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秦 > 第11章 归秦的方法

大秦 第11章 归秦的方法

作者:肥皂有点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3-08 03:57:22 来源:文学城

一大一小采购回家。

柴房里面有石磨,范雎先前收拾的时候就看到了,正好用得上。

石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兴起却是好几百年后了。

因为这个时代消息传递的困难性,再好的东西想要推广其实并非那么容易。

范雎又看了看庖厨,灶台锅具什么的都在,不过都脏兮兮的,得烧好滚水消毒后才能用。

范雎忙活了起来,一边烧上滚水,一边用石磨将买来的豆子磨成浆水。

赵政搭了个板凳,踩在凳子上,一勺一勺的将豆子灌进石磨里。

他现在觉得干什么都特别的有劲,比起以前每天都只能躲在房间内,现在外面的空气阳光都让他特别的舒服,最好的是,他院子里有仙人。

用石磨磨出来的浆水和机械研磨出来的有很大的差别,豆渣非常的粗,磨得也不够彻底,很大一部分营养价值依旧留在豆渣中。

这样也好,豆渣可以用来做大酱和酱油,范雎在购买酱油的时候,看到那价格时就有了这想法。

比较麻烦的是,豆渣和浆水的分离,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过滤的过程。

范雎找到一块不要的布料,沸水煮了一番,消毒,然后用于过滤。

这个时代的布料没那面多工业染料,消毒之后,即可作为天然过滤工具。

等过滤好浆水,将浆水倒进温水中缓慢熬煮。

一边煮一边将买到的那块卤盐用温水侵泡起来。

古时候的盐又叫卤盐,通过熬制卤水而浠出能食用的盐,像这样一块还没有处理的卤盐其实是不能多食的,会中毒,但便宜。

范雎要的正好是浠盐时别人不要的卤水,早些时候大部分卤制品所使用的卤料都是这么来的。

等锅里的白色浆水熬制得开始翻滚,范雎将手上的卤水一点一点的倒进锅里,边倒边在锅里搅拌,这一过程被称为“点卤”。

煮沸的浆水慢慢的在点卤的过程中凝结,这时就不能那么大的火了,也不能再搅拌,而是慢火等它凝固凝实。

一锅白色的浆水,原本如同滚动的雪花,现在却神奇的变成了玉膏一样。

晶莹剔透,玉之骨髓,食之长寿,这就是“长寿玉膏”名字的由来。

食之长寿,还真不是在乱说,我国长久以来的饮食习惯偏向于碳水化合物,而少蛋白质。

人的生长生存所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是需要均衡的,但在古代普通百姓要吃够肉,实在太困难。

而豆类制品却是最好的植物蛋白。

所以在蛋白质大量不足的情况下,多食用这“长寿玉膏”,的确有益。

还有一方面,古时食物粗糙,人到老年牙口不好,难以下咽和消化,吃不下饭自然人的身体就不会健康到哪里去,而“长寿玉膏”则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我就有了老年人常食则长寿的说法广为流传,这也是“长寿玉膏”名字由来的另外一个说法。

赵政垫着脚,看得一愣一愣的,伸手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似乎比豆饭更加的吸引人。

范雎盛了两碗,然后弄好调料碟子。

酱油,盐,茱萸切碎。

茱萸,在辣椒还未传入国内时,一直是辣椒的代替品。

它和辣椒的味道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没那么辣,味道带着一点苦,怎么形容呢,就像味道淡一些的芥末。

赵政正捧着自己的碗,向门口走去。

仙人说,他得让赵国人知道,他有多受重视。

这长寿玉膏,可不就是别人吃不到的。

不多时,赵政烟熏火燎的跑了回来,范雎都看得一愣,怎么衣服跟快着火了一样?

范雎也探出头看了看外面,隔壁大门,一个头顶一奇怪青铜冠的高冷孩子正怒目而视。

说那孩子戴的“冠”奇怪,因为它是青铜所制,上面缠着大红色的帛绢,像两条大辫子垂在小脸两侧,跟个小二郎神一样。

更奇特的是,那青铜红冠向外喷射着火柱,看得范雎都愣了好半响。

难怪赵政眉毛差点都被烧了。

赵政可怜巴巴地跑到范雎身边,还不忘回头喊道:“燕国子丹,我就是……我就是路过……,你居然用地母器皿烧我。”

对面那高冷孩子拂了拂头上冠,冷哼了一声。

跑到他面前,碗都凑他脸上了,炫耀得都快上天了。

说什么神仙才能吃到的长寿玉膏,一般人没得吃。

范雎其实也没想到,赵政这小孩是真能炫,都不用教。

范雎有些诧异地看了看对面那孩子,燕国公子丹?

历史上记载,公子丹的确在这段时间,被质于赵国。

七八岁的小正太一个,范雎心道,可惜他的相机没电了,不然非得拍上一张,将这个时期能遇到的历史人物拍个遍,搞一个人物集出来,多有意义。

范雎对对方头上那戴着的冠也颇为感兴趣,对赵政问道:“地母器皿?”

他记得在邯郸城外遇到过一个刚从地底出来的队伍,他们拖出来一青铜大球,其他人也称为地母器皿。

范雎原本以为,地母器皿就是从地底挖掘出来的器物,但现在看那公子丹头顶能喷火的火冠,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更像是一种无法理解无法解释的未知文明的科技。

赵政迷迷糊糊地点点头,就像他被质于赵国,同时还抵押上了秦国地母器皿中秦国八镜子中的透骨镜一样,燕国派遣子丹来赵,同样也带来了他头上的火冠。

“他这件地母器皿十分出名,名地母金霞冠,曾出现在商周之战的战场。”

不像他的透骨镜,赵国人说,他的透骨镜什么用都没有,一点诚意都没有。

什么啊,他的透骨镜里面有神仙!比别人的都厉害。

赵政的三言两语也只是说了点他能理解的皮毛,也没能将地母器皿到底是什么说清楚。

范雎心思一动,想了想,回屋盛了一碗豆花,打好调料端了出去。

递给旁边门口的高冷小孩:“多有叨扰,以一碗“长寿玉膏”以示歉意。”

公子丹都愣了一些,七八岁的小孩,却皱着眉,在深思什么。

这人就是市井所传的,秦国来的仙人?

他燕国和秦国也不和睦,两质子府虽然临近,但从未有过多交集。

对方突然莫名其妙地来招惹自己燕国,这是为何?有何目的?

无论如何,那碗里如同玉砌的柔软的块状食物从未见过的剔透漂亮,真的是用玉熬制出来的玉膏?食之能长寿?

只有仙人才吃过?

公子丹反响了半天,这才接过,旁边的仆人一个劲使眼色也没管。

虽然同为质子,但这燕国公子明显日子好过得多,旁边仆人都好几个,当然看上去像仆人,实则可能是幕僚护卫之类,不然一个仆人可不敢乱作干涉。

范雎心道,这小少年还挺有趣,小小年龄心思忒多,比他想着送这一碗豆花时的心思还多。

这时,燕国子丹开口,独特的这个年龄的公鸭嗓子:“作为回礼,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消息。”

“我燕国刺客闻名天下,你如今带着养马和强民之法觐见赵王,无论真假,我燕国刺客必在你见赵王前杀你。”

说完掉头进院,关了门。

范雎:“……”

这消息着实惊人。

但立马范雎就反应过来,这小少年吓唬人,这里是邯郸,赵国邯郸,燕国刺客再厉害,也不可能肆无忌惮。

燕国人都知道自己的重要性想要行刺杀之举,赵国人会不知道?

不要以为赵国最终被秦国灭了,赵国上下就全是草包。

这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辈出的年代,那些响绝历史的人物,一大半都出自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冰冷但璀璨的时代,大智慧者不知道凡几,面面俱到的聪明人比想象的还要多,而这其中一大部分,就养在赵国的宫廷之中。

至少,在自己面见赵王前,赵国人绝不会让他国刺客杀了自己。

至于觐见赵王,估计需要一点时间,赵国人得查清楚自己的来历,但这世上应该没有人能查到范雎的来历。

范雎看了看紧闭的大门,这大门此时就跟六国的关系一样。

耸耸肩,回去。

燕国质子院,几人正围着那碗“玉膏”。

无论从质地,颜色,品相,着实太像想象中的玉髓了。

有人拿出了试毒的工具,并亲自试毒。

一会儿后,公子丹用箸,也就是筷子,夹着一块白嫩的玉膏,沾了一点调料放进嘴里。

细嫩,爽口,加上酱油茱萸等的味道。

能不能让人长寿他不知道,他这么小年龄试不出来,但肯定是一道从未见过的美食。

恩,仙人才能吃到的玉膏。

一碗豆花,还得几个人试毒,剩下的就没多少了。

公子丹几筷子就没了,独剩下一空碗,然后……

然后院子中架起了锅,公子丹将一块玉丢进了锅里,不就是玉膏,他也能熬。

范雎那里,赵政的整张小脸都差点捂进了碗里,比豆饭好吃多了。

又香又嫩,入口即化,加上调料的刺激,味蕾完全被打开。

其实,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能够流传至今并广受好评,肯定有它的道理。

范雎沉思着,现在一穷二白,以后的生活得想办法打点好,更重要的是,他怎么带着赵政返秦。

有赵政他爹逃回秦国的先例,他要偷偷带着赵政离开邯郸,估计比登天还难,更何况古代的路况如何,不用想都知道,没有任何金钱和人脉,还带着一个孩子,餐风露宿,即便能逃出邯郸,也多半会饿死或者病死在回秦的路上,这可时代,哪怕是伤风感冒,都是有可能要人命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半路被抓回来,那下场估计就有些不妙了。

范雎嘀咕了一句:“进城难,想要出城更难。”

“既然自己带一个孩子回秦万难,那么……”

“就让秦不得不来接自己和赵政回去。”

但怎样才能让秦国上下,马不停蹄地,迫不及待地来接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归秦的方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