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 第21章 第021章气昏的人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第21章 第021章气昏的人

作者:意元宝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7-03 03:28:12 来源:转码展示1

宣太后毫不犹豫地回答:“会。maixi9”

吕太后:“绝对会!”

萧太后:“毫不犹豫地答应。”

孝庄太后解释一二:“一个皇帝想要大权在握, 走出第一步,连自己的妻儿都可以利用, 只为找一个机会将前朝势力一网打尽,这个时候他不会犯妇人之仁。武后对付王氏和萧氏的手段, 何尝不是给高宗一个提醒, 这个时候给了敌人一息可喘之机,接下来惨的人会是他。”

吕太后补充:“当皇帝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为了大权在握没有什么事是他们不会做的。我帮着刘邦除功臣的手段够狠吧?世人皆道我狠又如何,刘邦还不是没有因此废得了我?李治原就有杀人之意, 武后手段狠辣一些又怎么样?最重要是这件事对他,对前朝的利。杀一儆百!他们还是一条船上的人,总不能外敌未除,自己先起了内哄, 他自己千方百计扶起来的皇后, 他要因为这个皇后太狠就废了她, 那是在打他自己的脸,要说狠辣,皇帝不狠?他现在要对付的权臣之一更是扶他成为皇帝的亲舅舅。”

宣太后:“武后啊,心谋手段皆非常人, 敢做,她就敢确保自己的地位不会受到影响,因为皇帝容得她的狠辣要容,容不下也得容,眼下的局势, 开始由李治,现在可由不得他了。”

萧太后:“改姓一事,更是进一步让皇帝认可她的行为,皇帝自己都是一个狠人,好嫌弃别人狠?”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个太后都认为李治会答应。

武媚娘这时已经道:“借由改姓一事,会让皇上看到朝中究竟还有多少人要除,多少人可以用,皇上,这是一个机会。”

是的,武媚娘做事虽然是为了泄恨,何尝不是考虑到前朝。

李治就算再念旧情,到了这个时候想到前朝,怎么可能会不答应呢。

有些事一但做了,就没有回头的机会,如果不完成,或是心存妇人之仁,接下来就会给人反击的机会,到那个时候李治的天下还是他的?

原本他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罢了,若是给了旁人机会,接下来他失去的将不再仅仅是权利,更有可能是性命。

李治看向武媚娘,武媚娘会下手,不仅仅是要除心中的一口恶气,更是为了警示李治,看看王氏和萧氏,她们就算被关起来了又怎么样,还不是闹出一桩桩的事来。

对,一开始她们的目标是武媚娘罢了,不是还给李弘和李初下了毒,就连李治自己,那都动了手啊!

“此事,朕再想想。”就算知道事情有利,可是李治并不想一口气应下,武媚娘也不着急,“此事陛下三思,臣妾希望可以。”

希望二字,是武媚娘的想法,不过事到如今,李治没有一口应下,怕是还有其他的想法,有想法其实没什么,武媚娘相信有些人会和她一样,既然和李治站在了同一条船上,就不会给任何人机会再爬起来。

李治朝武媚娘微颔首,“媚娘好生歇着吧,朕回去批阅奏折。”

早朝下来的听到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武媚娘将王氏和萧氏的手足砍去,放到酒坛之中,李治当时惊得不轻,第一时间就赶过来问罪,可是,因利而杀人,要说心狠的人,难道不是李治自己?

“恭送皇上。”武媚娘朝李治福福身,送李治离开。

李初在群里发信息:“这皇家的人一个个太可怕了吧。”

宣太后:“这有什么,世上的地方哪里是没有争斗,没有勾心斗角的,不过是有没有这么激烈罢了。皇宫,皇权的中心,因为权利,因为荣华富贵,因为那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每一个人都会拼了性命来抢,自然付出的代价就会是性命,谁都躲不过。你算是好的了,生来是公主,你要成了武后,那才是最难的。”

话说得一点都没错,武媚娘怎么从先帝的才人成为当今皇帝的皇后,这样一步一步的走来,极是不容易,正是因为这份不容易,一但走上了最高的位置,她就会想尽办法护住自己,护住她得来不易的地位。

王氏和萧氏让她看得分明,权利这种事,一定要小心再三,否则一个闹不好,接下来迎接她的将会是王氏和萧氏的下场,不,或许比她们两个还要不如。

“娘娘。”李治一走,武媚娘一直撑着的一口气似乎卸下来,整个人瘫坐在地,宫人们赶紧去扶起武媚娘,想让武媚娘回到榻上。

李初亦是担心,唤着一声母亲,武媚娘冲李初笑了笑,“吓着我们初儿了?”

父母争吵,这种时候孩子都会害怕的,武媚娘伸着手想要抚过李初的脸,李初走近一些先一步握紧她的手,冲她唤一声母亲。

武媚娘道:“别怕,凡事有母亲在,想害我们的人,一个个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一点武媚娘坚定一定要做到,任何想要她死,想要她的孩子死的人,她只会更先一步把她们杀了,一个都不留。

李初……她就是一个孩子,这么血腥的话题能不能不聊了?

想装孩子,芯里却不是孩子,便罢了,不提就不提。

*

后续的事,王氏和萧氏被折磨至死,最终李治还是如武媚娘所请,改王氏之姓为蟒,改萧氏的姓为枭,她们的族人尽流放岭南。

前朝为此吵成什么样子李初不知道,但是看着李治越发意气风发的样子,李初明白,这么一位皇帝一定借此收回不少的权了,有权在手,怎么可能不意气风发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贤的满月酒,这样一个武媚娘成为皇后生下的嫡子的满月酒,李治都认为应该大办一下,宫中自然是热闹非凡的。

最最让李初惊奇的是,武媚娘和李治又像从前一样了,好像那一晚的争执,那天两个人像要翻脸的样子全都是假的。

太后们倒是提醒李初,李治这种皇帝难得,狠辣的女人对别人狠都是为了丈夫儿女,对他只有利没有弊,他若是为此弃了武媚娘,他也做到一步一步的忍让收回大权。

父母和好总是好事,李初在武媚娘坐月子这一个月里并没有闲着,武顺的事,李初可是一直都盯着,碰上武顺和李治碰上的时候,武顺那含羞的模样,长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李初好气!

宣太后看李初那都要气死的样子,好心好意地提醒一记,“不能生气,不能把你自己弄成妖孽,你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

吕太后:“没事,你那点不喜欢武顺的异常芯儿已经发现了,或许她得到的证据比你只看到表面还要多!”

李初惊奇啊!“真的吗?”

萧太后:“都说大唐风气开放,一个连父亲的女人都能立作皇后的人,一个寡妇,就算是皇后的姐姐又怎么样,男人,永远都不会放过送上门来的女人。”

孝庄太后:“得不到的女人永远最好。”

没有人知道孝庄太后也曾遇上和武媚娘现在同样的事,她的姐姐,何尝不是成为了她丈夫的心头宝,宸妃,宸之一字,可见珍重。

李初:“太后们,帮我想个办法提醒我母亲这件事,就算他们没有顾忌,我心里咽不下这口气。”

宣太后:“你才周岁,这种事情操作起来太难了,还是放一放吧。”

吕太后表示认同:“解决一个武顺事小,给你自己惹麻烦事大。”

萧太后:“忍一忍,这一位的事瞒不过武后,武后会慢慢的收拾她的。姐姐,一母同胞的姐姐怎么了?说来武后封了后,你那些舅舅们怎么一次都没进宫来看过武后?”

总觉得这问题有其他的意思,李初:“虽然我知道有舅舅,可是母亲从来不提,看起来感情不好。”

萧太后:“不是看起来感情不好,实则就是感情不好,武后的兄弟们一个两个的,要被武后弄死。”

……李初迟疑了许久才问:“为什么?”

武媚娘不是不能容人的,要不是因为那些人犯武媚娘太甚,她相信武媚娘不会连兄弟都不放过,虽说那么几个只是同父的兄长。

萧太后:“据说他们在武后的父亲去后苛待武后母女,按着规矩,一家出了皇后,正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偏偏武后的兄长例外,更是为了正朝廷的风气,武后请将她的兄弟发往边锤之地,让他们不能因武后而蒙恩,只能乖乖的靠政绩升起来。这一波深明大义的操作,既可以报仇雪恨,还能收拢人心,不可谓不高明。”

李初……“得罪女人,尤其是能干的女人,太惨了!”

萧太后甚是认可,“女人都是记仇的,还是特别的记仇。”

李初没有忘记自己一开始是冲着什么事去的,此时着急地问:“真的没办法?”

吕太后:“我觉得你那宫女芯儿一定有所发现,一直没有说,还是为了武后的身体着想,毕竟月子要是坐得不好,容易落下病根,而且武后第一天生完孩子去干了什么,你不是从她和你那父亲的嘴里听说了,这么大悲大痛的,更要好好地养着,千万不能再出什么岔子。”

萧太后:“要是吕姐姐看得不错,应该是发现了。你只管安心地等等吧。”

李初能怎么办呢,大佬们都是火眼精睛的人,她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除了相信她们能怎么办,不过,怕是谁也没有想到,李初这一等等了将近十年!

十年啊,李初从一个周岁的孩子长成了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能跑能跳,这十一年的日子有多难熬,李初只想说一句苦不堪言。

不过,十年的时间改变是巨大的,比如李贤之后更添了李显,李旦,还有一个李末的妹妹,李初是初,李末是末,当时李初立刻就问了萧太后和孝庄太后,这位莫不就是鼎鼎大名的太平公主?

得到肯定的答案,想想太平公主在史书上并未记载名字,李末这个名字,便是和李初相呼应的啊。

而前朝,这些年李治和武媚娘联手,李治除去长孙无忌为首的大权在握的关陇世族,实现真正的大权在握,自此皇权于他,再不像从前一般旁落于世族之手。

只是李治身染头风,不能理政,这些年一直让武媚娘和他一道处理朝事,武媚娘的政治才能一点一点的展露出来,眼下她在朝中的权势,有时候李初看得都心惊胆颤。

“公主殿下,公主殿下。”李初在神游这会儿,耳边响起一道声音,然后一个老夫子站在李初的面前,手里拿着戒尺,看着不善啊。

十一岁的李初,已经长成一个半大的小女郎了,集合李治和武媚娘的优点,柳眉杏眼,樱桃小嘴,皮肤白净,身着一袭淡绿色的宫服,落落大方地坐着,至于这位老夫子才站来,群里已经有人兴奋地叫嚷起来,“怼他,怼死他!”

其实一般来说群里的太后们是不太想主动出击招惹人的,架不住眼前的人实在太可恶了,惹了众怒的后果就是只要这位一晃出来,日常群里的太后们都想怼他,怼死他。

李初不慌不忙地回过神,站起来不失恭敬地朝眼前的老夫子,上官仪作一揖,“上官大人。”

唤着一声上官大人,上官仪道:“公主殿下知道老臣方才讲的什么吗?”

询问起来,一旁同样已经是小大人,也是一位美郎君的李弘用口型朝李初喊话,李初只当作没听见,理所当然地答来道:“不知。”

宣太后已经发信息:“这上官仪啊,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还不知道我们群主是什么样的?怎么还是日常想找群主的麻烦呢?”

吕太后回答:“因为作为一个男人,当朝宰相,他怎么都不肯承认自己竟然吵不过一个孩子,一个孩子。”

萧太后:“自来男人对于面子上的事一向小气,哪怕已经一败再败,总还是不能认了。”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只是因为不愿意放弃,所以总是千方百计的想争回点面子。

李弘无奈啊,李初和他一起上的学,就是下面的李贤,李显,这些日渐长大的弟弟都一道上学来,可是旁的先生不管讲什么课李初都会认真听,理论只会讲理,万不会人身攻击,独独对上官仪,李初打从第一次和上官仪见面开始两人就不对付。

当然,那还是因为上官仪一见李初和李弘同坐一席,便请李治将李初请出学堂,让专门的嬷嬷教导即可,何必和身为太子的李弘一道受名家教导开智。

彼时的李弘还不能明白这是何意,听听便罢了,但是李初不乐意,有武媚娘和李治教导的李初,伪儿童,当时就和上官仪吵了起来。

李治还想怎么让上官仪好好给他干活呢,李初便出面了,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李初倒不会对上官仪有所不敬,毕竟总还是先生,尊师重道的表面功夫,李初还是会做得让人拿不住她任何把柄的。

只是但凡上官仪讲别的课还好,一但说到关乎女子一事,男和女之间的区别,每回都会挨怼。

上官仪一听到李初说的不知二字,几乎就要炸了。

“公主,皇上令公主和太子及诸王在此是让公主读书明智的,公主所答不知,是为何意?若是公主不愿意听老臣讲课,大可与皇上请离,老臣绝不强求。”上官仪的脾气不算太好,尤其面对李初,一个他吵不过的李初,更是老生气。

李初淡淡地扫过上官仪一眼,好像在问上官仪,你是在说笑吗?你确定你说的是人话?

上官仪脑子里那根弦差点被李初的这一个眼神给激断了,好在忍住,一定要忍住,李初本来就是想看他生气的,他越是生气,李初就会越开心。

“上官大人,你是朝中宰相,更是父亲亲自选来为我们上课的先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上官大人方才所言,是一个老师会说的话?”李初眼神是挑衅的不假,说出口的话,必须还是有理有据,恭敬不失礼数的。

作为日常见过李初和上官仪吵架的人,此时此刻都没有要劝和的意思,吵吧吵吧,任他们吵去。

上官仪被质问到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先生,一口气卡在喉咙,真是想冲上去跟李初说,我就是不想要你这样一个弟子,你可赶紧走吧。

他心里哪怕再是不想要李初在这儿,他倒是敢说出来!

上官仪道:“公主殿下明明神游天外,不知老臣所授为何,偏偏还要说老臣不容于公主。公主,你有错在先,难道老臣不该管教?”

虽然李初是公主,可她在这儿也是上官仪的弟子,当老师的教训弟子,叫谁来评都是有理的。

李初道:“我所说不知,是不知上官大人所言何云。”

可怜的上官仪还以为自己这一次能捉住李初的把柄,反击一回,好让李初知道什么才算厉害,没想到李初说话大喘气,人家说的不知,是说上官仪不知所云,分明是对他说的话有意见。

宣太后激动:“名场面要来了!”

吕太后:“请不要大意的上,怼死这么一个轻视女人的人。”

萧太后:“怼啊怼,千万不要手下留情。”

孝庄太后:“最好把高宗吵过来。”

三人……孝庄太后那是在暗暗算计什么来着?竟然希望李初和上官仪吵到李治赶来现场。

李初看了一眼群信息,发现她们竟然都想让李初吵起来,她就是听完上官仪的话,心里不满极了,怎么可能会不跟上官仪理论理论,她那失神,分明就是有意装出来给上官仪看到,引上官仪主动来挑事的。

交锋这些年,李初还能摸不透上官仪的性子,知道他有什么事能忍,什么事不能忍?

上官仪气结啊,指着李初道:“公主道老臣不知所云,何故?”

就算气,上官仪还得问李初,李初等的就是他问,“上官大人方才说起,父母生养之恩,若父丧则需守孝三年,母丧则只需要一年。随后上官大人言及,男尊女卑,自礼而始。所谓礼,皆为人定,人定的就是对的?何以圣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圣人都不敢说自己无错,规矩定下就是没错的了?上官大人还说,帝后帝后,帝在前,后在后,男主外,女主内,亦是君臣之别。所以你现在是对我母亲帮着父亲理朝不满?”

有些话,一直没有说破说透,今天上官仪都把对前朝的不满带到课堂上说了,李初要是不回敬一二,她还是李初。

上官仪道:“原便如此,老臣哪里说错?”

李初冷笑地道:“上官大人一错在于,父母生养之恩,若是细论起来,父亲对孩子的付出远没有母亲那么多,母亲十月怀胎之艰辛,上官大人可知?以男尊女卑而论,定下父丧则守孝三年,母丧只需一年,那不是尊男卑女,更是忘恩负义之行径。父母之恩,原不该以男尊女卑而论,皆是为家为儿付出的人,怎么能以男人和女人来区分两者的差别,难道在父母之间,对孩子的付出,女人比男人少了?可是上官大人想教我们牢牢记着所谓的尊卑,丝毫不念恩情仁仪,上官大人无错否?”

上官仪睁大眼睛,仁义二字,于士人的心中同样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怎么可能上官仪想教弟子们心无仁义。

这才刚开始呢,李初接着道:“上官大人其错二,不该否圣人之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谓规矩,礼数,皆是因时因势而变,而改。不说其他,单论先秦之初,自来无皇帝之称,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其功盖三皇五帝,称皇帝,是为始皇帝。秦以郡县制,汉高祖得天下后,以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至于我朝,又是如何?规矩都是一成不变的?规矩都是没有错的?没错,怎么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得万世推崇,因其所为利于家国天下百姓甚多。”

这个,引经据典的说起那些先朝史书上所记的事,上官仪没办法反驳。

李初可还没觉得事情到此算完了,她得再接再厉,“上官大人其错三,议及帝后,言及男主外,女主内。但如今父亲身染头风,头晕目弦,不能理事,因此让我母亲共理朝事。依上官大人所言,作为丈夫的身体不适,不能自理家业,不应该第一个寻自己的妻帮忙,而是直接交给外人?”

上官仪一噎,李初轻哼着透着不屑,“我的母亲,心疼自己的丈夫,想为自己的丈夫守好家业,就是她的错?做得尽责一些,做得更好一些,对你们来说就是她犯下的大错,令你等所不能容?”

越说越是让上官仪无法反驳,上官仪缓了口气才道:“公主是在混淆视听。”

“我怎么混淆视听了?上官大人此三错,是要将你的想法加于我们之身,还想让我们跟你一道只守所谓的规矩,不辨是非,不明对错,念着所谓的规矩,不思这些规矩之后,那是多少人,多少事情,常理在其中。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规矩只是一个框架,并非一成不变,我等年幼,原该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的年纪,上官大人以一己之喜怒,意在教导我们成为一个规矩下不懂变通的人,不知是何居心?”

指责了错事可没完,上官仪的所作所为,长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他还想挑起他们兄弟姐妹对武媚娘的不满,想让他们成为他同一条线上的人。

上官仪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会被人问起居心,为官正直,一心为朝廷的人何时受过这样的质疑,一口气没上来,一下子都倒下来了,李初……

宣太后:“这事麻烦了。”

萧太后:“女人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男人这是一晕完事。”

吕太后:“难道这不是一个好机会?”

孝庄太后:“确实是一个好机会。”

宣太后……

萧太后……

脑子一时没跟上!

李弘已经着急的叫唤起来道:“上官大人,太医,快传太医。”

这件事,怎么可能不惊动李治和武媚娘呢,李初都把人气昏过去了,事情可是一点都不小。

太医来看了,只道是气急攻心,李治和武媚娘听说李初把上官仪气昏了,二话不说地赶来,听到太医的话,还有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倒是微微一愣,要是听李初的话,不过是对同样一件事发表不同的意见,那没什么错是吧,上官仪一个当宰相的人吵不过一个女郎,那是李初的错?

额,但凡要是人没有昏过去,李初确实没有错。

因此李治冲李初斥道:“看看你把先生气成什么样了?”

李初反驳,“意见不同,大家各抒己见,我错了?”

被怼得一噎的皇帝陛下能说什么呢,只好巴巴地冲李初道:“那你至少要口下留情,别把事情闹得太僵,看人都气昏过去了。”

李初不以为然地反驳道:“朝臣都能死谏父亲,我为什么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上官大人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家国天下本不是只靠男人就可以撑起的事,天成地就,既生阴阳,又有男人和女人,便是证明两者存在都有他们各自的意义,可这种意义应该由人框死了?帮自己的丈夫,护着自己的家国都成了错,那还有什么事对的?”

问得上纲上线的,李治……

武媚娘心下虽然十分的欢喜,还得唤了一声初儿,让她幽着点,别气昏一个上官仪,还要气昏李治。

李治当然没有那么小气,况且李初有些话分明说到他的心头上,他十分认同的,可是他认同还是不能说出来的,说出来不是让李初更无法无天,凡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你气昏上官大人的事,就是你不对?”李治指出李初犯下最大的错在哪里,让她给他认下这个错。

李初哪能认下了,嘴皮利落地道:“上官大人如此没气度,说不过我,说不赢我就昏过去,那是不是哪天我也可以装作被气昏?”

武媚娘差点要笑场了,李初自小聪明,凡事都有自己的主见,偏偏她又是个讲理的,你要是能讲得过她,她倒是可以认错,要是讲不过,不好意思,你得认一句不如。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什么?

李治不认为李初哪里说错了,但就算是什么都没有说错,他一个当皇帝的人看着臣子被气昏,还是被他的女儿气昏的,也得按着亲生的女儿去认个错,赔个礼,道个歉什么的是吧。

“初儿,你气昏上官大人,你得去陪礼道歉。”李治严肃地板起脸朝李昭说话。

李初皱起眉头道:“所以往后就由上官大人说什么是什么,由着他那么教坏贤儿和显儿,旦儿,让他们只认父亲,不认母亲?”

武媚娘沉下脸,一个女人怀胎十月把孩子生下来,没有哪一个女人会愿意发生这样的事,但这个时候万万不能接话。

李治张张嘴,李初道:“难道当初的祖父也是让人这么教父亲只认君父,不必认母亲的?若是天下人都是这般教导子弟,不认是非对错,无情无义,那我可以去给上官大人道歉。”

吵架啊,总不能吵了,李初还想把这些话传到李治的耳朵里的,要是能让李治牢牢地记在心上,更是李初求之不得的事。

“父母父母,原是一体的,若无哪一个都不会有孩子,对待父母的孝顺原本就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非要有人要分出一个高低来。孩子原本什么都不懂,自然是旁人怎么教他们,他们就怎么学的,学到最后,要是成了一个不尊父母,非要挑拨父母关系的孩子,又或是让孩子在父母之间非要做一个选择的人来,那就对了?”李初反驳还要继续说服李治,虽然上官仪教的事是利于李治的不假,可是父母父母,怎么能区分开呢?

李初道:“比起忙碌的父亲来,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明明更长,付出的辛苦都比父亲更多,父亲年幼时也曾经历过的,应该比我们更清楚才是。”

人嘛,总得讲得人情,李治并非一个不讲人情的人,至少在一些事情上,不曾损及大唐的利益,也不曾损及李治的利益,李治很愿意给人机会争得一些公平。

李初指责上官仪的三错,其实并没有说错,李治至少认同的,否则他也不会让武媚娘帮他处理朝事。

“父亲并没有说你说错,只是此事总该给上官大人留点面子,好让彼此都下台阶。你往后还想听上官大人的课吗?”李治并没有以势压人,反而问起李初的想法,她还想要上官仪这个先生吗?

要是想的话,还是应该客气一点,否则上官仪今天被气得这样,一定得闹!

李初道:“除了作诗和关乎阴阳一事,上官仪大人的其他课还是挺好的。”

虽然日常怼得上官仪说不出话来,李初还是认可上官仪肚里有货,作为一个教导皇子公主的人来说,完全有资格的。

李治好言相劝道:“那么你去赔个礼,认个错不应该把人气成这般,不妥?”

想让臣子和女儿可以和平共处,李治还是愿意好言相劝的。

李初沉吟半响答道:“把人气昏原不是我的错,各自据理而争,争的就是谁更有道理,肚量太小的人昏过去,不是我的错。可是上官大人一大把年纪了,总不好欺负一个老人,我姑且服个软。”

那么勉为其难的口气,李治和李初轻声地道:“是啊,你是公主,大唐的公主,肚量怎么都不能比上官大人一个老人家小。看看你也想从他那里学到知识,证明上官大人虽多为你不喜,还是有令你敬佩的地方,就冲那一点,放过他一马,甚好?”

宣太后:“这么一位清楚利害,拿得起,放得下的皇帝,这么多年看下来,我是越看越觉得这人太厉害了。”

吕太后:“当年我儿子但凡有他一半,我何至于成那样。”

萧太后:“所以后来的史书到底是怎么改的,把一个心机计谋,善忍善谋的皇帝写成一个为美色所惑的皇帝。明明这天下的人都是他的棋子,包括背负无尽骂名的武后,同样不过是他的棋子罢了。”

孝庄太后:“只是男人们容不得一个女人成为皇帝罢了,自然把皇帝改成没本事的人,把武后写得更恶毒一些。”

都是过来的人,那些人心思一点都不难猜。

李初认同的,谁要是敢跟她说李治这个皇帝做得不怎么样,她是肯定要呵人一脸的。

做得不怎么样?怎么可能不怎么样呢?

借着一个废立皇后的名头,他实现了君主集权,改变了几百年来世族坐大的局面,从此大唐的天下他说一不二,换了哪一个来,你要是能这么做成,你会放过这样的大好机会?

“父亲,我可以认错,服软,你答应我一个条件呗。”李初知道李治的用意何在,可是她可不想随便低个头,必须要争取一定的好处,才能答应下此事。

李治看了李初一眼,“条件?”

李初道:“父亲明知我无错,还想让我本是公主的身份装大度的放过上官大人,给他一个台阶下,这是让我有所牺牲,追根究底我是为了父亲才服的软是不是?”

此言不差,李治理了理问道:“好,你既然开了口,那么说说你的条件。”

李初道:“我想自己挣钱。”

千盼万盼终于得了一个机会,她要挣钱,她要发家致富,最重要的是打着挣钱的名头可以出宫。

她可没忘了系统想让她做到什么程度,更没有忘记她的好日子也差不多了。

十一岁,李弘已经开始选太子妃了,她就小李弘一岁,她不想随便配人!要她说,嫁人这种事,嫁或不嫁都没关系,作为大唐的公主,她但凡能够有底气,必能保证无人敢犯。

底气,不能只靠父母给的,还是要靠自己。李初可不得准备起来。

李治那叫一个诧异,“你怎么会想挣钱了,你每个月都有月例,更有奖赏,若是差钱与父亲说,父亲派人给你送过去。”

……听到后面的话心里暖暖的,可是李初摇了摇头道:“父亲疼爱我,我都明白,但是父亲的钱总是父亲的,我日渐长大,原就该自己养活自己的,将来更该有钱给父亲和母亲花,总想问父亲和母亲要钱算怎么回事呢?我的目标是不仅自己有钱花,更要让父亲和母亲缺钱的时候,我都能有钱给你们。”

这豪情壮志的,逗笑了李治,李治道:“你是公主,我们大唐的公主都是有封赏俸禄的,这些还不够你花?”

李初道:“我就是想自己挣钱,挣多挣少不说,至少不要老想着要父亲和母亲的,父亲,你就答应我了吧。”

缠着李治不断地撒娇,她好不容易才等到的机会,一定不会放过。

武媚娘看了李初一眼,李初今天帮她说出许多她明明想说没有机会,也不能轻易说出口的话,李初只是想自力更生,这没什么不好。

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自立自强自息,对自身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陛下,孩子长大了,初儿想做什么且让她去做吧,在天子脚下,长安之地,还怕她被人欺负了不成?”武媚娘出言,李初高兴地直点头,冲李治道:“父亲你忘了吗?孩儿可是练过武的人,一般的人都打不过我。”

关于这一点,不管是李治还是武媚娘都不置可否,奉承李初的一些话,李初想听且由着她吧,他们当父母的别当了真的就行。

李治想到了什么,看武媚娘那分明同意让李初去试试的态度,李治道:“你想好要怎么挣钱了?”

“先看看,看看再说,长安稀奇古怪的东西多了,想做那一本万利的生意,得看看有什么缺的。”李初没有一口说出自己的打算,而是要先看看。

李治见李初谨慎至此,倒是很满意,“看来你不是随口说来玩的,而是有心去做,且由着你吧。”

李初道:“多谢父亲。”

谢完踮起脚亲了一记李治的脸上,李治脸上的笑意更深,“现在进去赔不是。”

上官仪被气昏了,李治和武媚娘提着李初来就是给李初教训来着,李初这会儿条件谈好了,那就走吧,进去聊,把道歉的事解决完。

李初是个说话算数的人,立刻点头,“去啊去啊。”

武媚娘起身,李治道:“朕领初儿去就是了,媚娘在这儿等着吧。若不然先回去?”

李初想到上官仪对武媚娘的不满,倒是认为李治此举甚好,就这么做呗。

“好。”武媚娘没有丝毫不悦地答应下,李初冲武媚娘福福身,随着李治往另一处的房间走去,正好上官仪已经醒了,此时正在里面羞愤着。

“没想到啊没想到,我一番苦心教导,落在公主的眼里竟然是图谋不诡,居心叵测,罢了罢了,我即刻前去向皇上辞去教导太子和诸王、公主一职,那般恶名,我担不起啊!”就在门口,李治想带李初进去的,结果听了一耳朵上官仪的话,李初翻了一个白眼。

宣太后:“臣子拿娇的话,皇帝怎么办?”

吕太后答之:“若是有能之臣,捧着顺着;要是没用的家伙,抽他。”

这么两极啊,李初侧头看了李治,李治面容不变,李初想看李治变脸的啊,因此问道:“父亲,还进去吗?”

李治岂不知李初为何这么问起,不怀好意的丫头,坏得紧。

“进!”就这么一个字,进的,李初能怎么办,陪着的!

作者有话要说:上架了,肥肥的万更,求灌溉求留言求收藏!

终于把女主写大了,婴儿什么的,话都说不利落,李初太难了!

然后,每个人心中的武则天,还有对历史的理解都不一样,我写出的是我心中的那一个,不喜点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