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 第245章 严家抄斩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245章 严家抄斩

作者:小耳朵是只猫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1-20 21:20:28 来源:转码展示1

“快去,快去看看是谁?”武生林目光凝重,哆哆嗦嗦的指了指大门。

整个大明王朝,也没听说几个人能和老皇帝同乘一车的。

魏国公徐达第一次北伐大胜,班师回朝,朱元璋出京百里相迎,徐达是第一个在朱元璋坐了皇帝之后,还同朱元璋共乘一车的。

再之后,就没有人了!

没有了!

而武凝雨非但是见到了当朝天雷王殿下,还见到了老皇帝,同老皇帝一乘!

小蝶麻溜的起身,向着门口狂奔了去。

推开大门,只见一名穿着绯红官袍的男子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十数名捕快。

武生林起身作揖道:“府尹大人?”

“武千户,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应天府尹王璟甫,见武凝雨跪在地上,细细打量着武生林道。

“卑职......”

武生林一时不知如何去讲,虽然应天府尹是文官,但应天府尹作为京师的父母官,正三品大员。

人家可是有权力上朝论政的。

武生林虽是五城兵马司,属于武将职,但也只是正四品罢了,二者的官职上就差了足足一个档位。

从正四品到正三品,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眼下方世玉虽然再起战端,但真正杀敌立功的机会,已经少之又少。

“本官今天来,是受了贵人之托,来给武千户送喜讯的!”王璟甫嬉笑着,向前走去几步,在老夫人面前,躬身作揖道:“晚辈给夫人见礼。”

“府尹快请坐!”

武夫人也不慌不乱,示意王璟甫坐在自己身侧。

“无事不登三宝殿,府尹大人有什么,就直说吧,你为文,我为武,互不统属,纠缠的多了,犯了忌讳!”

武生林直接开口说道。

他虽然是一个千户,但按照明朝的规制,七百人以上是最高等的千户,最高不能超过八百人一个千户所。

京师又是重地,千户所自然是满编,武生林不大不小,也是个武官了。

同应天府尹搅和在一起,确实容易犯了忌讳。

不过就算你心里知道,你也不能这样说不是?

王璟甫道:“武兄弟莫急,本官这里有一封书信,是给武小姐送来的!”说着,王璟甫起身,来到武凝雨面前。

伸手要扶起武凝雨时,他却不知,武凝雨的双臂上,已经是青红相交,只是一碰,武凝雨便感觉到一股针扎般的刺痛。

“什么样的贵人,需要府尹大人来送信?”武生林心中已经有了猜测,应天府尹真的能算上顶级官员了。

在他的上边,也只有六部堂官了,真的没有谁了!

王璟甫也不见外,微笑着道:“武兄弟何必急忙呢,本官也不多留,这送信的人,不让本官说,本官也不敢说,武小姐收好就是!”

“送信的人说,希望武小姐,能秉持己心,但有所求,无有不允!”

说着,王璟甫笑着离开了武府!

......

长乐宫。

方世玉刚刚吃了晚膳,坐在一旁望着马淑道:“这次出去没能回家省亲,等以后有机会的吧!”

望着马淑,这机会,也不知道还有多少

马淑轻声细语的说着:“省亲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妾身若是想念家人,也可唤妹妹入宫,殿下无须挂牵,只是公主的事情~”

方世玉长长吐出一口浊气道:“哎,都是气得,要不是她说出家既无家,我怎么会去拆庙,还好老爷子来了,不然的话,下不来台了,这尼姑庵拆了,怕是真的要逼死临安公主了。”

方世玉摇了摇头,马淑道:“当初临安公主出宫的时候,就说是要青灯古佛,殿下难道没想过,在宫里给公主建一个佛堂?”

“无用的,她不同意,也不愿意住在宫里,不说她了。刚才得到消息,郑赐说过两日泰安府的皇宫就修的差不多了。而且内城也开始招标,发出去七百多个工程项目了,朝廷可以着手准备迁都的事情了!”

“到时候,去了北方,不死,是没什么机会来应天了!”方世玉面色凝滞,泰安府修好了,朝廷搬往北方,平衡南北,协调天下。

迁都,真的只是为了天子守国门?朱棣迁都,真的就只是为了打仗?因为燕京是他的老巢?

皆不尽然

北京城的地理位置优越,大明朝廷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弃用运河,改为海运,至于为什么朱棣又废海运,改用运这就不得而知了。

江南繁华,已经是整个帝国的经济赋税重地,是整个帝国最富庶的地带。

而北方,天寒地冻,被异族统治,多的四百余年,少的百余年,当地的文化,经济,民生,早已被摧残的不成样经济中心在南,政治中心还在南方。

那就甭说了。

迟早有一天,大明会全面放弃整个北方的土地,划江而治,成为偏安一隅的王朝。

迁都北京,确实有各种各样的说辞,可以不迁,但方世玉和朱元璋的认法是相同的,江南太繁华了。繁华到让人没有了斗志。

南方本就文风昌盛,南北榜更是在大明爆发成了焦点。达到史无前例的**,方世玉登基前,更是将南北榜分开录各选状元,榜眼,探花足额三十六人!

可若是朝廷一直在南方,靠着南方朝廷,去守护北方疆土,发展北方,这不是痴人说梦?

便是朱元璋都一心想要开发自己的家乡。

若不是因为凤阳这个地方,真的不适合做帝都,洪武朝的帝都,必定是在凤阳了!为了发展自己家乡,朱元璋可谓是绞尽脑汁。

奈何,当地的老乡也是真的不争气。。

朱元璋都一心顾着发展自己家乡,坐在皇帝角度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官员了。

朝廷北迁,已是必然的!

“那殿下准备何时迁都?”马淑轻声询问着。

“估计今年是不成了,这都七月二十了,北方开始冷起来了,而且明年年初还要设祭紫金山,拜周世宗的庆陵,更替年号。”

“估计迁都北上,要等到来年二月份了!”方世玉平心静气的说着。礼部给的章程,朱标登基是登基了,但改年号,还要去设祭紫金山,祭拜周世宗的陵墓,繁琐的很。

......

爪哇。

整个国家,只有整个应天府的一半大小尚且不及(应天府二百万平方公里,下辖六府二十余郡县)。

“终于算是到了这里了!去采买和补充淡水的人,怎么还没回来?”蓝玉率领大明水师,八百余战船,一千余运输船,算上藩王私兵,有九万之众。

船只每隔半月,就必须靠岸补给淡水资源,不然的话,船上这些人,可就要渴死了!

当蓝玉的船只,在爪哇靠岸登陆时,本想着补给一下淡水,商量一下贸易事宜,准备继续启航。

但船只刚刚靠岸,站在巨大的旗舰上,蓝玉在船边等的急促。

望着不足百里地的城池,蓝玉道:“有人在打仗!”

朱棣上前一步,脚步顿了顿,看着蓝玉道:“有吗?”

说着,抽出千里眼,开始观摩,当他和蓝玉看见城墙上的杀戮时,突然间,二人目光一凝。

蓝玉道:“哈哈,好家伙,正好老子手痒,没地方玩。”

“你不会要参与吧?”朱棣愣了愣,他们只是要远航,可不是来打仗的。

“这一路上,除了吕宋见到了正经人,就没见过正经人,听说常茂已经领军出征,对交址用兵。”

“要收回交址,建立布政司,老子没能去交址,现在还不能打仗了?”蓝玉闷哼一声,这次出征,他可是带着十多个义子领军。

若是问方世玉为什么一定要坑蓝玉,把蓝玉扔到海上。仔细想想,就这船队上的一众藩王,晋王朱刚,燕王朱棣,从应天出发时,二十二位藩王。

整个大明的勋贵中,能让方世玉放心,又能压得住这些藩王的,除了蓝玉,已经没有其他人了。

徐辉祖?

比蓝玉,他还差了些。

事实证明,方世玉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朱棣面对蓝玉,虽然心中不忿,却也无话可说,哪怕他是藩王,但这支舰队的最高指挥官,还是梁国公蓝玉。

眼下船上剩下的十一个藩王,除了朱棣,其中有四个是要送去印度地区,六个送到非洲地区。

他们联合一起,手中的兵马也不足五万众,蓝玉从大明水师调走的官兵就有十万八千人,十个卫的编制。

就这么一支部队,有着蓝玉的严密防范,藩王们被分散在前军,中军,后军,船尾不相连,前后不能顾。

左右不见他们的私兵。

想造反夺船?他们根本没机会!

爪哇从洪武元年,就向朝廷奉献金叶表文,马匹,特产无数,朝廷既是宗主,自然要保护藩篱!

蓝玉直接开口对朱棣教育道。

在蓝玉的心中,他才懒得管这朝廷和外邦之间的龌龊交易,蓝玉在乎的只有,现在他可以参战。

他可以驰骋。

“传令蓝田,调集三个卫兵马,登陆突袭!”

蓝玉一声令下,朱棣只能翻着白眼,说道:“老蓝,本王做先锋如何?”

“你要去?”蓝玉瞄了一眼。

这时,朱高煦开口道:“梁国公,我也可以去!”

“好样的,那就走吧!”蓝玉大笑一声,不过一个时辰的工夫,三卫兵马准备妥当,其中有四千八百人编制的,统配备洪武二十四式火铳,一个四千百八人编制的骑兵卫。

还有一个推着攻城器械及便携式虎蹲炮,同火铳弹丸,虎蹲炮炮弹的后勤部队。

看着天色渐渐暗下,蓝玉心中笑道:“奉天雷王殿下命,沿途但有危害贡国之事!悉令,先斩后奏!”

蓝玉话音落罢,在朱棣的身旁,一个小太监感慨道:“吾辈英豪,当如公也,国家欲富强,岂可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之海洋!”

“天雷王殿下远见,超五百年矣。”

郑和一脸羡慕的看着蓝玉,大明朝廷如此庞大的舰队,整个海上,还有什么势力能和这支船队抗衡?

莫说是小国了,便是数得上名的大国,整个地球,大明现有的海上力量,在世的所有国家都算上,马鞭抽断了,也是追不上的。

从朱元璋崛起,龙江就是朱元璋势力的最大造船厂,从朱元璋登基后,龙江造船厂的规模一再扩大,洪武二十年,大明又在山东登州,广州卫,澎湖列岛,先后兴建了七个造船厂。

年造船数量,常规炮舰,三百余,运输船二百余,各式船只,可达七百之多。

谁有这支船队,谁就可以横行整个世界的海洋,在世的国家船队体量加在一起,那也远远无法同此时的大明相提并论。

蓝玉似乎听到了郑和的话,目光深邃的看了一眼郑和道:“你过来!”临近出征时,蓝玉停下动作,召唤郑和上前。

微微一怔,郑和看了看朱棣,见朱棣点头,这才上前来到蓝玉的身旁道:“王府内侍郑和,拜见梁国公!”

“从今天开始,你不用做王府内侍了,以后就跟在我身边,替本公牵马!”蓝玉说罢,这才看了眼朱棣道:“老四以为如何?”

“国公想要,便跟着国公就是!”朱棣心中那个气,郑和幼年在云南被傅友德俘虏,阉割后送去做了太监,被分到了燕王府。

朱棣自然知道,郑和他是有着很高的军事天赋,见解独到,可纵然心中不舍,也只能徒呼奈何。

面对蓝玉,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听之任之。

“出征!”蓝玉吩咐一声,三卫兵马迅速向着爪哇的国都冲了去。

朱棣做先锋,冲在最前,蓝玉骑着马,领着辎重部队,慢条斯理的走着,看了眼身旁的郑和道:“你是什么时候进的王府?”

“幼年时,当年国公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同沐英为副将时,内侍就是那个时候,被抓去做了太监,送去王府的。”

郑和直言不讳,丝毫没有隐瞒一丝半点。

“你说,危险来之于海洋,可有凭证?”

蓝玉出声询问着。

只是这个时候,郑和摇了摇头道:“眼下看,天下之广阔,任何海上力量,都不能同天朝争锋。”

“但海洋的财富,难保数百年后,大明还能一直强盛下去,拥有无可匹敌的海上力量!所以内侍浅见,胡言妄语,国公莫要见怪!”

郑和进退有度的言语着。

蓝玉嗤嗤一笑,开口道:“你既是太监,我却是不能养你,但你有如此见识,等此行返归,我保举你进宫面圣,至于能不能让天雷王殿下委以重任,就看你的能力和造化了!不过依之前天雷王殿下对你的器重,让你跟着朱老四,着实是屈才了。”

......

新明史记

洪武二十八年,梁国公蓝玉乘大船出海,经南瞻部洲,过爪哇,沿途补给,通商贸易。因爪哇内乱,误将大明子民残害。

公蓝玉,遂引兵征缴。斩万余,破城三十,擒王于宫廷!

立碑为记!

对于大海上的事情,方世玉完全不知,此时的他,正在磐泰宫,望着庆慎郡主道:“怎么样?写的如何?”

“写的倒是挺好,就是,他这艺术渲染的是不是太差了把老祖宗写成这个样子。。”庆慎郡主面色凝重。

罗贯中这二十余日的努力,写下的文章,严格按照大明官方记载的大大小小战役,进行了总结,挑选出了七场战役,作为主战事。

其中贯穿着大明建国近三十年的各场大大小小的战役。而其中第一篇讲的,太祖皇帝崛起之役,虽然朱元璋还没死,但太祖这个名号,除了他也不可能给别人而他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名号。

全篇讲述了朱元璋领着千余人,夜袭横涧山,迫使元军帅廖大亨弃暗投明,虽然没有过于细致的描写,但按照罗贯中的意思,这只是一条主干线。

送到宫里,看看方世玉是什么想法。

而太祖皇帝崛起之役后,便是太祖皇帝立足之役,全篇讲述朱元璋攻克滁州,得到了第一块根据地,大力发展,静待时机,惩奸除恶的事迹。

第三场战役便是计取和州,蒙元将领倒戈急走,忽,两旁伏兵尽起,汤和,邓愈,郭英,胡大海,众太祖帐下将领围攻而来。

蒙元将领不敢回应,遂引兵至和州城边,然城墙早主,道那徐达七百余人,偷取和州,断了后路。

太祖亲领诸将追杀,四面包围,歼之第四场,太祖渡江,巢湖之战、

时年,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亡,太祖统领义军,驻扎于和州,朱文正进言,和州无险可守,不似吉地,若图发展,当渡江以取集庆路。

太祖允之,继决定渡江谋取集庆路,从而建立稳固的后方根据地,而攻取集庆路,必要经过采石,欲渡过长江,却因水师舟船不及也。

太祖吉人天相,正待他焦急不安之际,俞氏父子,廖永安,廖永忠兄弟,相继来投。

俞氏父子三入和州而投,太祖狂喜曰:“天助我也。”

遂领老部下同俞氏父子的巢湖水师领袖们进行会晤,自俞氏父子投后,太祖实力骤增。

夜之间,拥有千余艘大小战船,元军知晓此事,胆战心惊,派来水师交战,终落荒而逃。

太祖穷追不舍,一直追杀至长江内部,围追堵截,巢湖水师大获全胜、元军残部败回芜湖,太祖顺势,过采石,攻集庆!

第五场,讲的却不是战争,而是对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方略,方针,进行了严密阐述。

朱文正来见,太祖问计曰:“今我军以克集庆,此地虎踞龙盘,北有长江之险,东西环山,进可攻,退可守!”

朱文正答:“虽我军占有集庆,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南有陈友定,北有元军,此不成也!”

“若欲天下志,大帅当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元以示弱,安众兵于战地,刻苦练兵,以备他日,时节有变,进而西出灭陈,东出破张,可成大业矣!”

太祖闻言,谨记于心,严明军纪,大力屯垦,练兵,促进应天民生恢复,储备大量军粮。

此后,第六场,描述朱元璋的并不多,主要讲了徐达,常遇春,邓愈等人,接连攻取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极大的扩张了朱元璋的地盘同战略纵深。

为朱元璋在面对陈友谅的进攻时,获得了足够的腾挪机第七场讲,九江激战,罗贯中也不知是为了图谋省事,还是为何,近乎将他在三国通俗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八成照搬的写在了九江数次水师大战中。

其中最为凶险的是,太祖调兵不及,洪都固守无援,朱文正死战血守洪都,终等来太祖援军,继而反攻。

陈友谅船高,炮利,远胜太祖,铁索连舟,封锁长江,自上而下,成泰山压顶俯冲之势,太祖处于下游,船小,炮差。

大明朝的第一场以少胜多,更是决定大明王朝建立的着名战役打响。

面对汉军的铁索连舟,封锁长江之法,太祖无计可施,逆流,顺流,相差极大,连战连败。

忽一日,风向突变,刘基急忙献策,采取火攻,使其**。

太祖允之,鄱阳湖一战,火借风势,风借火势,一场大火,陈友谅兵败,死于乱军之中。

虽胜,太祖不骄不躁,亲领大军,兵临武昌,汉后主陈理开城投降!

从朱元璋幼年遭遇开始,讲到鄱阳湖水战,**已经非常明显。

西出灭陈后,前后收复汉地,太祖实力暴增,继而先后扩张,攻取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杭州,湖州驻地。

遂将东吴张士诚部逐出江北地区。

自此,东吴张士诚所部,东临大海,南靠陈友定,西方,北方尽被太祖所包!

平江一战,张士诚战死!

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于应天登基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

在这里,罗贯中差了一句自述道:“昔日一个放牛娃,已成开天辟地,另定乾坤之雄主。

第十一篇中。

罗贯中写道:“洪武二年,先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陈友定所部后,统一南方的太祖皇帝,实感元廷命运以终,欲北征伐元!”

命太子师宋濂写文,传檄天下,对于宋濂的北伐檄文,罗贯中进行了着重描写。

罗贯进行了看重描写。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天朝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天朝,未闻以夷狄居天朝而治天下者也。

自宋祚倾移,元狄入主天朝,四海之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元狄不通华夏礼教,子杀父,父杀兄,弟弑兄,然九十年间,换君无有此快者!弟收兄妻,子炁父妾(儿子强睡老子小妾!)。

上下相习,天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

又加以宰相专权,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天朝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

虽因人事所至,实天厌其德而弃之时也!

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局(的赵赵)金陵(应天)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年有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粤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吾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夫!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

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陷溺尤深,故晓瑜告知:兵至,民人勿忧,吾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也!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天朝之民,天必命天朝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德而治乎!

吾恐中土久浴腥膻,生民扰扰,孤率群雄奋力廊清。

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

雪天朝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固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知告谕,想宜知悉!

全篇大量采用宋濂所写的北伐檄文!

再往后,便没有了下文。

方世玉道:“写的倒是可以,比较纪实,老朱头本就对那些礼官美化的词,不甚满意,天下百姓终将学文实武!”

“崛起于草莽,开创大明的太祖,更容易让老百姓喜欢读!让罗贯中仔细润色一下,从太祖崛起到现在,鄱阳湖之战,北伐之战,捕鱼儿海之战。”

“着重描写,另外,其他战役也可以多描述一些,谱写下老朱头带领百姓,奋不顾身杀出的朗朗乾坤。”

“尽早把前边部分写出来,我也要准备着手搞一下惠民书局了!”方世玉面色平静,大明朝的印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虽然书籍相对还是很贵的,但朝廷也不是拿不起这笔教育投入,永远都不能忽视。

朝廷控制渔轮方向,化解国内矛盾的半封闭政策,却不能以可使知之不知,不可使之知知。

启蒙运动,还是要风风火火的推行下去。

扫盲,普及文化,这虽然对古社会的王朝有一定的挑战,甚至会危急王朝的统治,但方世玉却是深刻了解。

现在不做,以后去做,就要远远的被其他人甩在身后。英吉利才多大的个地方,他们才多少人口?他们的启蒙运动,才需要多少年?而大明,庞大的体量,南北东西,幅员辽阔。

想要彻底扫盲,没有个三五十年是很难有成效的。

甚至三五十年都未必能完成全面扫盲。

“那就这么办?”庆慎郡主询问道。

“嗯,另外,让罗贯中在老爷子幼年的经历上,多加些,比如说,老爷子是如何被暴元的苛捐杂税欺负的。”

“父母兄弟,姐妹都是如何死的!”

“先把老爷子前半生写出来吧!”

方世玉倒是认为,朱元璋的经历,绝对可以称得上传奇,将朱元璋的故事用话本的形势讲出去,能得到的反响,绝对非同一般。

......

文华殿。

杨寓道:“今年的教育投入,五万万贯宝钞?这么多吗?”看着手里的户部公文,洪武二十八年的教育投入,足足达到了五万万贯宝钞。

这么大的体量,已经超过了朝廷总收入的百分之五。

若是将大明的税收以宝钞结算统计,洪武二十七年的税收总额为,四十八万万又七千三百万贯宝钞。

“殿下一直在强调教育,大力在民间修建私塾,社学,府学,怕是五万万也只能是刚刚够太始元年的支出。甚至如果出点问题,还不一定能够。”

杨溥道。

杨荣疑惑道:“殿下对推广教育异常看重,这是一件好杨荣疑惑道:“殿下对推厂教育异常看重,这是一件好事,天下都是读书人,大明的文风逐渐昌盛起来,合该如此!”

“哎,殿下虽然推广教育,但国学的推广却异常缓慢,今年的投入,三成占用在医药领域,营建体制的医学院,三成给了火器工匠领域,营建专业学院,培养更多的鲁班。”

“还有三成,放在什么女子私塾,这不是,哎!”杨荣唉声叹气的说着。

五万万贯宝钞,只有五千万的宝钞,是用在国学推广上。

方世玉一手将医学院,职业学院营建起来,还在办女子院校,招募民间女子入学,主要学习医理,或是琴棋书画等。

教育投入为何会有如此高昂的价格。

自然是对于学子的补贴,方世玉为了让大明百姓送孩子上学,对于田赋再一次进行了削减,从原本的十五税一,变成了二十税一。

这将导致,大明帝国的洪武二十八年,粮税锐减。

不过在这之后,方世玉又布告,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所有百姓自己开垦的荒地,纳入皇庄的同时,开垦者拥有五十年的耕种权。

开垦荒地不登记造册的,全部按照非法开垦,籍没查抄处理。

杨荣道:“还是要说通殿下,这样下去国学没落,三教九流,尽数兴起,国将不国矣!”

“说服殿下?拿什么说服殿下?”候泰叹息一声,无力反驳道。

三杨,景清,文华殿内,一众官员,哀声叹息着。

他们都能从候泰的口中听出那股无奈的味道,方世玉靠着什么,控制着整个朝廷和各地州府郡县?

靠着京师数十万大军!

用着锦衣卫,御史,巡查地方,督查官吏。

“不过,你们要是有谁能见到老皇帝,太上皇出面,还是能说服殿下的。”候泰继续补充道。

这个大明帝国,毅然决然的成了方世玉的一言堂,那些不是很尊重方世玉政策,维护方世玉统治的。

在官仓失窃一案中,已经被杀的干干净净。

正当众人疑惑时,方世玉迈步而入,看着杨寓道:“杨寓,院子坐会!”

目光愕然的看着方世玉,杨寓赶忙起身,迎了上去,追着方世玉的脚步,来到文华殿的院子中,看着方世玉道:“殿下,您???”

按照往常的惯例,方世玉有什么事情,都是直接让卫宏才过来传话,或者是让卫宏才过来传召,不是在养心殿,就是在乾清宫商论。

而今天,方世玉竟然罕见的自己来到了文华殿。

“坐吧,我有点事情要和你说。”方世玉示意杨寓落坐。

心知事情不好,杨寓硬着头皮坐在方世玉的对面,迟疑道:“殿下,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

“没什么大事,刚才抓到了个巨贪,我想问问,杨阁老的意见。”方世玉面色坦然,他今天刚刚得到消息,方世玉心里是非常想把这个人抓起来,剁碎了喂狗。

不过这个时候,他来到文华殿,会见杨寓,为的就只是搞明白一件事情。

“巨贪?殿下说笑了,巨贪能有多贪,再则说了,抓到贪腐,砍头抄家,哪里轮的到微臣说话。”

杨寓连忙开口道。

倒是说他心里很清楚,这巨贪肯定不会抓到他身上。

杨寓家境不算好,但这些年也熬过来了,而且在他成为秘书处辅臣的时候,方世玉已经对全国官吏的俸禄进行了增莫说养活一家老小了,就是在养两个外室,也差不多够用了。

杨寓为官,说不得清廉,但却也没有贪过什么。

“是啊,巨贪还能有多贪,他贪了七千万贯宝钞、折合现银,七万两!折合水稻七百万斗。”

“算不算是巨贪?”

方世玉直言道。

杨寓闻言,只感觉心中一震,瞳孔收缩,望着方世玉道:“殿下,您打算如何处置???”

话音未落,杨寓绕口道:“殿下,这种巨贪,杀了抄家就是,何必还要同微臣说。”

一时间搞不明白方世玉到底什么心思。

按照老朱家的性子来看,杨寓相信,方世玉作为用屁股投票老朱家的异姓王,肯定是不会容忍这么个巨贪的,没抓到就算了,既然抓到了,那怎么可能给他机会!

砍头?那都是便宜他了。

“七千万贯宝钞,多少人一辈子都见不到那么多钱。砍头太便宜了,我准备重刑实草!不过这件事情,不是他一个人运作的,我又不能离宫太久,需要你亲自去一趟!”

“查清楚来龙去脉!都有哪些官吏参与进去了,连根拔起!”方世玉笃定道,锦衣卫可以探查许多事情,但锦衣卫不是万能的。

巨额财富变化,锦衣卫能发现,要是一个人就贪了百八十万贯宝钞,锦衣卫还真不好查。

“殿下,微臣斗胆,问一句,是什么地方,能贪污七千万贯宝钞?”杨寓一时摸不清头脑,大明一年的税赋才四十八万万多的宝钞,这是全国十余个布政司的总额,想贪污七千万贯宝钞?

那要多大的能量,难不成这一个人,贪污了十数个州府郡县?

“泰安府,严震直!”

方世玉拿着一块令牌,放在了桌子上,开口道:“一查到底,无论官商,连根拔起!”

望着方世玉离去的背影,杨寓叹息一声,将令牌收好,心中哀悼:“怎么如此糊涂啊!!!”

太始元年,五月初七!

方世玉领着应天府四十万京营,拖家带口,近百万众,路北上,过长江,经扬州,合肥,归德,开封,济南,渡黄河,过保定,进入泰安府境内。

文武官员,士农工商,无数学子,陪着方世玉,陪着他们心中的帝王,从应天府,一路赶到北方边境,苦寒之地!皇宫已经修缮的七七八八,三座大殿,规模空前,已经可以使用,东宫,南宫,西宫,尚在修建。

后宫的坤宁宫,乾清宫,已经修建完成,其余宫殿,亦有修缮完好,有尚在动工的。

想要修完这个庞大的泰安府,按照眼下的速度和气候来看,没有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是无法完成的。

在泰安府修建之初,京师外的良乡,卢沟桥一代,便被朝廷征用,延绵百里,四十余座军营,分散在泰安府城外的四面八方,团团包围。

对外,皇帝可以在三天内纠集数十万大军出征,对内,皇帝可以在两个时辰内,召集数十万大军入城。

各个军营,互为犄角,泰安府背靠居庸关,内外城墙的轮廓呈现,毅然已是天下最大的城池。

方世玉这一次动作,应天府被降格为南京城,下辖七县,其余州府,悉数肢解,扬徐苏杭温,尽数从应天府给拆解。

不然的话,应天府的辖区,那可真的是太大太大了,向北一直延伸到山东地区,南方富庶之地,尽在应天。

这对于大明朝廷征税,可不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可惜的是,自始至终,方世玉都没有见到朱元璋,老爷子也没有来北方,依然蜗居在南宫。

天雷王殿下入城,整个泰安府在锦衣卫的严密布控下,实施戒严

方世玉骑在马上,缓慢的向着皇城走去,走边两旁的百姓,工匠,纷纷跪拜,呼声不止!

待到方世玉进入泰安府的皇宫,一切整理妥当后,在乾清宫接见杨寓道:“人都杀了吗?”

“一个没留,全部处决,严震直连三十余商,十八官!抄没家财,一万万四千万宝钞!”

杨寓躬身作揖道。

“这次我肢解应天府,将应天更名南京,定泰安为北京,南京仅留南镇抚司,府衙,及五城兵马司。”

“我倒是听下边的声音很大,希望能恢复应天府的原有规模和滞留朝廷六部!”方世玉瞥了一眼杨寓,开口询问道。

“这个,微臣不知,但帝都既迁,那应天就不应有那么庞大的辖区,将应天肢解,也是应当应分。”

“至于滞留南京朝廷六部,微臣倒是认为,此举实乃诛心之言,若是南京留有退路,岂不是成了南迁偏安的借口?”杨寓说的很直白,很明确。

既然朝廷迁到了北京,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北方了哪怕为之付出再多,也要撑住。

滞留南京六部,除了给朝廷增加负担之外,没有半点益处。

若是说朝廷在北方,不好统筹南边山河,那朝廷在应天的时候,又是如何统筹西北,东北地区的?

南京六部的存在,除了给人以心理安慰,迁都的借口外,没有半点其他益处。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你有这番见解,我很欣慰,既然事情已经办好了,东西留下,回文华殿继续办公吧!”

杨寓也不迟疑,他进来被方世玉召见的时候,就做好准备,从怀中取出一块金牌,恭恭敬敬的放在了桌子上,算是还给方世玉,复命了。

朝廷北迁,干戈甚重,无数百姓涌入泰安,虽然给泰安的治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勤劳朴实的大明百姓,还是给泰安的修建,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数十万妇孺,冲入各行各业,泰安府的修建工作,皇城的修建,明显加快了脚步。

朝廷的动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太初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下发执行,方世玉以秘书处为蓝本,组建内阁,内阁第一臣被称为首辅

是整个内阁的最高首长,首辅下设次辅两位,次辅下设文华殿大学士八人。

八名大学士,拥有票拟权,次辅拥有批红权,首辅拥有否决权,最高可否决六部政策方针。

但首辅只是正二品衔,在品级上,弱于六部尚书从品,所以首辅要一票否决六部的政策,需要开朝会,皇帝主持,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里。

但首辅有权在卯时到未时末,强求皇帝召开朝会,商论是否执行,还是否决六部的政策方针。

这也是方世玉用来对皇帝怠政的一种限制。

当然,皇帝要是就不来,首辅也没办法。

首辅只管政事,最多十年,两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统一由六部尚书,左右侍郎,内阁首辅,次辅,朝会商定。最终五年计划,上呈乾清宫,由皇帝决定,这个五年计划,是否值得执行,是否能执行。

求鲜花

御史台左都御史,右都御史,风闻奏事之权被夺,改为上奏,全境所有御史,皆可直接上奏入宫,上呈乾清宫。

由皇帝遣锦衣卫,对风闻之事进行调查取证,若是事情属实,对御史进行记功表扬,作为他的政绩功劳,若是风闻之事是假,则进行一定处罚。

若是多次将皇帝和锦衣卫当猴耍,三次无真实,降级调任,若还有在犯,革职查办!

这虽然确实会引来许多乌龙事件,但方世玉反倒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御史台在朝会上的胡言乱语,信口开河。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凭空污蔑。

内阁以低品官职,总领六部,统筹全国政务发展,而五军都督府也被方世玉进行修改,不再以前军,中军,后军为统称。

五军更改为七军都督府,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对内武装部队,大明皇家海军,公共安全刑捕房!国安稽查锦衣卫!

其中,中央军负责拱卫京师,常驻一百个卫的编制,满编足额四十六万兵丁,而其中有六万被常茂带去了交址,征伐黎朝。

随方世玉北上的只有四十万中央军。

地方军顾名思义,常驻县城部队,大一点的县城,一个卫满编四千六百人,小一点的县城,两个所,一千七百余人。

边防军指的就是大明北疆的仅存卫所军,一十三镇,共二十四个卫,非满编,总额八万余人。

对内武装部队则是徐增寿正在统领剿匪的部队,从徐增寿出发开始,这支部队从中央军挑选出的三千精锐骨干,已经发展成了七万余人的超级规模。

按照徐增寿的推测,随着剿匪持续下去,收编的越来越多,杀的越来越少,最终的对内武装部队,能达到十五万人的规模。

只不过对于这一块,方世玉和徐辉祖都没有什么感觉,而且剿匪也没有完成,方世玉和七军都督府一致意见是,等而且剿匪也没有完成,方世玉和七军都督府一致意见是,等到剿匪事业成功,一切尘埃落定,在研究如何分配对内武装部队。

大明皇家海军,顾名思义,大明王朝的水师海军,不做多讲。

公共安全刑捕房,就是赵琛一直想要升迁的地方,全国的捕快统一由朝廷授权,隶属兵部,以往听从地方县令的调遣,抓捕。

现在抽离,统一由公共安全刑捕房的指挥使为准,摇身一变,成了皇帝亲军。

国安稽查锦衣卫亦是不做赘述!

而这些都敲定后,方世玉才发现,自己该裁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