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衫皱 > 第8章 前尘

春衫皱 第8章 前尘

作者:肖科学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6-13 13:41:01 来源:文学城

姜杳记得,刚到泾州庄子的时候,是庆立四年。

她正满十岁。

大夫人巧辩善辩,起先姜杳母亲只以为是送往老宅照看两日以作惩戒,硬着心肠容了他们去磨一磨姜杳这公主气性。

随着车夫拉马途径热闹的泾州镇,耳畔喧闹声愈来愈小。她们一行好奇地掀帘往外看,却并未见车马要停的意思。行路两旁的铺面越发稀少,原本还算开阔的街道,七拐八绕进了泥泞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没等来别有洞天,最后剩下大片大片的田野。

她们以为仍需再行经一个村庄的脚程才能到老宅。阿碧和婆子暗自盘算着,只怕要接近夜里才能安置了。

没料到马车停了下来。

车夫顺溜地跳下马,将她们三人请下了马车。利索地卸了所有的行囊,道了个礼。

她们被放在一座灰黄色的屋舍前。

那屋舍是由泥砖堆砌的,院子由狗啃似的篱笆扎着,除了正厅和饭堂,只有三间居室。东厢最大的那间,说是最大,里头只一张床一张圆桌和一条瘸了脚的椅子,墙壁磨得干净光洁,更显得空荡荡的。

原来姜仲酉姜老爷为了能在京城置办院子,早就将泾州的老宅变卖,在故乡只余下这一处西邻巷的小屋舍。

待她们主仆三人回过神来,车夫已然在尘土中扬鞭离去。

起初姜杳不服气,每日来回折腾,埋怨院子小家子气,痛骂泾州破落,咬牙切齿仲酉大夫人丢她在这,也怪母亲不来接自己。不久,母亲来了信说,已经求了老爷,得了答允,不日便亲自来接她回去。

阿碧终日惴惴,担心小姐想不开,抱着被子宿在姜杳卧房的地上。

夏夜里蚊虫嗡嗡四蹿,她瞪着眼睛睡不着。

阿碧安慰她:“小姐,咱们从宫里逃出来的那一年才叫糟。若是天气再冷些,我们怕是早就冻死在外头了。您也是心大,娘娘当初怕您闹,结果白日里跑动多,小姐您哪都能囫囵睡着。和那时候比,这姜家庄子委实不算糟糕。”

姜杳不说话。因为那时候无论多艰苦的条件都还有母亲在身边,不像这个屋子,因着经年累月地空置而像座鬼宅。

可是她等了小半个月,说好来接的母亲却是不见踪迹。

姜杳终于耐不住,夜里起身,又写了封书信给母亲。信中自然大骂姜老爷和这破落庄子。十岁的少女蛮横,只觉得心中有气便要出,哪懂什么后果。

最后信件被大夫人截了去,呈给了老爷。

书信里头不恭敬事小,一句阖宫上下就没见过这么寒碜的宅子,比鹫鹿苑还冷清,叫姜仲酉第一次对母女二人的来历起了疑心。

小小年纪为何能得知大内冷宫设于鹫鹿苑。

三番五次试探后,母亲直接病倒,二人生了嫌隙,姜杳的回京之事彻底被搁置了。

反倒是大夫人,因为摸不清楚姜老爷对娇妾忽然冷落的原因,旁敲侧击地问了几次,姜老爷守口如瓶,半个字也不吐。弄得她深思恍惚,心中打鼓,只怕他们间有所蹊跷,死灰复燃。权衡了几日,不仅不敢对姜杳赶尽杀绝,最终甚至帮着姜杳母亲派了奴仆送去一些金银钱财。

姜杳母亲担心杳杳心中难过,更怕捅出慕容和明的身世。

最后一封信中告知杳杳,自己身患重病,只叫她安心呆在庄子,记住她二人的约定,无事不要往京城再传书信。

入夏已深,微风扑面,开始有着清新冷冽的气息,午后的日光仍是黄澄澄的。照在空置的院子里,可以看见悬浮的尘沫。阿碧紧紧盯着姜杳,原以为小姐又要大闹上一闹。姜杳只是合上信,立在院子里,走出屋外。

来到泾州一个月有余,姜杳确信自己已能独自从庄子里赶往镇上,不许她们跟着。总得换换心情吧。

泾州是茶米之乡,镇上多设茶楼。不是京城中摆手弄姿、包房密谈的高贵地儿。茶楼里头设大厅堂,一张小桌,一位说书先生。价钱不贵,三文便可得一大碗,可以坐一下午听说书先生混讲。

大约老天爷也是没想放过她。

那日,姜杳刚刚坐定,店小二还没来得及端上大口的瓷碗热茶。

那厢就听说书先生摇头晃脑地讲起了前朝故事。很不幸,慕容沛忠在故事里成了一个弑父杀兄的伪善君子。茶楼里众人正在千金难买贵妃笑的桥段里如痴如醉,忽听后桌里传出一声清亮稚嫩的喝斥:“混说!”

一位身形瘦弱的姑娘冲上前来。

说书先生脸上不耐,眯眼赶人:“小毛丫头赶紧走开。”

姜杳却从怀中取出一锭银子,丢在桌上扬眉问他:“我赌你空口无凭,瞎编乱造!你敢是不敢?”

说书先生压根不愿理她,嗤笑道:“我徐某昭平七十八年科举榜上有名,还需陪着你这个离家出走的小丫头片子玩?更何况,慕容沛忠无罪为何要自刎于御书房?大伙说是不是?”

茶馆来人都是熟客,自是热烈捧场。

说书先生被她一搅和,反是热了场子,喜不自胜。

姜杳也不恼,上前一步慢悠悠地绕着桌台走。走了两圈,众人正摸不着头脑,却见她忽然从桌上猛得抽了说书人的的书卷和扇子,飞快地跑到后院,丢进烧水大锅之中。

只是她哪逞得了这个英雄。自己身子板还脆,还没预想好逃脱的路子,就已经将腿摔折了。

等她再醒来,已是暮色四合。

迷蒙的睡眼前还多了一位陌生的少年。少年乌发披肩,脸庞雪白,俊俏如玉,身形瘦削整洁。身着朴素的布衣却优美得近乎妖异。他把手里端着的药碗,不耐烦地搁放了在床边的小桌几上,冷冷地说了两个字,喝了。

语调冷淡,眼角眉梢却含着暖意,并不令人惧怕。

姜杳一时失神,误以为自己翻墙摔掉了一条小命,忘了问那美艳妖怪的姓名。

好几个月后,她踩在田间又细又泞的小路上,摔断的腿才恢复好不久,屁颠屁颠地跟在他身后。十五六的少年就像她腿上的伤,长势喜人,一周一个样。他的背影瘦瘦高高,裤脚过短,不合身地晃荡着。

那时是稻子收割时节,出了西邻巷,是整片金黄灿烂的田野。微风吹过,似金黄波浪翻滚,浮光荡漾。天色共秋波一线,是属于民间的佛光。许多泾州的老百姓们弯腰劳作,牛车来回运送成捆扎堆的稻谷,空气里弥漫着星星点点的醇和馨香。

后来在姜杳的记忆里,泾州就是走在田埂上,抬头望那南方乡野的天空。碧蓝色的苍穹高阔,从不似京城般低矮逼人。

她总是跟在少年身后费力追赶,一声接一声大喊:“阿应!阿应!”

*

都督府书房内。

梁应渠褪下官帽和手衣,不执一言。冷峻的眉间笼着不易察觉的忧思,阖衣坐在太师椅中,闭目思虑。

归宁后,他又奉旨进了趟宫,以为宣帝催促其南下鹦州。正要让秀水先一步在府中备好办差的行李,进了承乾宫,却是闲话家常。

他心中不惑,若是仅仅帝王得闲叙话,断不会下诏至监琮阁。

这般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西南鹦州的密令交由别人做了,另有安排?

还是,在他入宫前,皇帝得到了什么重要的消息,改变了召他入宫的本意?

都不是好消息。

正思索着,门外有轻微的脚步靠拢。隐在梁上的兆月兆月听出来人武功内力不薄,欲拔剑以待,只听闻那脚步声止于门外,继而响起了四下短促叩门声。

门外男子低声禀:“督主,泾州密令。”

梁应渠朝兆云兆月缓缓摇头,起身开门,慵懒问:“夜深了,有何要事?”

男子立即便跪,垂首恭敬回话:“督主遣暗卫队搜查了当年夫人所住的姜家屋宅,没有疑点。”

梁应渠紧握的拳头松了松:“既无疑点,为何连夜来报?

男子答:“属下在查督主夫人之时,发觉西邻巷内,除了监琮阁的派遣,还有一队暗卫。”

梁应渠默然许久,问:“跟了吗?”

男子垂首问罪:“至午淮门……跟丢了。”

他跪着又连着磕了几个响头,额头擦出血丝;“属下办事不利,请督主责罚。”

梁应渠抬了抬手:“明日领二十仗,若是透露半点风声,老规矩办。退吧。”

男子又是殷切磕头:“谢督主,谢督主。”

监琮阁暗卫离开后,梁应渠仍旧沉默坐着,烛火在瞳仁内激烈的晃动。能让监琮阁一等暗卫跟丢的,只有御前的几位高手。

他对姜杳起疑,皇帝也对她起疑。

午淮门……

没有猜错的话,午淮门离他曾经的恩师、叛贼汤铭在泾州当年所居,只有百步之遥。

宣帝怀疑姜杳是汤铭漏网的后人,等同于怀疑梁应渠仍有二心。所以本来急召他南下,真正的意图是将他调离京城,清白则封公进爵,不清白则死于办差途中。只是御前暗卫从泾州回传的消息午后就到了:姜杳与汤铭后人毫无关系,甚至发现了监琮阁暗卫也在做此查探。

帝王下令,回撤暗卫队,即刻回汴京,停止探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