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帝君传 > 第145章 第 145 章

帝君传 第145章 第 145 章

作者:什么也不想说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12-11 17:45:19 来源:文学城

李璧兴高采烈地回府,却得知如此噩耗,连失望都顾不得,又召来刘回细细盘问,听罢身上阵阵发寒:“你所说可为真?孤可要将你带至御前,若敢耸人听闻、夸大其词,便是欺君之罪!”

刘回在地上磕了三个头:“草民所言句句属实!草民离开时何玉县已有五个村庄感染此症,草民马匹钱财在路上被人盗走,身无分文赶到盘龙,路上已过去了十日!十天啊!何玉县病疫只怕比此前更重!王爷,治病从来防患未然,此病我们束手无策,万一流行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陶夭也道:“二哥,刘先生说如果不重视会再现汉末惨状!汉末也曾有病疫么?”

李璧道:“汉末疫病流行,医圣张仲景曾言‘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建安以来尤未十年,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也正因此,他发奋图强,著《伤寒杂病论》,让后人受益无穷。可孤不明白,战乱、大灾之后疫病易生,如今太平盛世,好端端的怎么也会有疫病呢!”

刘回道:“师父还未来得及细查,如今鸣钟告众才是要紧!王爷,短短五日死者上百,这疫病来势汹汹,耽误不得啊!”

李璧沉吟半响:“刘先生先下去等候,宝禄去备车,孤再去东宫!”

陶夭不解:“二哥,您怎么又要去东宫呢?这事不去找陛下么?”

李璧看刘回已经离开,才叹道:“疫病,是不祥之兆啊!孤去找父皇,只怕父皇不肯多听……”

陶夭拉起李璧的手:“二哥,我感觉自从东明回来,你跟陛下疏远好多,有什么事总是通过太子,我,我总觉得不太好……”

李璧自嘲一笑:“父皇疼爱太子,有什么事找太子去说事半功倍,何乐不为呢?”

陶夭扶住李璧的脊背:“最近张师父教我儒家之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您是皇家子嗣,您与陛下的关系关乎天下百姓。‘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如今您与陛下嫌隙虽小,若不及时抵巇,日后怕会是有大问题的!”

李璧转过头盯着陶夭:“这话,是你说的,还是张先生让你说的?”

陶夭直视李璧的眼睛:“这话是我自己说的,不过也是张先生让我劝劝您的。张先生说,君臣、父子都如夫妻一般,贵在相处,哪怕是争吵也好过冷漠疏远。我细细想了,若是二哥有什么事总让宝禄来告诉我,我心里也会难过,陛下想来也是如此吧。二哥,以前的事记在咱们心里,不是要去怨恨谁,是咱们想着要改变、要同样的事不再发生,这些天您上朝回来总是闷闷不乐,不像以前那样畅快,让我也很是担心……”

李璧其实也知道,他虽回朝,但总觉得跟皇帝隔了一层,是他有意疏远不假,可那也是因为他想不好究竟要如何面对皇帝。其实皇帝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过错,若非他约束家人不严,东明的事跟他本不会扯上关系,他做了错事、出了纰漏,皇帝非但没有罚他还处处安慰,忍了他的不孝、忍了他的妄为,反倒是他得寸进尺要求皇帝给陶夭功名,之后还赌气任性,太不该了。

“是我有失分寸……之前张先生劝我我已有所察觉,只是进来事繁,多与太子有关,我便也没什么机会去父皇跟前尽孝。”李璧握住陶夭的手,“这确实是个机会,我进宫找父皇,午膳怕也要留在宫里用了,你自己吃饭,早些休息,也别太过挂心,万事有我。”

陶夭轻轻伏在李璧背上:“没关系,你也有我!做王爷太辛苦,可您本就是迎风破浪的人,只愿我能成为海中浮枝,在您疲累时能有个休息的地方。”

李璧笑道:“我若是大鹏你便是清风,咱二人一同上那九万里云天一览。”

疫情事大,二人只说笑两句便匆匆分开,李璧带着刘回进宫面圣。皇帝听说李璧求见还很是欣慰,刚说了两句贴心话,李璧那边就给他扔下个噩耗。皇帝对国事从不轻忽,问了刘回几句后便召来商太医、诸子及诸位亲信大臣一同商议。

“这位徐无为先生是你的师弟?这刘回是你师弟的徒弟?”

商太医见了刘回,看了徐无为手信,跪答:“回禀陛下,徐无为正是老臣师弟。老臣这师弟医术高超,常年游走乡野,经常教导百姓、医治时疫,他的话,老臣敢拿性命担保!老臣自愿请缨前去中州!”

皇帝挥了挥手:“你已年迈,这事还是交给年轻人去做吧,宫里离不开你。诸位对此事怎么看?”

太子上前禀道:“这位徐先生身在疫区,又多年治疫,比起我们,她更了解疫情。他在信里写得明白,儿臣看了,只觉得条理清晰、举措有力,咱们不如就依先生所言:一是责令各地警戒中宁二州商旅,不准其入城;二是调集徐先生所说药材、物品,运往中宁二州;三则征召良医,救百姓于水火。”

张青阳道:“这些都可,不过,陛下,若疫情当真如这徐先生所言如此严重,那……那盘龙也该做场法事、为民祈福……”

疫病是不祥之兆,若真是如此大动干戈,皇帝就不得不表态,就算不罪己,法事是免不了的。

皇帝叹道:“天下生民皆朕之子民,古语有云,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朕既是万民之父母,就不能不救他们于水火,否则朕心何安!”

张青阳这才道:“若是如此,那微臣遇见,不如尽早封城。先封了何玉县,看情况如何,若有需要,再封其他城池。不过如今六月天气,正是劳作时候,中宁二州又是农粮大省,当真疫情严重、百姓无法劳作,咱们,也得算着今年冬天怎么过啊……”

皇帝又问了户部尚书秦铎询问今年收成,今年气候好,又无水患,各地劳作殷勤,想必是个丰收之年,可偏偏遇上疫病,不知之后如何。

“陛下,咱们这仓里,可是余粮不多啊!这疫情当真有如此严重么?为何没有县报、州报?就凭他们一面之词,咱们就这么定下了?”

皇帝敲着座椅扶手道:“若是假的自然是好,可如你所说,咱们更经不起大疫!治疫之事刻不容缓……徐先生还说希望朝廷派钦差督察治疫,你们觉得如何?”

大家都沉默下来。送钱送物好说,反正不花自己的钱,自己也不是秦铎,动动嘴皮,让他忙去呗!可派人去疫区……听这两人说疫情严重得很,极易感染又极易病亡,谁会愿意冒险前去呢!

吴太师道:“老臣以为,治病乃大夫之职,咱们这些文臣武将就是前去也无甚作为,往来还极麻烦,只怕忙帮不上还要添乱。不如各司其职,咱们在后方调度支持,郎中们需要什么何玉县官员极力配合也就是了。”

李琥跟着点头,吴太师是吴照月的祖父,他说话李琥自然要应和。何况几个皇子里就他最不受重视,太子尊贵,肃王得力,荣王讨喜,他只怕皇帝掂量一圈,把自己遣去中州,他可才刚成亲啊!

李璧此时往前站了一步:“儿臣愿往。”

李圭也请缨道:“二哥才刚从东明回来,该休息休息才是,此事儿臣愿意为父皇分担!”

李璧跪下身来:“六弟要主持修法脱身不开,七弟刚刚成亲不宜出门,太子身兼重担更无法离开盘龙,儿臣忝为都御史,身负监察之责,监察疫病治理本就是分内之事,儿臣愿往何玉县!”

吴太师笑道:“两位王爷爱民如子、急难如焚,是我朝百姓之福。只是若疫情可控,不必皇子前去;疫病凶险,更不能让皇子身犯险境。何况钦差前去又能做什么呢?疫病之治咱们不熟悉,地方还要腾出手来接待,只怕是象征大于实用,老臣觉得,倒不必如此。”

李璧却道:“小王觉得,疫病之治并非治病而已,从物资到人员,无一不需统筹调度,只有身至疫区,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咱们能做些什么。而且,小王总觉得这疫情来的蹊跷,不前去看看,总是不安心。”

皇帝皱起了眉:“此话何解?”

“疫病多发于天灾、战乱之后,可如今天下太平,好端端的,怎会有疫情发生呢?”

工部尚书道:“疫病也是天灾,许是警示,许是其他,**之外君子不言,微臣觉得,这,这事还是不要深究得好……”

李璧瞥他一眼:“万事皆有缘由,怎能凡事都用上天搪塞?疫病总不能平白无故就出现,治了这一次,下一次呢?要顺其因、究其理才能一劳永逸,就算真是天灾,以后烧香拜佛多做祷告便也是了。父皇,儿臣请赴何玉县!”

皇帝捋了捋胡须:“璧儿说的有理,朕自问行无差池无愧天地,若真是上天降罪,也得弄个明白才是!不过朝中文武百官,哪用什么事都让朕的儿子们去。传谕下去,明日五品以上官员朝会,商议疫病之事!”

皇帝商议时召来的都是亲信重臣,大家摸着皇帝的脾气说话,这事又喜欢跟秦铎有关,故而异议之声也小。到了大朝会,百官聚集,大家各有立场,很快便吵作一团,别说派谁去何玉,连要不要治疫都成了焦点。

一方道:“时疫常有,是天地之污浊存世,大夫大都无能为力,更何谈治理呢?只能顺应天时,待浊气排清,时疫自然消失,朝廷强行干预,又不能治愈,只怕会威严大减。”

另一方道:“朝廷乃百姓父母,百姓有疾、朝廷弃之不顾只怕引发民怨;何况时疫并非不能治理,如商太医所说,封城、治病、喷洒硫磺药材,都可使疫情减缓。灾祸治于微末,此时不动,当真不可控制,那就晚了!”

那方又道:“得病是天意,谁会因为自己有病就埋怨官府呢?咱们贸然出手,才让他们有了怪罪的人!他们会说,嗷,原来是朝廷不正我们才会得病,不然,朝廷怎么这么紧张呢!”

“你这是胡搅蛮缠!百姓淳朴,只会感激朝廷恩德,怎会以怨报德!”

“黔首愚昧,怕会被有心之人利用!何况疫病真有这么严重么!定边、治河,国库已空,雄黄、硫磺、烈酒还有诸多药材,哪样不是价值不菲!不过一县耳,怎会有十万之众!怎会需要如此多的物资!甚至还要棉和纱布?要这些做什么,做寿衣么!”

“你!”

正在大家争执不下之时,忽有两封急报传来,两份急报一前一后,相隔两日,同日到达,所言都是何玉县疫情之事。皇帝看过,面露哀色:“何玉县急报,前一封病死上百人,后一封,死者已近千,染病者,不知几何。”

众臣皆缄口。

皇帝道:“传旨,何玉及周边奉新、宁远、尚安诸县封城,各地不许中、宁二州商旅入城;户部按商太医所言筹备物资,五日后调运,另全国征召郎中前往中、宁二州,有能治此疫病者,加官进爵!”

李璧跪奏:“儿臣自请前去何玉县监察治疫诸事!”

吴太师看向一人,那人迟步上前站出队来:“微臣、微臣户部侍郎段兴愿、愿替陛下分忧,代王爷前去何玉!”

旁有人言:“段大人乃户部侍郎,对钱物调运颇为熟悉,堪当此任。王爷身份贵重,还是远离险地较好。”

李璧也不是非要亲自去不可,段兴去确实更为适宜,他便也没再多求。谁料皇帝看向李璧,道:“事关重大,皇子亲去方显重视。朕就命肃王未钦差,赐尚方宝剑,授便宜行事之权,中、宁二州官军皆从其调令,其余诸地,有涉疫灾之事,尽听其调配,不得有误!”

李璧叩头领旨。

“钦天监推算后定下吉日,钦差亲押钱物运往中州。朕,亦将在盘龙为民祈福。好了,尔等回去各自准备,肃王留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