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烽火燃七星 > 第8章 诸子

烽火燃七星 第8章 诸子

作者:潇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04 10:41:11 来源:文学城

正午时分,日晒当头,清风折下一片落叶,徐徐飘入太华宫书房外的莲花池上。

书房内,嬴稷打了个哈欠。

楚暄放下手中的书简,说道:“看累了就歇会儿吧。”他取过案上的茶壶帮嬴稷把杯子满上。

嬴稷揉了揉眼睛,有气无力地抱怨着:“人为什么要读书啊?”

楚暄忍不住笑道:“稷儿觉得读书苦吗?”

嬴稷点头,如实道:“苦啊,每日坐在学堂中诵文念经,好生乏味,而且还要读那么多书……”

楚暄:“读这些圣贤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若众人皆可正其身,慎思明辨,君王便无需因治理民生而苦恼,便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增强国力上。”

嬴稷不解:“可是我听闻,商君推行变法以后,除了法家外其余学派的书籍都被禁传了,秦国的百姓只能读商君书和秦律,可为什么,我们在学堂中还要读诸子百家之书?”

楚暄答道:“读百家之书,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得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各国王室公子都要熟读诸子百家典籍,饱读诗书,博学通达,才能洞察天下之势,故而王上也很重视思想上的栽培,公子们若是不读,秦国就比不过其余六国,将来如何助秦国强盛?”

嬴稷喃喃道:“原来如此。”

楚暄眼珠一转,问道:“稷儿觉得读诸子百家很枯燥吗?”

嬴稷点头。

楚暄笑道:“可我觉得很有趣。关于诸子百家,你们夫子先前在课上都说了哪些?”

嬴稷回忆:“目前提过的有‘墨’‘儒’‘法’‘道’。”

楚暄问:“那么夫子是如何说‘墨家’的?”

嬴稷来了兴致,坐直了身子,脑中记忆翻涌,搜寻着有关墨家的事宜:“夫子说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包容,反对战争,和平相处。”

楚暄点头:“对,墨家主张天下为公、兼爱非攻,他还主张按劳分配,人民各司其职,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放在当时提出这一思想可谓是十分前卫了。”

回忆起学堂上教书先生所说的话,嬴稷疑惑道:“但夫子也说墨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推行,各国的君王也都不太认可,这是为什么呢?”

楚暄见他提问,目露赞许,略一思忖,答道:“‘天下为公’和‘兼爱非攻’只能说对于百姓是好事,但君王和世袭的贵族却不乐意接受,且墨家巨子没有法家那般独断专行,雷厉风行,也就无法推动这世道去顺从他们的思想。再者,墨家创始人墨翟更是以苦为乐,他主张穿布衣、草屐,下地耕作,披星戴月,这一观点本就不合情理。若是能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谁还愿意重回远古农耕时代,下地耕作?如今大争之世更是难以实现,因此墨家自墨翟逝世后便逐渐隐退了。”

“相反,儒家非‘兼爱’而是‘仁爱’。‘仁爱’讲究以仁德治国,关爱百姓,这种爱并非无条件的‘兼爱’,而是建立在道德王法和礼义廉耻之上”

嬴稷笑道:“夫子讲过最多的就是‘儒家’,儒家中有许多修身的道理。”

楚暄:“儒家学说大多围绕着为人处世之道,是最早提出‘忠孝礼义廉耻’观念的学派。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要遵循。在儒家看来,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国家由君王来治理,那么治国的根本就是治‘君心’。对于君王,最重要的就是‘仁德’,君王要爱民如子,以民为本,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时刻保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从而达到仁德治国。”

“而对于百姓,儒家主张修身为本,以‘礼’教化。所谓‘礼’就是道德行为的准则,也就是你们夫子在学堂中讲的那些‘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论。这些都是修身养性,匡正人心的道理。自身修养提高后也要懂得爱人,父子之间需父慈子孝,兄弟间做到兄友弟恭,朋友交往诚信忠贞,互帮互助。在儒家学派看来,正人君子必须拥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心怀大志、修齐治平、爱国爱民、为国奉献,满足这些的人,便能入朝为官,而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以继承他们的官爵和财富,并以他们为榜样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也使得众多寒门士子寒窗苦读,想要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正所谓‘一朝为官,光耀门楣’。”

“孔夫子真是伟大!”嬴稷感叹,不禁疑惑:“这样听来儒家思想不是挺好的吗?可为什么当今各国君王逐渐将其摒弃了?”

楚暄答道:“当今天下乱世纷争,早已不是孔夫子当年生活的钟鸣鼎食之邦。士人的谏言大多崇尚进取之道,追求的是一个结果,礼制的过分约束也使他们放不开手脚。以儒家的‘守丧’为例,家中若有长辈离世,子孙后代需守孝三年,这三年内不得娶妻、入朝为官、办喜事。这虽是尽孝道,可以如今的天下局势来看,三年光阴这世界早已是沧海桑田,别说三年了,半年都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局面。现如今,各国正处用人之际,没人耽搁得起。”

“而且,连年征战,各国君王都想着开疆拓土,扩大势力,战场上刀剑无眼,拼的就是个你死我活,若是过分讲究仁爱包容,如何打仗?如今天下已是礼崩乐坏,人心已乱,虽然不乏坚守道义,克己复礼的贤臣,但也很多以权谋私、独断专权、祸乱朝纲的佞臣,光是‘正君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治人心’。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君主一人之天下,治理天下应治理天下人,而治理天下人的根本是治人心。乱世中人心已无法通过礼仪教化,那便只能靠制度来约束,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法家。”

嬴稷恍然大悟:“难怪祖父和商君选择以‘法’治国。”

楚暄点头:“‘法治’就是以‘制度’治国,不再是以‘人’治国,在法制面前天子犯法与庶民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做到公平。”

“那道家呢?”嬴稷问道:“夫子说得最少的便是道家。”

楚暄轻笑道:“道家最是深奥。何为道?无人可以言说。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等圣贤认为‘道法自然’。天地间万物周而复始,日升月落,四时更迭,潮起潮落,阴阳相生,刚柔并济,众生万物皆可为道。大道就如这天地自然一样包容着世间所有的一切,无论好与坏、是与非、功与过,只要能存在于世,皆有他们的价值。

“此外,道家思想还指出,不要过分追求一时的状态,将自己困住。因为世无常贵,万物也非一成不变的。这是我最喜欢的观点。”

嬴稷不解:“这是何意?”

楚暄想了想,说道:“道家认为众生皆是相同的,无尊卑,无贵贱之分。在道家看来即便是‘尊卑’‘贵贱’也只是一时的状态,今日富可敌国,明日亦可能穷困潦倒。世间万物此消彼长,就像快马奔驰,一举一动都在改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无论此生如何,最终都会魂归大地,殊途同归。故而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众生平等。人们应当多关注自身的成长,顺应自然发展,就可领悟‘道’的真谛。”

嬴稷听得入神,目光闪烁,感叹道:“太深奥了,以道修身的人一定都很豁达!”

楚暄笑:“确实如此。道家顺应自然,遵循万物的变化规律,不去特异的纠正和破坏,故而提出了‘无为而治’。”

嬴稷疑惑道:“无为?那可是什么也不做?那样如何‘治’?”

楚暄提笔,在绢帛上写下“无为”二字:“所以道家无法治国,只能修身。”

嬴稷托腮,看着这两个行云流水的大字:“‘无为而治’的思想倒是独特。”

楚暄自嘲道:“其实道家思想我目前也只能读懂这些,但我觉得‘无为’并非仅仅像他字面的意思那样‘什么也不做’,许是我还未能完全参透,或许长大后经历的事多了就懂了。”

嬴稷嗯了一声,转了话头,问道:“那安羽哥哥,这些学派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呀?”

楚暄不假思索:“若说喜欢,我最喜欢的是道家,但若论治国,还是要用法家治国。所以我认为,应当‘以道修身,以法治国’。”

“我想起来了!”嬴稷眼睛一亮:“之前夫子在课上说过,过去各国君王都以儒家思想治国,儒学铸造了礼仪之邦,秦国也不例外。但商君到秦国实行变法以后,秦国就成了法治的邦国了。这些年秦国的实力不断壮大,有些国家的君王见了也逐渐开始变法,可像商君这般变法似乎只有在秦国才推行得动,若是在山东列国,可能刚提出就被否决了。商君似乎也是在魏国不能推行变法,才来到秦国的。”

楚暄赞同道:“确实如此,山东列国君王的祖辈大多是周王室贵族分封的诸侯,崇尚儒学已久,祖上的基业使得他们生来就位居高位,而变法提倡‘王室贵族需与庶人平等,论功行赏’,这一观念直接打破了他们的等级观念,威胁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是强烈反对的。”

“商君的变法能在秦国得到推行,也是孝公鼎力支持,铁了心要改制富国,才能成功。”楚暄不由感慨,“想要治国安邦还得要君臣同心啊!”

“就像周文王与姜太公、祖父与商君、父王和相国那样。”嬴稷突然半身向前倾,双眸清澈明亮,凝视着楚暄的双眼,压低了声音:“安羽哥哥,倘若有朝一日,我能成为……成为像父王那样的君主,你也会像太公、商君和相国,与我君臣同心,共助秦国繁荣兴盛吗?”

楚暄一怔,继而扬起嘴角,欠身揖手,郑重道:“若是如此,微臣定当倾尽所能,为秦国效力!”

嬴稷见状,一时间不好意思起来,嘴角却控制不住地上翘,他赶紧起身到楚暄面前将人扶正:“我、我开玩笑的!安羽哥哥不必如此行礼!”

楚暄直起身笑了下,示意嬴稷坐下,顺着方才的话题,继续说道:“君臣同心固然重要,但治国最关键的还是要选对政策。”

说了这么多的话有些渴了,他为二人倒满茶水,喝了两口,继续道:“论治国之策,百家之学中无非‘儒’与‘法’,可这两家素来对立,儒家嫌法家太过残酷,不懂得变通,而法家则嫌儒家繁冗、优柔寡断。儒家虽也能治国,但总想着复礼回到从前,保住王室贵族的地位,让这些统治者去开创太平盛世。可若人心已变,受贪念控制,礼也无法挽救,守旧礼也是无济于事。这世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不能总用过去认为是‘正确’的思想来匡正现在的一切,这样做只会故步自封,最终被世道摒弃。”

“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当下的环境进行制度改革,法家正是做到了与时俱进,因时而异。总的来说,儒家讲究稳中求进,法家崇尚与时俱进、雷厉风行。”

嬴稷:“可是……我之前看《商君书》和《秦律》中所写的刑法,实在吓人……而且万一不小心触碰了严重的还会连累亲人,这也太残酷了……”

楚暄点头:“确实如此,可目前来看也只有法家最为公平,刑法虽残酷,但它出现的目的并非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约束,让人们自觉,不徇私舞弊,更好地帮助君王管理国家。‘法’或许不是最理想的治国思想,却是当下最为合适的。”

嬴稷若有所思,觉得有道理,又道:“我之前看过商君变法的一些条例,主要是耕战政策、修改秦律、郡县制还有不同于别国的‘军功爵制。’”

楚暄:“商君变法主张以法治国,是将权力集中于君王的王霸之策。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其一是弱民,变法推行之后,民间的诸子百家书籍都被销毁,百姓只能读法家书籍和秦律。这种做法虽独断,却能够更好地使人民的思想免受其他思想的干扰。商君还下令驱逐在秦国游说的士子,将商人的财富以税收的方式上缴国库。”

“其二便是军功爵制,这是变法中最有力的主张。商君变法后,爵位不再世袭,受封爵位皆需立军功。凡立军功者,无论何种出身,皆可获得爵位,百姓由此突破等级限制,力争上游,潜移默化地为国效力。不仅如此,若是王室贵族贪生怕死不上阵杀敌,也会被革除职爵,沦为庶人。”

“这也……过于严厉了吧……”嬴稷听后有些惶恐,又道:“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带兵打仗吧,况且一味地征战只会不断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再富强的国家久了也受不住啊。”

楚暄点头:“确实如此,都是血肉之躯,谁都不愿意在战场上赴死。你父王也考虑到了这些,在车裂商君后对变法的条例略微做了整改,废除了‘不允许各国士子游说’的条例【1】。王上刚登基那会儿,广纳天下能人义士入秦为官,允许各国士子上谏言,只要对秦国有利的都可以被采纳,亦可谋官职。先生便是当时入秦国,上奏‘伐交之策’,在商君耕战政策的基础上以连横的策略拆散了六国的合纵,从而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秦国,士子可以通过上奏谏言入朝为官,但大多是文官,只有官职没有爵位。至于爵位,还须靠打仗获得。”

楚暄陷入回忆:“我八岁那年入秦,次年先生亲自领兵上阵,那还是我头一回见他披坚执锐,可威风了!”

嬴稷惊叹:“原来相国还会打仗啊!真是文武双全!不愧是我大秦的相国!”他满心自豪,忽然想到什么,疑惑起来,问道,“安羽哥哥,有件事我一直不太明白。”

“何事?”楚暄问道。

嬴稷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商君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勋,史官记载的书文也说商君在位时公正廉明,祖父仙逝后他便请求辞官回到自己的封地,深居简出不问朝政,怎得最后会有谋反之心?况且……史书上也未曾记载他因何谋反,‘谋反’这事,是真的吗……”

“你父王说是,那便是。”楚暄蹙眉,面色骤然沉了下去,他盯着嬴稷的双眼,清亮的凤眸这一刻变得凌厉起来,沉声道:“稷儿,有些事不要寻根究底,也不要过多议论,这样于己不利。此事切勿在你父王面前提及,往后在宫中断不可再议论,明白吗?”

嬴稷怔住了,楚暄的眼神令他有些发怵,他微低下头,细声道:“稷儿知错……”

见他这副委屈的模样,像个做错事后听训的孩童,楚暄明白自己吓到他了,但该说的还是要说,他轻叹一声,拍了拍嬴稷的肩膀,温声道:“有些事,或许你现在不明白,长大就能明白了。”

【1】商君在世时推行弱民之策,并禁止游士入秦,但这样长久发展是很不利的,都说“弱国无外交”,“外交”本身对于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秦国地处西隅,文明程度本身就不高,也不像山东列国那样有很多本土的名士,想要人才只能靠引进因而嬴驷车裂商鞅之后对于游士入秦放宽了权限,但这里要说的一点,这些游历的名士只是君主的专利,“外交”也是君主的特权,秦国的百姓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以道修身,以法治国”若放在战国时期较为合适,此乃本人之拙见还请笑纳,有不同观点者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本章中的一切思想仅适用于两千多年前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切勿以当今社会思想去评判。

本章参考的书籍:

《论语》

《墨子》

《庄子》

《商君书》

《儒墨法道的救世之策》易中天著

《先秦诸子》易中天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诸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