同村的几个同学,语文算术却都不及格,其中也包括我的舅舅。

班上倒数几名的,几乎都是我们村的同学。

放学路上,同村的几个同学就围了上来。领头的是一个叫古又木的同学,他已经 15 岁了,身材高大健壮,比我高出了一大截。他自己并不动手,而是怂着其他几个同学来打我。

打我打得最厉害的是一个外号叫黄毛,他父亲当过大队长,平时就蛮横霸道,仗着父亲的权势,经常和人打架。

他们把我围在中间,推推搡搡,拳打脚踢。

我紧紧地咬着牙,躺在地上用手抱着头,忍着疼痛和屈辱,任他们打骂。

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委屈,却又无能为力。

幸好这时我舅舅来了,舅舅长得又黑又壮,力气很大,外号“黑蛮”。他们一见舅舅来了,吓得四散而逃。

那以后,为了避开他们,我每天上学都起得很早,有时候到了学校,校门还没开,我就坐在校门口的台阶上等,借着微弱的晨光看书。

放学的时候,我就晚些走,等他们先走了,我再离开。

从我们村到学校有两条路,一条经过面前塆北边,一条经过面前塆南边。

我总是等他们这伙人先走,然后观察他们走哪条路。如果看到他们往北边的路走,我就从南边的路走;如果看到他们往南边的路走,我就从北边的路走。

舅舅有时和我一起走,有他在身边,我就觉得很安全,他可以保护我。但有时舅舅没有和我一起走,他们就又有机会欺负我了。

那个叫古又木的同学是个鬼心思特别多的人,他发现我在躲避他们,就又想出了坏主意。

有一次,他们几个先从南边的路走,我以为他们真的走了,就放心地从北边的路走。

没想到,他们走到半路就绕到北边的路上去了,在半路拦住了我,又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顿。

我被打得鼻青脸肿,身上到处都是淤青,心中的恐惧和愤怒达到了顶点。

父亲知道我被打的事,火冒三丈,立刻去找他们那几家的大人理论。

双方在村子里吵得不可开交,声音越来越大,引来了很多村民围观。这场争吵愈演愈烈,最后不欢而散。

父亲把我挨打的事告到了学校。

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很气愤,尤其是我们的何老师,他对我的遭遇感到十分心疼,坚决要求学校开除那几个打我的同学,给我一个公道。

结果,学校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对那次大会,我印象太深刻了,大会的形式就像一个公审公判大会。

在会上,只听校长大喝一声:“把他们带上来!”

只见我们何老师和另外几个老师一道,把我们村的那四位同学带到主席台的前面立正低头站着。

这四个人就是打我的又木、黄毛、孬货、细苕货。

接下来,教导主任宣读他们的恶行,一条条罪状被念出来,台下的同学们都发出了惊讶和愤怒的声音。

最后校长宣布“判决书”,决定开除他们的学籍,并由两位老师“押送”出校,当即就送到我们村里去了。

这样一来,这个仇就算是结下了!

那几家人就千方百计地报复我们家。

如果事情是发生在别的村,可能没这么严重,闹一闹就过去了。但是在我们村,这可就是天大的事了。

让他家的孩子不能读书,比挖了他家的祖坟的事还要大。

为什么呢?这与我们村的传统风气有关。

自古以来,我们村就非常重视读书,信奉“耕读传家”。

古姓祖上出过好几位秀才,还出了一个探花郎。

村里人常说:“不吃不喝也要供孩子读书!”

村里人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周围四十八塆,就我们村出的读书人最多,就是现在,也是我们村出的大学生最多。不到百人的村,硕士博士就有十几个。

从我们村特殊的结婚仪式也可以看出我们村多么重视“诗书传家”。

我回乡的当年春节,我家斜对门的苕五爹结婚。白天举行的仪式没什么特别,也是踏火盆、过长桥、拜天地等等。到晚上就特别了。

晚上,喜堂上摆满了一排排的长凳子、大椅子。全村的成年人都坐在里面,新郎和新娘挨个地敬茶。

新娘端着茶杯,站在来宾的面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甜甜地说:“请伯伯喝茶!”

来宾必须吟出一首诗来,才有资格接茶杯。

所以,每到村里有人要结婚了,全村的人整天都在捉摸诗。那些不怎么会写诗的人,就到处找人帮忙,我就帮村里人写过不少。

这个来宾吟出诗了,高高兴兴地接过茶杯,得意地喝茶。新娘就又端着茶杯走向下一位。

前面一排来宾都是辈份比较高的,敬完茶后还要来收茶杯。

收茶杯时,来宾还要吟一首诗,如果吟不出,村里人就会笑话他说:“把茶杯带回家吧,这茶杯好值钱啊!”

前面一排来宾敬完茶了,接着敬后面的,一直到全部来宾全部敬完。

我觉得我们村这结婚的风俗太特别了,太有意思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有这样的风俗。

可惜我们村这风俗现在没有了,因为以前一百多人的村子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了,都进城了。

我们村要是有人考上了大学,每家每户都会送红鸡蛋,哪怕是关系不怎么好的有点过节的也会送。这是村里的传统,也是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红鸡蛋象征着吉祥和祝福,代表着全村人对考上大学的孩子的期望和鼓励。

再想想看,孩子被学校开除了,不仅是丢人丢面子,严重的是断了孩子读书的路,这就等于毁了孩子的前途,破灭了全家的希望。

所以,这仇就结得深了!

仇家的报复,也就一个接一个的来了。

他们在村里散布谣言,说我们家的坏话,还故意找我们家的麻烦。

我们家的鸡被人偷了,我们家种的菜也被偷了,我们家养的狗也失踪了,父亲怀疑是他们干的,但又没有证据,只能忍气吞声。

父亲刚回农村,对农活尚不熟悉,村小队出于照顾,安排他做挂面。

这活儿相对轻松,每月还有两块钱的补助,在当时可算是个难得的好差事。村里人对我们家的这份善意,起初让我们倍感温暖。

父亲本就是个能干之人,动手能力极强。

父亲做的挂面,口感劲道,样式规整,村里人尝过之后,无不夸赞。

然而,也就是和那几家结仇后不久的一天,父亲像往常一样做面,却发现面怎么也扯不上面架,一扯就断。

父亲满心疑惑,反复检查制作流程,却怎么也找不出原因。

接下来的一连三天,皆是如此,这让父亲心急如焚。

没想到,问题的根源,竟出在父亲新收的徒弟身上。

小队长见父亲一人忙碌,便给他派了个帮手,而这个徒弟,正是被学校开除回家的古又木。

古又木见到父亲,满脸赔笑,一口一个道歉,直说之前打人的行为实在不应该,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以后大家要好好相处。

平日里,父亲和完面要洗手,他立刻端来倒好热水的洗脸盆,父亲刚洗完,他又马上递上热毛巾,那热情周到的模样,仿佛真的改过自新。

面做坏了,他也在一旁表现出焦急万分的样子,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安慰父亲的话。

父亲是个认真的人,为了解决面做坏的问题,他特地跑到后面村子,向一位经验丰富的做挂面老师傅请教。

老师傅听了父亲的描述,思索片刻后说道,从正常操作流程来看,父亲的做法并无差错,但若有人存心搞鬼,那面就很容易出问题。

父亲赶忙追问如何搞鬼,老师傅告诉他,只需在明矾上动点手脚,面就必定会做坏。

做面的作坊里只有父亲和古又木两人,谁有机会动手脚,不言而喻。

当父亲质问古又木时,他却矢口否认,一脸无辜。

小队长本就是古又木的叔,自然偏袒自家侄子,说道:“我家又木对你那么好,我们大家都看在眼里,他怎么会做这种事呢?你可别冤枉好人。”

小队长召集队里的干部开了个会,会后便找到父亲,严肃地说:“你一连三天把面做丢了,给村里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现在村里人意见很大。从今天起,你就别做面了,到队里干农活去吧。”

这个古又木,从小就聪明伶俐,可惜心思并未用在正道上。

瘫子爹曾与村里几位长辈谈论村里的孩子,大家都一致认为我和古又木最为聪明。

但谈及谁将来更有出息时,却产生了分歧。瘫子爹觉得我将来更有发展,而那几位长辈却认为我过于老实,没什么心计,不如古又木灵活,他们更看好古又木。

后来,古又木伙同村里几个人,竟干起了盗卖别人刚下葬棺材的勾当,结果被别村的人当场捉住,狠狠揍了一顿,差点丢了性命。古又木在四十岁不到的时候,就染上了一种怪病,不久便去世了。

当时,古又木顺理成章地替代了父亲,成为了做面师傅。

而父亲,则不得不开始干起农活。

父亲对那些带有技术性的农活不擅长,可这类农活,如操作犁耙等,相对轻松,无需耗费太多体力。

于是,父亲只能去干挑粪挑土、背水车之类的重活。

每次看到父亲疲惫地回到家,身上满是汗水和泥土,我和母亲都心疼不已。

村里的不公之事还不止于此。村干部在夜里偷偷私分粮食,却独独落下我们家、瘫子爹家、药铺爹家这几家。

这个秘密,还是几十年后“四苕大”告诉我们家的。

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村里干部半夜私分粮食,已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他们不仅夜里私分粮食,还会在半夜偷偷用队里的粮食煮大米饭吃。

那时,我们家一年到头,很难吃上一顿干饭,只有在来贵客或是逢年过节时,才能尝到干饭的滋味。村里其他缺粮的家庭,大多也是如此。

有一天深夜,村里干部正在古又木家煮大米饭,住他家旁边的“鼻子老大”听到了动静。

“鼻子老大”悄悄起床,潜入古又木家,正巧饭刚做好。

只见她毫不犹豫地揪了一把鼻涕甩到饭锅里。

干部们见状,顿时傻了眼,谁也不敢再吃这锅饭。

“鼻子老大”却毫不客气,端起一大锅白米饭就回了家。

从那以后,“鼻子老大”便有了“鼻子”这个绰号,村里人都这么叫她,同辈的喊她“鼻子姐”,晚辈则叫她“鼻子婶”。因为她是我的太祖母辈,所以我叫她“鼻子老大”。

这个笑话也说明当时粮食有多么紧张。

“鼻子老大”家人口众多,也是个严重缺粮的家庭,后来全家搬到了梁子湖边的一个农场。

后来,我的弟弟妹妹多了,成了缺粮户,经常被刁难,差不多月月被“停称”。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更大、更多、更凶狠的报复,还在后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