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风物有信 > 第36章 第三十六回

风物有信 第36章 第三十六回

作者:江照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8-14 18:00:40 来源:文学城

杜渝接过粗略看罢,便吹了火折子,将薄纸点了丢入一旁的茶盏中,眼看着火焰熄灭,徒留一盏灰烬。

“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林二娘提起粗陶壶,从簪娘手中拿过茶叶,鼻端一缕幽香缭绕,却是林二娘从未见过的。她揣摩茶性,略候了候,才在茶壶中注了水,及至茶汤沏出,端得如一汪琥珀,闻之梅香悠远。

“你不能再查下去了。”杜渝接过茶盏,抿着茶汤,道:“你相助阿兄的心思,我铭感于心。但请姑娘就此罢手,好好过日子去吧。”

林二娘嗤笑:“便是牵扯了一知州,杜姑娘便怕了?”

“小小知州,我虞公府还不至于怕了。”杜渝摇着头,续道:“可便是查到此人,对其背后,我竟无半分头绪。这其后究竟是哪一方在角逐,到现在,你我俱是一头雾水。”

“那又如何?”林二娘不屑一顾,杜渝只道:“姑娘身份微妙,若真触到一些霉头,你当知晓,虞公府碍于自保,是救不得你的。接下来的事情,我会去做。但请姑娘安安生生的便好,莫再与此事有旁的牵连。”

林二娘捧着手中的茶盏,瓷体泛着牙白,应出自邢窑,内侧刻了忍冬纹,随性天然,花口更是细腻精巧。这等器具,应为长公主府所有,却是在杜渝这里。她抿下茶汤,道:“这是什么茶?”

杜渝一愣,本以为林二娘会据理力争一下,谁知她心思却是在茶上。这还是上次芙蓉园中李依所烹的九曲茶,临别李依令郑函装了半斤,给她带了回来。

“是九曲茶。”杜渝没多想,道:“你若喜欢,我给你匀些。”

“如此,多谢。”林二娘不动声色,起身看了看,道:“杜姑娘住在烟台,可见在殿下的心中,你的份量不轻。”

“不过是看在阿兄的面子罢了。”杜渝转过头,道:“簪娘,剩下的九曲茶,都给林姑娘装上。”

“你这腿伤的可严重?”林二娘行至窗边,雨不见有止的迹象,连珠一般,沿着屋檐坠落,倒也是幅难得的好景致。

杜渝道:“只是看着惨了点,实则不碍事,养个十来天,也就痊愈了。”

“殿下仍在芙蓉园么?”林二娘状似无意,道:“听闻公主府景致深深,比之未央居亦有所长。若是她今夏不归,下回杜姑娘请我一游可好?”

杜渝皱了眉,道:“我不过客居而已,如何能代主人邀人游赏?再者说,湘王世子住在东首福泽宫,你若撞见了,我如何解释?过不久我要离京数月,你更是来不得了。”

“杜姑娘,这些话可真让奴伤心呢。”林二娘随口说罢,不等杜渝开口,便道:“看来你心中厌倦,趁着雨大,我先告辞了。”

说话间,林二娘重着蓑衣,将面巾戴好,才福了一福,道:“杜姑娘不肯让我再查的心意,我领了。但……于情于理,我都不能袖手。杜姑娘放心,我并非鲁莽之辈。你大约不懂,崇素阁是个消息往来灵通的所在。我会小心留意,若得了有用的消息,再与簪娘递条子。”

杜渝忙道:“你要查我拦不住你,万恳你保重罢了。”

林二娘一笑,没再多说什么。杜渝挥手,簪娘引着她避开旁人出府,眼看着林二娘上了牛车,才放心回身。

这一场雨直到傍晚,才渐渐将息。

灯火将烟台照亮,杜渝抿着林二娘所烹的残茶,凉透的茶汤汤色依旧,只入了口,有些许涩意。

簪娘便是这时候进来,瞧见自家主子模样,笑着打趣:“若是喜欢,何苦全送了人?姑娘忘了殿下说过,统共便得那么些。若你嘴馋,只能去芙蓉园讨茶吃呢。”

杜渝回过神,笑道:“我是喜欢,却非无茶不欢。你也是茶中老饕,林姑娘烹茶手法如何?”

“她一闻便知沏法,可见亦是爱茶之人。”簪娘将晚膳摆好,出门唤道:“尔璞,回来。”

听得院中枝叶连动,片刻后,尔璞肩头遍布湿痕,在门口脱去软皮靴,只穿着袜子奔进来。

“又跑树上做什么?”杜渝替他将发间的叶子摘下,道:“鸟窝早让你掏光了。”

尔璞没吭声,接过饭碗,大口吃着,看来是饿狠了。

“世子回来了么?”主仆三人同桌开了饭,杜渝才想起李伬来。

簪娘道:“方才看见刘侍卫,应是回来了。”刘长天向来寸步不离跟着李伬,他在哪里,李伬便在不远处。

杜渝颔首道:“今日倒是蛮早,估摸着雨大,没什么乐子留住这位世子。”

饭毕,杜渝直着腿默诵首阳功,心中揣摩着臣只果和忽力鲁儿的招数。尔璞躲在灯下,不知捣鼓些什么。簪娘理了理今日所有的文书,捡出要紧的,等杜渝用完功,才同她一件件说了。

“杜泌还得多久能抵京?”杜渝琢磨着,簪娘道:“一月左右。”

“请旨立世子恐怕得拖到年关,”杜渝撂下文书,打了个哈欠。

“夜深,姑娘安置吧。”簪娘心知杜渝是盼着有个帮手,也不戳破,先哄着尔璞回房,才扶了杜渝回寝房睡下。

会武之后,大唐相关官员都打起了精神,同亚力舍汗国、渤海国商讨国书细节,说不定便是功在千秋。

这一日,李倜听完魏炼讲解课业上的疏漏,又逐字逐句推敲清楚,才道:“魏先生,朕有些事情,想向先生请教。”

魏炼收着手中书册,笑道:“圣人哪里不明白?”

“非是课业,而在国事。”李倜叹口气,道:“先生知晓,明日起,大唐便会与两国分别商谈,拟定国书。渤海国毅侯是个温仁君子,早与朕开诚布公,他们此行最大的目的,是想与我大唐签订国书,共抗倭贼。”

魏炼盘膝坐了,接过毛栗子递上的茶盏润润喉,道:“如今的渤海国主已与倭贼打了几十年,若非靠着海商支撑,国民的日子确实难熬。反观百济,坚壁清野之下,倒是少了许多侵扰,百姓过得虽说清苦,却也安宁。”

“先生是觉着不宜应下?”李倜揉着眉心,道:“毅侯言道,若是断了海路,少了与外邦往来交流,闭塞之下,才是真正亡国之际。朕听着,也是有几分道理。”

魏炼笑了笑,道:“圣人宅心仁厚,能体他人之哀,乃大唐幸事。想我大唐东南诸道,这几年来虽有倭贼侵扰,但问题却也不大。毅侯夸其言辞,不过是想借着大唐的名头,好与倭贼威慑罢了。”

李倜有些动容,魏炼续道:“东征之后,大唐若要用兵,倒也并非不可。只倭贼往来如风流窜飞快,若想一举击溃,水师至少要增兵二十万——大唐拖延不起啊圣人。”

“先生,朕明白了。”李倜摊开掌心,道:“朕会寻个由头给他打发了。毕竟是渤海国的内政,大唐不该插手过多。”

“圣人英明。”魏炼松口气,他出身名门,魏氏数代英才,先祖曾有从龙之功。但近些年里,除却昔年宰相魏灵芝曾历战乱,有些武人风范,余下的俱是名儒大家。只魏炼痛恨刀兵,当初东征,他便是极力否认。李依被他弄的心烦,才撤了实权,只留了崇文馆大学士、东宫太傅的虚职。

如今魏炼身为新帝帝师,只想教出个以仁和流芳百世的帝王,好成就自己将来的宿儒之名。况且李倜虚心好学,相处一载有余,倒是令他愈发喜欢了。

按惯例赐了菜,魏炼在宫中用了膳,才告退出宫。一路乘坐步辇,及至登上马车,魏炼想起先祖荣光,想着李倜对自己的信赖,当真踌躇满志——将来李依交出实权,何愁他不能重返朝堂,成就贤臣之名?

翌日,李倜召了礼部尚书礼公景绍、御林军大统领殷公集、户部尚书茂公郑致淳、兵部尚书鄂侯尉迟舒在宣政殿议事。

令人赐坐后,李倜清了清嗓,道:“午后,诸卿便要与两国议事。朕请诸位来,便是想就国书细节,再推敲推敲。”

四人有些纳闷——毕竟大方向早已定下,如今却要再议细节,可见帝心渐深,是有了新看法。

殷公集直爽,当下便道:“圣人若有什么想法,不妨说出来。”

李倜笑了笑,搓着手道:“朕记着,当初说起与渤海国联手抗倭一事,殷卿同尉迟卿主战,郑卿主退,景卿两不相帮。朕被那大茂黎云里雾里绕了一大圈,倒这时候才想明白,怎么算,对我大唐都不是好事情。”

当时定下的,若渤海国能支撑四成军费开始,便令杭州府通海司水师及泉州水师出兵。殷公集身为武将,自然知晓这其中厉害关系,当下便道:“圣人怎么变了心意?可与殿下谈过?”

郑致淳笑道:“圣人心有疑虑,做臣子的当为圣人明辨是非。现下殿下避暑芙蓉园,又何须事事去扰了殿下清净?”

李倜没理会郑致淳话中挑拨的意思,道:“朕昨夜细看堪舆图,只觉着大唐地广,若对倭贼当真用兵,连年征战之下,国库孰难支撑。再细想大茂黎此举,无非是借我大唐水师,还渤海国数十年安宁——倒是上了个当。好在国书未曾敲定,还有转圜余地。殿下那里,朕也去信相询,算来回信也快到了。”

殷公集松口气,不等景绍开口,便道:“圣人仁心,臣万分钦佩。但臣仍以为,与渤海国联手抗倭,虽得数年短痛,但往长远看,百利一害矣。”

“可那百济国锁关多年,不也太平无事么?”郑致淳回嘴道:“渤海国面对如此窘境,自当学百济。如此慨大唐之慷,全渤海之战,百害无一利耳!”

“那你怎不看百济国内如今萧条到何等地步?今后倭贼势大,难不成我大唐也学他百济,锁了关隘,行固步自封之举?”殷公集虽是武将,但也出身世家,斗嘴皮子于他而言不在话下。

郑致淳挥舞着手臂,声调也高起来,道:“区区百济弹丸之地,如何能与我大唐疆域辽阔相比?倭贼再势国大,不过数万尔,难不成还能侵占我东南诸道?莱公,你当各州府兵,都是老弱病残么?”

“那便坐看倭贼扰我百姓无动于衷?”殷公集瞪着眼,喝道:“好啊,你竟打着如此蛇蝎心肠!圣人……”

“为了几村几镇,便得动用至少二十万大军,这其中差别,我户部最是清楚!”郑致淳打断他,道:“你在东边耀武扬威,可知我在长安苦苦支撑,到现在户部的亏空都没补齐全!我知晓莱公一心为国而战,但我也知晓,战事一起连年,这背后全靠银钱支撑!去岁大雪,虽有各世家出资,但赈灾的钱款拨下,全靠海事司拿出半年海税。若莱公一战下去,能带百万银钱回来,郑某无话可说!”

殷公集脸红脖子粗的,几乎便要站起来上手。尉迟舒碍于旁的缘由,始终不发一言,便是此时也只是随意劝了劝,就住嘴不言。

景绍眼见再不劝解,只怕这宣政殿便成了西市闹场,才直起身来,道:“莱公有莱公的道理,茂公有茂公的说法。二位都是大唐的肱股之臣,尽皆为了国事,万不可因此起了嫌隙,疏远了彼此情分。”

李倜也因着二人争执有些头痛,眼见景绍出身相劝,也跟着道:“景卿所言甚是。二位卿家的意思朕也明白,都有各自的道理。”他余光瞥见毛栗子奔来的身影,不由挺直了身子,道:“殿下的回信到了,待朕先瞧瞧。”

注:邢窑,唐代名窑,南青北白中的白。南青是指越窑的青瓷。陆羽《茶经》记载:“邢窑类银,越窑类玉。”当然,这两个窑不是只少白瓷青瓷,只是白瓷青瓷烧的最好。

周末见。

已改。过—国,连手—联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6章 第三十六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