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 > 第1章 入族学读《女儿经》

地处华北的禹州省永陵市,有一个人口不多的睢县,以出产有名的睢县毛笔,在整个中国都小有名气。

现在已经是民国十四年,在那些大城市里,洋人们办了许多教会学校,连中国人自己办的各类新式学校,都如雨后春笋一样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在大城市里,小孩子去新式学堂已成为一种潮流。

但一个旧的时代,毕竟不是你大喊一声:“我要消灭你,你快灭亡吧。”它就那么听话地被消灭,被灭亡了。

睢县西南方向的东桥镇上,有个近两百户人家的大庄村,因最开始的时候先是杜氏先祖在此扎根繁衍,此村就叫杜家庄。后来,陆续有很多外姓迁来这里落地生根,人口渐渐比杜姓还多,然而也没有改掉杜家庄这个名字。

杜家庄中有一条玉带河,玉带河以南主要是杜姓人居住,以北就是许多杂姓了。

这个不大不小的古老村庄,对外面文明车轮的响声,好像没有听得太真切,人们还是按照旧的方式生活着,而且看起来过得还不赖。

庄上的杜氏子弟历来读书,不管做官不做官,杜氏子弟向来以书香门第自居的。

坐落在南村的杜氏祠堂里,还专门辟出了三间屋子作为族学课堂,还请来族中博学长者专门在此教育族中子弟。

现在,这族学里的学生少了一些,但小孩子朗朗的读书声,在四下里地清脆地回荡着,倒也显得还算生气勃勃。

课堂屋北头孔子像下面,一张藤椅子上坐着一位穿黑绸棉袍的老先生,他头上戴着黑色的瓜皮帽,鼻梁上还挂了一副老花镜子。这位是族学里负总责的九先生,他是杜氏族里公推的最有学问的夫子,早年间中过秀才的,因此很得族中老少的敬重。

这里的族学,可不是按学习程度分班念书的。十来个学生里,既有七八岁的蒙童(才开始读书识字的儿童),才在念三百千、神童诗一类入门的书。也有十岁出头,正在啃四书五经中的入门篇《论语》《诗经》之类的。也有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四书五经通了大半,还在这里继续深造国学。

总之,族学里的学生程度不一,唯一的老师九先生是一对一或一对二地教导学生。每个学生轮流拿着自己的课本上去,听九先生讲几页的生书再下来。

九先生给一个人讲书时,其余人背诵的背诵,书写的书写,都有事情干,当然也少不了偷懒的。

在这一群小男孩儿里,有一个半大不小的女孩子,她生得细瘦单薄,性别上算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也是特别的一道风景线。

这一会儿轮到她上去听新书去了,她就抱着一本书,离开座位走到九先生跟前。

九先生拿着教棍,指着书上的某一行,吩咐这女孩儿从那里开始念。

那女孩子就捧着书,朗声念了起来:

升斗上,要公平,买物件,莫亏人,夫君怒,说比论,好言劝,解愁闷。

夫骂人,莫齐逞,或不是,陪小心,纵怀憾,看你情,祸自消,福自生。

……

女孩儿念了一会儿,那位九先生就摇头晃脑地止住她,慢悠悠地给这女孩儿解释意思。

解释完了,又对这女孩儿谆谆地教导,说女孩子要守好女孩子的本份,多在女孩的分内事上用心,读书识字倒是不大要紧的……

这女孩子恭敬地听着,听九先生讲完今天的《女儿经》,表情很温驯地退下来了,老老实实地回到座位。然后,就开始朗读今天学的内容。

这女孩子名叫杜珍卿,祖母、母亲都早逝,父亲早年出门,一去杳无音讯,就跟一个老祖父相依为命。她面上看起来老实,心里却一点不温驯,心里无穷地mmp。只不过封建乡村规矩多礼数大,那些表面功夫若不做好,家里家外与人话柄,到古板的祖父那里难免动辄得咎,所以这些年修炼出老实鹌鹑的外形。

所谓《女儿经》,就是针对女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

在父母长辈面前,要老实勤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到公婆丈夫那里,也要恭敬孝顺,不要嫌贫爱富。

丈夫病了,软语温存地侍候着,受了责骂自己受着。

还讲对亲戚怎样,对邻居怎样,blabla……

《女儿经》中这么高标准的女性,根本就是丢弃自我、为男人造福的无敌工具人。

她来到这里**年,还真见识过这样的女性,真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样的女性即便逆来顺受、牺牲自我,也未必受到别人赞美感激,有时候反倒更能激出人性的恶来。

可恨这《女儿经》,虽说是九先生特意教她学的,想要弹服她的一些所谓“出格”行为,却也是她祖父杜太爷很赞成她学的。

她祖父杜太爷管教孩子,推行的是棍棒教育。她这些年挨过无数打,她也学得乖滑了,若非重大问题决不跟她祖父杠着来,当然,她也不会随便跟师长杠着来。

这《女儿经》学就学了,而且要学得倒背如流,融会贯通,学得叫这些人挑不出毛病来。

珍卿读了一会儿书,见桌上有一个小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两块花生糕,黄脆脆的看着就好吃。珍卿一侧脸儿,看见右面的邻桌上,一个男孩子正拿着书本挡住头,亮闪闪的眼睛看着她。

这是她的好朋友,——杜氏族长的小孙子杜玉琮,跟她是同宗族的近亲戚。这小伙子人特别好,知道珍卿在家没有好饭吃,总是很细心地给她带东西到学堂吃。

看九先生正给人讲书,没有看向这里,珍卿拿课本挡着,很快吃了一块花生糕,后面的人却重重踢了一下她凳子。

珍卿连忙把纸包收起来,回头看了后桌一眼。她这个后桌,是个胖得像肉山一样的胖子,叫崔胖虎,在族学里招猫逗狗,最惹人厌的一个。

崔胖虎不是本村人,她娘是本村的人,他外祖父杨大老虎一家都在这里。只因崔胖虎在省城太能惹事,惹了他不该惹的人,因此,他娘就带着他远避到娘家来了。崔胖虎来了没多久,就成杜家庄一大祸害。到族学来了以后,那更是人厌狗嫌。珍卿暗里教训他不只一回,这个胖纸就是不长教训,老是来招惹她。

珍卿今天懒得理会他,瞪他一眼就不再搭理他。干脆接着背诵《女儿经》,她小时候就背过,现在很容易就背会了。她一边嘴里背诵着,眼睛却看到窗子外面。

现在才是初春,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枝头微微有一点新绿,但农村的景象还很寂静、单调。这杜氏族学的院子里,倒有几棵清雅的梅花树,在春天的寒意里独逞艳姿,现出一些新鲜的意味来。

她是四岁那年穿来的,这个身体的妈妈开始教她认字。妈妈在方块的红纸上,写下工整的楷字,一个个地教她认读。一年多以后,她已经认了一两千繁体汉字。可她妈妈是个病弱的人,在她五岁时就撒手人寰。可这位母亲病得很沉重时,还强撑着给她寻了个国学先生。她临终前还留下遗言说,珍卿这样伶俐,将来一定要让她读书,做个跟她不一样的人。

亲妈过世之后,亲爹就利索地抛下女儿,背井离乡奔前程去了,他这一去七八年光阴,几乎是失去音信了。珍卿还没守满母孝,她祖父就开始张罗,想给她定下一门亲事。

珍卿奶奶、亲妈皆早逝,在此时人的眼中,她根本没有得到好的教养,再加上她自幼病弱,根本没有好人家愿意为子孙定下她。

杜太爷能寻到的“亲家”,多是冲着她是家中独孙女,想必将来嫁妆非常丰厚,打着是财产的主意。这种人家,珍卿当然不愿意。而且,那些来求亲的人家,基本都要求给她裹脚,那她就更不愿意了。

她为了拒婚和抗拒裹脚,眼看跟这杜太爷讲不了理,一开始就豁出去了,把自己塑造成没规矩的野丫头。总之,小孩子能干的坏事,她全都做尽做绝了,成功获得了“泼皮”“野人”“夜叉”等光荣称号。如此这般,成功吓走了大票想结亲的人家。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她祖父杜太爷打她,那也真是往死里打的。这种伤敌一千、自损两千的办法,着实不宜常用。

那么除了嫁人之外,她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当然是好好念书,将来凭本事吃饭喽。

还算幸运的是,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女孩子读书也不是那么另类的事了。最妙的是,她妈留下遗言叫她念书,而她又是杜太爷膝下的独苗苗,算一算还是有点金贵的。

回想六七岁以后,她学习起来真是疯狂。那真是头悬梁椎刺股,起五更爬半夜,使出了两辈子吃奶的劲——终得匡先生另眼相看。

因匡先生学问好、见识深,杜太爷对他极为敬重依从,匡先生说的话杜太爷多半会听的。有匡先生开导杜太爷,有时在祖孙俩中间调解矛盾,珍卿这个天外来客,才在杜太爷这个蛮暴土著手下,挺过了这么多个年头。

匡先生是非常博学的人,性格也很温和。他给珍卿启蒙之后,给她通讲了四书,五经也学了大半,穿插学了《孝经》《小学》《唐诗三百首》等等。反正学的东西还真是不老少,所有学的知识,匡先生都叫珍卿知晓意思、熟练背诵。

匡先生还手把手地教她临一些书帖,严格要求她认真地练习书法,总之,在匡先生的栽培下,她的国学和书法,现在都已经很有基础了。

师生两个人也是惺惺相惜,名为师生,实则情同父女。

可是,去年冬天的时候,匡先生突然跟杜太爷请辞,说他有非常紧要的事,非去办不可,不能再继续教导珍卿。

师生俩在一块儿七年多,匡先生乍一离开,珍卿一直觉得不得劲。

………………………………………………

开新文,求收藏,求评论,求地雷。存稿肥硕,欢迎跳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入族学读《女儿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