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此案与君无关 > 第7章 寒衣疑案(七)

此案与君无关 第7章 寒衣疑案(七)

作者:司勿念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3 23:32:22 来源:文学城

其实李长曳和那死了的张家小娘子算得上是熟人。

每次西街巡逻,李长曳总能在铁匠铺门口瞧见她。小姑娘总是抱着一包点心站在那里,眉眼弯弯,笑得像迎着朝阳的葵花。她不吵不闹,只是安安静静地站着,偶尔踮起脚尖四处张望,像是在等谁。

等谁?李长曳一直没去多问,只当是县衙里的哪个小衙役有了福。可现在回想,她心中却只剩苦涩。若是当时能察觉到小姑娘的心思,多和她说几句,或许……事情会不会不同?

她不由得想起自己年少时,父母失踪,亲族被灭。年幼的她孤零零的她站在被烧毁的家宅前,怔怔地盯着那片废墟。那时,她无助地四处张望,却没有一个人能伸出援手。张家小娘子的眼神像极了过去的她——期待中带着无声的恳求,却被世人忽视。

“我为什么不早些注意到她?”这是李长曳无法逃避的自责。她想,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疏忽的愤怒,更是对无数次面对冤屈时无能为力的痛恨。她知道那种被抛弃、被掩埋的感觉有多么绝望。

所以,当她此时坐在法正寺见深大师面前,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张笑脸,又转眼变成了千河河边那具用破被面裹住的冰冷遗体。两幅影像重叠交织,挥之不去。

见深大师点燃了佛前供奉的蜡烛,微微低头,拈香的动作缓而沉稳。李长曳上前取了一柱香,点燃后插入香灰炉中,蜡烛的火苗微微跳动,青烟袅袅升起。

“大师,”沉默许久后,李长曳终于开口,“我一直想问您,坏人做了好事,还是坏人吗?那好人做了坏事,又算不算好人呢?”

见深大师手中捻动佛珠,低声默念:“诸法无常,善恶皆由心念起;觉悟修行,善恶本无定归处。”

李长曳的目光微微一颤,垂下眼帘,嘴角动了动,终究没有开口。袅袅青烟在佛堂中缓缓升起,迷蒙间,那些画面依旧在她心底翻涌,久久无法散去。

她抬头望了望窗外的天空,心中暗自发誓:她不能再让那些本该被保护的人,沦为被忽视的亡魂。这一次,她绝不会放过真相,也绝不会放过自己。

一炷香烧完,站在佛坛前的见深叹息了一声,他对着李长曳说到:“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见到见云,他满身血污地跪倒在马道旁。我当时也是自顾不暇。法正寺虽为名寺,却在那场灭法之乱中风雨飘摇,险些不保。但我还是将他接回庙内疗伤。”

李长曳目光微凝,略带迟疑地问:“大师所言的灭法之乱,可是十五年前,当今圣上初登大宝之时的那场动荡?”

见深缓缓点头,神色间透出几分沉重:“当年的事,讳莫如深,世人所知甚少。上一任皇帝昏庸无道,百姓困苦不堪。那时,民间曾兴起一个名为渡魂堂的组织,打着救赎孤儿的名号行善积德,遍布天下。百姓无不信奉,甚至连这法正寺的香火,也因它冷落了许多。”

他说到这里,停顿片刻,似是回忆起往昔景象,才又继续道:“本是好事,却终究被有心人利用。渡魂堂逐渐扩张,成为乱世隐患。上一任皇帝弥留之际,渡魂堂甚至闹入京城,暴乱之中,折进去一位皇子和数位重臣。最终,由现今圣上平定大局。登基后,他第一件事,便是清剿渡魂堂,发起灭法之乱,取缔大大小小的民间信奉,终将其连根拔起。”

李长曳闻言,眉头微蹙,开口道:“那见云耳上的削痕?”

“正是渡魂堂的印记,”见深接过话头,神色复杂,“此事知道的人甚少。渡魂堂为部分担任职务者耳垂刻痕,以示身份。削耳,是他想与过往一刀两断的标记。但那疤痕仍在,所以他这些年始终深居寺中,少与外人接触。”

李长曳冷声道:“竟以此为标记,未免荒唐至极!”

见深低诵一声佛号,垂下眼睑,“当年见云年不过十六,无依无靠。我见他可怜,便带回寺中照料。这些年,他潜心念佛,改过自新。我以为,他已斩断过去,没想到……终究,还是逃不过因果报应。”

李长曳追问道:“大师,见云最近,可曾与渡魂堂的人有过联系?”

见深皱眉道:“那渡魂堂的人早都死的死,散的散,毫无踪影。他这些年深居简出,并未与外人接触。只是……”

话锋一转,他似是犹豫,低声道:“只是近来,我年事已高,自去年起,大大小小的法事便都交由见云来主持。这段时间,他为人谨慎倒是未显异常,但也许……”

“谨慎的人,恰恰最容易被盯上。”李长曳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恐怕从那时起,想从他口中问话的,想取他性命的”她顿了顿,声音微沉,“恐怕都已盯上了他。”

李长曳思索片刻,接着问道:”大师,你可知,城郊的那处破庙,原本是什么庙?又是何时开始荒废的?”

见深微微抬眼,目光透出几分回忆:“若贫僧记得不错,那庙约莫二十年前兴盛,供奉的是一尊土地神。但十五年前......因那场灭法之乱,庙中香火断绝,逐渐荒废了。”

十五年前。

李长曳心头一紧,暗自思忖:时间对得上,那地方很可能是渡魂堂曾用来藏匿物资的据点。

她沉吟片刻又问:“那赵氏布庄呢?赵掌柜与法正寺的合作,是从何时开始的?”

见深皱眉想了片刻,答道:“是今年才开始的。赵掌柜亲自上门洽谈,说是愿为寺中法事提供布匹,一时间让我颇感意外。”

“今年?”李长曳轻声重复,眉头微蹙。一个今年才开始合作的布庄,却频频出现在线索中,这绝非巧合。

她眼神微冷,低声自语:“看来,这案子后面的人物,还未全数出场啊”

与此同时,县衙这边。

大堂前,衙役们三三两两地往来,偶尔交谈几句,却压低了嗓音,显得格外克制。昨日寒衣节案的余波,像一片无形的阴影,笼罩在县衙上空。

陶勉的书房位于县衙东侧,临近一片竹林,晨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阳光透过窗棂斜斜洒进书房,映在陶勉的侧脸上,给他原本温润的眉目镀上一层金色。书房内静得只剩下茶炉的轻微沸腾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

陶勉独自坐在书案后,手指轻敲着案面,目光落在桌上摊开的两封信上。

一封信字迹娟秀,言辞亲切,内容多是嘘寒问暖,诸如“已近深秋,记得多添衣”之类的关怀语句。唯独最后一行,字迹苍穹有力,写着:“记得查案!”

另一封字迹潦草飞扬,恨不得将笔锋甩向天,内容却是洋洋洒洒的琐碎,上至哪家大臣的女儿如何闭月羞花,下至京城新开的酒楼如何热闹。末尾一句却简短得毫无头绪:“本王太无聊了!”

陶勉的视线在这两封信上停留片刻,随后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意味不明的笑意。他轻轻靠在椅背上,低声喃喃:“真是逼人不得闲啊。”

作为驻守边境的异姓王爷之子,他自幼习惯了在权谋之间求生,明面上他是世人称道的温润如玉,背地里却是复杂权势局中的冷静执棋人。此次调任凤州,看似是避开京城风波,实际上,却是被推至更深的漩涡中心。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似是想驱散那些纷乱的念头,却终究没能将那道身影从脑海中赶走——李长曳。

那个凤州的捕快班头,从第一次见面起,就给了他截然不同的感受。冷艳,干练,带着拒人千里的冷意,却在查案时又异常坚定与温情。

陶勉不禁低声喃喃:“她倒是个有趣的人。”随即轻轻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赵霆推门而入,正碰到陶勉这副模样,忍不住开口道:“二少爷,可是家中来信?”

陶勉不睁眼也不回应,过了一会才缓缓睁开眼:“不要叫我二少爷。”

赵霆耸耸肩哂笑道:“这会儿不是没旁人吗”

陶勉拿起一封信递给赵霆,带着一丝调侃说道:“你看看,我这才来凤州几天,就催着我查案,这老头盯得真紧。”

赵霆接过信,快速扫了一眼,笑着说:“这不是说明王爷也心急嘛,这兵马也是蹊跷,怎么就能无缘无故消失呢。”

他的目光很快被另一封信吸引,看到那狂草笔迹,他挑了挑眉,嘴角一抽:“三皇子殿下的笔迹,还是一如既往的嚣张啊。”

“他呀,”陶勉语气带着几分熟悉的无奈,“找不到人陪他喝酒,就只会写信来烦我。”

说话间,他的目光忽然一转,似是不经意地问道:“李捕快呢?”

赵霆微微一怔,他跟随陶勉多年,这还是头一次听到二公子主动提起一位女子。他略带迟疑地回答:”她去法正寺找见深大师了。”他顿了顿,又压低声音说道:“二少爷,我总觉得这李班头太聪明了。她会不会察觉到我们在查的事?”

陶勉摆了摆手,神色如常:“无妨。我是正大光明调任凤州,她要查便让她查好了。”

说罢,他靠回椅背,语气不紧不慢:“再说,她聪明,又熟悉凤州情况,这样的人才,若不为我所用,岂不是浪费”

赵霆忍不住腹诽:怎么还是光薅李班头啊。

正在这时,外头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名衙役匆匆推门而入,神色慌张:

“大人,不好了!见云死在牢房里了!”

陶勉的脸色瞬间凝重,目光如深潭,漠然中透出一丝冰冷。他缓缓站起身,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走,去大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寒衣疑案(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