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 第254章 李景隆废物出事

方世玉握着拳头,一脸无奈道,九江决堤,大洪水灌入赣江,整个赣江三边沿岸,均有不同程度的淹没洪涝。

朱紫怡道:“这个玩意,也管不了啊,谁也不能预知老天爷会突然下那么大的雨。这两年朝廷存的粮食也不是很多。”

抿了抿唇,原本还一肚子火气,瞬间消散大半。

方世玉起身道:“你怀着孕,还是进屋子坐着吧,外边天寒,会患病的。”

朱紫怡道:“那也总不能,你一个人在外边无聊着吧。赚钱我也不会,政事我也不懂。这一大家子的消耗,烦都烦死了。吴王说他提亲成功了,定在明年四月份成婚,婚娶典礼的钱,朝廷是不能出了,又得内帑掏钱。”

朱紫怡嘟嘟囔囔的说着,手里拿着钥匙道:“这东西,你还是拿回去自己算吧,反正我拿着也没什么意思。”

内帑的钥匙放在石桌上,朱紫怡一副百无聊懒的样子,打了个哈欠道:“外边太冷了,我先回去了,你晚上要在这里吃饭的话,记得早点吩咐尚膳局!免得到时候,人家把膳食送来了,没送你的那份。”朱紫怡斜愣着眼看方世玉。

低着头,方世玉也不说话,一旁的侍女扶着朱紫怡进了屋子,

看着石桌上内帑的钥匙,方世玉苦笑一声道:“要这破东西有个屁的用。”深吸一口冷气,内帑有多少钱,方世玉心里清清楚楚的,而那些真金白银,是不被允许通向市场的。

至少朝廷是禁止的。

宝钞不崩盘,这金银就只能成为战略储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看了眼身边的卫宏才,方世玉道:“把钥匙给王妃送回去,告诉他我今夜不在坤宁宫用膳!”

“诺~”卫宏才连忙上前,拿着钥匙进屋子送给了朱紫怡,当他走出屋子时,方世玉早已不见身影!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

养心殿,方世玉打量着孟特穆道:“你们女真只有四千多人吗?”

“回禀殿下,兴中卫汉人女真只有四千三百人,原本有四千八百余人,在朝鲜战场上,有所损伤。”

孟特穆也没想到,他都在京师待了那么长时间了,朝廷大动作不断,都是应对江南暴雨。

原本已经对见到方世玉不在抱有什么期待了,哪能想到方世玉还是召见了他。

方世玉道:“孟特穆,你还能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

只见孟特穆躬身在地上,用力拱了拱脑袋,直言道:“通古斯。”

“你族将士,既是在朝鲜立了功勋,掩护侧翼,朝廷赏罚分明,但你族内,人丁凋零,我却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当年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叛乱,内迁的女真余孽,又给内地造成了不小的损伤,残忍嗜杀,不服王化。”

“我常常在想,如此这般的族群,天存之是否就为了杀害大明的子民百姓。我遍览古籍典藏,当年通古斯走过来的女直族!”

“其中有一部分,跨过极北之地的冰洋,一部分南下到了阿依努,一部分就是你们建州,海西,还有北山野人女真。”

“我给你个寻找族人的机会,你可愿意?”方世玉打量着孟特穆,阿依努,那是大明北方离东瀛最近的地方。

江南的事情已经有了些许成效,西南的战事虽然不能短时间提上日程,但东瀛诸国,却是应该拿下来了。

毕竟方世玉还要对东瀛做许多事情呢

孟特穆愣了愣道:“孟特穆愿永世服侍天雷王殿下,绝无二心,志比关公,还恳天雷王明鉴!!”

孟特穆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了。

好家伙,自己才过了几天的安稳日子,就要让自己滚蛋了?阿依努那个地方他也不是不知道。

可他好不容易带着四千族人,在兴中卫谋了个一官半职,这次的朝鲜战役,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封赏,但终归还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去找自己的族人?去阿依努?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生存都是困难。

方世玉道:“我知道你忠心,也知道你族勇士忠心无比,我只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你去做。”

脸上带着笑容,也不知方世玉说的是真是假,孟特穆面色纠结,一脸哀愁道:“还请天雷王明示!”

“简单,带着你的族人,剿灭海西女真的余孽,收拢北方大山中的女真族人,拿下阿依努那块地方。”

“从北方,对东瀛以形成压顶之势。来年朝廷便要在东瀛用兵,若是你能成功拿下阿依努,并且在东瀛战场上建功立业。”

“日后也并非不能同沈阳候察罕那般,公侯万代。”方世玉面色平静的说着,只见孟特穆听到公侯万代,目光一凝,直视着方世玉的鞋子,恭敬道:“天雷王有意,奴才(末将)粉身碎骨,不负君恩!”

孟特穆言语恭敬异常,对方世玉跪拜后,听到方世玉的笑声,孟特穆怯怯懦懦的抬起头。

卫宏才上前道:“出去吧,殿下的话已经说完了!”

孟特穆心中虽然对这个小太监有诸多不满,甚至是厌恶,但听到卫宏才的声音,还是躬身跪拜道:“末将告退!”

说着,孟特穆在卫宏才的看护下,退出宫殿后,这才有值守的太监带着孟特穆离开皇宫。

卫宏才回身道殿内,躬身道:“殿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女真如今人丁凋零,不足为虑,可若是日后他们在阿依努,养兵十数万。”

“对朝廷就是一种威胁了。”

卫宏才连忙开口劝慰道。

孟特穆是不是忠心的,没有人知道,哪怕他是忠心耿耿的大忠臣,但他身后的后世子孙,又是否会忠诚于朝廷?

“那又如何?他在阿依努,那块地方,养不了十万大军,又是一块海岛地带,他们在上边造反,要面临南边的十五叔系,要面对朝廷的水师舰队。”

“纵然他有百万大军,也只能饿死在阿依努!”

方世玉瞥了一眼,开口道:“你去让底下的人告诉他,阿依努那里人丁凋零,让他带去的族人越多越好。”

“一应军费开支,按照地方军的标准,朝廷给付!”方世玉嗤笑一声,辽东那块地方,对于大明而言,还是太重要了,实乃是重中之重的宝地。

如果辽东丢了,那整个大明都会面临严峻的威胁,继而可能会丢了漠南漠北的两片大草原。

到那时候,会发生什么,就会变成不可预料的事情。

但若是将辽东杂居的女真人,大部分迁往阿依努,替朝廷开疆拓土,既能控制女真,又能白捡一支精兵,何乐而不为?

至于他们是否听话,不论如何说,这个时期的女真族人还是非常听话的,不听话的那些,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刚刚送走了孟特穆,方世玉还没等屁股热乎,铁炫和夏元吉一同来到了养心殿。

二人只是躬身作揖,夏元吉上前道:“殿下,出事了。”

“这么大的帝国,那天特么的不出点事,说吧,又咋地了。”方世玉沉声说道,这个帝国确实是很大了。

天到晚不论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苗人土司作乱,都能算事情。

“东察哈台八万大军突袭哈密卫,冲入嘉谷关,陈兵张掖,已经围困张掖七天了。朝廷刚刚收到战报!”

铁炫将军报递给了方世玉。

豁然,方世玉站起身,也不去看军报,直步走到了万国舆图前,哈密卫处于漠南草原的西方边缘地带,一直握在大明朝廷手里。

如今哈密卫丢了,东察哈台从哈密卫入寇,包围了张掖城,沉声道:“是不想给朝廷看他们有多少户口嘛。”

“殿下,这或许只是一个理由,江南水患,帝国粮食减产,绝了外销,东察哈台因为和杨阁老谈论之后,一直没有结果。”

“估摸着可能是因为朝廷不卖粮食,他们改成抢了。”夏元吉尴尬道。

朝廷不卖粮食,是因为江南水灾,帝国的粮食储备已经到了规定的红线范围,绝对不允许一粒米走出关城。

方世玉顺着京甘官道,一路延伸到北京城,这才开口说道:“京甘官道修到哪里了?”

“平阳到京师的官道已经可以使用,只是从平阳出定边关,经宁夏入甘,会远许多,若是不出定边关,朝廷在面对东察哈台的时候,粮道可能会被鞑靼土默特截断!”

夏元吉在来之前,脑海中早已经想过了无数的方案,朝廷对外的侵略,他还可以用钱粮不足,无力支撑来说话。

但现在人家入寇,那就是砸锅卖铁,也必须赶尽杀绝。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从京师到平阳,不走定边关宁夏,直接从土默特过去,让土默特一同出兵,随朝廷剿灭叛乱!”

“卫宏才!”方世玉喊了一声,军情如火,十万火急,刻不容缓,张掖城一旦破了,朝廷在西北的那一点点的威严可就要荡然无存了。

更何况,大明在西域的控制和势力侵入并不是多么用心,甚至可以说完全忽略了那块地方。

卫宏才连忙上前,躬身道:“殿下!”

“传七军都督府,武英殿议事。所有人必须到场!”方世玉直接下了严令,这几天也不知道怎么的了,七军都督府的点卯表,常常出现一堆的空缺。

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有没有人在武英殿值班。

卫宏才应声离去。

方世玉开口问道:“东察哈台八万大军入寇,甘地四城守军不足两万,嘉谷关更是少之又少。”

“各地分散,我只是怕,中央军一动,漠北的鞑靼,瓦刺,闻风南下,漠南七卫就会成为被一个个拔掉的钉子。”

“江南的粮价虽然稳定,但还持续在十九贯到二十八贯之间,京仓粮食只能勉强应付到北疆明年的秋收。”

右手握拳,低着脑门,方世玉沉思片刻,开口说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粮食的问题!”

出兵不容易,中央军在编只有二十八万人,去张掖城十万,虽然可能会让鞑靼有机会南侵,但也不会让鞑靼有机会进入边城。

只是一种危险讯号罢了。

而真正困扰大明的,还是粮食问题。

夏元吉道:“解决粮食问题,还是应该从商户入手,只是朝廷财政有限,赣江的洪涝,南方今年几乎绝收。”

“朝廷财政极为困难,除非超发宝钞!”夏元吉说罢,复又摇头道:“一但超发宝钞,宝钞又要不值钱了。”

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坐了七八年,夏元吉对方世玉恢复宝钞的目的,还是清楚的,而宝钞的存在,也确实极大的促进了大明的商业发展。

采买贸易。

抿了抿唇,方世玉突然笑道:“铁炫,张掖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军报上说,东察哈台没有大型攻城器械,只是围困的话,张掖的存粮许多,足够供应二十余日不绝粮,若是省着点用,应该可以坚持四十天的时间!”

“四十天的时间,不少了。先从京仓调拨一千万石粮食,在大军前边先向甘地去。我在想想,要派谁领军去张掖。”

方世玉一时犯了老大难,张掖的事情,必须尽快解决,但问题是现在,朝廷虽然缺粮,但也不至于让将士饿肚子打仗。

只是接下来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可七军都督府那么多人,让谁去,却也真的是一件难题。

夏元吉犹豫片刻,还未等他说话,七军都督府大都督蓝玉横冲直撞的进了养心殿道:“殿下,殿下!”

“怎么了?你也听说了?”方世玉看了眼蓝玉道。

蓝玉愣了愣,看着夏元吉和铁炫,这才回过神来道:“殿下已经知道了?”

“嗯,我已经让卫宏才去找人了,等会去武英殿,选将出征,东察哈台入寇,必须尽快解决,不然的话,会殃及周边诸国和草原部落。”

“拖得时间久了,事情反倒不好办。”方世玉面色平静东察哈台只是一个导火索,大明的粮食减产,出口的粮食就少了,乃至于今年的出口粮食,不足七百万石。

能够养活多少人的?

大明的周边,粮食出口给朝鲜,瓦剌,兀良哈,东察哈台,鞑靼,其中朝鲜就拿走了四百万石粮食。

瓦剌有一百三十万石。

良哈有一百三十万石。

鞑靼和东察哈台,两个大明周边最大的势力,分到的粮食却是最少的额度。

往年风调雨顺,朝廷会加大一点出口额,既能推行宝钞在关外使用,还可以稳定一下周边势力,给大明更多的发育时间。

赣江一次洪涝,这一切的计划,都随之破碎。轰然倒塌。

一切都要推倒重来了。

蓝玉迷惑的看了眼方世玉道;“殿下,东察哈台造反了。”

夏元吉,铁炫,乃至方世玉,三人直接从思考东察哈台入寇的事情中回过神来,目光狐疑的看着蓝玉。

夏元吉道:“大都督的意思是??”

“哔了狗了,这帮丘八是商量好的。瓦剌首领马哈木求援,兀良哈也来求援,说是鞑靼部在强攻他们,要求他们投降献城!”

此言一出,方世玉和夏元吉铁炫三人,大眼瞪小眼的看着对方,夏元吉道:“大都督的情报,准确吗?”

“那还能有假,兀良哈三卫和瓦剌部马哈木的书信就在这里了!”蓝玉从怀里取出了两封书信。

这一次方世玉没有当军报那般置之不理,翻开正瞧着呢。

好事不怕乱,戚伟亦是在外边高喊着:“八百里军情,闲杂人等,延误军机者,就地正法!”

“让开,让开!”戚伟发了疯似的冲进了养心殿道:“殿下,你们都在这里??”

吞了吞口水,戚伟一脸尴尬的说道,

方世玉道:“军情的事情,就不用瞒着了,直接说吧、看看你说的和两位尚书,大都督说的,能不能对上!”

戚伟道:“殿下,微臣刚刚接到瓦剌部密信,锦衣卫千户密报,太始五年七月二十三,马哈木见了鞑靼的使者,大意是要联合南侵。”

“兀良哈也参与其中。”

戚伟大口大口的喘气道。

哈哈,哈哈!”方世玉突然狂笑。整个养心殿,都回荡着方世玉的笑声!

蓝玉道:“这事情反倒不好办了呢。”

目光凝重,兀良哈三卫是在东北和蒙古草原的交接地。

瓦剌临近漠南草原,在东北角。

鞑靼的势力遍布整个漠北草原,他们会从哪里南下,没有人能预测。

而东察哈台还在强攻大明的张掖。

“去他娘希匹的,稳不住了!”方世玉直接将兀良哈和瓦刺部的求援信扔了出去。

蓝玉一双眼睛盯着被扔在地上的两封信,脑海中不知思索着什么。

方世玉道:“北方诸部联合南侵,西边的东察哈台,大举入侵,江南粮绝,我日他娘娘唷。”

“这些人真会挑时间!”方世玉深吸冷气,谁说古人都是傻子的,趁你病要你命的道理,怕是他们玩的比谁都好。

落井下石才是丛林法则的基本。

“殿下,为今之计,就要看殿下想要那边了,如果要东察哈台的西域六国,朝廷就要放弃漠南草原,若是要漠南草原,势必要放弃甘地。”

“至于辽东,有盛庸守着,兀良哈三卫讨不到什么便宜。”铁炫直言道。这个时候,确实是取舍的时候了。

要西北还是要草原。

至于辽东,哪里有盛庸坐守,盛庸的能力,方世玉还是有信心的,这个人没有太大的野心,也不想着什么开疆拓土,在他的认知里,大明已经超级大了,北方未开化的地全特么野人,又寒冷异常。

最主要的是,盛庸知道自己不善攻,将建州卫,辽阳城,修的铁桶一般,占据山川地利之势,只要盛庸不出城野战。

虽然良哈三卫七万人兵员叛乱,但大明在辽东除了良哈三卫外,还有近十万大军,十万人守两座城,七万没有攻城器械的蒙古骑兵。

他们想要从辽东入寇关内,辽河他们都跨不过去。

更甭提朝廷在辽河外设置的辽锦地区着重开发的防御工事,辽锦之后还有山海关三万地方军固守,东连沧海,西抵大山,直接将辽西走廊给封上了。

历史上吴三桂不开山海关,撑死多尔衮他也只能在辽东牧马,最牛逼的时候,皇太极入寇关内,殃及直隶,山东带,抢了就跑。

那还是皇太极征服了林丹汗部落,借道蒙古从北疆入关的。

山海关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第一雄关,没有飞机的时代,想靠人力攻克山海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嗯,盛庸的能力毋庸置疑,我还是相信他可以守住辽河沿线的。兀良哈三卫的威胁并不大,至于。。。”

“丘八,死丘八。”蓝玉一声斥责叫骂,直接打断了方世玉的话。

众人目光戚戚的看着蓝玉,方世玉吞了口气道:“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死丘八,死丘八!”蓝玉似如发了疯一般,在方世玉扔掉的信件上疯狂踩着。

方世玉,夏元吉,铁炫,戚伟,皆是迷惑不解的看着蓝玉

“你有什么要说的,直说就是了。”方世玉眉头紧皱,这蓝玉又发什么疯呢。

蓝玉道:“只怕这个时候,辽河已经丢了。”

“什么???”

夏元吉和铁炫异口同声的喊道。

“朝廷在辽东每年军费开支超过两万万贯宝钞,这还是不计算军粮消耗的硬性支出,供养的十万大军。”

“辽河防线的布置,梁国公可是也参与其中的,也是你手指导的固若金汤之城,盛庸又不是不会守城,怎么可能丢了?大都督还是不要危言耸听了!”

蓝玉道:“殿下还没看完这封信吧。”

说着,蓝玉从地上捡了起来,整理一下,平铺在方世玉的面前道:“曹国公率军五万驰援良哈!!!”

“噗!”方世玉一口苦胆水吐了出来,剧烈咳嗽两声道:“李景隆!”瞪大一双眼睛,方世玉本以为把李景隆送去辽东,他就不会怎么样了。

有盛庸在管着他,或许还能调教调教。

直到现在,方世玉突然发现,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布局,竟然充满了错误,李景隆领军五万,羊入虎口,无备而去,只怕五万大军旦夕倾覆。

五万人守两座城,怕是辽河防线真的要丢了。

揉了揉太阳穴,方世玉极力平复心中的愤怒,挥了挥手道:“曹国公不尊军法,无诏领兵,将曹国公府的人,全数拿了,关进诏狱。前线兵败,曹国公除爵,灭族!”

蓝玉心中一丝丝的悲戚之情,但终究还是没有开口说话,李景隆没有圣旨,擅自领兵出征,这就是越权了。

“他连七军都督府都算不上,凭什么越权,朝廷可没赋予他领兵的权力。兵部传令盛庸,辽河不可守便退到辽锦防线,守住辽锦地区,朝廷先解决东察哈台!”

“夏元吉回去想办法筹措粮食,保证各地百姓不会吃不饱饭,保证军粮供给,另外,兵部督查中央军名额。”

“七军都督府的人应该都到齐了,戚伟先去拿人,老蓝,武英殿去说吧!”方世玉起身,看了眼蓝玉,开口说道。

夏元吉犹豫的目光,看了眼方世玉道:“殿下,筹措军粮,微臣总不能溢价购粮吧,一旦朝廷溢价购粮,必定会造成民间粮荒的。”

“我管不了那么多了,就是借,你也得把粮食借出来,漠南不能丢,大明在甘地只有四城,甘地丢了,大明西北就没了,东察哈台和鞑靼连成一片,随时都能攻进来。”

“辽东暂且采取防御姿态,实在不行,全面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以保证朝廷先稳住西北和漠南的局势。”

方世玉心中悲切,好家伙,不动手则以,一动手直接要大明三线开战,中央军再强,也挡不住三面来攻的敌人啊。疲于奔命!

正当方世玉往外走的时候,卫宏才赶了回来道:“殿下,人已经喊齐了,只是平安将军说,好像,好像。。”

“什么事情,说吧!”方世玉已经无所谓了,事情在坏,还能坏到哪里去。

大明已经要三面御敌了。

“麓川侵入云南,西平侯沐春上表求援。。。”

卫宏才心里没底,他是知道东察哈台来攻的事情,但他不知道鞑靼和瓦兀良哈联合好了,一起来攻。

而这个时候,麓川又特么闹幺蛾子。

“咳咳,咳咳!”方世玉险些一口气没上来,好家伙,冷笑一声,方世玉道:“铁炫!”

“殿下,微臣在!”铁炫听到麓川侵入云南的事情,亦是心知不妙。

方世玉道:“传旨盛庸,以辽阳建州的仅存兵力,护送所有汉民南下,放弃辽锦地区,全部撤入关内,封锁山海关!”

“微臣遵旨!”

“殿下,那朝鲜地区呢??”夏元吉突然开口说道。大明要是放弃了辽锦,就失去了对朝鲜地区的咸兴以北的控制,这对于大明而言,可不是一件好事。

“暂且扔了吧,国书还在,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辽东还是我们的,咸兴也是我们的!”

方世玉一脸凝重的走出了养心殿,天知道要他全面放弃辽东,是要多大的压力!

东察哈台入寇甘地四城,兵围张掖,鞑靼瓦剌随时南侵,如果不是麓川横插一脚,方世玉也不会选择放弃辽东。

“另外,八百里加急,让沐春自己想办法先抵挡一阵吧,朝廷腾不出来手,传旨南京,调南京,苏州,温州,泉州,庐陵四府的地方军,进入云贵,随时准备镇压苗人土司叛乱内!

“事急,坑杀!”

方世玉说完,走出了养心殿,向着武英殿的方向赶去!

武英殿。

方世玉坐在上方,蓝玉以七军都督府大都督的职位,主持着七军都督府的会议。

“事情,想必大家都清楚了,也都知道了,东察哈台,攻克哈密卫,强攻嘉谷关后,他们并没有拿下嘉谷关,而是绕路,围困了张掖。”

“北边,漠南草原七个卫的兵力,驻扎,鞑靼瓦刺联合起来,骑兵不下二十五万,他们从任一一个点进攻,都可以势如破竹的将漠南七卫给逐个击破。”

“朝廷在漠南只有不足四万人的兵力,兵力相差过于悬殊。”

“至于另一点,辽东这边,朝廷全力迁民入关,封锁山海关,兀良哈三卫蚕食辽东地区,必将无暇他顾。”

“东线的战争,会在朝廷退出辽东之后,迅速平息下来。不论是辽东,漠北,还是西域走廊。这都不是最大的威胁。”

“如果不是李景隆白送给良哈五万大军的大礼包,朝廷也不至于陷入这般被动的局面,全面放弃辽东地区。”

“而真正的危险,往往来源于内部,麓川似乎是为了报仇,侵入云南,西平侯沐春奋力抵挡,挡住麓川应该不难。”

“但难的问题在于,西平侯府已经没有太多兵力,朝廷虽给了名额,但江南绝收一年,朝廷各项开支严重超标。”

“西南地区西平侯府没有足够的兵力镇压,土司就是最大的祸患,他们一旦作乱,西南乱矣。”

“西南若乱,则湖广沦丧,继而漠南草原无力防守,西域走廊丢失,到时候,大明就会异常困难。”

“这个要说一点,如果不是当初常茂在交址杀的干净,怕是这个时候,交址又叛乱了所以本都督最终的解释,西北,正北,东北,西南,着

重防守的应该是西南土司,防范土司叛乱。”

“殿下调四个府的地方军,分散在西南云贵地区,完全不够看,我想,至少还应该调徽州府,衡阳府,漳州,泉州,广州,五府地方军,全力镇压西南土司,竭力防范土司叛乱!”

“还不成的话,就要调徐增寿暂领的对内武装部队,只要保证云贵西南地区稳定,不乱套,朝廷可以先收缩漠南防线,放出一部分地区,让漠南七卫的距离相互拉进,背靠长城。”

“朝廷当务之急,是先解决东察哈台部的叛乱,打败东察哈台,朝廷回过神来,随时可以收复北疆大部地区。全力对付鞑靼,瓦剌两部。”

“最后兵峰在入辽东,收复辽河以南地区,重新控制咸兴平原以及咸兴以北的沿岸地区。”

“最后,若是西南土司出现叛乱,则以镇压土司叛乱为主,若无叛乱,则以消灭麓川为主。”

“无论从哪里看,都是应该先解决东察哈台,在解决鞑靼瓦剌,第三步解决辽东,或者是朝廷出兵草原的时候。”

“派遣一支偏师,效仿当年太祖北伐之计,先灭断辽东,将鞑靼草原诸部堵在草原上追着打!”

将鞑靼草原诸堵在草原上追看打

“麓川排在最后解决,无论是他们的实力,还是西平侯府的能力,麓川造成的最大问题,只是会让西南土司有叛乱的可能和机会。”

“麓川还是无力攻入云南!”

蓝玉目光平静,经过他的一番演讲,众人心中也都有了底,该说不说,这蓝玉的政治头脑缺乏,排兵布阵,打起仗来的大局观,乃至于战略目光,都是非同凡响。

如果他的这个能力有一半用在政治头脑上,也不会那么难了。

方世玉看着眼前的众人,徐辉祖开口道:“殿下,给臣十万军!定能击败鞑靼瓦剌,吞下整个草原!”

“打到斡难河去。”

“对,打到斡难河去!”

“不用十万,八万就够!”

众人一言一语,当真是没人将瓦剌和鞑靼放在心上,在他们眼中,大明的火器已经是最强的了,快速填充的线膛枪,配上大明训练的三段式射击,保管让草原骑兵来多少死多少!

摇了摇头,方世玉道:“十万大军,不是个小数目了,而且梁国公不是已经说过了嘛,朝廷当务之急要解决的,并不是准备南侵,还没有南侵的鞑靼,而是东察哈台!”

“我已经让兵部稽查司去中央军查额了,兵部编制的二十八万大军,除开十一万留守直隶外。朝廷能调动的只有十七万大军。”

“如果我御驾亲征,倒是能调走二十三万大军。”

方世玉望了一眼众人,他也认为,当务之急,鞑靼,瓦剌不过是小问题,真正的老大难还是东察哈台围困的张掖。

只有解决了东察哈台,反攻西域六国之地,打通西域的道路,哪怕丢了整个漠南草原,大明也有办法重新收回来。而为什么东察哈台最重要。

就是因为东察哈台一旦拿下了朝廷的西北四城,入寇关中地区,近乎如入无人之境,一马平川,再无险阻。

方世玉还想着如何肢解乌斯藏都司,如果让东察哈台入寇关内,只怕不用肢解了,乌斯藏都司直接从大明分裂出去了。

根本不需要有其他想法。

事实就是如此,大明在乌斯藏都司的羁縻卫所根本无法完全控制庞大的乌斯藏都司。

蓝玉道:“殿下万金之躯,臣等还没死绝,哪能有殿下亲征的道理。除了拱卫京师的十一万军队不能动。”

“蓝玉愿领一军,火器营,炮兵营,骑兵营,步兵营,车营,五营齐备,其中骑兵营一万七千人,火器营两万五千人,炮兵营四千六百人配备一百五十三门大将军炮,三百门虎蹲炮,六百五十门便携式虎蹲炮。”

“步兵营只要九千人,车营要四千六百人,三千架战车。共计四万七千余人,从京师出发,走京甘官路到开阳过宁夏府,从后边隔断东察哈台的退路。”

“协调西北四城守军,严守嘉谷关,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现在气温还好,尚且可以急速行军,应该可以在二十日内抵达张掖!”

蓝玉直接应声请命。

方世玉疑惑道:“老蓝多大了?”

蓝玉耸了耸肩,摊开双手道:“殿下,我多大并不重要,末将的孩子才一岁多呢,自从捕鱼儿海后,未将再也为有出征,海外的几场战争,根本算不得战争!”

“东察哈台此番进犯,将请旨,愿立军令状,务必全歼!生擒首脑!”蓝玉笃定道。他应该争取了。

都已经这时候了,再不争取,以后可就真的老到不能上战场了。

方世玉看了看蓝玉道:“事态紧急,刻不容缓,既然老蓝愿意挂帅出征。也别咬文嚼字的算人数了。”

“骑兵营选两万人,六万匹战马从军出征,计数五万,去校场点兵出征吧,务必要全歼,至于首脑,不需要带来京师问罪,直接杀了喂狼。”

“若是能先收俘虏,就先招降,缴械之后,全部押去乌斯藏都司的边缘,哪里狼群多,绑树上全数喂狼。”

方世玉笃定道。

蓝玉愿意出征,关门打狗,瓮中捉鳖,有他去,方世玉还是非常放心的。

如果蓝玉都对付不了东察哈台,那大明真的没什么能对付他的了。

跟朱元璋纵横沙场的那些老将,早特么死绝了。不然的话,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也不会生出来李景隆这个傻逼玩意。

“事态紧急,微臣此去,这里的会议,还需殿下主持。”蓝玉已经要忍不住了。

忍耐不了了。

好家伙,终于到老子出征的时候了。

他非但没有半点上战场前的担忧,反而充满了斗志,容光焕发。

方世玉将一份圣旨递给了蓝玉道:“调兵去吧!”

蓝玉脸上带着笑容,接过圣旨后,直接走出武英殿,马不停蹄的向着京营的方向赶去。

没有圣旨,擅自调兵,地方军因为远离朝廷,李景隆也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调走了五万大军去喂人家。

但中央军没有圣旨,是万万调不动的。

圣旨还要配上虎符,要看圣旨盖得印玺是传国玉玺,还是天子御宝,同时还要盖七军都督府的大印,才能调兵。

也就是说,七军都督府是有一定权力,阻拦殿下擅自调兵的,自然,殿下还是攥着一票否决的决定权。

蓝玉离开了武英殿,蓝田也跟着走了出去。

毕竟他们父子二人,也算得上是形影不离了。

方世玉道:“漠北草原的事情,我早就想过了,梁国公带五万大军出征,中央军现在能调动的兵力,还在十万以上。”

“正好借此机会,你们谁以参谋的名义,去对付鞑靼和瓦刺!”方世玉目光凝滞,盯着众人道。

只见这时,徐辉祖开口道:“殿下,为什么是以参谋的名义去,七军都督府什么时候出过参谋了!”

“再说了,我们去做参谋,那谁做主帅???”徐辉祖脸疑惑。

原本以为,蓝玉留下来这么大的空缺,十万大军可以调动去北疆对付鞑靼瓦等草原部落。

可现在看,这事情似乎有点不对劲。

方世玉会御驾亲征?

大明的将星还没凋零完毕呢,能征善战之士一抓一大把,方世玉当然不会亲身北怔,既然做了殿下,就完全没必要去和将帅争抢那一点沙场上的功劳。

可方世玉不挂帅亲征,让他们七军都督府给谁做参谋?整个大明,还有人能在统兵作战骑在他们七军都督府的头上?

没有了吧!

根本不存在!

“我也知道,你们心里不明白,先和你们说一句,沈阳候还在京师呢!”方世玉轻笑一声到。

常茂狐疑的看着方世玉道:“察罕?他在京师了,难不成殿下要让他挂帅北征?”

“哎,关起门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察罕是什么人?你们会不清楚吗?”方世玉在也没了先前的无奈和愤怒。

蓝玉亲自挂帅出征,这头猛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年纪大了,也蹦跶不了几年,而这一次蓝玉出征,是否真的能大获全胜,方世玉并不在意。

以蓝玉的暴躁性子,领兵能力,守住西北无虞。

又给朝廷留下了十万大军可以调遣,有道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个有勇有谋的虎将,朝廷大价钱刻苦训练出来的将士,一定可以发挥奇效。

“蒙古人,纳哈出的儿子。有什么奇特的嘛。”常茂无所谓的说着,在他看来,无论是出身,还是政治资源,察罕比之他和徐辉祖都差太多了。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察罕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让他出征,收复草原,铁定是要比你们出征更方便,而且更容易!”

“先把名气打出去,告诉天下人,察罕是铁木真的后人,是要恢复黄金家族的荣光去的,带领草原牧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去的。”

“有黄金家族这个名义,至少可以分化一部分的小部落,让那些摇摆不定的部落选择中立。”

“继而拿下漠北草原,也就方便了许多。”

方世玉说完,众人还是摇了摇头,有些不明白方世玉的意思。

“简单说吧,打着黄金家族的名号,反攻漠北草原,从斗志上瓦解草原部落,黄金家族的名号在草原上还是非常好用的!”

方世玉话音刚落,平安开口道:“殿下,想法是好的,可若是让察罕领军出征,一旦他故意落败,损失朝廷十数万大军。”

“除了直接损失,还会让朝廷陷入被动局面,乃至于彻底放弃漠南退守长城。”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全面放弃漠南,退守长城,鞑靼若是去支援东察哈台部,则我军将全面溃败,再无主动权!”平安说出了众人的心声

让一个蒙古人,领着十万朝廷大军北伐,打着恢复黄金家族的名号,怎么听,都感觉如同玩笑一般

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察罕终究是蒙古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旦他卖出破绽,把朝廷的军队给坑死了

那不就抓瞎了?

当初方世玉答应察罕让他恢复黄金家族的荣光,在漠北重建蒙古帝国的时候,卫宏才也有想过,一旦察罕故意兵败。

兵败如山倒,朝廷如何收场?

只是他没敢问出来罢了!

方世玉道:“所以说,需要你们中出一个参谋,名义上是察罕领军,一切布置听察罕的,参谋负责督查,防范察罕背地里搞事情。如果察罕真的有故意兵败的想法,也可以及时阻止!不过是借用察罕的铁木真后裔的名头罢了!”

方世玉直言道。

这种事情,做起来确实不容易,而且一旦出现纰漏,都是致命的。

但方世玉还是坚信,大明国运昌隆,一定可以化险为夷,而且危险和收入是成正比的,仔细想想,一个国家内部的战争,开城投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但回味原史,甲申国难,天子殉国,汉奸吴献关投降,引清兵入关,青州城下,胡虏围城,和托劝降曰:“王士衡,降了吧!战至今时今日,汝忠心之名,我军尽知!此非人力所能抗也!汝已尽力!”

扬州我城,多泽连送数日劝降信,已箭矢送入城内,劝降信说:“将军若降,可拜公候!”

为什么会有扬州十日?还不是因为宁死不降??

大明文士的耻辱,水太凉的代名词,钱谦益说:“大势已去,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士衡当知兴废!”

“为自身计,不如早降,高官厚禄可得矣!”

虽然现如今的顾炎武还没有出生,也没有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改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何为亡国?一家一国改朝换代也!

何为亡天下?胡虏南侵,亦可以看做是汉人北上!这都是亡天下!

国家兴亡,那是统治者该考虑的事情,跟升斗小民有个屁毛线的关系,但天下兴亡,升斗小民就应该关注一些了!

换个人做殿下,好不好,坏不坏,和老百姓木有关系,换个异族统治,那就有关系了!

明亡,非亡国,实乃亡天下也

同理,放在漠北草原上,明军打着恢复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荣光的名义,虽说不会取得多大的成果,但抵抗肯定不会那般恐怖激烈!

可以让大明用更快,更方便的办法,解决漠北草原的问题!

以大明如今的实力,只需要循序渐进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