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临行前得了太子密旨,要他速战速决。
张启想着大兴朝装备精良,四十万大军气势如虹,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便将大军分为两路,意欲包抄胡人。
不想胡人反其道而行之,直接集合重兵扑向榆关。
自榆关出兵的是张启的心腹将军李望德,此人倒是有几分真才实学。
奈何面对数倍于己身的胡人,竭尽全力依然战败。
榆关大败,大兴朝十二万将士尸骨无存,李望德战死。
张启包抄不成,反被围困大同府。
军报送回京城,奉帝生生被气到吐血,在御书房用茶碗将太子的额头砸破,让太子滚回东宫。
林贵妃在后宫得听消息后,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十二万大军覆没。便是当朝太子,也无法跟大兴列祖列宗交代。
西北的党项人见此时机千载难逢,更是和胡人联手,欲取燕云十六州后分治中原。
胡人此战不仅拿下榆关,更是联合党项,六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如狼似虎,妄图横推中原。
奉帝顾不得病重,亲自主持朝会。
朝会上林尚书垂头不敢言语,此时谁人不知奉帝震怒,又有谁敢去触奉帝霉头。
奉帝看着这一班鸦雀无声的朝臣,将案头的奏折砸向林尚书:“林秉忠,你不是向太子举荐了一位好元帅,言之凿凿我大兴不出三月便可将胡人赶回草原,今儿怎么哑巴了?”
奉帝发了好大一通脾气后,才拿起边关八百里加急,让德全公公读于朝臣听。
待听完胡人党项联军六十万,已渡过黄河,拿下燕云十六州只不过是时日问题的时候。
大臣们终于不再闭紧嘴巴。
这不是榆关兵败的事儿了,这是大兴朝亡国灭种啊。
六十万大军,拿下燕云十六州便似一把尖刀悬在京师头顶。
朝堂之上议论纷纷。
有臣工上奏征调四川府、两广兵力北上御敌,万不可让胡人夺取燕云十六州。
也有臣工反对,四川府兵力主要用于应对吐蕃,若将兵力抽调走后吐蕃趁机起兵,那才是前有狼后有虎,将大兴朝的后路断绝。
有人说要换掉张启,也有人说临阵换帅乃是大忌。
几波人马在朝堂上吵个不停。
奉帝被这一班子大臣气得头晕眼花,一个个的要么跟鹌鹑一样闭口不言,要么跟菜市的鸡崽一般聒噪不停。
奉帝揉着自己的额角,着兵部自湖南府、湖北府再抽调十万军士,支援前线。
再写了圣旨要张启戴罪立功,务必守住大同府,若大同府被破,张启便要以死谢罪。
如此这般安排下去后,奉帝日日读着输多赢少的边关战报,脸色一日黑过一日。
太子自被禁足东宫后,许久都不曾得见奉帝。
便是林贵妃这些时日都谨小慎微,生怕惹到奉帝。
除了抽调的人马直接开拔大同府外,奉帝命兵部及吏部侍郎前往督军,更在国库里又拨出二十万两白银充作军费。
奉帝意图一驱胡项联军。
是时,朝廷上下皆望张启可驱逐敌军,收回榆关,解除京师头悬之剑。
前朝臣工战战兢兢,后宫嫔妃更是安分守己,大兴朝上下皆盼望迎来大捷的消息。
太子在东宫也是日日祈祷张启能打胜仗,前有十二万大军覆没之罪,唯有大军大捷方能免除问罪。
若是张启再败,大兴的朝廷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太子想着兵败之责该如何逃脱,才能不影响自己的太子之位。
太子一时间心乱如麻,在东宫内坐立难安。
直至日暮时分,太子乔装为小太监悄悄出了东宫,前往林尚书府上商议往后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