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到古代边塞搞基建 > 第11章 升职

穿到古代边塞搞基建 第11章 升职

作者:又逐飞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9-27 19:17:59 来源:文学城

浩然斋是甘州城最大的书斋,大儒经义、文人诗赋、军事谋略、市井闲谈甚至闺阁柔情应有尽有。店主不知是何来头,在这繁华热闹之地经办起一间书册齐全的书斋,而且生意十分兴隆。

林书阁进了书斋,入目的是摆得整整齐齐的简牍,各种书籍分门别类,甚至有用纸装订的书册,店里来来往往穿梭的是穿着各式文人长袍,或拿着简牍读得如痴如醉,或眉头紧锁,正在思索文意。

他往里走了几步,里面的人头都不抬,丝毫不受影响。

林书阁以前就了解过这个地方虽然地处偏远,但文风斐然,出过好几代大儒,如今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这位客官,需要什么书?”伙计压低声音询问。

“有没有刚入学小孩读的书?我弟妹都是十二岁。”

不过这个时代十二岁可不算小孩了,八到十五岁可都是成童了,朝廷规定小学读《孝经》《论语》,入太学再读五经。林清远和林萱现在入学,应该需要继续研读《孝经》《论语》。林家当年也算诗书传家,家中到现在还留有书简,二人从小便读了《论语》。

所以只需先买《孝经》便可以。

果然,伙计伸手示意,“客官可以来这边,这边是大儒郑经作注的《孝经》,郑经是我朝当时名家,五经博士,他做的注解几乎是我朝文人必读。”

“这边是我定远郡大儒王玄作的注本,相比较刚才的通俗易懂,适合孩童,不知客官选哪一类呢?”伙计侃侃而谈,似乎读过书,对各种名家注解如数家珍。

名儒作注肯定会引经据典,对小孩来说晦涩难懂,林清远和林萱虽然有基础,但步子迈得高了还是不行,得一步一步来。

“先拿第二类我……”

“哥哥,拿郑经的注。”谢谌一直没开口,突然抢先一步说道。

“为何?”

谢谌看了一眼伙计,伙计识趣立刻说道:“客官先看,有问题再叫我。”

“哥哥,郑公是朝廷亲封五经博士之一,其注解乃是我朝文人通读,必定符合上意。私家注书会有个人注解掺杂,不适合阿远和阿萱。”

“哥哥若是担心他们难读懂,我可以帮忙解读。”

林书阁微微一愣,他不是说他被羌人掳去,何时学得这些。

像是知道林书阁所想,谢谌眉目低垂,带着一丝怀念,“我小的时候,我大父亲自带我读的《孝经》,后来……”

他脸色微变,目光流露出忧伤。

林书阁一看他神情,忙道:“仲宣莫非是神童,小小年纪便熟读大儒经书。”

谢谌张嘴预备说什么,神思又转,道:“我也不算什么神童,就是学得早了些。”

古人果然恐怖如斯,不愧是从小研读经史,他这个古代文学硕士只能算是半路出家,比不上古人对经典的熟悉。

“少来,谦虚什么,那就听你的,我们买郑经注本。”

“好。”

林书阁拿好书去找伙计,“我们选好了,就要这一种,要两册。”

简册沉重,伙计用书袋一一装好,还细心贴好了标签,又在木牍上写上今日时辰,注明已买两册《孝经》。

林书阁看得新奇,这似乎是自己当给李县令的法子。

“这是县衙装书籍文书的法子,我家主人也是学来的。”伙计一脸骄傲。

林书阁轻笑,微微道:“很有新意,不过木牍难保存,用纸会更好。”

“谁说不是呢?可是纸张昂贵还不好用,我们升斗小民,不如用竹简木牍。”

李县令拿到改良造纸术的方法,定会找人试着制作纸张,“应该快了……”

“什么快了?”伙计疑惑道。

林书阁笑道:“没什么,伙计,两册多少钱?”

“总共五百钱。”

古代买书是真贵,穷人家的孩子吃饱饭都是问题,哪里的闲钱供孩子读书,光买书就能花光几口之家好几个月的口粮。

买完书,当时李县令赏的两千钱也就花得七七八八了。

养家真是愁人,不过家里粮食充足,自己还有工资,家里没有用大钱的地方的话,应该勉强够用。

“仲宣,我们回家吧。今晚想吃什么?”

“哥哥做得我都喜欢。”

“昨晚菌汤还剩一些,热一热往汤里下点面,再拌个素菜如何?”

“好,肯定很好吃。”

……

甘州城郊,一排废弃的房舍,只剩断壁残垣院外枯草遮蔽,院内却热火朝天,淋晒、锤洗、打浆,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工作。

这是在造纸。

一个管事模样的人问旁边的工匠,“快了吗?我记得今日可以出第一批?”

工匠回道:可以了,我带您去看看。

二人来到最后的晾晒区,工人正在剥下晒过的纸,一层层叠起来,用裁纸刀裁成同等大小的纸。

“真成了,拿笔墨来。”

旁边的工匠眼疾手快地递给管事笔墨,管事激动地拿起毛笔写下一笔,只见墨迹清晰,一点也不晕墨,高兴地拍手,“等我拿去给县令大人瞧瞧,大家都有赏。”

工匠个个喜笑颜开,这段时间一直连轴转,总算是做成了。

晨光熹微,李县令正在看卷宗,阳光打在甘州县衙屋舍,稍微有点刺眼,他挪了挪位置,继续看起来卷宗。

“大人,大人,成了,真造成了。”差役激动得面红耳赤。

“大惊小怪的,成何体统,什么成了?”

“大人,纸啊,下面的人来报,已经造出来了,人就在外面候着呢。”

李县令一惊,继而狂喜,“快,快让他进来。”

管事手捧着一个盒子进来,正准备拜见李县令。

“不用多礼,纸呢?”

“回大人,就在里面。”管事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放着一叠切割整齐的纸,色如白绢,李县令拿起来一摸,触手细腻,无粗糙质感。

他拿起桌案上的笔墨,写了两个大字,字迹依旧清晰,边缘没有晕墨,也没有渗透痕迹。

“好,好,好。”激动地连说三个好字。

“快去请林令史。”

差役“哎”了一声,飞快地跑了出去。

李县令激动地来回踱步,这真是大功一件啊,今年考核有暖炕的功效,再加上这洁白无瑕的纸,岂不是真要再进一步,该怎么献给郡守大人呢?还得再想想。

林书阁,带上林书阁,此子果真不凡,看来得重赏,对了,那些工匠也得赏。

“大人,林令史到了。”

李县令看了一眼跟在差役后面的林书阁,越看越满意,同样的官服,怎么人家林令史穿上就这么好看,真是风姿俊逸,不像那个崔严,恨,死不足惜。

“参见大人,不知大人唤下官来是有何事?”

林书阁本来在忙着做年前各基层官吏最后的考核,突然被兴冲冲地差役传唤,说是县令大人找他有急事,来了之后,这李县令怎么也是一脸激动,难道是?

“林令史,你看看这是什么?”

林书阁顺着李县令的视线一看,纸?真造出来了?

“林令史真是本官的福星,你一来,整个甘州县城甚至定远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大功一件,不,大功好几件。”

林书阁一眼黑线,李县令平时不苟言笑,今日这情景,可见真是十分激动。

“大人谬赞了,是大人信任下官,爱护百姓,有大人在此,才是整个甘州县老百姓的福运。”

李知县抚须欣慰地点了点头,这才是好下属,又会办事又会说话,升官加薪,必须升官加薪。

“书阁啊,刘县丞年老已经退了,没有合适的人选,县丞之位一直空着,你就暂任这县丞的位置吧。”

林书阁推辞道:“大人,下官资历不够,不比其他前辈,大人还是再择人选吧。”

李县令笑道:“你博学多才,近日识破奸细,免我甘州县兵灾,献的改良纸张的法子更是大功一件,这县丞之位非你莫属。”

“至于你说的资历,那崔主簿资历倒是够,可偏听偏信,任人唯亲,落得个什么下场。”

林书阁面露疑惑,难道奸细之事和崔主簿也有关系。

看到他的神情,李县令解释道:“崔严私放关传,已经判了斩立决,崔主簿昏昧不清,不知检醒,已经发去充军服役了。最可恨的是那奸细也是个小角色,没吐出什么东西来。”

看来是崔严一人认了罪,崔主簿到底参没参与,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既然将关传这种东西私放出去,那罚去边境劳役,正好过一过边境士卒的生活。充军服役十分艰苦,养尊处优的崔主簿估计有得受。

“所以,这县丞之位你是做与不做呢?”

林书阁正色道:“下官多谢大人提拔。”

“这样才对嘛。”李知县欣慰道。

他将纸小心叠好,放回箱子中,“明日你跟我去郡守府面见魏使君,你说的压低价格,收为官用在全郡推广,还得亲自跟使君好好说清楚。”

“下官遵命。”

“好了,你下去吧。正好让周令史来见我。”

林书阁走后,一旁的差役问道:“大人也要提拔周令史?”

李县令望着窗外,他不是西北人,因政绩不突出,朝中也无人,才被发配到西北苦寒之地,本以为这辈子也就待这了,没想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奸细之事是他二人办的,不能只奖赏一人,他资历久,除了性子急躁,当个主簿也够了。”

“至于林书阁,他的成就远不止一个小小县丞。”明明年少有为,却不骄不躁,性格沉稳,又亲善爱民,有他在,自己也就可以放心外调了,毕竟这甘州自己也不能待一辈子。

“大人英明。”

“对了,林书阁家中是否还有一对弟妹要养,估计那点俸禄也不够,让课吏出个条子,就说林书阁捉拿奸细有功,赏五千钱。”

“是,大人。”

本章写到有关各年龄阶段读书参考《四时民令》,《孝经》注解大儒看懂求轻拍,就当是我编的。新人作者求收藏求评论QAQ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升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