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宴宁满月之后,天就转凉了。
怕萧宴宁的小身板扛不住寒冷,秦贵妃除了去给太后和皇后请安,根本不出永芷宫,更不用说带萧宴宁出去溜达了。有想看看小皇子的妃嫔,看秦贵妃这小心谨慎的样子忍不住直撇嘴。
生个皇子了不起,有什么好傲气的。
转念又想,秦贵妃没生皇子前好像比现在更傲气,眼睛都长在头顶上了。平日里请安时连皇后都不怎么搭理,更不用说她们宫嫔了,一言不合直接怼,说话又难听,根本没人能顶得住。想起这些,那些嫌弃秦贵妃傲气的人心里顿时更加难受起来。
谁让人家秦贵妃命好,前朝有个在内阁当首辅的哥哥,后宫有个当太后的姑母,就连皇帝都宠着、护着。
这些酸事自然传不到秦贵妃这里,就算是听到了,她也不在乎。
她的家世放在那里,她有在宫里傲气的资格。
秦贵妃从入宫那天就想明白了,就她这出身和相貌,她就算把头低到尘埃里也抵挡不住别人的嫉妒和猜忌。与其那样讨好别人,还不如仗着家世谁都不放在眼里,每天过得舒舒服服,心情都能好上几分。
不出门的日子,秦贵妃除了逗弄孩子,每天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各种保养身体的东西不要钱似的往身上抹。
有宫嫔暗搓搓地同皇后提起这事,暗示贵妃这样太过浪费。
皇后一脸头疼:“秦贵妃年轻爱美,人之常情。花一样的人站在眼前,本宫看了也喜欢。”再说,秦贵妃用的是自己家里的钱,又没从内府挪用银子,人家有底气打扮,酸这个完全没意思。
最最重要的是,皇帝喜欢。
男人,尤其是位高权重被视为天下第一人的皇帝打骨子里就喜新厌旧。
皇帝登基后入后宫的次数放在那里,大多数都宿在几个新纳入宫的年轻妃嫔那里,秦贵妃只是其中的翘楚罢了。
如今秦贵妃不能侍寝,皇帝来后宫也是去别的新人那里。
她们这些从通州带入宫的妃子,容貌方面自然比不上和花骨朵一样的年轻宫嫔。好在,皇帝虽然喜新厌旧,对老人还多了一分敬重。
与其有时间不高兴这些,还不如想想怎么好好教育膝下的皇子和公主。皇子和公主入皇帝的眼,远比皮囊重要。
看不明白这些,那在这个宫里就没什么盼头了。
宫嫔看皇后不管这些,面上不自在,心里多多少少觉得皇后太软弱了。
这些事自然传不到永芷宫,更传不到萧宴宁的耳朵里。
满月之后的萧宴宁个头又大了不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吃能睡也是一种福气。
萧宴宁每天都在努力长大,长大的过程要更健康一些。
萧晏宁重活一次,格外重视自己的身体。
一两个月大的孩子甭管因为什么原因醒来都会哭,哭的时候都会弹着胳膊腿。
萧宴宁一般就哭那么一两声引起人注意,然后也会弹自己的小胳膊小腿。
他倒是可以选择不动,但别的婴儿都弹噔,他要是不弹几下总觉得未经锻炼的胳膊腿会发育不好。
他不是医生,不知道这个想法对不对,只是想婴儿大多天生如此,他应该随大流,更何况多运动能长得快。
就这样萧宴宁弹着弹着又一个月过去了,他还真把自己弹得壮实了不少。
十一月初三是冬至,太常寺和钦天监选定的大祀日。
皇帝更是提前三天斋戒,于冬至日亲自南郊祭祀。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如今天下太平,京城一派祥和哪里用得着戎,所以皇帝和百官都重在祀。
皇帝从通州来京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前往南郊祭祀,宣告自己成大齐皇帝,为四海之主。
这是皇帝第二次前来南郊,心情和第一次完全不同。
第一次多少有点惶恐不安,祭祀时还要仰仗阁臣,第二次,他已经是这个天下的皇帝,祭祀时,他坦然稳重,群臣以他为首,心境自然不同。
祭祀结束,天空飘起了细小的雪花。
按照惯例,皇帝回宫后还去见了太后,又在奉天殿接受群臣的庆成礼。
不过今年的天太冷,皇帝当晚就起了热,叫了御医折腾了一夜。
皇帝病了,后宫数得上名号的妃子都要要御前侍疾。
秦贵妃也不例外。
秦贵妃忙了一天,回到永芷宫一脸闷闷不乐。
皇帝还没退热,非要参加今晚款待群臣和各国各族使节的庆成宴。
按照秦贵妃所想,都病了,该休息休息,该养病养病才是正事。
参加庆成宴对身体没什么好处,让太子代替就是了。
秦贵妃心里急,担心皇帝的身体会扛不住,但也知道这话不能随便说出口。于是打发了所有宫人,和自己不会说话的儿子嘀嘀咕咕。
不会说话没有记忆,最好的听众,什么口水都倒,也不担心被传出去。
萧宴宁:“……”
他能说什么,他只能听着。同时真切感受到说做皇帝真辛苦。
天下之礼,莫大于事天。
他这个父亲大抵不想做个“垂拱而治”的君王,君王想要在史书上得到一个勤勉的称呼,大祀方面又怎么敢含糊。
秦贵妃絮絮叨叨皇帝不该任性一柱香了,萧宴宁想一直捧场,但他实在熬不住了,张嘴打了个哈欠。
他困了,要睡觉。
早就天气变冷时,萧宴宁就被挪到了永芷宫的暖阁之中,永芷宫内所有窗户上更是都贴了防寒的桐油纸,就怕冻着早产的小皇子。
闭上眼时,萧宴宁心想,这个下雪天好像没有记忆中那么令人讨厌了。
秦贵妃正说得起劲儿,一抬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秦贵妃:“……”
不能继续说心里话,陡然觉得没意思极了,秦贵妃伸出涂着豆蔻的手指在萧宴宁白净的额头上点了点,低声抱怨道:“没良心。”
说睡就睡了,她还没讲尽兴呢。
日子就这么平淡如水得过着。
萧宴宁七个多月时,永芷宫换了一批宫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书·五行志》
天下之礼,莫大于事天。——《大明集礼》
有关祭祀流程出自明朝,有些事作者胡乱编造的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