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当键盘侠穿进套路文 > 第33章 裁判

当键盘侠穿进套路文 第33章 裁判

作者:摸鱼法师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6 04:40:23 来源:文学城

昌伯宣布规则后,底下很快有人嚷嚷着问:“这诗好与不好,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谁来评判哪位最佳?”

昌伯的目光扫过底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将手往下压一压示意大家稍安勿躁,笑着道:

“既然这流觞灯会是与民同乐之盛举,我们沈家也不会独断专行。趁着今日应州城的父老乡亲们都在,咱们就从大家伙儿中选出几位裁判来!”

沈家本就是为了在百姓中打响名气而组织的这次灯会,自然要加强平民百姓的参与感。此言一出,众人的热情果然高涨起来,都嚷嚷着要当裁判。

沈家选裁判是随机的,他们准备了两篮子龙须糖,每一颗都用紫色糖纸包了起来,这其中只有五颗是不一样的杏仁糖。拿到这五颗杏仁糖的便是今日的裁判。随着两名衣着亮丽的女婢提着篮子朝人群中抛洒糖果,街道上又响起了一片欢呼雀跃的哄闹声,热闹程度比起方才第一场比试有过之而无不及。

温家、刘家的仆妇们簇拥着主子离远了些,生怕被争抢的人群冲撞到。温知念心道这沈家还挺会搞活动策划。花活儿一样接着一样,就没让场子冷下来过。

这“掷糖果”的法子简单又高效,很快就寻到了五位裁判。原先还有人要推辞,当沈家拿出五锭“聊表谢意”的酬金时,便再也没人说推辞的话了。

随机选出的五名裁判有老有少,年龄从十岁至六十岁不等。每人最高可打十分,最终获得分数最高的诗即可拔得头筹。

温知念还在搜肠刮肚寻找着合适的诗句,已经有不少人写好了诗作递了上去。眼看着沈家设定的时间过了一半了,她叹了一口气,正打算放弃这一轮比拼,斗篷的一角却不着痕迹地被人拉了拉。

“想要么?”

低沉的嗓音在身边响起,她侧过头,看见萧景翎重新戴上蓑帽混在人群里,只露出紧致流畅的下颌线。

“怎么?你有好诗?”趁着仆妇们不注意,温知念悄悄朝他挪近了些。

萧景翎顿了顿,老实道:“我于诗词歌赋并不精通。”

就在温知念眉头微蹙、露出一脸“你玩我呢”的神情,他紧接着补充:“但我可以教你怎么赢!”

温知念一怔:“哦?说来听听。”

“你看台上那五个裁判——”

温知念眼睛微眯看向台上,听他继续道:“这五人之中,只有那个总角少年和那名二十出头的青衣男子读过书,剩下的人恐怕连大字都不识几个。”

“你怎么知道?”

他一个一个地为她分析:“方才最左边那位老者被邀上台时,明显有些局促,他皮肤黢黑,手有冻疮,乃多年劳作所致,多半是附近乡镇的农人。再看他身边那个年轻人,约莫二十五六,正是读书人最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却佝偻着背,双手揣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沈家奉上的酬金。读书人自命清高,即便爱财,也不可能表露得如此明显。”

温知念被他对读书人的刻薄评价逗笑了:“想不到你小子看着单纯,看人还挺有一套的。那剩下那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呢?我瞧他穿着打扮颇为华丽,白白胖胖不似劳作之人,眼睛也没盯着财物,你怎么断定他胸无点墨?”

“别人给他递诗时,他颠来倒去四五次才拿正,偏还要摇头晃脑,不懂装懂。你仔细瞧他的眼神——诗是从右往左写的,他的眼睛却是从左往右扫,每篇诗作都无一例外。”

温知念不由哑然失笑:“这沈家可真有意思,选几个识不得字的裁判来,不知是何用意......”

萧景翎自小长于东宫,身上穿戴的服饰十件倒有六件是由沈家供上来的,因此对沈家并不陌生。旁人不知道这个首富家族的底细,可身处权利核心的他却一清二楚。

“传闻沈家的老太爷与当今圣上早就相识,今上能顺利继承大统,其中少不了沈老太爷的大力出资。因此今上即位之后,沈家便成了大炎地位最稳固的皇商。沈家老太爷是个聪明人,多年来行事低调,从不打着皇室的名义侈恩席宠。他们对外只称是平阳首富,实际上,整个大炎的丝绸、米粮、漕运甚至铁器,无一不有沈家的影子。”

“这么厉害......”温知念刷新了对这个首富家族的认知,而后又疑惑道;“依你所言,光是皇室贵胄的生意就够沈家十辈子吃喝不愁了。可他们今日所为甚是张扬,似乎有意在百姓中显示声威?”

“你的感觉没有错,沈家确实在为自己铺后路。”

萧景翎垂下眼眸,掩饰眼底异样的情绪。“一朝天子一朝臣。今上已经老了,等新皇即位,沈家若站错了队,多的是人想割这块肥肉。与其赌上整个家族的命运在储君的人选上下注,还不如另辟蹊径,在民间打响沈家的名号。近两年,沈家不仅将生意的重心转移到民生物资上,还在全国各地设了许多的善堂、寺庙、医馆。发生天灾瘟疫时,沈家的救济甚至比朝廷还及时。只要笼络住了民心,无论新皇是谁,都不会轻易朝沈家下手。”

“乖乖,好大的一盘棋啊......”

这还是温知念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朝代的政治格局。史书上冰冷的文字终究没有实感,如今她身处此地,看着台上流光溢彩的花灯,台下摩肩接踵的人群,原来都是上位者争权夺利的一环。

心里感慨之余,瞥见萧景翎面色微沉,不知在想什么。她忍不住道:“你小子到底什么来头?知道的还挺多......”

萧景翎一愣,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竟不知不觉跟她说了这么多皇室隐秘。在外人面前,他向来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唯有在亲近之人面前才会卸下心防。

难道说,在他心里,已把她当成亲近之人了吗......

“喂......发什么呆呢!”

温知念拿手在他眼前挥了挥,萧景翎回过神来,捂拳干咳两声,“咱们离题太远了。你不是想要这盏灯吗?别管沈家是何用意,只消这几名裁判没被收买,你尽可放心大胆地写。”

“记住,字不在多,越简越好。”

***

诗词是典型的上流社会娱乐产物,沈家的这场“赛诗会”若放在别的地方,恐怕参与者寥寥。但应州地属江南,人杰地灵,最不缺的就是文人墨客。一炷香的时间,沈家就从围观人群里收上来三十余首诗。

为了不着痕迹地照顾台上五个裁判的文化水平,也为了公平公开公正,沈家安排了两个书童当众朗读收上来的诗词。

温知念在底下一字一句地听着,发现这些诗的风格与真实历史时期的南朝齐梁诗歌风格较为接近,追求词藻的绮丽浮靡,却缺少灵魂,内容空洞,通俗点说就是“不接地气”。

这其中,有人将月雅称为“玉蟾”“顾兔”“宝鉴”,听得底下的百姓云里雾里。有人洋洋洒洒写了几十行,没有张若虚的才华却偏要摆《春江花月夜》的谱,让人听了后一句忘了前一句。还有人恨不得将知道的典故、生僻字全都化在诗里,以凸显自己学识渊博,连沈家的书童都读得有些艰涩。

当念到其中一首七言绝句时,温知念注意到一旁的刘氏姊妹明显变得紧张起来。

“月晃清江夜未央,桂宫卷帘不胜凉。素娥自有多愁思,一曲霓裳满地香。”

随着书童朗朗的读诗声落地,无论是台上的裁判还是围观的人群都没有给出太大的反应。平心而论,这首诗若放在王公贵族的宴会上,或许还能博得几声喝彩,但放在今天这种文盲率高于90%的场合,群众压根就不知道诗里表达了什么......

场上的冷淡让刘云茵有些着急地跺了跺脚,作诗的刘云蓉却仍盯着不远处的茶楼窗棂。

他会明白自己诗里的意思吧......

“这又是‘桂宫不胜凉’,又是‘素娥多愁思’的,刘家的小姐莫不是少女怀春?”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镇做题家,温知念从小到大背过不下于一百首古诗文,写过无数道古诗情感分析题,这点鉴赏能力还是有的。

可她疑惑的是,不是说刘家三姐妹都定好亲事了么?这么明目张胆地在诗里宣泄自己的孤独寂寞冷,不怕于名声有损么?

萧景翎似乎看出她心中所想,朝着不远处的茶楼抬抬下巴,“写诗的那位小姐总是朝茶楼那边看。方才我观察过,茶楼周围布满了沈家的暗卫,想必有个大人物在里面。”

“哦?”温知念燃起八卦之心,似笑非笑地睨了他一眼:“看来你一直在观察刘四小姐啊......”

“......瞎说什么!”萧景翎涨红了脸。没想到她的重点跑偏到他这里。

明明是他看刘家一直与她不对付,为了防止对方耍阴招,所以格外留意那边的动静罢了,怎么就成了他一直观察人家......

他一直在留心的,分明就是她好不好......

“你害羞个毛线啊!”自从发现萧景翎的纯情少男属性后,温知念就格外爱逗他。“你既然不喜欢你母亲给你挑的媳妇儿,如今出也出来了,不如索性自己挑个称心的媳妇儿回去,说不定你母亲还能成全你......”

“......”萧景翎忍无可忍:“好好听你的诗!”

温知念见好就收,捂着手帕咯咯咯的笑,不再继续逗他。

不出所料,一连三十二首诗都是酸的掉牙的陈词滥调,有些百姓已经听得哈欠连连,昏昏欲睡。温知念暗暗感慨,看来如李白、王勃一般,临场挥毫就能名垂千古的天才果然是不世出的。套路文里的穿越者们或许能暂时借着他们的名句惊艳四座,但只要换个场合换个主题,立马就能将他们打回原形。

“下面是本次比赛最后一首——《咏月》。”

听到“最后”两个字,众人都松了一口气,稍稍打起了精神。萧景翎也微微站直了身子。

他知道温知念是最后一个交上诗作的,却并未看见她写了什么内容。于是假装不在意实则聚精会神地听书童念道:

“夜行千里路,月伴人影后。而今灯如昼,无人再抬首。”

读完了这短短两行,书童似是有些不可置信地将纸张翻过来,脸上写满四个字:这就完了?

萧景翎也有些诧异。

他确实让她“简”,但没想到这么“简”。

面对萧景翎略显惊愕的眼神,温知念无奈地耸耸肩:对不起,尽力了。

咱接受过的教育只培养了背诗的能力,可从来没训练过写诗的技巧,就连作文都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她没写出个“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就算给面子了。

围观的人群也都针对这首全场最简短的诗窃窃私语讨论起来。人们细细咀嚼这二十个字,突然发现这首诗虽短,但蕴含的意思却耐人寻味。

夜晚行路时,月亮一直照耀陪伴着。如今有了灯笼,却没有人再抬头看天上的月亮。

再浓缩一点,其实就是八个字——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即便没读过书的百姓也能听得懂。内藏乾坤,发人深省,又不至于让有识之士觉得肤浅。

萧景翎越品越觉得有意思。台上的五名裁判也一扫之前的疲乏、谨慎、无所适从,低声讨论起来。

在温知念的诗出来之前,不识字的那三名裁判全然凭直觉打分。为了尽量降低自己的影响,大多都给的五分、六分,字多一些的,便给八分、九分。

温知念的这首诗,可以说是整场比赛中他们唯一能听得懂的诗作了,于是三人都毫不吝惜地给了十分。

另外两个文化水平高一些的裁判,也分别给了九分、十分。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温知念的这首小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分,甚至连最基本的平仄都没考虑,但在一众堆砌词藻、不知所云的诗里面,反而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首。

于是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放现代绝对是“0分作文”的这首小诗,却在古代拿到了全场最高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