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 第246章 郑和回归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246章 郑和回归

作者:小耳朵是只猫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1-20 21:20:28 来源:转码展示1

从统计七军编制,人员,到如今,方世玉手中的数据,中央军一百个卫的满编制,四十六万人。

地方军总计七十三个卫,三十四万人!

边防军,八万人!

对内武装部队,暂且不算。

水师海军,因为蓝玉未归,难以统计。

而公共安全刑捕房,则是有在编捕快,四十一万余人。

就单论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公共安全刑捕房,大明养了能上战场的人就高达近一百三十万人。

若是算上海军,只怕这个数字要超过一百四十万。

如此庞大的规模,对于朝廷而言,确实是一种无形的超级压力。

方世玉选择裁军,按照他的规划,中央军改为七十五个卫的编制,满编三十五万兵丁!

地方军卫裁撤为所,将人数降到二十一万编制。

公共安全刑捕房,倒是可以增添一些名额,以补充人手问题,毕竟按照大明的军饷,一个中央兵能养活四个地方兵,能养活十二个捕快。

从洪武二十二年改制开始,中央军的战斗力,一直保持着最高水平,靠的就是无数的钱粮砸进去。

第一个五年计划,包括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扩大泰安府经济体系,以泰安府为中心,全境内,修建四条主干道,及大大小小千余条分路。

其中,以泰安府连接广州卫,视为京广官道。以泰安府连接建州卫,视为京辽官道。以泰安府连接张掖,视为京甘官道。

以京师连接汉中,视为京蜀官道。

在这四条主干道上,分散出来密密麻麻的官道,进行沟通沿路的州府郡县。非战时,官道全年全年开放。

允准商户,百姓通行无阻。

对于官道修通,允准百姓商户通行,方世玉第一时间想到的收取过路费,然后转念就被首辅杨寓捏断了这个想法。

按照杨寓和景清的说辞,收取过路费,过于苛责,朝廷的商税已经极高,每年投入五千万贯宝钞,维护官道通行,所获得的商贸税收,都是海量的。

当然,这并不能打消方世玉的积极性,毕竟社会主义的官道,也是要收费的。但解缙说的话,却是让方世玉真正打断了这个想法。

解缙说:“如何能保证商贾从哪里上,从哪里下,若是他在半路找了个地方就下了,非但不会维护官道,反而会肆意破坏。”

“将会对官道的维护,造成极大困扰。”

自此,方世玉允准了杨寓对自己的反驳,诚如解缙所言,大明没能力去将官道修在天上,让他们不走指定路口,无法离开官道。

按照计划,官道都是尽可能绕开山路,已达到收益最大化。

这也是为什么京蜀官道,只修到汉中的原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明还真没有能力去在蜀地修八丈宽的主干道。

哪怕有这个能力,也是无用,耗资甚巨,收益不佳,自从汉中从巴蜀分割,不归巴蜀管辖后,巴蜀?这个地方已经没能力造反了。

有汉中的巴蜀,才是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没有汉中的巴蜀,就是一个死胡同,朝廷大军来去自如,扼守汉中,纵蜀地有百万大军,也难出川蜀。

汉中对于蜀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条主干道由朝廷出资修建,其余分路,由地方官员用县里截留的财政进行修建。从而达到多面施工的效果。

虽然会出现自己修自己的,但大家都为了能获得政绩,既能升官,又能赚钱,毕竟他们的俸禄,都是跟着政绩走的,

而五年计划,每年完成一部分,就可以获得高俸禄,最终完成还能获得五年计划辛劳奖的津贴,一年俸禄。

当然,五年计划除了修路之外,兵部,户部,刑部,各有任务。

内阁总领国政,兵部被阉割一番后,被方世玉夺走了调兵权,彻头彻尾成为一个战时只管后勤的部门。

至于闲着的时候,他们主要负责七军都督府的人员编制数额,以及彻查人数是否存在吃空饷的问题。

对于这一手,方世玉还是很有存在感的,兵部从此以后,没有调兵权,他们就失去了夺取兵权的能力。

文官没有夺取兵权的能力,只能一心扑在内政上,积累政绩,荣归故里,封个非世袭伯爵就是文官的最高荣耀了。

当然,太师,太傅,太尉,三公名誉也不低。

而兵部虽然没有了调兵权,但兵部还是骑在七军都督府的头上,只要我查到你吃空饷,那就可以拿你下狱,如果最后查证属实你是吃了空饷。

那不好意思,你等死吧!

兵部成了稽查兵员是否足额,及战时后勤的功能,看似将兵部的权力阉割,但方世玉却给了更大的权力。

只不过这个权力,在兵部和七军都督府来看,是非常大的,而站在皇帝的角度,调兵权和稽查权,完全是两个概念,以前的兵部,有调兵的能力,没有统兵的能力。

但他们可以抓住兵权,而现在,他们抓不住兵权了,被他们折磨的又是各地军队卫所,这对方世玉而言,只是一件好事。

虽然不敢保证完全杜绝空饷的问题,但也可以极大的保证军队数额,以及战斗力。当然,国安稽查锦衣卫也拥有稽查军营是否满编,离开军营的人员,因为什么,去了哪里,能不能找到,是不是假的。

兵部可以查中央军,可以查地方军,可以查对内武装部队,可以查边防军,可以查海军,但他真的查不了锦衣卫。

锦衣卫的人员编制,只有皇帝和指挥使知道,而如果指挥使玩套路,因为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不隶属任何部门的缘故,甚至锦衣卫指挥使,根本就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人物。

皇帝想杀指挥使,只要找一个他认为可以相信一段时间的锦衣卫上来,扣个谋反的罪名,随时可以杀了。

锦衣卫是最特殊的,也是最危险的。

五年计划中,还包括私塾,社学,府学,其中囊括,中医,女子学院,技术学院,及少量的国学院(国学就是儒学。)。

这其中,国学院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好办的,没事的时候,六部尚书,朝廷官员都可以去视察的时候,讲一节课,大明也不缺少读圣贤书的。

而技术学院,却是只能从火器制造局的工匠师父中寻找,定点培养工匠师傅读书识字,然后让他们去各地支教。

虽然难,但不至于无计可施。

唯独女子学院,确确实实让方世玉伤透了脑筋,最后没办法,强令要求官宦家的女儿入学,从中挑选人才,作为第批师资力量。

就是方世玉的强令,这些官员也很难接受,但这种事情,方世玉又不能拿刀架着脖子,更不能去杀人了。

为这点事掀桌子,真的不值当。

杨寓给出的办法,家中女儿不入学者,视为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官降一级,以示惩戒,抗拒女儿入学者,视为不尊朝廷法令,革除功名。

这一套连环拳下去,算是解决了女子学院的难题。

不过,女子学院的入学率,还是低的可怜!非常可怜。

最后一个五年计划,是大明要在辽东,修建四座卫所城池,待到日后遗民戍边,加大力度开垦辽东,以供泰安的粮食!

......

太始四年,三月初一。

南京城。

皇宫。

方世玉在乾清宫中,跪在软塌旁,看着眼前这个弥留的老翁,发斌早已花白,头发没来得及打理,显得凌乱许多。吞了吞口水,方世玉的眼角泛着泪光。

只见朱元璋伸手摸了摸方世玉的脸,他笑着说道:“方小子,不哭,朕老了,今年都七十二岁了。人终究是要死的!”

“你如今身为辅政大臣,不在都城待着,从泰安跑到应天,万一出了乱子,又该怎么办?”

朱元璋气息微弱的说着,布满了褶皱的手,摸着方世玉的脸,好似刀子在拉,多年的耕种和持刀,让朱元璋的手在老迈的时候,布满了茧子。

“老朱头,不会的,不会的!”方世玉眼角的泪水夺眶而出,这个在天下官员眼中的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暴君。

他在方世玉的眼里,是那么慈祥,和蔼。

“方小子,你做的很好,这些年的变化,朕都看在眼里了,大明有你在,我放心,放心。”

“你要替我训诫后世子孙,切不可忘记本根,莫要让他们认为自己生下来,就高人一等,罔顾人命。”

“有些事情,我没能做好,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你当勉之。”

“我死后,就葬在孝陵,封锁墓室,所有女眷,殉葬与否,你自决。让我歇着吧,好像,好像看见秀英妹子了!”

朱元璋说罢,手中的玉如意掉到了地上,吧嗒一声,玉如意摔得稀碎,伴随着方世玉的心,也跟着摔得稀碎。

“老朱头!”

方世玉嘶吼一声,泣泪横流。

陈迪在乾清宫的大厅,低着头叹息一声,吩咐小太监去敲响丧龙种,他则独自上前,跟在他后边的还有当朝首辅杨寓,次辅景清,跪在朱元璋的尸身前,痛哭流涕!

太始四年,三月初一,大明帝国的缔造者,洪武皇帝朱元璋,御驾宾天,与世长辞。南京城内,挂满了白布,大驾设齐。入殓后,大行皇帝的棺椁置于太和门外。

凡南京在任官员,王子,公主,后妃,各自回府斋戒七日,朝廷各级官员,部院大臣,需在本衙门内,集体休息区域,进行留宿斋戒。

期间,不允许离开皇宫。

一众闲散官员,空有名誉的官员,齐聚于午门,斋戒留宿。

斋戒期间,布告全国,藩篱,自大行皇帝宾天起,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军民百姓,二十七日内,中摘冠缨服素缟。

一个月内,不允嫁娶,百日之内,不准作乐。

四十九日内,不允屠宰,二十七日内不准进行任何形势的祈祷和报祭,服丧未除前,文件票拟,具用蓝笔,文件律用蓝色油墨印刷。

京城自大丧之日起,各寺,观,需鸣钟三万次。

繁琐的礼节,总是那么让人沉闷。除此之外,朝廷还会向属国发送告敕书。

如朝鲜,在接到大明朝廷的敕书后,三日内便抵达了长江,继而登陆,赶往应天,在大行皇帝的灵枢前,进行祭拜。

朱元璋驾崩后,整个南京城,青天白日,却似如被一阵乌云遮挡,所有人的心里都闷着一口气,万般不畅。

在南京逗留八十一天,方世玉穿着丧服,以孝子贤孙的身份,带着朱标的儿子朱允熙,朱允熥,朱允熞,及一众官员,将朱元璋抬入孝陵,安葬后,孝陵封死,填土。

足足折腾了三个月的时间,繁琐的不是一星半点。

当方世玉带着病怏怏的朱标,张美人,宝庆大长公主,方文墐抵达泰安府时,已经是太始四年七月十三。

整个帝国,在老皇帝的死亡悲情中,近乎于停摆了三个多月。

回到皇宫,此时的皇城修建已经完工,而内城也修建了大半部分,皇帝还京,方世玉在杨寓的恳请下,参加了七军都督府的军事会议。

终究,国事为重,方世玉在如何伤心,也不能置天下百姓于不顾。

七军都督府的衙门设立于武英殿,常驻衙门,正好同内阁办公的文华殿,一文一武,帝国的最高决策层。

“交址那边还有反叛吗?”方世玉望了望常茂,出声询问道。

常茂自太始二年返京,其兵马三万留驻交趾布政司,万分流南京驻守,常茂独领八千余部,北上泰安,交兵于军。

“交址那边,按照殿下的旨意,能杀的都杀了,除了山里还有些残余外,已经不成气候,只是那边太缺人了。”

常茂叹息一道,他在交址杀了多少人?常茂没统计过,但至少不会低于四十万众,整个交址,近乎被他杀干净了。

无数的沃土,正等待着大明的百姓前往屯垦。

方世玉道:“先往交址移民,数量不能低于十五万,这件事情可以挂在户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

“每年向交址移民,不能少于三万劳壮力,至于用什么政策鼓励百姓前往,就看户部的了,刑捕房的人和锦衣卫联合督促,不允许出现强迁百姓前往的事情。”

“一经查实,涉事官员革职查办。革除功名!”

方世玉出言敲定,众人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发表什么不同意见。

毕竟交址那块地,还是不错的,耕种收获非常好。

而且朝廷的田亩税,正在逐年减少,甚至去年朝廷都开始拿宝钞买粮食了,虽然买的不多,但也算是维持了粮食的价格,保持在十贯到十五贯宝钞之间。

甚至,红薯,马铃薯,玉米,都降价到了五贯宝钞,七贯宝钞不等。

宝钞的购买力,正在争强。

徐辉祖道:“殿下,是不是可以对鞑靼动手了?”

不知何时开始,徐辉祖看着大明逐渐昌盛,深感自己功劳不够让子孙生活的更好,从那以后,北怔蒙古,似乎成了徐辉祖的执念。

这个执念,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从未消失过。

以往方世玉用常茂南征为借口,搪塞徐辉祖,现在交址已经基本搞定,朝廷已经开始着手遗民戍边了,现在对蒙古动手,也确实是个好时机。

然而,方世玉却摇了摇头道:“鞑靼不急,北方越来越冷了,不适合我军作战,边防军控制好现有的成果,不需在向北挺进,漠南草原在我们手里,不缺战马。”

“对付鞑靼只是早晚的事情,等过段时间,天气缓和些在说这个。梁国公,你和朝鲜交涉的怎么样了?”

方世玉回绝了徐辉祖想要北怔的事情。

自从搬来了泰安,这天气确实是越来越冷了,泰安都如此冷,边防军传回来消息,每年十月下旬,漠南草原就开始下雪了。

漠南尚且如此,漠北就更不用说了。

只要大明能控制好眼前的成果,守着整个漠南草原,枕戈待旦,漠北的鞑靼,瓦剌,诸多部落,他们除了求活,就剩下送死一条路。

至于说突破城关,攻进中原。

漠南的八万边防军,长城沿线的各地驻军,中央军从集合,到抵达最远的宁夏有半个月的时间足以。

若是大同,甚至用不上十天的时间。

他们想进来,可没那么容易!

“朝鲜还是不同意,不过我已经找到机会了!”蓝玉面色平静,七军都督府的所有人员,皆为勋贵,除了国安稽查锦衣卫的指挥使外,能排得上名号的勋贵,都在这里了。

这些勋贵,都有着统兵出征的权力,但他们出去,属于直接空降司令官,战场总指挥,负责一场战争的从布局到结束。

但真正领兵打仗的,却不是这些勋贵,而是军营走的流官,中央军中,一个小旗三十五人满编,三个小旗一个总旗,两个总旗一个百户,满编二百一十人。

三个百户,一个千户所,满编六百三十人。

五个千户所,算上思政指导员,三千二百人,视为卫。

四卫设营,立总兵,总额一万两千八百人,总兵授从品武勋,负责一营兵马的训练,战时领军。

所有总兵,都是要经过严格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从入伍开始,近乎劳改犯一般,疯狂的灌输着忠君爱国的思想。

所有一卫长官,在入职之前,都要前往南京军科学院进行封闭式为期一年两个月的深造。

从洪武二十六年开始,加大教育投入,方世玉对灌输忠君爱国,舍小谋大,奋不顾身的理念能灌输进去的,丝毫不差。

更是着重在大明的,启蒙书籍,社学,府学,深刻探讨赵匡胤陈桥兵变,所带来的危害!

历史上写着,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先南后北的统一了中原大部地区。

可结果就是,杯酒释兵权,以文统武,靖康耻,犹未可结果就是,酒释兵权,以文统武,靖康耻,犹有之。

若是赵匡胤不玩兵变,诚心报答周世宗柴荣的知遇之恩,尽心辅佐幼主亲政,以当时柴荣留下来的军队实力而言。

后周是唯一有机会,有可能实现重夺燕云十六州,统天下的势力。若是夺回了燕云十六州,元廷想要入侵中原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方世玉并没有教给他们,赵匡胤陈桥兵变,底下的人给了他多大的推动。

而中央军每年退伍的人数,高达八万三千余人,入伍的人数不足五万人,每年都在潜移默化的裁军。

按照方世玉和兵部商论的结果,中央军最终的兵丁总额,在二十四万就足够了!

至于这些退伍的兵丁,或是入职对内武装部队,或是任职公共安全刑捕房,亦可能被国安稽查,或是兵部稽查招募。

将官退伍,按照规定,必须要在南京军科学院,教学三年,才可以自行寻找工作。

眼前的一众勋贵,虽有统兵权,却无调兵权,方世玉手里捏着财权,军权,政权,三权集于一身。

瞧了瞧蓝玉,方世玉道:“什么机会?”

“李芳远造反了。听说现在已经控制了整个朝鲜境内,老王李成桂病重,这个时候若是从辽东调遣两个卫的火铳,炮兵,攻进朝鲜,还不是想怎么签,就怎么签!”

蓝玉瞥了一眼,面色平静,李芳远造反的事情,是在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太始三年八月,不过当时方世玉的重心并没有留在朝鲜的事情上。

毕竟国内的建设,要高于一切,想搞定朝鲜,办法还是很多的。

“李芳远造反了?”方世玉微微一怔,旋即缓过神来,开口道:“我这个小舅子,倒是有两下子,政变夺权。”

方世玉嗤笑一声,李芳远当初是和方世玉见过面的,其人一副狼顾之相,确实也是个狠角色。

“殿下,锦衣卫的消息,李芳远和李芳干,为了争夺继承权,争斗不止,战火不休。卑职的意思,若是想要对付朝鲜,最好的办法是卖火器!”

戚伟直接开口说道。

常茂和徐辉祖沉默不言,刚刚打了一场大战,交址布政司还在恢复,而常茂刚回泰安也不过一年工夫。

他是没什么心思继续去争抢出征了。

在家里多歇会,安全。

徐辉祖则是一心想要学他父亲,寄希望于北怔蒙古,但对于北伐的事情,方世玉讳莫如深,根本没有同意过。

在方世玉看来,扼守漠南草原,就已经是战果最大化了,因为气候的缘故,道路险阻难行,军需粮草运输困难。

一旦大军深入漠北,整个漠北的草场已经极少,茫茫大雪覆盖,一个不慎没找到敌人,白折腾也就算了。

若是在遇到大雪阻路,那可就废废了。

更何况,方世玉顺位继承朱元璋的政权,以及洪武二十余年的政治军事成果,整个漠南已经在大明的可控范围内。

京师北迁,更是严密控制着整个漠南草原,大力发展畜牧业。

方世玉根本不需要同朱老四那般,内迁卫所,抛弃了朱元璋三十年苦心经营的战略成果,最后逼得无奈,只能一次次御驾亲征。

劳民伤财不说,其实朱棣这一生五征蒙古,并没有取得多么大的战果,比之朱元璋对草原的步步蚕食政策。

朱棣就是吃力不讨好。

蓝玉对戚伟说的话,也是闭口不言,方世玉稀释扩大了火器制造局的股权分配,皇室占总额的五十三个点,商人占十五个点,淮西勋贵占三十二个点。

这其中,皇室同淮西勋贵,无权插手经营模式,只管着坐地分赃。

若是朝廷允许向朝鲜兜售军火,那可就赚大钱了。

“你们都想什么呢?卖军火,卖的永远是大明军队淘汰下来的军火,洪武二十四式火铳,可以卖。火器制造局可以给朝鲜提供弹丸。”

“火铳的收入是应该归属朝廷的,和你们没有关系。”

方世玉面色平静,火铳既是被朝廷买去,用于武装朝廷部队,朝廷花了钱,日后卖出去,自然应该由朝廷国库收钱。

不然的话,这吃相未免太难看了些。

蓝玉点了点头道:“能卖火铳的弹丸就够了,先让李芳远和李芳干打去吧,等他们打完了,谁胜了,朝廷都可以随便拿捏。”

“现在难道不能随便拿捏吗?”方世玉瞄了一眼,朝鲜常备军不足七万人,大明在辽东的驻军虽然经过裁撤,但人数直没有低过十三万常备军。

十三万列装了洪武二十七式线膛枪的大明军队,欺负七万还拿着锄头,铁器的朝鲜军队?

降维打击都没有这么恐怖的好不好!

蓝玉只感觉比吃了苍蝇还难受,据理力争道:“那总要赚点钱吧,先赚钱,再拿捏。”

方世玉望了一眼在座的一众勋贵们,深吸一口冷气道:“你们都要先赚钱,再拿捏?”

徐辉祖,常茂,蓝玉,蓝田,卫国公邓铭,邓愈长子袭封申国公,但长子牵连进了李善长的事情,被老朱一刀咔嚓了。

方世玉回头便把卫国公的爵位传给了邓愈次之邓铭元。整个武英殿三十多名勋贵,不发一言。

方世玉道:“既然你们都想赚钱,我也想赚钱,前段时间,内帑的钥匙又被朱紫怡抢了去,到时候赚钱了,咱们好好分!邓铭去一趟扬州。”

“跟火器局总办王昌建探讨一下,先生产三十万颗火铳弹丸,准备朝廷和朝鲜的交涉!”

“这一次,咱们玩的大一点,七军都督府扶持李芳干,内阁扶持李芳远,所获利润,大家一起分!”

方世玉嗤笑一声,赚钱嘛,有钱赚谁不想赚呢。

至于朝鲜半岛,收归大明?方世玉还真没想过,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将大明过剩产能消耗的国家势力。

做酋长的话,方世玉还要照顾所有的人,保持一定的视同仁,可大明要发展,虽说不需要如同西牛贺洲的红毛夷那般,流血抢夺。

但大明还是需要有贸易输出国。内销永远比不得外贸来钱快!

众勋贵听到方世玉的内帑钥匙又被朱紫怡拿了回去,脸上都带着笑容道:“那倒是可以赚一笔大的。”

“行了,都散了吧,我先回去了!”方世玉起身直接走出了武英殿。

众人面面相觑,蓝田拉了拉蓝玉道:“义父,你是不是忘了一件事?”

“什么事?”蓝玉狐疑道。

蓝田道:“郑和啊。”

突然间,蓝玉好似脱缰的猛虎,直接从武英殿飞了出去,开口喊道:“方小子?”

“不是,好歹也是梁国公吧,两朝老臣了,稳当点,毛毛躁躁的!”方世玉意味深长的说着,蓝玉出海回归,也不过七个月的时间。

方世玉的意思是让蓝玉在七军都督府养老,每个月拿着公爵的俸禄和七军都督府的供养银,反正让他安乐死就对了。

但这蓝玉都这般年纪了,还如此生龙活虎的,确实是时代不一样,能活下来的,就没有弱者。

“方小子,我有个人介绍给你,你见见呗?保管你见了会非常欣赏他!”蓝玉上前贴在方世玉的身旁说道

“老蓝你要引荐谁?不会又是你的义子义侄吧?蓝田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了,不能再有了!”

方世玉挥了挥手,蓝田凭什么进入七军都督府,在武英殿办公?没有蓝玉,他蓝田会有这种机会?

亏就亏在,蓝玉没有儿子上了。

“这个人不能算我义子,其实我也挺欣赏他的,只不过他是个太监,我堂堂梁国公,总不能收个太监做义子吧。何况,这个人你也认识,见过面的。”

蓝玉耸了耸肩,一脸不屑的说着。

或许,郑和如果不是太监,真的会被蓝玉收为义子。

“那行,既然是太监,让他去交泰殿验明正身,到坤宁宫见驾吧!”方世玉随意的说了一声,迈步继续走着。

蓝玉笑了笑道:“那好,我这就去喊他!”

午门外。

蓝玉看着郑和道:“本公能帮你的,就这些了,进去之后,能不能让殿下看上,能不能一展抱负,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梁国公知遇之恩,郑和永不敢忘!”郑和躬身颔首道

蓝玉点了点头道:“蓝田性子太倔,驴脾气一个,等哪天我要是死了,殿下未必会留他,你不要参与进去,我府上有个妾室已经怀了三个月的身孕,如果能诞下男婴,日后还要你照拂才是!”

蓝田能进七军都督府,混个闲散职位,这都是蓝玉一手抬进去的,蓝玉倒是相信,方世玉不会杀自己,也不会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杀了蓝田。

但有句话说得好,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方世玉在北伐的时候,就对蓝田没什么好感,蓝玉若是宾天而去,那这蓝田真不知道下场会如何!

郑和躬身道:“末将领命。”

“去吧,方小子,可不好哄骗,拿点真材实料出来,你要是忽悠他,本公也保不住你!”

蓝玉说罢,这才上了一驾马车,返回梁国公府,蓝玉现在的最大愿望,就是元帝妃子能给他生个儿子。

哪怕这个儿子有蒙古人血脉,但至少还是他蓝玉的儿子,也不至于死后,这爵位断了香火。

郑和面色凝重,过了午门,在一名小太监的带领下,前往交泰殿,其实去了交泰殿验明正身也很简单。

进了一间无人的屋子,直接脱了裤子,看清楚了之后确准是个太监,郑和又跟着小太监,一路到了坤宁宫外。

卫宏才守在门外,见到郑和时,直接开口询问道:“梁国公引荐的?”

“回禀公公,梁国公引荐奴婢来坤宁宫面圣!”郑和道

卫宏才点了点头,看了眼带着郑和来到坤宁宫的小太监,出声询问道:“都看清楚了?”

“回公公的话,都看清楚了,确实是个太监,身上的东西都检查过了,每一件衣服,布袜,都是重新穿戴的。”

“奴婢亲自检查,一根针都不存在。”

小太监恭敬的说着。

卫宏才这才开口道:“跟我来吧!”说罢,卫宏才推开了坤宁宫的院门,迈步进了院子时,正看见方世玉抱着方文墐,在摆弄着模具。

已经五岁的方文墐,遗传了老朱家的基因,能作的很,天性好玩。

“什么人?”方世玉见卫宏才带着郑和走了进来,直接开口询问道。

郑和躬身作揖道:“奴婢郑和,拜见天雷王殿下殿下。”

“郑和?蓝玉让你来的?”方世玉心中疑虑,想到蓝玉在武英殿外和自己说的话,开口询问道。

郑和道:“回天雷王殿下问话,确是梁国公举荐。”

“咦,这老蓝竟然把你给带回来了,朱老四还不要被气死啊!快过来,你有什么想说的,尽管畅所欲言便是。”方世玉将方文墐放在了一旁,开口道。

方世玉既然答应了蓝玉要见,自然还是要给点面子,只是不知道这人是郑和,否则早就见了。

郑和道:“奴婢既无治国安邦之能,亦无开疆拓土之功,奴婢同国公出行海外,自应天长江入海,经南瞻部洲,过大小爪哇,三佛齐(爪哇和三佛齐后世印尼地区。)经南海口(马六甲!)”

“前往锡兰(斯里兰卡岛!)无猫之国(马尔代夫)好望角!深感海洋于国家之重,历时三年,着平洋策,恭请殿下圣览!”

郑和跪在方世玉的脚下,匍匐道。

闻言,方世玉点头道:“海洋确实于国家非常重要,你既有此先见,那这平洋策我倒是非看不可了!”

“可有带来?”

郑和连忙转身,看了一眼卫宏才,后者从怀里取出份文书,递给了方世玉道:“殿下,应该就是这个东西了。”

拿在手中,掂量一下,方世玉道:“是这个嘛?”

“正是。”郑和道。

拿在手中翻看片刻,方世玉突然开口道:“财富来之海洋,危险亦来之海洋!这句话说的非常好。”

“限制海外藩王船只数量,扼守海洋交通要道南海口,则南瞻部洲,近海群岛,尽在天朝控制之中!”

全篇三千余字,当然,郑和说他写书写了三年,并不是这三千字写了三年,而是总结海上的经验和所得。

他在大海上航行三年有余,编撰了这份平洋策,上边详细阐明了海洋对于大明的重要,甚至破天荒的说,南海口必须掌控在中央朝廷的手中。

“不愧是你,郑和!”

方世玉望着郑和,这份平洋策,确实写到了他心坎里,对于大明航海已知的众多岛屿,以及海上能带来的财富和危险隐患。

他都非常清晰的阐明,并且有着一定的解决办法。

甚至关于如何建造更大的船只,郑和都有自己的见解,大明的海船虽多,虽大,但未必不可以更多,更大。

若不是郑和是个太监,方世玉还真的忍不住要和他多说一些,奈何,奈何。

郑和躬身道:“殿下能接纳平洋策,已是奴婢之幸甚岂敢奢望其他!”

“嗯,,说说,你是经历了什么,才积累了这番见解?”

方世玉反倒是对郑和的早年经历很是好奇,一个太监,正常来说他是不可能知道这么多,还写什么平洋策。

郑和道:“奴婢祖籍云南,非汉民,当年颖国公傅友德领军平云南之战,奴婢被抓做俘虏,阉割后被送到燕王府伺候燕王!”

方世玉只是微微一笑,开口道:“从今天开始,你去海军,我给你三百艘战船,用你的方法,进行操练,演练。”

“来年五月份会有一场阅兵行动,到时候你所统帅的海军若是能脱颖而出,我允你任职海军总兵,从三品武职!”

方世玉将平洋策放在一边,有了郑和,那大明的海军还能变得更强,这段时间,方世玉一直在寻找,究竟让谁下海继续进行官方贸易。

蓝玉已经不适合了,而且方世玉也没什么借口让蓝玉下海,至于其他人,方世玉并非不信任他们的忠诚,只是不信任他们的海上能力罢了。

让他们领军打仗,兵团冲锋,他们都是一把好手,但海军的人才培养,一直都是七军都督府的严重问题。

郑和躬身领命道:“谢殿下天恩浩荡!!奴婢定不辱命!”

让郑和离开后,方世玉坐在院子里,卫宏才跟着离去,关上了坤宁宫的大门,翻看着平洋策,方世玉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他去远洋贸易,也是不错的事情!”

正当这时,方楠和宝庆郡主跑了出来,拉着方文墐道:“走,去骑马去!”

“好啊,好啊!”方文墐拍着双手,连连叫好。

朱紫怡走了出来道:“这三个野孩子啊,真的是太野了。”

“孩子嘛,喜欢玩很正常,我小时候,可比他们作死多了!你最近有没有收到你姐姐的消息?”

方世玉对朱紫怡询问道

整个大明,最让方世玉牵挂不下的,就是江宁县的临安公主,总觉得自己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有点对不起老朱头了。

只是锦衣卫都是男人,用起来很不方便,总不能让一群大男人去监视探知临安公主的事情吧。

朱紫怡摇了摇头道:“我姐的事情倒是没有,不过最近得到消息,我侄子可是做了一件大事!”

“朱允熥?他干什么?”方世玉面色平静,朱允熥能做什么,他虽然还在南京,但整个南京已经被方世玉给肢解了。除了府尹和守备军外,权力悉数挪移到了北方。

朱紫怡叹息道:“他扮成女子,去女子学院入学,被人抓了出来!”

“还有这种事?”方世玉目光一凝,好家伙,这特么的女装大佬啊!

只是,朱允熥遗传着老朱家的基因,微胖的饼子脸,女装大佬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后来听说,他和追爱,堂堂吴王,天天在女子学院外边转悠,应天府尹是坐卧不安,要不你还是下封旨意,给他许婚吧!”

朱紫怡可没少得到朱允熥送来的信,每一封信的中心只有个,就是搞定方世玉,让方世玉同意赐婚,降一道圣旨。

甚至朱紫怡为了这事,险些下了懿旨要盖凤印赐婚。

方世玉秉持着,能娶到媳妇就娶,娶不到国家不管的理念,好不容易打消了朱紫怡赐婚的念头。

而现在,朱允熥似乎成了死脑筋,盯准了不撒手。

“这孩子也是个崛脾气,随他折腾去吧,等朝廷赐婚是不可能了!”方世玉摇了摇头,他当初就没同意朱允熥赐婚,现在更不能同意了。

“我就是怕,到时候事情闹大了,反而不好收拾。”朱紫怡心中担忧道。

对于朱允熥的事情,方世玉早有安排,见朱紫怡如此,开口道:“太始七年左右,冯诚应该可以带着高炽返回中原,到时候就让允熥,允熙,去海外就藩去!”

冯诚自蓝玉返还便直接领了四百余艘战船,开始了他漫长的航海之旅,按照方世玉给的海图,他一路上要按照蓝玉所行的航海路线。

从好望角,进入大西海,抵达东胜神洲东部海岸,在顺着沿岸一路南下,向西航行,抵达东胜神洲的西海岸,自东瀛返还。

外东海对于大明而言,还是相对危险的。

而冯诚这一次的航程,也不知要多久才能顺利结束,以公布浑天说的正确性。

朱紫怡点了点头道:“你怎么说怎么是了!”

漫不经心的看着方文墐和方楠,宝庆郡主,在一起玩耍,方世玉道:“庆慎最近都在忙什么?怎么也见不到她?”

“她啊,忙着帮你整理稿子呐,罗贯中死后,惠民书局的事情,都交在了礼部打理,你不是说,任何出版有关太祖皇帝的书籍,都要通过礼部的嘛?”

“现在民间流传的话本无数,这惠民书局,也不知道是惠民,还是为了赚钱。”朱紫怡心中苦涩,原本这惠民书局,是应该归在皇庄的。

但最终在惠民书局的修缮时,因为钱是朝廷出的,天下书籍也是朝廷负责刊印的,最终这惠民书局,也就成为了朝廷,国家的产业。

“这几年话本卖的特别好,确实是让他们赚了不少钱,但惠民书局赚的钱,都有公账,还要重新花在百姓的教育事业上。”

“你就甭操心了!”

方世玉语气平缓,当此时节,艺术渲染的关于朱元璋的话本小说,可谓是风靡一时,其中以布衣天子一书为最。

这个作者没有名讳,只是署名清净道人,将朱元璋的幼年经历至朱元璋同陈友谅大战时所发生的事情。

尤其是九江大战,鄱阳湖决战,书墨的绘声绘色,就好似他亲自经历了一般。

惠民书局卖出去书,是要给编撰者五分之一的销售额稿费的,但这个清静散人,根本找不到他。

民间有传言,这个清静散人,就是当年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人云亦云,也没有个结果。

因为朝廷的激励引导,话本,琼瑶,在大明境内的各大街道小巷,随处可见。

可谓是文风昌盛。

唐有诗歌,宋有辞赋,大明也有自己的文化发展产业方向。在总结前人智慧上,更是走的更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