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明京都记事 > 第2章 初入京城

大明京都记事 第2章 初入京城

作者:牛牛妈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8 20:21:57 来源:文学城

五月,京城

正午时分,南城城门下,依旧有排着长队等待入城或者出城的百姓,道路两旁酒楼茶楼客栈接踵而立,各色小贩叫卖声络绎不接。

这时,一列车队终于过了关口,向城内驶来。这车队没甚稀奇,倒是缀在车队后的人一出现便引得百姓的惊呼,这人20岁上下,穿着时下士子门惯常穿的青衫,骑在马上,怀里抱个三四岁的小娃娃。

“乖乖,这是谁家的儿郎,怎这般好看?”

“哎呀,那不是赵探花吗?”

“嘿,我敢打赌,赵探花绝对是我见过最俊的探花郎”

“赵探花,这是你儿子吗,长得真好看”

京城百姓见多识广,并不拘泥,见到赵钟这新晋探花郎,议论纷纷,胆子大些的甚至大声打招呼。赵钟坐在马上,一边抱拳回礼,一边顾着怀里像个泥鳅一般乱拱得儿子星星。星星也不露怯,抱着肉肉的小胖手也学着他爹的样子给人回礼,若得众人哈哈大笑,他也不认生,人家笑,他也笑,嘴里还不停叨叨“爹,这就是京城啊,人好多”“爹,咱家到了不?”

对面的茶楼上,元正帝穆泰邻窗而坐,主仆二人正巧也瞧见了这一幕。常公公不禁叹道:“哎,要说赵探花这相貌真是天地间少有的,也只有我朝这样盛景之下才得出的”,话头刚落,就见赵钟身后的第二辆马车上探出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娘,鸦翅黑发,肤若凝脂,一双湿漉漉的桃花眼,鼻梁挺翘,嫣红的嘴唇边两个小巧的梨涡若隐若现。

常公公又叹道:“乖乖,这天下好看的人莫不是都进了赵家?”

元正帝亦不免微微凝了下双眸。只见那女娘似在寻找什么,接着露出惊喜的表情,一手指着茶楼下的一处摊贩一边回头对着车里说了什么,紧跟着跳出了马车,直奔那摊位而去。身后的马车里又伸出一个脑袋,“小妹,快回来”,女娘头也不回,随口说了句“买了就回”。

“老板,你这梅菜炕饼怎么卖?”

这摊位是南城小有名气的张二娘梅菜炕饼,别看大热天,只要出摊,香味能传出老远,买饼的人络绎不绝.

赵灵跟着家人风餐露宿赶了快一个月的路,此时看到家乡味忍不住口舌生津。

老板娘张二娘是个顶麻利的的黑脸妇人,对着面前的女娘微微红了脸,喃喃道:“七,七个铜板一张饼”

“给我来20张”

“这,姑娘,吃的完吗?”

赵灵回头指着不远处的几辆马车,说道“我们人多”。

那张二娘听到此,便麻溜地装饼,饼子多,还特地在包饼子的油纸外面系上麻绳。这一通忙活便耽搁了些时间,赵家的马车后头还排着一长溜等着前进的人呢。

便有人不耐烦地催促“我说,前面的还走不走啊”

“可不是,大中午的,我还赶着送货呢”

“别光顾着自己啊”

赵灵拎着饼三步并做两步回到马车边,将饼子从窗口递进去.转身对着身后的人群笑眯眯地道:“各位叔叔婶婶,大哥大姐,刚才对不住,耽搁了大家时间,这厢给大伙儿赔个不是”,说着双手握拳一揖到底。

后面的人便有些不好意思了,刚才不过是随口抱怨两句,那里想到这女娘行这么大礼,纷纷道:“哎,这可怎么说,刚随口那么一说”

“是啊,没事了,没事了,快走吧”

赵灵爬上马车,队伍又开始前进。不一时,她的小脑袋又探到窗边,嘴里鼓嘟嘟的,两只眼睛眯着,像只餍足的小猫咪,一边啃饼子一边饶有兴致的看窗外景物。一双清亮的眼睛,不然尘埃,仿佛一眼能望到底的湖水,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至真至纯,沁人心脾。

赵钟今科春闱一举得中,朝廷给了新科进士们3个月的假期回家祭祖。赵家世居徽地安庆府怀宁县赵家村,回去的时候坐大船顺海南下,到长江口再换船沿江而上行,20余天就到家。待祭拜过祖宗双亲,便带着媳妇木月,儿子赵磊(小名星星),妹妹赵灵,堂弟赵林,并两个族人,出发上京。因其妻木月畏水,故此找了县里进京的商队,与商队老板商议跟在人家后面,这样人多安全。商队老板是个生意老道的,问了赵家出行的人数,还顺便租给他们两辆马车,算上赵家自家的一辆马车,刚好够用。

赵钟回乡前就在南城甜枝子巷租了一个院子,这甜枝子巷住的多是朝廷的下层官吏,他租的院子是礼部一位官外郎的,之前调往外地,房子空出来便挂到了牙行,并留下一对钱姓老夫妇因年老不便远行留在旧宅。赵钟租下院子后,一并留下这老两口,并提前付了3个月的月钱,又留下些许钱财叫他们提前收拾院子。

商队在巷口与赵家分道扬镳,两个车夫将赵家人送到家门口,帮着卸下东西,便赶着马车走了。钱老头两口子见赵家人到了,忙欢喜地将众人迎进去。

连续多日赶路,都疲惫地很,大家把东西随意归置了下,赵钟吩咐钱老头的媳妇江氏准备汤水,一家人就着赵灵买的梅菜炕饼简单吃了饭,就各自歇息去了。这一睡,到日头西斜方才陆续醒来。

洗漱过后,一家人坐在一处兴致勃勃的谈起以后的打算。

赵钟是探花,授庶吉士,六月开始要到翰林院读书一年,考试之后再授官。京城大居不易,先时租房的银钱还是朝廷赏的银子付的。赶路的时候,赵灵建议他联合在京的新科进士,出一些系列科举题集补贴家用.赵钟想了一路,觉着此时大有可为。想着趁还有假期,尽快着手此事。

赵灵建议道:“哥,还可以把你们写的一些文章附在里面”

“这个还是算了吧”,赵钟有自知之明,自己虽位列探花,文章学识在一众进士里自然是不差的,然则,天下之大,每三年一次春闱,有学识之人多如牛毛,就说六部和翰林院里的官场前辈们,哪一个不高他一大截,遂说道,“就是附文章也该附上翰林前辈们的才是。”

赵灵眼睛一亮,“哥,这个主意不错,左右你们一帮新科进士要出题集,肯定要知会翰林上司,索性你就去找找他们,就说请他们怜惜那些尚在科举之路上踽踽前行的学子们,提供一些文章出来,顺便帮你们的题集把把关,做个序什么的,还能抬高你们题集的门槛和知名度。一举多得。”

赵钟有些意动:“这能成吗?”

“怎么不成,我觉着小妹这主意好极了”,妻子木月抚掌道。

“是啊,堂哥,哎,我说小妹,你这脑瓜子真是越来越灵了”,赵林赞叹。

赵灵笑嘻嘻地:“那当然,要不我叫赵灵”。众人都叫她这翻自卖自夸给逗乐了,时人以谦虚谨慎为美德,像她这样有啥说啥的实诚性子真是少见。

赵钟深吸一口气,拿定主意。

剩下的人,除了十四岁的赵小瞳是赵钟带回京准备做书童和长随差使的,其余人的人开始讨论在京城开赵氏布坊的事。

说起来赵家祖上也是官宦之家,可惜后来连年战乱没落了。先祖们约百年前逃难来到怀宁县定居,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如今的赵家村。后人虽未忘先祖志向,然则生活多艰,日子刚能温饱,哪里有余钱读书科举呢。直到赵钟的曾祖父赵文,二十余岁时不甘贫困,跟着一个商队外出闯荡十余年,年近四十衣锦返乡,置下百亩良田。待日子好过了,他便送18岁的独子去读书.自己则就一边照顾田产,一边借书抄书。

赵钟祖父虽也好学,然天资有限,且年18才开蒙,进度有限,35岁才考上童生.之后,自觉在科举上已无半分可能,便与父亲商议过后放弃读书,转而从老父手里接过家业,得闲也四处借书抄书。两个儿子也就是赵钟的大伯父赵杰和父亲赵轩幼年情形就好了许多,自六七岁上就被送去县里的蒙学馆启蒙。奈何长子天分还不如其父且相较读书更喜欢侍弄田地,读了几年,千字文背会了就不肯再去费银钱了。倒是幼子赵轩敏而好学,是个读书的好材料,年17岁得中童生。

读书颇费银钱,赵父是个明白人,虽说父母在不分家,然也有树大分枝之说,未免兄弟二人日后因家财失了和气,所以在两个儿子分别娶妻之后,就做主分了家。家产分为三分,老爷子留了家里两代的抄书和少许田地,剩下的两子平分,并约定,百年以后,田地归长子,书归次子。分家之后没两年,就病逝了.

得益于赵老爷子持家清正,赵杰和赵轩两兄弟自幼感情就十分要好,兄友弟恭。待成年后,赵老爷子寻遍了十里八村给长子取了佳妇钱氏,钱氏为人爽朗大气,是个做长媳的好材料;幼子赵轩得了夫子李举人的青睐,后将独生女下嫁。李氏幼读诗书,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两个妯娌虽性子不同,却都是知礼守礼之人,相处十分融洽。受父辈影响,小一辈孩子从小玩在一起。赵杰婚后有三个子女,分别是老大赵端,次女赵娇,幼子赵林;赵轩育有2个子女,长子赵钟,幼女赵灵;另在建德末年,夫妻两带儿子赵钟游历归来途中,捡到了一个四岁女童,就是木月,夫妻俩将其当做女儿养大,不过后来随着孩子们年岁渐长,赵钟和木月生了情愫,结为夫妻。

赵轩25岁得中秀才,之后多次秋闱未能得中,倒是其子赵钟,16岁考上秀才,19岁中举。一时轰动怀宁县.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赵钟中举没多久,一日赵父出门赴宴途中不慎跌入河中,秋季多雨,河水湍急,赵父被冲出老远,待被寻回来时胸口被水里的利石戳了一道大口子,已经时日无多。

赵父自来不是死读书的性子,年轻时便喜欢游历四方,增长见识,成婚后也经常带着妻小外出,赵家的几个孩子相较同龄见识广博,赵钟小小年纪能得中功名,亦于此有关。然而,也正是因此,再加上一家子人皆读书习字,银钱花费颇大,家中的田产至赵钟中举时,已经卖出去一半。

为救赵父,赵钟从亲戚各处借了不少银钱,终是回天乏术。赵父去世不久,赵母李氏就一病不起,没几日也去世了。两场丧事下来,家中除了藏书其余能卖得都卖了。一月内痛失双亲,赵家几个孩子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偏此时流言四起,说什么赵父赵母乃是因为受不住儿子中举的福气,被克死的。赵钟听到这等诛心之言,一口鲜血喷涌出来,昏死过去,紧跟着大病一场,病好后万念俱灰。幸好此时妻子木月有了身孕,才给这个家带来了些许欢乐。

县里的教谕黄夫子是赵父生前知己好友,也是赵钟在县学的授业之师,他不忍学生兼好友之子就此蹉跎,遂托关系拿到了京郊长丰县长丰书院的入学荐书,盼着他换个环境继续上进。之后木月悄悄当了自己的贴身玉佩,给丈夫当盘缠。赵钟挥泪北上,自此发愤图强,三年过去,今科春闱一举斩获探花。

木月跟赵灵在家乡也没闲着,先时,木月有孕在身不能操劳,家计无着,赵灵自告奋勇跑去大户人家里当了几年厨娘。去岁,姑嫂两个合力改造了织机,织出的布匹纹路稀奇,布料厚实耐磨,不易皱褶,乃是秋冬御寒的良品,一经推出,十分受欢迎。两人取名就叫赵氏布,又拉了赵林入伙,建了赵氏布坊。赵氏布的关窍就在织机上,外人信不过,织机的改造就专门交给了同族的木匠,还签了保密协议。去岁一年,赵家就改造了同族的20多台织机,赵家的院子里从早到晚都是吱吱的机杼声。赵氏布随着往来的船只销往江南江北。也正因此,家里的日子才缓过来。

这回上京,不止赵钟一家,连着赵林和木匠的二儿子赵二柱也跟着来京。几人有心在京城也开一家织布坊,老家的织布坊经过商议就交由大伯赵杰夫妻帮着管理。所得银钱分为三份,一份为两家所得,一份用于帮衬族里孤寡老弱,另一份支应赵氏族学的一应花销。赵钟回乡后不久就与族长也就是大伯赵杰商议,建立族学。学中的一应事宜交给大堂兄赵端来管理,赵端比赵钟大6岁,自前岁考上秀才后,就在县里一家私塾当先生,听说要建族学,当即辞了私塾回家。

“明日,我和二柱就去找找看有哪些合适的地方”赵林说道。

赵钟想了想建议道:“就先在南城找吧”。京城素有内外城之分,内城里除了皇城以外,按照方位又分别被叫做东、西、北城,城南主要为各官署衙门驻地。本朝太宗自迁都京城后,在元朝旧址上扩建皇宫以及京城城墙。天下之人皆往京城汇集而来,到穆宗皇帝朝时,因内城人数太多,又着令修建外城,百姓又叫南城。于是便有了如今的京城格局。南城地价相较内城尚算便宜。

京城,是每个人奋斗的地方。

小说显示第二章,其实这就是真正的第一章。因为是第一次在晋江上写小说,不太知道它的一些设置,以为可以修改,开篇第一章,我用来写大纲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初入京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