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买什么衣服,瞎花钱,带上次那什么米酒就成,我就好那一口!”柳老头抱怨女儿乱花钱,手上却舍不得放下衣服。
“您女婿孝敬您的,您就穿上试试!”见父子俩出来,巧娘笑了笑,招呼儿子过来,“把糖葫芦给哥哥们分了。”
柳老头换上新衣,果然很合适,夏氏就笑,“爹你还别说,县城那酒,一斤卖两百文呢,我前头舍不得买,没成想巧娘这回又带了两斤,咱们倒是有口福了。”
众人都笑,柳老头惊了,“这么贵呢?那你们自己带回去,也不是见天的吃肉喝酒,上回尝过了就算了。”
“爹,大过年的,您安心收着就是,去年家里大小事多亏了您跟大哥,今天我陪您好好喝一杯。”
柳大也笑,“那感情好,你嫂子手艺好,一会儿让她多做几个下酒菜。”
大人其乐融融,小孩子这边。
“宝儿,你怎么不吃糖葫芦啊?是不爱吃吗?”——小尺。
“弟弟换牙齿,不能吃太硬太甜的东西。”——大尺。
“哦,那宝儿太惨了,今天娘宰了一只鸡,还有腊鸭呢。”——小尺。
“是啊。”——大尺。
最终,还是只有赵丰年受伤的局面达成了。
年后,赵丰年去顾秀才家,带上了年礼,还有新一年的束修。
小顾秀才去年秋天去了乡试,但很可惜没上榜,是以顾秀才家今年过年的氛围不怎么好,不过看到赵丰年来了,还是笑着问候了他。
他们来的路上碰到了赵来富一家。
赵有志今年就十一岁了,家里人想让他今年去考童生试,顾老秀才觉得赵有志还缺点火候,只说如果运气好些许能考中。
这个答案让赵大伯等人不是很满意,但是毕竟顾老秀才都说了,还是有可能考中的,于是赵有志跟着今年二月份县试的孩子一起进入了备考状态。
具体表现为,他们要比其他人晚下学一个时辰。
不过这些都影响不到赵丰年,巧娘跟赵来贺对儿子的期望原本就只是认识几个字,将来好去县城里找份轻松的活养活自己。
虽说两位顾秀才都说了儿子有可以走科举路子的天分,两口子也没当什么了不得的事,如果儿子想要走这条路,他们拼了命也会供他,如果不想走这天路,那也没有妨碍。
如今随着他们家有自己的谋生,也不用担心儿子未来会因为干不动农活饿死了,而且他们儿子脑子聪明,此前完全是他们担心多余了。
家里的鸡陆陆续续开始下蛋以来,巧娘已经攒了三百多个蛋,差不多也到了孵春雏的时候了。
于是家里的炕屋再次用上了。
巧娘要孵小鸡,赵来贺也没闲着,将池塘里的淤泥淘了一遍,重新种了些水草,竟捞出了不少大鱼,鱼肚子鼓囊囊的,估摸着是要下籽了,想着刚好留着给甲鱼吃,索性又把鱼都放回去了。
去年养的甲鱼不多,只有几十来只,到了冬天,那些甲鱼都睡在洞里,赵家已经很久没看见甲鱼的踪影了,这几天天气好,阳光充足,竟看到几只露了头。
等到从池塘中间长岛草丛里发现了几枚团鱼蛋,赵来贺知道,春天来了。
又一年春天,待河里的水都化冻后,芫花再一次开满了山坡野地。
村里人忙着挖芫花,赵家今年没掺合,此时,赵丰年正再跟赵来贺研究水肥,好赶在灌浆前给麦子追肥。
赵家如今有八亩地,一亩水田,七亩旱田,水田种的是水稻,一年种一茬,三四月的时候下的谷子,得等到六七月才能收获,七亩旱地,种了六亩冬小麦,差不多五月底就要收割了,等收割了后,大家就准备种大豆了。
赵家也不例外。
“咱们家的小麦这回开穗多呢,密密麻麻的,前头你牛叔还问我怎么种的呢。”
说到地里的收成,赵来贺满脸笑意。
“今年应该会有个好收成。”
赵丰年也笑。
县试结束后,赵有志考擦着最后一名过了,等到四月,他还要再去府城考一次府试,若府试也过了,那他就是童生了,可以参加八月的院试,倘若府试也过了,那就是秀才了,能给家里免除田地赋税。
赵丰年依旧坐在小马扎上帮忙挑豆子,一边跟柳巧娘介绍考童生的流程。
“哦,那可真不容易,要考那么多次呢,太辛苦了。”
但是如果一旦成功,那就是有意义的。
这也是这个时代平民唯一能冲破阶级的办法了。
赵来贺扛着锄头从外面推开院子门,怀里还抱着一条狗。
“哪里来的狗崽子?”柳巧娘问。
赵来贺先放下锄头,将狗崽子带到母子俩面前,“大柱家的,想着咱们家人少,又有院子,养只狗看家护院,宝儿摸一摸,小东西不咬人。”
柳巧娘拉起狗崽子一条后腿,狗崽子哼哼唧唧,“是只母的呢,他家大黄狗今年生了几只?”
赵来贺从墙角的水缸里舀了一瓢水洗手,一边回答,“今年还是五只,得亏我年前跟他说好了,不然可抢不到了。”
“今年养狗的人这么多呢?”
“可不是,说是去年大家养的鸡多,怕人偷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咱们家一番力气呢,咱们鸡苗卖得便宜,大家都乐意买。前头去大柱家的时候,桃婶子还问今年有没有呢,说是过年那会儿她娘家嫂子就问了。”
有生意能做,柳巧娘自然开心,这些日子她孵出了两批鸡苗,不过都送到县城里去了,那县城卖鸡苗的人说要进一批鸡苗,赶早些时候送到其他县去卖,这也是年前就说好的,柳巧娘按照本村里人的价格,四文钱一只,赚了一两多,送完人家定好的,这才有时间孵零售的。
自从赵家村卖鸡苗,本村人比外头人来买便宜一文钱,比县城还便宜两文钱,跟赵家村人有亲戚关系的几乎都求上门了,赵家村人竟有些许的自豪,只觉得面上有光,瞧见外村人来买鸡苗,还热心指路。
今年家里地多了,赵来贺巧娘两个人自然是忙不过来,正商量着忙上一两个月,赵丰年却建议雇人。
赵来贺跟巧娘面面相觑,“那不就成地主老爷了嘛,像什么话。”
“但是娘跟爹又要送我去学堂,又要养鸡喂鸡,确实忙不过来,而且娘你想想,你如果孵鸡苗,孵四百只,少说能赚六七百文,雇人的话,一天十文钱,贴补一顿晌午饭,伙食费就按五文钱来算,一天就是十五,咱们家七亩地,请三个人足够了,那一天便是四十五文,十天就是四百一十五文,凑个整,算五百文,拿卖鸡苗的钱还能剩三百文,关键是人轻松了,也不至于累出病来。”
夫妻俩仔细一咂摸,越想越是这么一回事。
于是,这事很快就定下了。
在村里,帮人家收麦子十文钱一天,还包一顿晌午饭,确实有大把人乐意做。
等一家人回过神来,发现今年春种居然没怎么劳累就过去了,柳巧娘也觉得不可思议,谁能想到,在农忙的时候,她每天只需要做做饭,给鸡蛋翻翻面。
而这个时候,赵家亩产三石的小麦产量也引起了轰动。
事情的起因是挨着赵家地的同村人看见了他家的小麦麦穗比旁人家的开花结穗都要早,到了灌浆期,那一颗麦穗上比自家三根加起来还要多,两家的地紧挨着,对比格外明显,等到收获的时候,一株株饱满的小麦看得邻地的同村几乎羡慕嫉妒得双眼发红。
赵来贺知道今年地里的收成肯定是少不了,就怕有人红眼病,等小麦刚成熟,立马就跟提前说好的几个人连夜抢收了。
雇的几人都是家境格外贫苦,但是人品信得过的人家,收的时候也察觉到赵家的麦子饱满,倒没说什么,只问来年能不能换些麦种,赵来贺自然是答应的。
邻地的同村人第二天一看,见两家挨着的地收完了,只当是防着自己,便在村里闲话了一番,话里话外都是赵来贺家不知道从哪里买的好麦种,却瞒着不告诉一个村子的。
称粮的时候,这个说法已经传得几乎整个村都知道了。
大夏一年收两次粮税,一次在夏收后的六到八月份,另外一次就是秋收后的十到十二月了。
村长赵大生挨家挨户登记的时候,听到一亩三石的时候,顿时就惊住了。
如今小麦的亩产在一石左右,约莫一百斤上下,最肥沃的上田产量最高也就一石半,还是好些年前怀江府下面的其他县的记录,而赵家的地,就算其他人不明就里,经手的赵大生还不知道嘛,那就是比下田稍微好一点罢了。
赵大生这下也怀疑赵来贺家是不是哪里寻来了了不得的粮种了。
眼看众人眼神越发火热,赵来贺忙笑着解释。
“哪有什么好粮种,无非是跟大家一样,挑挑拣拣的。”
“来贺,都是同一个村子的,可不带这样藏着掖着的啊。”
赵来贺笑了笑,“这都多亏了堆肥!”
还是上堆肥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第 22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