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宋世祖 > 第130章 劝降

大宋世祖 第130章 劝降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2-24 08:59:50 来源:转码展示1

偏室里一片寂静,苏轼心里有些忐忑。

有人说秦王殿下性情刚毅暴烈,他深信不疑。没有这样的性子,是斩不下近十万颗夏军首级的。

可是预料中的暴跳如雷没有来到,苏轼看到赵似脸上的神情只是微微闪动了一下,依然平静如山岳湖泊。

苏轼心中不由一凛,想起书信中的十三哥,还有某些人口里的简王。不同的人影开始重叠,却跟眼前这位,重合不到一起。

“小王不知先生所言的意思,还请明言。”赵似依然很恭敬客气地说道。

苏轼一咬牙,决定豁出去了。

“大王,历来立储有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大王聪慧,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小王知道。贤德这个标准,各说各有理,到最后还是免不了做过一场。不如按照看得见的标准来,是不是嫡出?不是嫡出,谁年长?一目了然,不用争得你死我活。”

“大王是明事理的人,说得极对。储位争起来,不仅是你死我活这么简单,更是生灵涂炭,动摇国本。大王,想必也是极清楚的。”

“这点小王知道,请先生继续。”

苏轼想不到赵似回答得如此爽快,心中突然有些犹豫。可是想到生灵涂炭,动摇国本这些危害,又鼓起了勇气,继续往下说。

“官家身体羸弱,而今皇子又不幸夭折...现在官家情况如何,想必大王比我等更清楚。他千秋之后,继承大宝的无非是几位皇弟。只是庆寿宫向娘娘无子,先帝诸子皆非嫡子。届时立储,应该是立长不立贤...”

苏轼看了看还是一脸平和的赵似,看到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再犹豫迟疑,反倒居心叵测,于是干脆挑明了主题。

“大王前面还有九哥申王和十一哥遂宁王。申王眼疾,难承大宝,那么就只能剩下遂宁王殿下了。”

赵似端起茶壶,给苏轼和自己各满上一杯茶水。

水流哗哗轻响,在偏室里回响着,让苏轼莫名感到一阵心慌。

他迟疑了一下,还是继续开口了。

“大王,何不遵循礼法,谦让遂宁王?这样既能免去一番动荡和兵戈,又能在青史留下美名。”

听到这里,赵似全明白了。

他端起茶杯,细细地品味了两口温热的清茗。

“本王素闻先生洒脱,不拘礼数,怎么也口口声声说起礼法来?”

“大王,此礼法能安定社稷,让百姓免除战火之苦,苏某愿意遵循,也苦劝大王能遵循。”

赵似端着茶杯的手在空中停了一下。

“先生是担心本王执意争储,会引起战火,使得百姓饱受蹂躏,甚至会让北辽西夏有了可趁之机?”

“正是!站在苏某立场上,还有私人情感上,我当然希望大王能继承大统。但是站在天下苍生的立场上,我万般不愿,也必须要站出来劝导大王。”

说到这里,苏轼长身站起,深施一礼,诚恳地说道:“请以社稷苍生为念!”

赵似全明白了,也知道了苏轼为何才华横溢,却半生多舛。

他满腹锦绣,偏偏在政治上极为幼稚;为人洒脱豁达,却容易轻信他人。所以才屡次被人陷害,仕途坎坷。

“先生,你觉得他们凭什么跟本王争?”赵似上前去扶住苏轼。

听了赵似似乎有些不在意的话,苏轼急了。

“名分大义在他们那边。还有清流,士林名士,以及河北韩家、文家,河东王家等诸多地方世家,都站在那边。苏某也知道,大王有兵权在手,可就是因为如此,一旦有了争端,就是滔天大祸啊!大王!”

看着苏轼痛心疾首的样子,赵似有些恍惚。

倒不是苏轼在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赫然倒塌。

在赵世看来,如果按照游戏角色的定位,苏轼在智力或者文学方面,一定是过九十分的顶尖人物。但是政治方面,能不能过六十分及格,实在很难说。

赵似实在没有想到的是,那边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无所不用其极,居然连他们非常讨厌的苏轼都利用上了。

病急乱投医啊。

看着苏轼焦急的样子,赵似觉得他有些可爱。

或许只有这样心地纯真的人,才写得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样不在凡间俗世的句子来。

“先生,你知道吗?”

“什么?”

“副相吕惠卿暗中联合枢密院副使安焘和温益,要上书官家,为亲母上太后尊号。御史中丞范仲公,吏部尚书许将,户部尚书蔡京,刑部侍郎刘逵,中书舍人张商英,权知开封府事张叔夜等数十位重臣,都在奏章上签名。章相没有反对,故而副相黄覆,最后一位签名。”

赵似这和风细雨一般的话,在苏轼的耳朵里却像是炸雷一般。

他声音哆嗦着问道:“上太后尊号,合礼法吗?”

“安有子为帝而母未为太后者?”赵似反问一句。

是啊,官家为天子,亲母为什么不能上太后尊号?只要朱氏被尊为太后,那在法理上赵似就成了嫡子。

立嫡不立长,申王和遂宁王,连屁都吃不到了。

苏轼更想不到的是,不声不响中,朝中居然大半文臣同意给朱氏上太后尊号,就连曾经跟赵似在垂拱殿打过擂台的执相章惇,也不反对。

站在他的立场上,不反对等于默许,就是赞同。

剩下李清臣、赵挺之等少数文臣,再反对也于事无济。至于赵挺之、白时中之流,已经不重要了。

为什么朝堂上的潮流,跟自己知道的完全不同?

苏轼这颗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妙词赋的脑袋,实在想不明白政局为什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他有气无力地问道:“大王,为何他们...”

“先生,你是不是在问,为何朝堂大部分重臣会站在本王这边?”

苏轼点了点头。

“因为他们担心,就算本王不想争,身后的三十万京畿禁军,二十万西军,也会推着本王去争。到时候,真就要生灵涂炭,战火连绵。最后的结局,很有可能是武将尽收拥戴从龙之功。文臣士子们,反倒成了陪衬。”

说到这里,赵似淡笑地问道:“先生,你说河北韩家、文家,河东王家等诸多地方世家站在那边,本王是怎么都不相信的。那些家伙,各个老奸巨猾,什么会轻易押宝赌上家业呢?先生,你被他们诳了。”

苏轼深思一会,露出生无可恋的苦笑。他是政治幼稚,可不傻啊。稍一点拨,他很快就从**汤里清醒过来。

唉,格老子的,老汉我都被诳习惯了。

猛然间,他想到什么,反问一句:“如果,大王,苏某只是问,假如真到了不可开交的那一天,你真的会去举旗吗?”

赵似笑了笑,只是含蓄地答道:“先生,本王整饬京畿禁军,宣慰陕西的心血,不能白费啊。”

苏轼愣了一下,突然仰首大笑,笑得眼泪水都出来了。

“我明白了,那些家伙就是知道大王你有敢掀桌子的魄力和能力,才如此忌惮啊。大王,你真是拿捏住了那些色厉胆薄、好谋寡断的家伙。”

赵似也跟着一起大笑起来。

大苏先生虽然政治分数不及格,但智力确实卓绝,一点拨就全明白了。

坐在摘星轩里的人,听着从偏室里传出的笑声,面面相觑,有惊有喜,也有暗忧。

“先生,还是安心去崇文馆吧。三四好友相聚,邀明月枕清风,问青山酌碧水,逍遥自在,再作神仙佳作。那些勾心斗角的烦心事,还是交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吧。”

听着赵似无比真诚的话,苏轼的双目微红,“大王不记恨糊涂的苏老汉?”

“先生这样的人,真是让人恨不起来啊。”赵似笑着答道。

苏轼仰首大笑,笑声中老泪纵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