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 第21章 秋赋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第21章 秋赋

作者:2591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08:15:46 来源:文学城

金风送爽,河间府迎来了战乱平息后的第一个金秋。

田野褪去了夏日的深绿,换上了璀璨的金黄。沉甸甸的粟穗压弯了秸秆,饱满的菽豆挂满了藤蔓,新垦的官田里,新引进的耐旱黍子也长势喜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醉人芬芳,混合着泥土的气息,这是大地对辛勤耕耘者最慷慨的回馈。

府衙上下,早已为秋收赋税忙碌起来。但与往年百姓愁云惨淡、胥吏如狼似虎催逼的景象截然不同,今年的秋赋,竟隐隐透着一股…喜气?

沈砚与秦怀安、苏婉等人反复商议,结合河间府百废初兴的实际,对赋税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却深得民心的改革:

1.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宣布免除河间府本年所有“丁口钱”、“徭役代金”及杂税!仅按《大虞律》征收基础田赋(实物税:粟米)。且田赋税率,由往年十税三,降至十税二!

2. **田赋折色,便民利民:** 允许百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缴纳实物粟米,或按官府核定的平价,缴纳等值铜钱(“折色银”)。避免胥吏在征收、运输过程中盘剥损耗。

3. **永业田优免,军属荣光:** 团结营将士名下的永业田,免税十年政策不变。阵亡将士遗属名下的永业田,免税年限延长至其子女成年(男二十,女十六)。伤残荣军互助社的集体田地,免税五年。

4. **新垦官田,激励垦殖:** 凡参与水利工赈、新垦官田并租种的农户,首年免租!次年田租仅收收成两成(远低于民间租佃)。

5. **府衙购粮,平抑粮价:** 府衙常平仓将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敞开收购百姓自愿出售的余粮!既充实储备,又防止谷贱伤农。

当这些政令通过吏员、里长,张贴于城门口、乡亭集市,并挨家挨户宣讲到位后,整个河间府都沸腾了!

“十税二?!还免了丁口钱和杂税?!”一个老农拿着盖着知府大印的告示,双手颤抖,老泪纵横,“老天爷啊…老汉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么轻的皇粮啊!”

“还能交钱?不用扛着粮食跑断腿,看那些胥吏的脸色了?”一个中年汉子喜出望外。

“免租!首年免租啊!”租种了新垦官田的流民激动地抱在一起,“沈大人…这是给了咱们一条活路,一个家啊!”

“府衙还收粮?价钱公道?”家有余粮的富户也松了口气,不用担心粮食积压被粮商压价了。

秋收的日子到了。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镰刀飞舞,捆扎好的粟捆、豆垛堆满了田埂。打谷场上,连枷翻飞,脱粒的粟米如同金色的瀑布流淌。吆喝声、欢笑声、连枷拍打声,汇成一首欢快的丰收交响曲。

缴纳赋税的日子,更是成了河间府一道前所未有的风景线。

府衙大门前,以及各乡设立的临时征收点,排起了长队。队伍井然有序,百姓们脸上没有往日的愁苦和畏惧,反而带着一种轻松甚至自豪的神情。他们有的背着装满新粟米的麻袋,有的则小心地揣着用布包裹的铜钱。

“张老哥,今年收成不错啊!”一个汉子拍着前面老农鼓囊囊的粮袋。

“托福托福!”老农笑得满脸褶子,“托沈大人的福,风调雨顺,加上新渠的水,足足收了五石多!缴了皇粮,还能剩下不少呢!”他拍了拍粮袋,又压低声音,“俺还留了些好粟米,准备给学堂里的孙子送去,让他也尝尝新!”

轮到老农了。负责登记的吏员态度和蔼:“老人家,缴实物还是折色?”

“缴实物!新打的好粟米!”老农将粮袋小心地放在秤上,看着吏员仔细称量、记录,然后郑重地递给他一张盖着红印的完税凭证。“拿好了,您老!”

老农小心地收起凭证,像是捧着什么宝贝,喜滋滋地走了。

另一个队伍里,一个穿着整洁的妇人,将一包沉甸甸的铜钱递给吏员:“官爷,俺家缴折色银,这是俺男人在工坊做工挣的工钱。”

“好嘞!李王氏,永业田三亩,应缴折色银三百文,收讫!”吏员清点无误,同样递上凭证。妇人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脚步轻快地离开。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胸前佩戴着小小“荣军”徽章的伤残士兵和阵亡将士家属。他们缴纳赋税时,受到了吏员和周围百姓自发的尊敬。一个断了腿、拄着拐杖的老兵,由互助社的同伴搀扶着,缴纳了属于自己那份永业田的象征性赋税(免税期内数额极低),他挺直腰板,神情庄重。周围的人群自发地让开道路,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王虎哥!”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是狗娃,他背着书包,显然是刚放学。他跑到正在维持秩序的王虎面前,踮起脚,将一个小布包塞进他手里,小脸认真:“这是俺在学堂得的‘格物’奖赏!十文钱!俺要替俺爹缴税!”狗娃的父亲是团结营的士兵,鹰嘴崖受了轻伤,正在休养,名下有永业田。

王虎一愣,看着狗娃清澈而坚定的眼睛,心头一热。他蹲下身,郑重地接过那还带着孩子体温的铜钱:“好!虎叔替你爹缴了!狗娃有出息,你爹知道了,肯定高兴!”他亲自带着狗娃,到登记处缴纳了这意义非凡的十文钱。

这一幕,被许多百姓看在眼里。一个卖炊饼的老汉,默默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走到登记处:“官爷,俺…俺再多缴三斗粟米的折色钱!俺儿子在团结营,托沈大人的福,家里日子好过了,这点心意,给府衙添砖加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家境尚可的百姓,在完成定额后,纷纷自愿多缴纳一些钱粮,作为对府衙的感念和支持。负责登记的吏员们从未如此忙碌,却也从未如此心情舒畅。看着百姓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和信任,他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竟是如此令人充实。

府衙的库房里,粟米堆积如山,铜钱箱也日渐充盈。秦怀安看着账册上不断增长的数字,感慨万千:“大人,民心所向,赋税不催自缴!下官为官半生,从未见过如此景象!”

沈砚站在府衙的台阶上,望着远处丰收的田野和秩序井然的征收点,望着百姓脸上洋溢的满足与希望,心中涌动着暖流。这自愿缴纳的秋赋,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证明河间府的新生。这不仅仅是粮食和铜钱,更是民心,是信任,是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重新凝聚起的、坚不可摧的魂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沈砚轻声自语,目光投向更辽阔的远方。河间府的根基已然稳固,但这富足安宁的烟火人间,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来守护。他心中酝酿已久的那个计划,是时候启动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以守护这片热土为使命的强军,将在这丰收的号角声中,正式踏上历史的舞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