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宋世祖 > 第129章 苏东坡

大宋世祖 第129章 苏东坡

作者:破贼校尉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2-24 08:59:50 来源:转码展示1

刘楼,东京七十二楼排名第七。今天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尤其是摘星轩,是刘楼最大的最大的阁楼雅间之一。

只见人络绎不绝,从各个房间钻出来,跑到摘星轩门口,向守在门口的伴随们再三作揖,请求通报。

到最后,留下自己的名帖,对着门口作了一揖,惆怅地离去。

在摘星轩里面,熙熙攘攘分坐着三四十人,章援和章授就在其中。

两人举目望去,全是名士。

有王诜、李公麟、王直方等一直留在开封城里的,还有最近几月分批奉诏回京的。

其中有号称“殿中虎”的刘安世刘器之,有书画自成一家的米芾米元章,有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和秦观...

也有已经恭据御史中丞的范纯仁,带着也奉诏回京不久的两位弟弟,范纯礼和范纯粹,端坐在另一侧。

还有兵部侍郎陈师锡等人,林林总总,坐满了摘星轩。但是众人的焦点,却是坐在上首的两人。

左边那位正在仰首大笑。

他头戴青色东坡巾,身穿灰色道袍,脸长瘦削。相貌与右边那位有六七分相似,但是显得更加沧桑豁达。

右边那位头戴黑色东坡巾,身穿青色直缀衫袍,脸略方微黑,长眉下垂,双目有神,卧蚕肥厚。三缕胡须花白。

左边的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右边的则是他的弟弟苏辙苏子由。

相比之下,苏轼要显得年长十几岁,但一脸的欢喜,透着一种冯虚御风、遗世独立的洒脱;苏澈看着要年轻不少,但是眉眼间总是忧患,仿佛为天下苍生操碎了心。

“苏子瞻,你一向是囊中羞涩,怎么今晚舍得摆下这么大的摆场,宴请吾等?”范纯仁捋着胡须,笑着问道。

“范仲公知道苏某,确实是有钱就乱花,存不住几个铜钱。不过这一年来,《字文报》和《文林》杂志,多用在下的诗词赋,还有那传世文社,把在下的诗词赋策论等诸多文章,整理成册,合集刊行。”

苏轼洋洋自得地说道:“...给的润笔,嗯,叫着作费,十分丰厚。所以我这个穷当当响的苏饕餮,拿得出钱财来,摆得下这么阔绰的宴席来。”

众人大笑,但是其中有不和谐的声音发出。

“此乃收买人心之举,吾等饱读圣贤书,明天理之人,岂能受此嗟来之食!”

大家举目过去,原来是一位二程的弟子。而苏轼与程颐结怨交恶,也是众所周知的,想必此人代表师门来砸场子的?

被众人目光注视的苏轼哈哈大笑,“嗟来之食?那些吃着供奉,喝着小酒,唱着小曲,却处处叫人遵循枉死市上叔孙通制定的礼法,动不动就叫人不食嗟来之食!格老子的,饿他个龟儿子三天三夜,不要说嗟来之食,就是隔夜的狗屎,他也不嫌冷!”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那位二程门下站起来,愤然地大叫道。

“穷人可饿死,大夫尽失节!”苏轼毫不客气地讽刺一句。

“去人欲,存天理!此乃一物之理,万物之理,穷极天理!”

“你又不是天,怎么敢口口声声这就是天理?人无人性,何来的天理?天理在于人心,不在所谓礼法贞节。”

那位二程门下气得暴跳如雷,只是在座的不是苏氏门下,就是二苏的亲朋好友,友军太少,势单力薄,只能拂袖悻悻离去。

苏轼哈哈大笑,满不在乎地招呼亲朋好友继续饮酒。苏澈的脸却是愁苦更多。

“秦王殿下驾到!”

这一声唱礼,就像是按下了静音键,整个摘星轩鸦雀无声。众人纷纷举目,看向门口。

门被推开,走进来一位戴着简王大帽,身穿织金锦朱红曳撒袍的男子,正是赵似。

他扫了一圈屋里的人,一眼就看到上首的两人,顺手摘下大帽,递给伴随,上前来对着二苏说道:“在下没有猜错,左边这位定是俺仰慕已久的东坡先生,右边这位就是子由先生。”

苏轼和苏澈连忙起身,对施一礼。

“苏某素闻,殿下被称为熊罴,今日一见,果真雄壮,名副其实,与苏某这饕餮之名,倒是相映成辉。”

赵似哈哈一笑,“先生说得极是。不过先生的饕餮负责吃,在下的熊罴,则是负责找吃的。”

苏澈在一旁,拱手郑重地说道:“吾兄弟二人,还有诸多亲朋好友,受大王厚恩,粉身碎骨,也难报一二。”

米芾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人也闻声起来,对着赵似,郑重地行了大礼。尤其是晁补之,躲在最后,满脸的惭愧。

“吾等谢大王厚恩!”

赵似作揖还礼,含笑地答道:“诸位胸怀锦绣,是国家的大才,本王只是在为国家爱怜人才。先帝和官家立志开创太平盛世,而盛世,除了百姓富足安宁,更离不开诸位的挥毫泼墨,华藻文章。”

众人神情复杂地看着这位着名的秦王。

在某些人嘴里,他暴烈酷虐,凶残鲁莽,是闯进瓷器书画店的野猪,只有破坏,没有任何有益斯文的举动。

而今一见,却截然不同。

彬彬有礼,应答有度,尤其是散发出这份气魄,就像春天正午的阳光,强烈却不暴烈,温暖却不酷热,包罗万千,融合一切。

赵似被请到上首坐下,二苏兄弟分坐两边。

苏轼上下打量着赵似,举起酒杯,感叹道:“苏某何德何能,能让大王如此厚爱!”

他来开封城有一段时间,对于自己为何能被从琼崖岛召回,已经知道得非常清楚。

尤其是赵似私下请托两位名医,还派出四位细心的伴随,跟着宣召的中书令史,远涉琼崖岛,一路护送自己一家回京,这份情义让人忍不住感动。

世人都知,苏轼跟赵似,从未见过面,只是书信往来密切,神交而已。

“苏某感激之情,都在这酒里,大王请!”

赵似连忙接过苏轼的酒杯,一饮而尽。

长吐一口气,赵似看着这位年过花甲、半生多舛却依然乐观豁达的老人,悠悠地说道。

“千年之后,世人可能记不住我大宋的皇帝,更记不住东华门前唱过的那些人名。但是只要华夏文明不绝,中国文字存续,世人都会诵读‘大江东去,浪淘尽!’,都会记住这些流芳千古的词赋,是苏东坡写的。”

“大宋有东坡先生,有诸公,足以彪炳史册,在华夏悠远的历史长河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听了赵似这番发自肺腑的话,众人无不动容。

苏轼的眼睛赤红湿润,他从未听过一个人,能站在如此高度给予自己这份评价。同时,他也感受到赵似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或者叫高于凡人的胸怀和气魄。

别人还在苦苦探寻人世间的道理,秦王殿下却已经开始俯视芸芸众生,能够站在千年之后的立场上,看到万物道理。

这份胸怀和气魄,让苏轼折服。

他历经过仁庙、英庙、神庙三位先帝和当今官家,但从未见过如此高远的胸怀和浩大的气魄。

或许这是上天赐给大宋的祥瑞?

在这一刻,苏轼动摇了,可是想到史书上的惨重教训,他又一次坚定了决心。

“大王,不知能否移坐偏室,苏某有话想与大王说。”

“东坡先生,请!”赵似当即应下。

起身后主动伸手,搀着起身有些迟缓的苏轼,一起来到偏室。

刚坐下,苏轼就迫不及待地说道:“大王,何不谦让遂宁王?”

赵似猛地一愣,他万万没有想到,苏轼如此郑重地把自己请到偏室单独谈话,一开口居然是这句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