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 第253章 敲竹杠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253章 敲竹杠

作者:小耳朵是只猫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1-21 20:50:02 来源:转码展示1

方世玉闲庭信步的来到文华殿,看了眼陈迪道:“陈迪,礼部的史书,对这件事情好好仔细记录。”

陈迪犹豫片刻,当着众人的面,对方世玉询问道:“殿下,详细记录吗?”

在北京皇宫,六部官员,内阁辅臣,全部都集中在文华殿办公,整个文华殿,比之南京文华殿,大了四倍不止。

武英殿亦是如此。

“详细记录,这段史书封存五十年,关于江南水灾,死亡的人数,造成的损失,务必详细记录,一点也不能差!”

方世玉感觉还是应该把这段历史严格的标记下来,他可以隐瞒这两代人,以达到国家政体稳定的目的。

但后世的子孙有权利也应当知道,他们的老祖宗在面临洪水时,遭遇了多大的困恼和灾难伴随着的死亡。

“殿下,死伤总有四十三万七千六百余人,这么多人都记在史书上,会不会......”夏元吉亦是开口说道。

水灾带来的山体滑坡,当真是让江东,江西地区损失惨重,江北地区虽然不如江西那般惨烈,但却也差之无几

只能说江北的地势更高,防洪比较便捷罢了。

“亲临前线的抗灾人员,杨荣,杨溥,记文华殿二等功,授文职二等勋,赐三爪紫袍。所有参与抗灾的将士,皆由兵部授勋。”

“我从南京搬到北京,太祖归天还没有三年,孝期未过,南边的官场就开始**成风,横行不法。我不希望漫漫几千年的青史上,写的全是一个贪字。多记一些灾难和救灾的英雄事迹,对于江南汛情,单独在史书上立传以供后世子孙瞻仰!”

方世玉笃定道。

杨荣和杨溥一脸茫然,赶忙躬身跪拜道:“微臣身无尺寸之功,督办汛情不及,致使江南子民,伤亡惨重,朝廷损失颇巨,岂有授勋之理

授勋。

方世玉在确定文武职权后,新推出来的,二等勋的爵位,虽然比不得武将的公侯伯三爵代代相传,世袭罔替那么恐怖骇人。

但这个功勋的东西,却是和文武太庙息息相关。

文人为政一生,在方世玉面前的又都是一些位极人臣,几乎达到了权力巅峰的家伙,他们还有什么求的?

太庙。

能进入太庙,享受万世供奉,与国同休,和大明历代君主供奉在一起,可以得到后世君主的祭拜。

那才是文官的无上荣耀。

原史上大明朝都谁进了太庙,这个数,估计很难统计,但大清赔钱国却只有一个汉人进了太庙。

这比例,玄乎的很。

“此间行事,全赖殿下天恩,洪福齐天,为臣者应尽之本分而已。还望殿下收回成命。”

杨荣和杨溥嘴里就似吃了苍蝇。

方世玉新定的入太庙要求,以勋章爵为准,虽然会限制许多人进入太庙,但优中选优,宁缺毋滥。

可自从方世玉推行这件事情以来,迄今为止,还没有谁得到过,不对,蓝玉出海返京后,方世玉给了一块二等武勋公章。

常茂南征黎朝返京后,方世玉给了个二等武勋公章。

这么多年来,文官获得勋章的,还是第一次,便是内阁首辅杨寓,都没有这个待遇。

方世玉道:“这个东西,代表了能不能进入太庙,如果说你们二人不愿去太庙侍奉大明的历代君主,那我也不勉强。”

手里拿着两个二等功勋章,方世玉目光凝滞的看了看杨荣和杨溥道。

“微臣荣幸。”

方世玉都把话说到这个地步上了,还要拒绝的话,那可就真的是要死人咯。你死都不愿意去侍奉大明的历代君主,那活着的时候,就能尽心竭力的辅佐我了?

开什么狗屁玩笑。

方世玉道:“拿回去收好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文官能有一颗一等功的勋章。”

嘴角微微上扬,他既然定了勋章的权益,那要求自然是非常苛刻的。

杨荣和杨溥躬身应命,蓝玉一趟远航,解决了境内藩王的问题,同时还给朝廷带来了无数的税赋,开通海路,却也只是个二等勋罢了。

常茂南征黎朝,复设交趾布政司,也只是个二等勋罢了。

武将都如此难以获得一等功,更何况是文臣了。

如果他们知道方世玉是如何评判一等功和二等功的标准,估计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幻想得到一等功勋章的奖励。

青史千年,殿下全力抗灾,救民于水深火热,力挫天灾横祸,救济百姓无数,古往今来,遍数先贤,也无出殿下之右者。

杨寓见两个小老弟都获勋了,心中自然酸酸的有着一丝苦涩,没办法,谁让他杨寓就是这么强大。

这个时候,还不往拍一下马屁。

方世玉摇了摇头道:“水患的事情,天灾也,人力不能挡,我也听够了这些话了,说吧,除了让我过来听你奉承,还有什么正经事吗?”

方世玉目光停顿,虽然有的时候,他也不是很喜欢杨寓会拍马屁的性子,但奈何,杨寓的能力是真的够,统领内阁兼理六部。

整个帝国的内政,都被他处理的井井有条,如果不是真的担心会出现问题,留下不好的先例,方世玉真的要忍不住想让杨寓多做两届首辅了。

杨寓叹息一声道:“殿下,发水的地方,是微臣的老家祖籍,乡土之情,难以避免,但朝廷国事繁重,微臣也未能亲往前线,这心里终究是挂念的很。”

“杨荣杨溥回来之后,微臣这里倒是没什么大事情要殿下决断,但这乱七八糟的小事,确实是让微臣焦头烂额。”

方世玉饶有兴趣的坐了下来,看了眼人群,狐疑道:“夏元吉怎么不在?”

“夏部堂去视察京仓了。”杨荣道。

方世玉眉头轻皱,疑惑道:“去视察京仓?他一个部院尚书,一品大员,去视察京仓?”

杨寓躬身道:“殿下,微臣要说的事情,就是这个,粮食断供了......”

“粮食?粮食断供了???”方世玉目光一凝,好家伙,如果真的粮食断供了,那可是要天下大乱的。

管你有多少官兵,管你是殿下还是天王老子,反正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吃不饱饭也是死,脑袋挂在裤腰带上,造反或许还能活命。

朱元璋说:“吾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这不就是典型的要饭都活不下去,才在绝路中造反的嘛。

大明朝廷对于粮食的控制一直都很强硬,怕的就是老百姓吃不起饭,砸锅卖铁不要命的造反。

杨寓唉声叹气道:“是啊,这一个多月,朝廷调去江南的粮食,足足有七百万石之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北疆的粮食供,北疆粮食虽然不够,但朝廷控制力强硬,倒是还能稳到今年秋收。”

“不过据推测,辽东的粮食会出现大面积减产状况,恐怕很难支撑直隶地区的供给。”

不单单是辽东,整个华北的粮食,都会减产,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朝廷的统计人丁,年年暴增,到今日已经有一万万众之多

殿下引进番薯,马铃薯,玉米等物,更是极大的刺激百姓生育,吃饱穿暖已经不是奢侈,可随着北方越来越冷。

粮食的减产已是必然,只怕今年整个黄河以北,朝廷的田亩税能收上来五千万石粮食就极好不错了。

但江南是粮产重地,也是朝廷最重要的产粮地,一场大水,百姓一年的耕种近乎颗粒无收,朝廷虽然出台政策,皇庄减免受灾地区两年的田亩税

“但田里没有粮食,朝廷就是减一百年,那粮食就是这么多,朝廷今年,要闹粮荒了。”

杨寓无奈道!

“粮荒?你是内阁首辅,你告诉我,闹粮荒会发生什么!”方世玉目光深邃,紧盯着杨寓质问道

杨寓道:“若是朝廷不能平抑粮价,让断产的百姓有粮食吃,只怕,农民造反,生灵涂炭。。。”

“江南乱了,天下就乱了,你说,粮食这么最基本的需求,朝廷都不能满足百姓,这朝廷,还留着做什么,要是我,我也会造反!”

“说吧,京师还有多少存粮,江南的粮价到什么程度了!”方世玉吐出一口浊气,现在说这些,似乎确实不是时候

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想办法解决江南缺粮的问题。

只有稳住江南,大明的财政才不会出现问题,二五计划已经因为汛情几近搁浅了,如果江南在闹出来造反的事情,这可就要了命咯,

杨寓道:“户部总额是每个粮仓一百二十万石粮食,京师共有使用的粮仓七个,合计七千一百四十万石粮食。”

“而江南缺粮,会一直缺到明年夏收,朝廷,怕是难以承担。”杨寓抿了抿唇,一脸凝重道。

“无法承担?你这个首辅就告诉我,朝廷无法承担?我现在问你江南的粮价到什么程度了!!!”

方世玉心中窝火,怒气冲天道。

杨寓道:“平均价格在四十贯一斗米。”

“去你**的!”方世玉猛地站起身来,他感觉自己坐这个位置咯屁股。

杨寓道:“殿下息怒,微臣已经派人去打探了,江南年年丰收,粮食储备应该是有的,但是官府的粮食储备,怕是严重不足。”

方世玉道:“这个价格,不是要把宝钞的购买力从低物价给打废吗。江南的粮商,都是这么搞的?”

突然间,方世玉想到了一个神奇的组织,粮商,自从朝廷搬迁之后,他们就在江南大肆屯粮,往期因为江南粮价直走低,偏向平稳,方世玉自然也懒得管他们。

但现在粮价暴涨,却是让方世玉重新想起了这个神奇的组织。

杨寓道:“江南的各个粮行,似乎是事先商量好的一般每天都只售卖一丁点的粮食,根本不够全城百姓抢购的。”

“大发国难财,商人,这件事情,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方世玉惯性的询问了一声,在他看来,把这些商人都杀了,粮食抢了,直接就搞死他们,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朝廷不缺粮,百姓买得起,吃得起,活的起。

杨寓道:“暂时还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除非,除非是动刀子杀人,但杀人的话,过于血腥,而且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微臣和夏部堂还在考量,想办法用和平点的手段,让他们放出粮食。”

方世玉挥了挥手道:“和平点的手段呢?”

“最好如此,如果能和平一点,尽可能避免杀戮、、不然的话,怕是粮商们人人自危,一旦防火烧了粮食,事情就更难办了。”

杨寓还是说出了心中的担忧。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一旦粮商们感觉到自己要死了,一把大火把粮食烧干净了,朝廷才是抓瞎呢。

方世玉心中犹豫片刻,开口道:“这件事情,我回去想办法吧,你们先查清楚京仓的粮食总额,查清楚之后,直接把数据送养心殿去!”

方世玉迈步走出了文华殿。

确实,杀干净这帮粮商,是最简单,最粗暴的办法,也是解决眼下江南粮食困境的唯一方法。

但商人既然存在,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哄抬粮价确实是死不足惜,但真的要朝廷和商人掀桌子,跌份不说,又会徒增无数非议。

养心殿。

方世玉揉着太阳穴,心烦意乱道:“不行,还是杀了吧。”

正当方世玉说话间,卫宏才带着王川走了进来。

“草民拜见天雷王殿下!”王川跪在养心殿的大厅,对内殿的方世玉叩首跪拜道。

挥了挥手,方世玉道:“过来说话!

王川赶忙上前两步,来到方世玉的前边,隔着五步以上的距离,站定道:“草民惶恐入宫,不知殿下唤草民所谓何事?”

方世玉道:“确实有个难题,困住我了,你既然是商人家里世代从商,你看看有没有办法。”

话音刚落,王川躬身作揖道:“还请殿下明示!”

“江南水灾,田亩淹没无数,江西,江北地区的百姓,近乎一年颗粒无收,朝廷的政策虽然会快速恢复当地的经济,但粮食,永远是大问题。”

“辽东和华北越来越冷,粮食连连减产,很难供应南方的百姓,江南各大粮商,囤积粮食,囤货居奇,哄抬粮价,我不想直接动刀子杀他们。”

“当然,如果实在没办法,动刀子只能是下下策来用,江南百姓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你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在不杀人的情况下,让江南的粮价平息下来!”

方世玉望着王川,术业有专攻,在方世玉看来没办法,而王川,这个王震光的小儿子,此人自小便有经商天赋,甚至可以说将经商天赋已经点满了。

或许说不定,他就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粮食问题。

王川心中盘算片刻,开口道:“殿下想用商业手段,迫使他们将粮食平价卖出,以达到不杀人平复江南粮价的目的?”

“我没有说过一定不杀人,如果需要,或者没有更好的办法,杀人就是维护江南粮价稳定的最终办法。”

方世玉永远不会放弃杀人以平复粮价的办法,他可以争取一下用商业的手段来快速平息粮价的同时,让朝廷尽可能的不会参与进去。

如果商业手段做不到,强权压下去,杀戮就是维稳的唯办法。

王川道:“其实这个也简单,只是需要殿下帮忙。”

“先说来听听!”方世玉开口询问道。

王川道:“自从父亲追随殿下以来,凡我苏州商行,不经营,茶,铁,盐,粮等货物,苏州商会也没有粮食能拿得出手。”

“想要平抑粮价,必须要手里有粮食,强行平复下来,迫使那些粮商平价卖粮。”王川恭敬道。

“你们苏州商会倒是挺懂的,还知道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那你们靠什么赚钱?”方世玉反倒疑惑了。

锦衣卫的消息,苏州商会,是整个大明,最富有的商会集团,他们的总资产有多少?差不多二十万万贯宝钞吧。

相当于大明帝国繁荣时期一年税收总合的三分之一左右,说他们富可敌国也不为过。

王川躬身道:“殿下于苏州商会有知遇提携之恩,朝廷的禁令,自然就是苏州商会的禁令。至于赚钱,殿下指缝里漏出来一点,也够苏州商会吃喝了。”

王川这话倒是没说错,蓝玉出一趟海,回来给苏州商会分了多少?三万万贯宝钞的财富,而且最重要的是,许多货物,都是通过苏州商会卖出去的。

整个苏州商会,真真正正是方世玉一手扶持起来的。

“京师已经没有粮食了,还是需要你们自己想办法,能做好吗?”方世玉打量着王川,既然他有办法,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吧。

如果能兵不血刃的解决江南粮价问题,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任何时候,动刀子都是最后的手段,下下策中的下下策。

“至少也应该有一点吧,草民也不要多,三百万石粮食,保证把整个江西,江东的粮价给打下来。”

“如果有八百万石粮食,草民或许可有让许多大发国难财的奸商们,家破人亡,赔干净一切!”

王川笃定道。

“你可知道,欺君之罪?”方世玉目光一凝,盯着王川道!!

太始五年,八月初

南京。

王川带着一千万石京仓调拨的粮食,乘船出海,赶到了南京。

“终于有机会,让我来谱写一段商业传奇。”王川嘴角微微上扬,他已经忍耐许久了,如果不是家里老子一直克制,王川早就用他的经商天赋,来打造更强大的苏州商会的商业帝国。

只是王震光太保守。

在王川的眼中,王震光太保守了。

南京城,吴王府。

既然船只靠岸,自然是要拜码头的。

王川见到朱允熥的时候,朱允熥正一脸忧愁的陪着武凝雨在解刨尸体,大庭广众,众目睽睽,朗朗乾坤的,朱允熥就在吴王府的大院子里解刨尸体。

“草民拜见吴王殿下!”王川躬身行礼道。

“行了,祖师爷都跟我说了,有什么要我帮助的,你只管说吧,我现在忙得很,快点说完!”

朱允熥手里拿着毛巾,帮助武凝雨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看也不看王川一眼,似乎在他的眼里,只剩下了眼前这个一心专注解刨大业的武凝雨了。

“天雷王要草民来平抑江南粮价,但草民需要吴王帮助将南京的一众粮商都聚集起来,一起吃顿便饭。”

王川躬身道,南京,粮价涨的最凶狠的地方,王川来到这里时,粮价已经达到了五十三贯宝钞一斗米。

就这个价格,还有许多人买不到粮食。只能靠着朝廷的赈济粮,勉强糊口。

闻言,朱允熥狐疑的看了眼王川道:“让本王帮你做东,邀请那帮一身铜臭,大发国难财的家伙?”

“整个南京城,草民已经找不到其他人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可以将他们聚集起来。”王川道。

朱允熥转头冷哼一声道:“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南京,前帝都,知道我是谁不?吴王!你知道我架着这个王爵,在南京城就藩,身份多敏感吗?”

“我去见他们?你是怕祖师爷手里弹劾我的奏疏不够多是吧!!”

朱允熥看似风光无限,但实则,自家苦,自家知,赵王,汉王,人家虽然也在南京就藩,但相比起朱允熥的身份敏感程度,就差的远了。

朱允熥可是实打实的兴宗嫡子,又封吴王,就藩南京,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御史言官定的死死的。

不然的话,朱允熥又何苦将无数的心血,放在武凝雨的身上,而不去做一番功绩出来!

他不能啊,他的功绩做好了,给谁看的?是要告诉方世玉,我比你做的好?还是要告诉天下百姓,吴王是个爱民如子的好王爷?

小时候的朱允熥确实没想过这些,只以为长大以后,方世玉当了殿下,他就可以潇洒自在了。

直到事情到头,他确实算是潇洒,整个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受宠的藩王,但相对的,朱允熥在南京城可谓是如履薄冰,比之朱允熙和朱允,更为小心翼翼。

王川道:“天雷王说,殿下若是能助草民办好这件事情,就藩的地方,随吴王自己画!”

朱允熥顿了顿道:“祖师爷真的这么说的?”

“草民只是一介白身,岂敢假传天雷王的意思。但殿下还说了,如果吴王不帮助,就在南京就藩一辈子!”

王川笃定道。

朱允熥错愕的目光看了看王川道:“胆子倒是不小嘛,敢拿祖师爷压我?”

“若是这点胆识都没有,草民怎能得殿下器重,全权处理江东江西两岸的粮价一事!”王川在方世玉面前看的恭谨,但出了皇宫,在朱允熥的面前,真的看不出他有几分恭谨之似乎在他眼里,除了殿下和内阁首辅,任何人都算不得什么,包括那些淮西勋贵。

至于说为什么殿下和内阁首辅才有让他恭谨的能力。

首先,大明两京一十五布政司的所有内政,内阁首辅是拥有决策定议权的,只要殿下不不否定,内阁首辅的权力就是整个朝廷最大的。

他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是打压,或扶持,尽在手中。

而殿下是拥有掀桌子的能力,不论是官场的桌子,还是商业的桌子,只要触动了殿下的利益,让殿下不能接受的那种。

譬如江南各地的粮价暴涨,严重威胁了朝廷在南方的稳定统治,殿下没有好办法解决,掀桌子就是必然的。

至于淮西勋贵,七军都督府中的那些大佬们,只能算是殿下的打手,他们既不能调兵,也不能参政,不具备决定政策的权力,也不具备掀桌子的权力。

相对而言,淮西勋贵在方世玉新定的政体下,完全成了依附在殿下身边的打手,除了锦衣卫外,目前还在一直领军的,只有徐增寿了。

估计等徐增寿完成十年期的剿匪计划,也要解甲归田。

这也是为什么,西平侯沐春惨败之后,七军都督府的人都不愿意帮助沐家说话,甚至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出征麓川,最终不得已,平安同何文辉才站出来。

而眼下,更遑论是面对一个没有实权的闲散王爷了。

朱允熥瞄了一眼道:“苏州商会的名头都这么大了?”

“全赖殿下扶持提携之恩,圣眷恩宠不断。”王川躬身作揖道

朱允熥看了眼被武凝雨解刨后处理完的尸体,回头看了眼王川,一边擦手,一边开口说道;“帮你也不是不行,问题是本王能得到什么!”

“王爷想要什么?”王川笑了笑,只要朱允熥有所求,这事情就不会很难办,有吴王出面,这南京的粮商,那个敢不卖面子。

只要把他们都聚集起来,王川就有十足的信心将粮价给打下来。

嗤笑一声,朱允熥道:“大明律规定官员贪污受贿超过六十两者,剥皮实草,但这条律法,不适用宗亲。本王准备今年大婚,若是一切妥当,太祖爷三年孝期过后,本王也就没有留在南京的必要了,到时候出海就藩,少不了要花许多钱!”

“你能给本王多少钱,本王帮你办多少事!”

朱允熥毫不在乎的公开索要贿赂,他和朱允熙,朱允烟没有出海就藩,而是留在南京内,同朱植留守南京。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朱元璋的三年孝期未过,索性东瀛也没拿下来,如今出了这番事情,也不知道东瀛要什么时候才能动手。

朱植或许要更晚一些就藩,但朱允熥,朱允熙,朱允熞三人,随着朱元璋的孝期过后,也就要陆续就藩了。

毕竟留在南京,可不是一件好事!

王川微微一怔,狐疑道:“苏州商会什么也没有,钱多!王爷想要多少,力所能及的,苏州商会自然全力支持!”

朱允熥伸出手,张开三根手指道:“这个数,拿得出来吗?”

“三百万贯?王爷想要的话,现在就可以给王爷!”王川躬身道!

只见朱允熥摇了摇头道:“三百万,打发叫花子也不够。”

“三千万?”王川心中滴血,三千万现钞,苏州商会想要拿出来,虽然不是给不起,但拿出来的话,苏州商会必然会陷入流动资金的空缺。

三千万贯宝钞在大明民间,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朱允熥摇头道:“你看本王就那么容易打发的吗?”

“三万万贯宝钞?”王川瞪大一双眼睛,惊讶的看着朱允熥道!

朱允熥点了点头道:“少了这个数,别指望本王能帮你做什么!”说着,朱允熥也不理会王川,回身带着武凝雨便向屋子走去。

路上,武凝雨轻声道:“殿下,赣江两岸粮价暴涨,民不聊生,我们能帮的自然要帮,为什么还要......”

“这都是祖师爷的意思,三万万贯,我能留一千万贯就不错了,祖师爷说苏州商会发展的太快了,现在应该是敲竹杠的时候了!”

朱允熥一脸无奈,他就在南京,没人比他更清楚粮价的暴涨,对老百姓来说是多么煎熬!

“天雷王怎么会......难道他不怕江南粮价一涨再涨,宝钞崩溃嘛。。。”武凝雨一时想不明白,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明明是要想清楚,如何解决粮价暴涨的问题。

可方世玉倒好,这个时候还要敲竹杠?

朱允熥耸了耸肩道:“不知道,不清楚,祖师爷就让我要价三万万贯,他给的话,我就帮他,不给的话,就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吧。”

“可若是江南粮价打不下来,百姓饿殍遍地,那要怎么办”武凝雨忧心忡忡的看着朱允熥道:“要不我们也开仓放粮。”

吴王好歹也是个王爵,每年的俸禄米粮还是很多的。

朱允熥连忙拉住了武凝雨道:“姑奶奶啊,吴王府开仓放粮,你这是嫌弃未婚夫死的不够快啊,我们开仓放粮,这叫收买人心,那些御史言官还不喷死我。而且我们那点粮食,也救不了多少人。至于说粮价打不下来,那就打不下来吧。最多那些百姓多饿几天肚子!”

“朝廷还是有赈济米粥的,饿不死人!”

朱允熥望着武凝雨,他的身份,在这南京城,做什么都好做,甚至是尸体他都可以弄回来,让武凝雨解刨着玩。

这种事情闹到朝廷上,最多就是骂他个不务正业,奇技淫巧,无所事事罢了,完全不会触及到他吴王的根基!

但如果他真的出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那打着吴王府名号的施粥棚,就能让御史言官要了朱允熥的命。

“行了,我好歹也是吴王,大明的吴王,府里的粮食,都送官府去了,以官府朝廷的名义发出去,肯定要比我们出面更稳妥!”

朱允熥最终还是说了出来。

让他看着老百姓饥肠辘辘,饿死在路边,他也看不下去,身份特殊,又不能亲自出手,只能以捐赠的形势,将大半的存粮送给了南京官府。

这样做,在朱允熥看来,就是最好的两全其美之法,既保护了自己,也可以力所能及的救济百姓。

百姓对朝廷感恩戴德,肯定要比对吴王府感恩戴德更安全

武凝雨道:“可是时间若是拖久了,朝廷的粮食也不够啊。”

“这你就不懂了,咱朱家殿下,怕百姓造反,不怕乡绅地主商贾造反,祖师爷在磨刀呐,王川如果控制不住赣江两岸的粮价。”

“朝廷大军杀过来,粮食还是可以分出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送你回家吧!”朱允熥心平气和的说着。

杀人?他见过太祖杀太多人了,从文官,到开国公爵,到淮西勋贵,到军中的那些骄兵悍将。及至最后的那些商人,地主,乡绅。

他们算什么东西?就是随便割的韭菜罢了。

“杀人?”武凝雨眉头紧皱,忧心忡忡的在朱允熥的护送下,向吴王府的外门走去。

朱允熥道:“你又不是没见过祖师爷杀人,从他登基那段时间,江南官场就被清洗了一遍,还有,在江宁的尼姑庵,你是亲眼看见的。迁都之前,严震直受贿案。江南汛情欺君案。”

“这个天下,除了不能逼百姓造反之外,任何人都可以杀!维护百姓吃饱饭不造反,任何人都可以杀!”

“回去告诉本王未来的岳丈大人,在刑捕房任职,凡是小心着些,千万不要伸手去贪。”

朱允熥时时提醒着,他是真怕武家参与到那场大案中去,一旦定上了罪名,那到时候他朱允熥可就要倒霉了!

北京。

坤宁宫!

方世玉看着方文墐,有模有样的阅读着地方奏报,这都是两三年前,方世玉处理的一些琐碎政务。

见方世玉来了,吐了吐舌头,就朝外面跑去,却一不小心撞到了正要进来的郑和。

“奴婢拜见世子殿下!”郑和是见过方文墐的,连忙躬身作揖道。

方文墐摸了摸脑袋,开口道:“是我撞到你了,抱歉!”说罢,方文墐继续闷头跑着。

郑和听到方文墐的话,心中一愣,不自然的扭头将目光跟着方文墐的身影。

“咳咳~”随着方世玉轻咳两声,郑和这才回过神来,向前走了两步,在方世玉的面前,躬身跪拜道:“奴婢郑和,拜见天雷王殿下!”

“渤海湾战役,你做的很好,非常好。我是欣赏你的能力的。只是朝廷还没有太监领军的道理。怕是不能让你在七军都督府的海军部任职了。”方世玉叹息一声,他也是经历了许多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不用郑和去海军任职。

毕竟,郑和做的再好,他终究是要以宦官身份示人方世玉而言,并非一件好事。

郑和心中似乎有些空落落的,眼角冒着泪光,他太喜欢大海了,大明的海军,完全可以满足他的**,让他在大海上,驰骋万里海疆。

可是,这一切,都要因为他是太监之身,而被打断了。那他这大半年的努力,又成了什么。。。。

“殿下恩典,奴婢领旨谢恩!”郑和恭敬的叹息道。

方世玉道:“也没有你想的那么不堪,海军是战斗序列,最高长官是要在七军都督府任职的,而你阉身,进不去武英殿也没办法。”

“我总不能,为了你一个人,开启大明朝的宦官干政先例,不过,峰回路转,我也不是不懂得惜才的君主,朝廷需要海贸,而领军的人,我心里一直没有个好的人选。你若是愿意,朝廷的海贸船队,可以交给你。”

郑和是有海洋战争能力的,但方世玉并不在乎这些,以大明的经济体量,造船能力和速度。

想要搞定这个世界的其他国家水师海军,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强的领袖,正常在南京海事学院毕业的军科子弟,靠着大明海军的总量和炮火的威力。

纵横天下,并没有什么难度。

而郑和,既然不能让他去海军任职,又不能平白浪费了这么个人才,让他去海上贸易,走访各国,藩王国,对朝廷都有巨大益处。

郑和微微一愣,赶忙出声道:“多谢殿下隆恩!”

“嗯,你和朱棣的关系,所以,船队就不要走好望角了到埃及地区就可以了。朱棣想贸易,就让他自己派船队来大明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郑和是忠心朝廷,忠心自己这个殿下,还是忠心其他人,比如他自小服侍多年的朱棣。

方世玉也不想赌博郑和究竟更忠于谁,直接杜绝船队前往好望角,朝廷不过去,朱棣想要贸易,就让他自己派舰队过来就是了!

如此,也可以避免郑和和朱棣会面,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郑和怀揣着忐忑的心情,离开了乾清宫。

方世玉轻笑一声,宫殿中,朱紫怡气喘吁吁的走了出来道:“你就不能进屋子坐着,在这外边,也不嫌冷!”

屋子里太闷了些,况且现在还没有到不能待在外边的时候,也不知道,赣江两岸的百姓,生活的怎么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