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第十一人称 > 第7章 一个记者

第十一人称 第7章 一个记者

作者:椛媱挽辞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0-07-06 22:35:09 来源:文学城

幽深晦暗的走廊,走很久才能到尽头。感应灯很迟钝,要有很大动静才会亮起来。一楼是货仓,由于楼层低,四周密密麻麻的房子挡住了光线,平时也没人办公,光亮全靠感应灯支撑,除了上下班,多数时间都是朦朦胧胧黑着的一大块地儿。

电梯在一楼东侧,每天早上尹天蓝都会走过这么一片走廊,静悄悄的,像是鬼魅,任由灯光透不进心里,就像自己也是这片阴冷而又潮湿的角落滋生出来的毒蘑菇。

走廊两边是文化墙,由两百多张各式各样的笑脸拼凑成大半面墙的1980,每一张都是大家出去采访时拍摄的合影,这个图案寓意着秀水电视台成立于1980年。

照片中的大多数人已经离开这里。有些是老照片,经过了翻修重印,仍然抵不过岁月的支离侵蚀,泛着土旧的浅黄色。照片上没有足够的光,只有肆意的笑,长时间盯着看的话,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瘆人感觉。

电梯里总有一股烟味,不是淡淡的烟草香,是那种很呛人的焦油和尼古丁的味道,像是很劣质的那种香烟。不知道为什么,她独独对这种味道敏感。

一共七层楼,二楼以上都是阳光充足的光明“圣地”,晴天里时常可以晒到夕阳,楼里时常会出没着手拿假发的主持人和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或是摄像,每个人都是步履匆匆。

这便是秀水电视台,尹天蓝正在实习的地方。

从进门开始,任何举动都已经在监控中。《温情》和负责新闻栏目的《第一时间》在六楼,三楼是总办公室和宣传组,二楼是摄像组和技术组,七楼是包装中心和信号塔,五楼是台长办公室,四楼是少儿频道、教育频道、经济频道几个子频道和直播间。

沿路的墙上安装了位置明显的音响,单曲循环着悠扬激昂的台歌——《秀水,我们的青山绿水》。

想拿个锤子把进门的那个破音响锤了,一天到晚的噪死人,孙广楠曾经这么说过。

声势再响动作再大都掩盖不了传统新闻媒体正在慢慢凋敝的现实。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事物层出不穷,新媒体触手可及,传统电视报纸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过度的娱乐化也让新媒体存在失实的情况,但好声音和正能量一直都需要存在,地方官媒靠着国家支持吊着半口气。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手指飞快活跃在键盘间的敲击声和鼠标“咔哒”的声音,大家各自盯着屏幕,忙着自己的事情,偶尔有人看到办公室门开了,看看是谁,就接着忙活。

八点半,成功踩点,肖言的位置上又是空空的。

陈梦婷注意到尹天蓝,又确认了下电脑右下角的时间:“你怎么跟你的师父一样,都迷迷糊糊的,一个天天踩点,一个天天迟到。”

从尹天蓝家到秀水电视台要转一趟公交,首先是1路坐到晴天幼儿园,尹天蓝有时候会透过幼儿园的窗子去看苏向南好久,毕竟坐下一趟3路车的人不多,所以发车也没那么勤快,有时候要等上大半个小时才来。

尽管走起来也就是十几分钟,但尹天蓝更热衷于挤公交,在熙攘的人群里感受这个城市的烟火气,下车了以后还不慌不忙地在楼前花园里赏花,也因此经常踩点。

3路车来慢了能怪谁?花太美这又能怪谁?尹天蓝想了想,或许下次可以说一句:“没办法啊,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再次踩了点。”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决定权还是在上天手里,那些自命不凡想要逆天改命的人结局大多都没落得好下场。

没有解释,也没有狡辩,只是坐下来收看昨天的《第一时间》栏目,陈梦婷说话一向口直心快,尹天蓝知道,她其实没有恶意,或许就是善意地提醒一下自己来早点。

《第一时间》是秀水台主打的电视新闻栏目,时长半小时,在每晚的七点半准时播出。每天早上刚来的时候时间比较充裕,尹天蓝都会收看昨天的节目,看看组里不同人的写作和剪辑风格,学习借鉴一下。

一刻钟后,肖言拖着一个黑色的包包,气喘吁吁地趴到了自己座位上。

正是开始工作的时间,才酝酿出来的文字被开门声惊扰到,大家不约而同地抬头望向“肇事者”,目光随他匆忙的脚步落到座位上。

钱主任推了推眼镜,眼神犀利,戏谑道:“这个月第几回了?一次五十,我们肖老板有钱啊。”

主任叫钱晓娜,是个二胎妈妈,身兼总编辑和总制片,负责审稿和推送每天要播出的新闻,丈夫是技术组的元辉,两个人可以说是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

“领导,要不你向上面申请一下,我想办个包月套餐。”肖言早就习以为常,索性回怼道。

钱主任摇了摇头,笑着并不说话。身在这群年轻的孩子们中,互侃是日常,或许融入到他们之中,显得自己心态也年轻了些。

渐渐地,办公室的大家陆陆续续地出去了,肖言敲了敲尹天蓝的桌子,轻轻说道:“你来这么久都没有下乡吧?今天你和我一起下乡。”

秀水区下设瓷县、郭岭北、芦坞、蒲云台四个街道,李家湾、前川同两个镇和辛冬河、东泗两个乡。秀水电视台位于瓷县,去瓷县以外的地方都叫下乡。

尹天蓝的实习生活倒也波澜不起,无非是某天肖言去这里或者那里,带上她或者不带上。

包括尹志强在内的很多家长都会觉得,要有始有终,学了什么专业就该从事什么行业,把所学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就像爱一个人就要终老,相伴一生。

可万一要是当初瞎了眼呢?上错花轿嫁错郎罢了,误终身。

官方新闻媒体门槛高,学历和政治觉悟都要求很高,尹志强走了后门,才勉强把尹天蓝弄进秀水电视台,当实习生。

“哦,好。今天干嘛?”

时间,地点,事件,除了这些其他的多半情况下都是未知,甚至有些要素都是残缺的,即便是资深的老记者,也要去现场才能了解情况。

“我们今天负责的是秀水区的一个非遗,你准备一下哈,我们九点出发。”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带上“遗产”字眼的东西,现实中它们大部分都已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

秀水区今年申报了十一个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艺和传统技法两个方面,肖言和尹天蓝今天要去拜访的是一个根雕艺人。

“好。”尹天蓝答了一个字,语气淡淡的,不惊也不喜。

遇见不同的人,目睹不同的事,参与各种意外,是作为一个记者最起码的际遇。

九点钟,车子准时出发,是台里的公车。对于这次拍摄,肖言不是很有把握,还特地带了一名摄像文浩,文浩是一个资深老记者,工作已经十年有余。

今天大家要去的是芦坞,它是秀水区最偏远的一个街道。车子一路向北,在颠簸中摇摇晃晃,山间小路还没有铺上柏油,还有些深坑积下了昨天的雨水,时不时有水花飞溅到玻璃上。

司机成师傅一脸可惜:“搞鬼,肖言啊,你们回去了要帮我洗车。”

“哦,好。”肖言也不抬头,似是漫不经心地答了句。

一路坎坎坷坷的,成师傅把车开得飞快,生怕大家迟了到。

成师傅热情开朗,刚开始时,偶有偶无地跟车里的人聊两句,只有文浩偶尔答应两句,肖言压根没时间说话,尹天蓝不认识他,也不掺合他们的聊天,气氛很尴尬。

最终,因为太闷,他打开了音乐广播。

肖言靠着车座,一言不发,全神贯注地捧着手机,处理各种消息,偶尔抬起头来,看看安静得如空气般的尹天蓝是不是睡着了。

尹天蓝表面上风平浪静,胃里却翻涌着惊涛骇浪,根本没有半点想睡觉的意思。

第一次下乡,加上司机车技彪悍,道路坑坑洼洼,尹天蓝头晕得要命,看看肖言,他正在手机聊天的界面,仿佛连耳朵上那颗小小的闪闪的耳钉都带着专注。

有时候有一个记者当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也是挺好的吧,他总会把手机调成响铃状态,总会第一时间回复你的电话和微信,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下一条消息会是谁发来的,会不会是一条重要的新闻,为了不错失任何一次机会,消息一响,整个人都开始警惕。

尹天蓝又看看副驾驶上的文浩,安静得稳如一座岿然不动的大山,欲言又止。

文江的天很怪,昨天的雨下个不停,今天又热得像一个蒸笼,让人透不过气来。

烈日当空,泥巴飞扬,尹天蓝被摇得头晕眼花,根本无暇想其他。肖言和文浩倒是经常下乡,已经习以为常。

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

一下车,尹天蓝蹲在路边的草丛里,疯狂地吐。

早餐什么都没有吃,光是苦水,难受得仿佛把胃都要吐出来了。

虽然是乡下的孩子,老家也是这般光景,一年会回几次老家,但也没晕车得这么厉害。

肖言帮文浩把设备搬下了车,就马上去看尹天蓝的情况,又贴心地给她递上纸巾:“没事吧?”

尹天蓝接过,擦了擦嘴角,虚弱地摇摇头。

经过通讯员的带领,三人最后兜兜转转拐进了那个老艺人家所居住的小巷。

通讯员就是各个单位所设的新闻宣传联络人,负责和区里的电视台报社沟通,及时传达单位里的各种动态。

虽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根雕艺人藏在深巷里,也不知道会不会被岁月的尘埃所遮蔽,尹天蓝看着屋子里面摆放的各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作品,暗想。

老人见了一行人,热情地打招呼,肖言和文浩热情回应,简要地说明来意和大概程序,就开始准备拍摄。

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也,根雕所选用的木头极为讲究,需要无任何虫蛀,材质坚硬适合雕刻并且木质细腻稳定,这样雕刻出来的作品不易变形。

负责雕刻的是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老人挑选良久,最后从仓库里拿出来一截布满灰尘的黄杨木,上面还挂着一串蜘蛛丝。

肖言是个拍摄渣渣,而文浩本身就是摄影出身,像根雕这种操作不可逆的拍摄,一个步骤只有一次拍摄机会,肖言害怕翻车,所以找了文浩来帮忙。

文浩调好设备,将镜头对准那块木头时,不禁皱了皱眉:“师傅,您能不能把上面的蜘蛛丝弄一下?这样上镜不好看。”

老人依照文浩的吩咐,将木头进行了一番清理,随后拿出了锯子、锉刀、凿子、刻刀等工具。

有的工具用的年限久了,上面隐隐约约地可见一些铁锈,文浩看了,又皱了皱眉头:“老师傅,能不能把刀子锯子什么的磨一磨啊,都锈成这样,拉瓜得要死了,观众们看了印象不好。”

“哦,好,你们说怎么拍就怎么拍,非遗这种东西,毕竟现在关注的人少了,你们也算是弘扬传统文化。”老人并没有生气,反而乐呵呵转过身去,取出了一块磨刀石,开始打磨起来。

肖言蹲在一旁玩手机,文浩扛着机器正在拍一些环境,尹天蓝蹲在地上,帮老人收拾着工具。

片倾,打磨过后的工具光亮如新,开始了正式的拍摄。

老人熟练地使用着工具,先是把木头雕刻成大概的形状,然后再仔细雕琢细节,尹天蓝对这种工艺很好奇,围着老人家打转转,不停地问东问西。

操作间很小,四个人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文浩不停地变换着拍摄角度,偶尔提醒尹天蓝一句:“往旁边挪挪,别入镜了。”

本来就帮不上忙,还给人家添麻烦了,尹天蓝索性出了屋子,不经意间看到隔壁家悠闲散步的小狸花,三下五除二勾搭过来,一顿狂撸,各种握爪比心。

文浩又一边拍摄一边指挥道:“慢点,麻烦您慢点,停!”

拍摄节奏很慢,老人索性叫来了徒弟一起参与,好加快进度。

忙了一上午,作品终于成了型。老人他们雕刻的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龙,配合树根本身的曲折,更显得惟妙惟肖。

【武汉话】

拉瓜=脏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一个记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