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 > 第251章 新乡村体系

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 第251章 新乡村体系

作者:火星与水星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2-23 16:44:20 来源:转码展示1

赵风子惊讶地看了一眼朱翊钧,他完全没想到,朱翊钧能在仓促之间想出这样的名号,你该不会是瞒着我偷偷琢磨了好久吧?

“奉天倡义”这个口号虽然中二了点,但非常契合义军目前打出的旗号,至于那个“天”到底是天子还是上天,到时就很有一番解释的余地了。

李自成......李这个姓就很好啊,等义军的势力壮大到一定地步,自己帮朱翊钧伪造“李唐王朝之后”的身份也能方便很多,取这个姓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而且李自成这个名字......不知为何,读起来就是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豪迈与霸气,一听便不是什么朝廷鹰犬能取的名字。

他们之前只聊过“不能承认自己是祝广昌”,但对朱翊钧接下来要用什么名号还没商量过,

没想到朱翊钧自己偷偷把一切都考虑好了,不亏是自己挑中的主公,居然思虑周全、深谋远虑到了这个地步!

乡老们眉头紧皱,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这位“李将军”到底是个什么来历。

看朱翊钧身边军队的规模和精锐程度,养这样一支军队所要耗费的资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就算这些士兵绝大部分都是朝廷调拨而来,以朱翊钧对军队的掌控程度,他起码需要两百人以上的精锐亲兵。

在南直隶地区,能供养起这种规模家丁的名门屈指可数,乡老们原本是觉得只要自己知道了朱翊钧的名字,就能大概把他的来历推断出个七七八八。

但是李自成......南直隶有什么姓李的、嫡子与朱翊钧年纪相仿、显赫富贵的名门勋贵吗?该不会是辽东来的大兵吧?

“小老儿见过李将军,不知将军把我们叫过来,是要征调青壮随军、还是募集粮饷?”

乡老们立刻戒备起来,很多人甚至已经做好了破财免灾的心理准备,只要这些军爷不到村子里劫掠就一切好说。

谁都知道九边明军是天下精锐,这些人日常跟蒙古人和女真人打生打死,到中原来剿个叛军就跟玩一样。

但辽东军的军纪也是出了名的差,因为辽东将门也贪,士兵们想出头、想发财,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搞钱来贿赂军官,而那点军饷显然是不够用的。

除非你是马芳那种一箭射杀老虎、以一当百更是家常便饭的究极狠人,否则大部分士兵就只能发展点有前途的副业——比如抢劫老百姓。

而且由于辽东和南直隶的方言有很大差别,两个地方的人要是不会点官话、那几乎就完全理解不了对方在说什么。

大家都不是一个地区的人、我还听不懂你在说什么,那抢起来就更是肆无忌惮。

朝廷也知道自己到底欠了边军多少军饷,再加上还要依靠边军剿匪,只要他们闹得不过分、朝廷很多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更助长了边军劫掠百姓的嚣张气焰。

但朱翊钧向来都是靠抢士绅老爷和富商们发家的,他看不上、也不屑用暴力去抢贫民那点家底,他这次来,是要为南直隶带来一场真正的变革!

“本将军这次来只有一件事,圣旨在此、尔等还不速速跪下接旨?”

朱翊钧说着说着、突然从怀里掏出一卷明晃晃圣旨在乡老们面前抖了抖。

三十名衣冠整肃、威武雄壮的亲兵快速从朱翊钧身后冲出,他们手持斧钺剑戟等礼器分列两旁,连接旨时的香炉都被恭恭敬敬地放在桌案上抬了出来。

见亲兵们摆出这副架势,乡老们立刻丢掉手里的拐杖、颤颤巍巍地跪了下去,朱翊钧这才慢条斯理地朗声诵读圣旨的内容。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南直隶倭寇横行、盗匪四起,生灵有倒悬之急......”

这封圣旨是朱翊钧直接在宫里写出来、再交由东厂的人乘船一路送到南直隶,除了没有司礼监的备份和六部堂官的印玺,从格式到用词上跟真正的圣旨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在这封圣旨里,朱翊钧先是以皇帝的名义封“李自成”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命他于南直隶起兵对抗奸佞小人与叛臣贼子,最终达到北伐燕京、将皇帝从权臣和奸宦手中拯救出来的终极目标。

这就是朱翊钧为义军起义找的名义:奉天倡义、还政天子。

对南直隶的百姓来说,生活很糟、但仍然看得见希望,只要兵乱和征倭饷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人们还没有做好拼死一战的心理准备。

朱家皇朝二百年来的积威与恩泽仍在,百姓们对皇室并没有彻底失望,清君侧的旗号既能减轻百姓心中的畏惧、也方便了义军接下来收编俘虏的明军。

解决了义军起兵的名分,朱翊钧在圣旨接下来的部分里话锋一转,将自己在心底构建了整整六年的乡村政治蓝图和盘托出。

对于那些原主全家惨死、无人继承的田地,朝廷会将其全部没收进行重新分配。

没收上来的田地四分之一交由义军接管,这些农田会被用来安置伤残的义军士兵、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局势稳定之后还能作为招募府兵的资本。

至于其余四分之三的土地,皇帝陛下会将它们全部交给自治会进行统一管理。

所谓自治会,即按着地域、宗族、姓氏等因素,以两百到三百户为单位将百姓们捏成一个集体。

两百户份额的土地会直接分配给这个集体,两百户百姓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劳作,将耕作这个复杂的劳动拆分成一个个小的劳动工序。

至于播种、除草、除虫、灌溉等劳动工序的分配,除了已经被朝廷承认的乡老,两百户百姓会自行民选出三到四名乡正。

这四名乡正和乡老将组成管理两百户百姓和田地的自治会,两百户百姓和田地全部归自治会管理。

自治会之下的百姓没有私田、也就没有每户自己的收获。

百姓们按照自治会的分配承担不同的劳动任务,家里有壮劳力便直接下地耕作,只有女人和孩子便负责采摘、洒扫、纺织等轻体力劳动,

不同任务每年由各家轮换承担,不同任务获得的工分也也一定差距,重体力劳动和有技术含量的劳动更有价值。

到了收获的季节,除了规定上缴朝廷的部分,其余部分留下一部分囤起来以备天灾,剩下的粮食则按照每户的工分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尤为重要的是,伟大的皇帝陛下只是把耕作、使用这些田地的权力赐予给自治会,任何人都没有转让或售卖这些田地的权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