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有些看出来权谋,看出来双方的‘试探’与‘拉扯’,但看的还是太浅了。
以我有限的知识经验里,能看出来‘皇帝’对‘将军’的打压与玩弄,以及中期的重用与不满,后期的示弱与利用;能看出来将军一开始的居于人下的憋屈与郁闷,中期的潇洒与单纯,后期的沉闷与疯狂。
但是,其实我压根没搞明白其中的原因。
为什么他们的关系会如此,错综复杂?
他们的‘初见’并不美妙,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小心就是将军造反’的故事。
毕竟吕布都能因为董卓抢走‘貂蝉’,愤而怒起,诛杀义父。
一个被当成男宠的天生将才,又为何不能因屈辱和愤恨,自立为王?
是因为,忠君爱国吗?
——
外国的某位使臣也问过这个问题:
“将军如此‘忠良’,是因为过于‘忠君’,还是因为,承君之恩泽?”
外国使臣自然是‘恶意满满’的,既打压将军名声,又暗搓搓挑拨两人关系。
但拨开那些,将军一直没造反,甚至压抑久居人下的愤懑——
除了被培养得太好,被神话的皇权压制太深,大概只剩下,对国家的喜爱吧。
他是忠臣,也一直是忠臣。
他对皇帝无下限的容忍,不仅是因为君为臣纲、皇权统治,更多的,是对皇帝的忠诚、百姓的仁慈。
在狗定的一步步压迫下,有点血性的都会返。
而我当时看到的,是‘身为皇帝、玩脱了,被打下神探,沦为废帝’;
可叠加上‘极为忠诚的将军’buff后,将军的造反,就源于另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皇帝确实玩脱了,更由于自己的一纸调令,坑送了几十万大军的性命。
由此,将军造反的理由,变成了一明一暗、一内一外。
其内,一直被‘忠君爱国’所压制的疯狂、明明有才华却沦为玩物的怀才不遇;
其外,皇帝越发荒唐的压制,以及越发加重的猜疑与错误指令。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皇帝在位太久,总归会化为疑神疑鬼、滥用权势、过度追求平衡的‘皇位傀儡’。
哪怕是将版图扩大一半的汉武帝,晚年时期也搞出来不少天怒人怨的混账事。
明主难求,国局动荡。
兼之周围还有几个文臣的怂恿、验明身份的诏书,以及——某些微不足道的愤恨。
愤恨是真实存在的。
甭管是屈居雌服,还是火烧后宫;抑或是前日一同喝酒,后日死于战场的弟兄们。
这些怨恨,平日里被掩盖在‘臣子本分’之中,不得伸张。
却会在足够充足的‘证据’‘伦理’之下,为脊背添上几株稻草。
于是,将军反了。
——
如果这是一本其他小说,将军上位称王,故事圆满结束。
但将军没有。他扶持了另一位看起来很贤明的君主,退位坐异姓王。
这就是一开始我最不能理解的,‘败笔’。
女频里最不能让人理解的,便是如此。
你既已手握大军,又有名声造势,何不自己登基为王,偏要忍受世人闲言碎语、君主猜忌试探?
对此,有大佬解惑:
因为将军,实在是向往史书中的‘君贤臣忠’的君臣得宜佳话。
他只想安心坐个镇守边界、征战沙场的将军。
他只想求一位能稍微重用一下自己的君主。
他只想让自己国家长治久安、海清河宴。
为此,这个故事的前期,将军付出了太多。
而故事的中期,在他意识到‘狗定从来都是如此,根本不是仁君,更不是明君,就连得位都不正’时。
将军看着一路走来的遍地尸骸,以及并不算和乐的民众。
终于反了。
——
当然,由于‘不够贤明’而被拉下位的君主;
自然也会因为‘其他人连他都不如’,而被重新推上皇位。
每一位上位的皇帝都会局势大清洗。能留存下来的,自然是‘没有危胁’的。
可是将军,他的境地,就将更加进退两难。
——
这也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过的‘深层真相’。
——
毕竟那个正常人,会将自己置于这样的情景???
忍受帝王的猜忌不说,
还要接受新帝与废帝的交锋。
看着‘一起成事’的文臣挤眉弄眼,
听着坊间的‘小道传闻’,
以及,废帝别有心机的示弱与挑衅。
——
狗定有句话说的一点不错:
就将军这个心智,着实不适合玩宫斗。
他只是一柄被人利用的剑刃。
而剑刃本身,却又深受‘忠君爱国’的思想所禁锢。
——
难啊。
将军可真难啊。
一只白兔被丢到群狼之中,偏这只白兔还拥有独狼打不过的武力。
不会被即刻吃掉,却也无法真正参与勾心斗角的战场。
只能凭借武力勉强容身不说,还一次次成了他人的武器。
————————
以下为大佬的指点,在这种感情、理想、现实相纠缠的故事里,我看的还是太浅薄了:
————————
——这是将军文,不是君主文
==啊,讲真,这到底是披着权谋的言情,还是披着言情的权谋,我有点傻傻分不清
——虽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个分析完全忽视了陈则铭作为一号主角的人物内核
==对,这个分析主要是基于皇帝是种冷血生物,算是拨开言情,去探究权谋
——这不是主要基于,这是完全基于。确切的说你只站在萧定这一个角色的立场去叙事,通篇陈则铭这个人物本身的设定,精神内核,个人主观能动性全部忽略。只有对萧定“帝王权谋”的无限欣赏和陈则铭没有按照你这位读者的大智慧行事的轻蔑,立场就是歪的观点自然偏颇
陈则铭的底色和内核是爱国忠君,他的人生理想是做名臣名将剑击长空驰骋千里保家卫国甚至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在他认为爱国和忠君实在无法调和的前提下,他才权衡后决定暂缓“忠君”。为什么说暂缓,因为实际上他的内核一直没变过,他其实始终保持“忠君”,只是“君”是一个身份,是一个位置,并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个人。
陈则铭不是因为萧定才树立的人生理想,同样也不会因为萧定而失去。萧定并不是他认知里的第一个皇帝,而如果不是萧瑾太拉胯,萧定也不会是陈则铭为人臣生涯中的最后一个皇帝。
陈则铭一直都是爱国在前忠君在后,理想在前其他**在后。
他造反从来都不只是因为私怨,而是在他认为萧定刻薄寡恩,不是仁君的前提下,杜进澹拿出了假的先皇遗诏,让他以为萧定不仅不适合做皇帝,且本身本就得位不正,不具备拥有皇权的法理正统性,是靠阴谋手段窃取了皇位。
他会反,是他自以为真正的“爱国忠君”,废假皇帝而另拥仁义的新君,是在为国做好事。萧瑾战败害50万将士枉死的时候,陈则铭痛苦万分但还没有心存死志,因为从他个人角度他忠君爱国的色调没有污点,他哀痛国家和战士的苦难但以为自己还能改变局面。所以萧定复辟之战,陈则铭原本负隅顽抗,因为到这时还是自洽的。
直到杜进澹勾结匈奴暴露,他意识到忠君护国他全都没做到,这才从精神上被击垮,他自此已经给自己判了死罪,可以看到第三册最后他已经完全抛掉自我,原本时而还会纠结的他和萧定的那点爱恨纠缠,这是已经全部抛诸脑后,他活着只剩下最后的心愿就是战胜匈奴,保天朝平安,为自己赎罪
而你这篇分析,表面说权谋,实际全从萧定和你自己的个人角度,以至于竟然能说出陈则铭“不自己做皇帝是败笔”这种匪夷所思的话,不是说你的想法不对,而是如果陈则铭这么做,就ooc了。脱离设定的分析不是分析,是加私设的同人
——是的,陈则铭毕生梦想都是有一位贤主,而自己当一位贤臣,他一直向往的都是话本史书里那种君臣佳话
而且萧定从没示弱,这两个的底色都很鲜明,萧定就是冷血无情永不妥协的帝王,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像野草一样不死就永不服输,或许以前存在一些天真但是自从杨梁的事他完全变得无情又多疑,陈则铭则正得发邪,爱国爱子民想当贤臣渴望明君
——“正得发邪”这个说法太好了!陈则铭真的有点偏执成狂的意思,萧定自己就喜怒无常,在静华宫里都觉得陈则铭太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