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稍显冷清的旧朝王家遗址悄无声息地召开了。
对于宋和锦担任摄政王一事,与会全体全无异议一致举手通过,新朝本来就是沈千奴打下来的,太子也好,摄政王也罢,只要沈千奴没有意见,其余人根本没有质疑的资格和权力。
摄政王代表的就是沈千奴,沈千奴就是摄政王,这两者根本没有区别。
尽管他们也不明白有了太子这个傀儡后,将军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弄出一个摄政王来,万一日后这个摄政王生了异心,贪婪地想要攫取沈千奴手中的权力,变更王权统治呢?
难道说沈千奴确实认为国事过于庞杂,他不耐烦处理政事,所以真的找了一个他信任的人为他做事?
还是说,这个他推到明面上的宋和锦,是他为了分散和对抗可能会来自世家大族的愤怒和反制而找来的代罪羔羊?
然而不管怎样猜想,起码在目前为止,摄政王、太子两人与沈千奴都是一体的,对摄政王和太子不敬,就是对沈千奴不敬。
正是对这一点心知肚明,所有人都对新鲜出炉的摄政王万分恭敬和友善,太子年幼无知好糊弄,又对沈千奴言听计从,这宋和锦才是真真正正能影响他们日后仕途的关键人物。
宋和锦的生平过往也很快就被他们打听了出来。这一次,他们是真真正正对此人产生了佩服和敬意。被沈千奴看中和提拔的这些人,大多数出身并不算多好,他们要么是头顶虚衔的空壳世家,要么是小门小户出身,要么是家中不受宠爱备受排挤,要么是世家的远房旁支,他们在家中的生活并不美好,郁郁压抑,空有才能而无施展的余地,来到军中以后,既难于与普通士兵合群,又不受真正的勋贵子弟待见,受尽冷落和打压,若不是受到沈千奴赏识提拔,这些人大部分终其一生恐怕都是怀才不遇,苦闷度日。
所以当他们得知宋和锦从中品门第落败后,迅速在一年之内强势崛起,创造了便宜的造纸工艺惠泽士人,又垄断了洛阳当地的肉猪市场,更是掌握着南方世家都视如禁忌的百炼钢矿场之后,心中大为震撼与讶异。
因为过去自身的经历,他们知道要在那种境地里振作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这宋和锦单枪匹马的,没有家族庇佑,白手起家,居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累积了普通人家几代积蓄都没有的财富!试问普天之下,有几人能做到?!
顿时,这些人对宋和锦的敬重倒是真心实意了起来。
会议没有多少讨论的内容,沈千奴直接向台下将领宣布了他对于新朝的安排。
原来的朝廷官制和机构部门大部分保留不变,但是人全部换上自己的人,若有旧朝成员想要官复原职的,通过才能和德行考核后,也能重回官位,沈千奴并没有一竿子打倒所有旧朝官员的打算。
中央制度也没有改变,依旧是三公九卿,九卿主要是为皇家服务的,沈千奴直接任命崔庭均担任九卿之首,由他协调剩下的八个官职。而在三公九卿的基础上,他增加了两个部门,一个是工业部,一个是农业部。
台下大部分将领都不知道这两个部门是干什么的,沈千奴直接慢悠悠给出条件:擅长农事的,擅长手工制作的,不论是否识字,是否出身士族,皆可推荐。
这下子,将领们就全都懂了,不就是以前的司农和工商食官么?顿时就没有了什么兴致。
九卿他们插手不了,将领们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三公和六部上。此前的大晟已隐隐出现了三省的雏形,有中书省和门下省,两省长官就是左右丞相,六部直属皇帝,听令于两省,其下职位众多,三公他们不敢肖想,将领们主要瞄准的是六部官职。
而这个时候,宋和锦提出要另成立一个部门,名为尚书省,直接统辖六部,中书、门下与尚书三省并立,地位相同,职责不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决策国事,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纠察法案,监察百官,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均为丞相,权责明确,各司其职,互有制衡。
他的这个建议一出,整个会场静得吓人。
宋和锦面不改色,望着台下众人一脸“见鬼了”的惊悚表情,故意反问:“各位对我这个‘三省六部制’是否有异议?”
台下众将领不约而同地转头去看右边的沈千奴,异议?他们怎么会有异议?只要沈千奴没有异议,他们一万个赞成!
这个时候,有些野心大的,纷纷在心里祈祷宋和锦在沈千奴心中一定要足够重要!两人的情分一定要足够深厚!最好深厚到让沈千奴色令智昏,对宋和锦提出的所有要求全部同意,任其予取予求!
这三省六部制,明显在削弱皇权,增强官员权力。上位者只要不是傻子,就不可能会同意!历朝历代的皇权者,从来就只有加强皇权,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自己削弱自己的!
将领们雀跃又克制,不敢表露出太多兴奋和激动,免得沈千奴察觉到异样,反应过来这三省六部制意味着什么,一刀劈死他身旁的“知己好友”宋和锦。
此时此刻,在他们眼中,这宋和锦不仅仅是沈千奴的好友,更是他们的好友!
这么善解人意的朋友,人生在世,何处能寻?
众人里面,只有崔庭均、潘金、卢贞、裘百里等少数几人脸色大变。
然而,当他们视线移到右边,只见沈千奴的眼神十分冷淡,时不时地扫视着台下众人,抓着笔的手快速地在纸上写着什么,整个人不怒自威,像是猛兽在巡视自己的领地一般,对上他们欲言又止的眼神,一副“你们有什么问题吗?”的不耐烦模样。
崔庭均、潘金、卢贞、裘百里等几人:“……”
对不起,打扰了!是他们多管闲事了!
“既然如此,那三省六部制便通过了。”
宋和锦询问会场记录员是否记下了他方才所说的三省六部制详细内容,然后笑着道:“现在我们来说说地方制度!”
说起政治制度来,再没有什么人会比高中历史教师更能清楚历朝历代不同政治制度的利与弊了。
三省六部制确实是分散皇权的一个制度,但是它本身的运作程序,有利于提高决策科学和效率,也有效制约了相权,避免相权一家独大,反过来威胁王权。
古代封建王朝最受人诟病的一点,是人治而非法治。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决策方式的独!裁和专!制。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之手而没有制约的权力的时候,往往容易走向极端,最终只能体现极少数人的意志而不是集体意志。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少数统治阶级以整个“天下(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供养他们一家,损百姓而肥一家,所以“家天下”就是这么来的,故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认为君主“天下之大害也”。
权力的集中并不是一件坏事,中央集权制为大一统提供了稳固的政治武器,中央集权把地方上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宏观调控,做到许多地方和个人做不到的事情。
权力的集中本质是资源的集中,它产生的最大一个问题是资源如何配置,由谁来配置。谁掌握这个权力,谁的权力就最大,为了这个权力,历朝历代的大人物无不明争暗斗,打得你死我活,并且一不小心,就会被这个权力逐渐腐蚀,滋生**。
但通过程序设计,其实是能规范这个权力的运作的。一个国家政府是否科学高效廉洁,很大程度取决于程序的规范,人会有私欲,个人的意志会改变,集体意志不会,体现了集体意志的制度同样不会。
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现在,宋和锦找不出一个比三省六部制更为合适的制度。
使用权力的前提是有权力可用,实行三省六部制的唐朝会灭亡,原因不在于规范权力行使的三省六部制,而是地方权力太大,收归中央的权力过小,以至于地方势力(节度使)一步一步坐大,威胁中央集权,严重动摇王朝统治。
宋和锦的眼中闪过诡异的光芒,台下这些人以为他方才的提议是在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那他们就错了,接下来的地方权力制度,他会让他们见识到什么叫“国家有力量,百姓有希望”!
“接下来,我来说明一下地方新增的官职设置……”宋和锦站起来,让侍卫扛来几捆白布,贴墙拉开,他直接拿了炭笔,在上面画示意图,一边在白布上注释,一边解释:“……原有的官职保持不变,增设转运使司,所辖官员,皆为都转运使,负责将各州县财赋、盐铁转运至国都或各地储仓……”
在集权这块,宋和锦参照的是宋代的集权制度,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死/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的各种制度,称得上是集权典范中的典范,战斗中的战斗机,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
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一个国家的溃败,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的。洛阳城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被匈奴攻破?是大晟财力、兵力比不上匈奴人吗?不是。而是最高统治者权力不足,兵力、财力、人力全都掌握在世家手中,为门阀大族瓜分,长时期形成了地方势力强大,而中央式微的局面,世家一旦撤离,皇室就如拨了牙的老虎,看着唬人,实则没有什么杀伤力。
宋和锦没有改动太大大晟原来的行政设置,而是直接设置转运使司,由中央军队派兵压阵,每年夏、秋缴纳税收之后,直接将地方的粮食和盐铁运输到中央和各地的仓库,他就不信了,没钱没武器,地方势力还能如何招兵买马,对抗中央!?
一步步分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看到时候,谁还能与他们抗衡!
听着宋和锦滔滔不绝的描述,在座将领心跳加速,倒吸气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看着宋和锦的目光全然变成了敬畏。
若真是按照摄政王所说的施行,他们还怕什么世家大族?门阀大族盘踞一地,最多不过一郡一州,过去半年,他们将军打下来的州郡,可是有二十多个了!
以二十多个州郡的物力财力人力去攻击至多只有一个州物资供应的世家大族,若是这都赢不了,他们还打个锤子的仗!
崔庭均看着宋和锦的目光也变了,他原以为宋和锦只是有些小智,没想到他会想出如此周密的制度设计,简直是颠覆了过去几十年以来所有人的认知,填补了秦汉以来谋者设计上的所有漏洞。
从此以后,谁能对王座之上的人说三道四?谁能阻止一个如此强势的国家逐鹿天下?
宋和锦喝了一口茶水,找到了当年站在课堂上讲课的感觉,继续口若悬河:“不过,转运使司再是兢兢业业,地里种不出粮食,没有粮草布绢可转运,一切都是白搭,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如何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百姓的劳动积极性……”
长期以来,古代的赋税制度都是很不合理的。很多时候,统治者是按照国家总支出所需去摊派赋税和徭役任务,制定赋税比例,若是收不够,就另立名目,征够为止,至于缴纳了赋税之后的百姓是死是活,生活质量如何,朝廷是不管的,只要农民没有揭竿而起造反影响到王朝统治就行。
而政治上拥有特权的世家大族们在这件事上面,往往会制定倾向于保护他们利益的律法条文。例如,世家大族的田地无需缴纳赋税,他们名下的奴婢属于私有财产,给他们耕地同样无需缴税,投奔他们的乡民和亲友,受到他们荫蔽,同样可以免于赋税。
这么一来,地方财政收入便大为减少,进一步加大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财政收入差距,原该世家缴纳的部分转嫁到自耕农身上,使得自耕农负担更大,而世家仗着政治上的特权,占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压缩自耕农生存空间,此消彼长,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当贫者贫穷到连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都失去的时候,他们就只能揭竿而起,起义造反。
土地问题才是一个王朝的根本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宋和锦将上层建筑建设得花枝招展,没有踏实的经济基础,全都不堪一击。
“接下来,各位的任务,便是从洛阳城开始,清丈每家每户的土地,解放奴婢,将土地登记造册,收归国有,将查出来的隐匿人口立户!”宋和锦笑眯眯的,像一只刚睡醒的无害大猫:“若是连这点小事都搞不定,就把你们派到前线,去攻打南方各世家噢!”
土地问题事关沈千奴打下来的这个江山能否长久稳固,谁敢在这事上玩忽职守,他就把人扔到战场当炮灰!
今天又是秃头的一天,啊啊啊……我为什么要写这么深奥的,还要你们看得懂,深入浅出啥的,我自虐吗我!
关于评论区有人疑惑主角从事消防和做教师的问题,我说一下哈,这个,我没想到大家这么纠结这个问题,就是设定里宋和锦刚上大学的时候休学去当了两年消防员,之后复学,毕业了考上教师……
不怕大家笑话,我当初考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老家流行“读书无用论”,高一上了两个月就休了学(父母强制要求,我当时是想退学的),跑去打工赚钱,然后就感受到了社会险恶,还进了警察局和救助站,之后回到老家,帮我妈养了一年猪(不是养家猪那种,是几百头猪的养殖场,简直了),后来复学读高中,之后考上大学,毕业了考编啥啥的……所以这是有可能的啊!之所以安排这种有点复杂的经历,是因为在人物属性初始设定里,宋和锦是有点“圣父(此为褒义)”特性的。
我本来不想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说出来的【捂脸】,年少无知(我当时好像才16/17岁来着),狂妄自大自以为我命由我不由天(不堪回首的中二时期),若是有正在读书的小伙伴,千万千万不要学我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6章 国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