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河间府迎来了战乱平息后的第一个金秋。
田野褪去了夏日的深绿,换上了璀璨的金黄。沉甸甸的粟穗压弯了秸秆,饱满的菽豆挂满了藤蔓,新垦的官田里,新引进的耐旱黍子也长势喜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醉人芬芳,混合着泥土的气息,这是大地对辛勤耕耘者最慷慨的回馈。
府衙上下,早已为秋收赋税忙碌起来。但与往年百姓愁云惨淡、胥吏如狼似虎催逼的景象截然不同,今年的秋赋,竟隐隐透着一股…喜气?
沈砚与秦怀安、苏婉等人反复商议,结合河间府百废初兴的实际,对赋税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却深得民心的改革:
1.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宣布免除河间府本年所有“丁口钱”、“徭役代金”及杂税!仅按《大虞律》征收基础田赋(实物税:粟米)。且田赋税率,由往年十税三,降至十税二!
2. **田赋折色,便民利民:** 允许百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缴纳实物粟米,或按官府核定的平价,缴纳等值铜钱(“折色银”)。避免胥吏在征收、运输过程中盘剥损耗。
3. **永业田优免,军属荣光:** 团结营将士名下的永业田,免税十年政策不变。阵亡将士遗属名下的永业田,免税年限延长至其子女成年(男二十,女十六)。伤残荣军互助社的集体田地,免税五年。
4. **新垦官田,激励垦殖:** 凡参与水利工赈、新垦官田并租种的农户,首年免租!次年田租仅收收成两成(远低于民间租佃)。
5. **府衙购粮,平抑粮价:** 府衙常平仓将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敞开收购百姓自愿出售的余粮!既充实储备,又防止谷贱伤农。
当这些政令通过吏员、里长,张贴于城门口、乡亭集市,并挨家挨户宣讲到位后,整个河间府都沸腾了!
“十税二?!还免了丁口钱和杂税?!”一个老农拿着盖着知府大印的告示,双手颤抖,老泪纵横,“老天爷啊…老汉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么轻的皇粮啊!”
“还能交钱?不用扛着粮食跑断腿,看那些胥吏的脸色了?”一个中年汉子喜出望外。
“免租!首年免租啊!”租种了新垦官田的流民激动地抱在一起,“沈大人…这是给了咱们一条活路,一个家啊!”
“府衙还收粮?价钱公道?”家有余粮的富户也松了口气,不用担心粮食积压被粮商压价了。
秋收的日子到了。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镰刀飞舞,捆扎好的粟捆、豆垛堆满了田埂。打谷场上,连枷翻飞,脱粒的粟米如同金色的瀑布流淌。吆喝声、欢笑声、连枷拍打声,汇成一首欢快的丰收交响曲。
缴纳赋税的日子,更是成了河间府一道前所未有的风景线。
府衙大门前,以及各乡设立的临时征收点,排起了长队。队伍井然有序,百姓们脸上没有往日的愁苦和畏惧,反而带着一种轻松甚至自豪的神情。他们有的背着装满新粟米的麻袋,有的则小心地揣着用布包裹的铜钱。
“张老哥,今年收成不错啊!”一个汉子拍着前面老农鼓囊囊的粮袋。
“托福托福!”老农笑得满脸褶子,“托沈大人的福,风调雨顺,加上新渠的水,足足收了五石多!缴了皇粮,还能剩下不少呢!”他拍了拍粮袋,又压低声音,“俺还留了些好粟米,准备给学堂里的孙子送去,让他也尝尝新!”
轮到老农了。负责登记的吏员态度和蔼:“老人家,缴实物还是折色?”
“缴实物!新打的好粟米!”老农将粮袋小心地放在秤上,看着吏员仔细称量、记录,然后郑重地递给他一张盖着红印的完税凭证。“拿好了,您老!”
老农小心地收起凭证,像是捧着什么宝贝,喜滋滋地走了。
另一个队伍里,一个穿着整洁的妇人,将一包沉甸甸的铜钱递给吏员:“官爷,俺家缴折色银,这是俺男人在工坊做工挣的工钱。”
“好嘞!李王氏,永业田三亩,应缴折色银三百文,收讫!”吏员清点无误,同样递上凭证。妇人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脚步轻快地离开。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胸前佩戴着小小“荣军”徽章的伤残士兵和阵亡将士家属。他们缴纳赋税时,受到了吏员和周围百姓自发的尊敬。一个断了腿、拄着拐杖的老兵,由互助社的同伴搀扶着,缴纳了属于自己那份永业田的象征性赋税(免税期内数额极低),他挺直腰板,神情庄重。周围的人群自发地让开道路,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王虎哥!”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是狗娃,他背着书包,显然是刚放学。他跑到正在维持秩序的王虎面前,踮起脚,将一个小布包塞进他手里,小脸认真:“这是俺在学堂得的‘格物’奖赏!十文钱!俺要替俺爹缴税!”狗娃的父亲是团结营的士兵,鹰嘴崖受了轻伤,正在休养,名下有永业田。
王虎一愣,看着狗娃清澈而坚定的眼睛,心头一热。他蹲下身,郑重地接过那还带着孩子体温的铜钱:“好!虎叔替你爹缴了!狗娃有出息,你爹知道了,肯定高兴!”他亲自带着狗娃,到登记处缴纳了这意义非凡的十文钱。
这一幕,被许多百姓看在眼里。一个卖炊饼的老汉,默默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走到登记处:“官爷,俺…俺再多缴三斗粟米的折色钱!俺儿子在团结营,托沈大人的福,家里日子好过了,这点心意,给府衙添砖加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家境尚可的百姓,在完成定额后,纷纷自愿多缴纳一些钱粮,作为对府衙的感念和支持。负责登记的吏员们从未如此忙碌,却也从未如此心情舒畅。看着百姓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和信任,他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竟是如此令人充实。
府衙的库房里,粟米堆积如山,铜钱箱也日渐充盈。秦怀安看着账册上不断增长的数字,感慨万千:“大人,民心所向,赋税不催自缴!下官为官半生,从未见过如此景象!”
沈砚站在府衙的台阶上,望着远处丰收的田野和秩序井然的征收点,望着百姓脸上洋溢的满足与希望,心中涌动着暖流。这自愿缴纳的秋赋,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证明河间府的新生。这不仅仅是粮食和铜钱,更是民心,是信任,是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重新凝聚起的、坚不可摧的魂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沈砚轻声自语,目光投向更辽阔的远方。河间府的根基已然稳固,但这富足安宁的烟火人间,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来守护。他心中酝酿已久的那个计划,是时候启动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以守护这片热土为使命的强军,将在这丰收的号角声中,正式踏上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