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 第20章 烟火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第20章 烟火

作者:2591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08:15:46 来源:文学城

盛夏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但河间府城内外,却是一片比阳光更炽热的繁忙景象。战争的阴霾被鹰嘴崖的大胜驱散,取而代之的,是重建家园、奔向富足的蓬勃生机。

**田野:**

清澜江水,如同温驯的巨龙,沿着新疏浚的河道和密如蛛网的灌溉沟渠,汩汩流入曾经干裂的田地。城郊那大片新开垦的“官田”和分配下去的“永业田”,已然褪去了荒芜的枯黄,被一片片醉人的青翠所覆盖。

粟米抽出了饱满的穗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沉甸甸的,预示着丰收的希望。耐旱的菽豆爬满了支架,紫色的豆花点缀其间。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苏婉的推动下,几片靠近水源的试验田里,从南方引种的耐旱桑树苗,居然顽强地扎下了根,抽出了嫩绿的新叶。懂得养蚕技术的流民小心翼翼地将吐丝的蚕宝宝安置在特制的蚕匾里,眼中充满了期待。

田埂上,农人们挥汗如雨,除草、追肥,动作却轻快有力。他们不再是被迫劳作的流民,而是为自己田地耕耘的主人。几个农师(由府衙聘请的老把式)穿梭其间,指点着灌溉和除虫的技巧。远处,巨大的筒车在江水中沉稳旋转,水花四溅,发出规律而悦耳的“嘎吱…哗啦…”声,如同这片土地最动听的心跳。田间地头,架设起了利用筒车水力驱动的简易水车,正“吱呀呀”地转动着,为不远处新建的磨坊提供动力。

**工坊:**

城东,依托巨大水车建立的“水力工坊区”已初具规模。最大的工棚内,几架结构复杂、由精铁齿轮和飞梭机构组成的“水力织布机”正在全速运转!飞梭在经线间往复穿梭如电,发出节奏感极强的“咔哒咔哒”声。一匹匹厚实均匀的麻布,如同流水般从织机上倾泻而下,效率远超手工作业十倍不止!负责看管机器的女工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只需偶尔调整一下线轴或清理飞梭。

隔壁的纺纱工坊,纺车的嗡嗡声汇成一片。妇人们熟练地将麻纤维捻成纱线,动作麻利。苏婉站在工坊中央,正与几个管事娘子核对布匹的产量和订单。来自清水镇、甚至更远州县的商队,早已在工坊外排起了长队,等待着提货。一车车织好的麻布被运走,换回的是沉甸甸的铜钱、雪白的精盐、闪亮的铁器、以及珍贵的药材。

“百工馆”内同样热火朝天。伤残的匠人们各展所长:有人制作精巧的木器玩具;有人用藤条编织出样式新颖的提篮背篓,上面还镶嵌着简单的木雕纹饰;几位老匠人则带着几个有天赋的“义学堂”学徒,正在研究如何改良水力磨坊的磨盘,使其能研磨出更精细的面粉。这里不再是单纯的收容所,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价值的生产基地。

**市集:**

战争的创伤被迅速抚平,平舆城的市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清晨,天刚蒙蒙亮,四里八乡的农人便推着小车、挑着担子涌入城中。新鲜水灵的瓜果蔬菜、新磨的粟米面粉、活蹦乱跳的鸡鸭、还带着露水的草药…琳琅满目,摆满了街道两侧。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熟人间的招呼声,汇成一首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交响曲。

“炊饼!刚出炉的热炊饼!两文钱一个!”

“河间新布!厚实耐磨!便宜卖喽!”

“盐!上好的官盐!十文一斤!”

一个老汉推着独轮车,车上堆满了黄澄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炊饼。他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嗓门洪亮,与几个月前面黄肌瘦、愁眉苦脸的样子判若两人。他的儿子在团结营服役,家中分的永业田由儿媳打理,收成不错。他靠着祖传的手艺在集市上卖炊饼,生意红火,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几个半大的孩子,穿着“义学堂”统一的青色短褂,背着书包(由妇孺工坊缝制),手里攥着几文钱,挤在一个卖糖画的摊子前,叽叽喳喳地挑选着。这在过去,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苏婉也时常带着女管事们来市集采买工坊所需的原料。她走过一个个摊位,不时停下脚步,询问价格,与熟悉的摊主寒暄几句。她不再是那个典当首饰换取活命粮的县令夫人,而是掌控着庞大产业、造福一方的“苏夫人”。她的沉稳干练和待人和善,赢得了商贩们由衷的尊敬。看到她经过,许多摊主都会热情地招呼:“苏夫人,看看新到的山货?”“苏夫人,这筐麻皮给您留着呢!”

**学堂与慈济院:**

“义学堂”的院落里,书声琅琅。“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稚嫩的童音整齐划一。课间,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几个工匠师傅正在给年龄稍大的孩子上“格物”实践课,拆解着一架小型筒车模型,讲解着齿轮传动的原理。狗娃如今已是学堂里的“小先生”,他动手能力极强,经常帮着墨衡老师调试教具,给学弟学妹们演示简单的机械原理。

“慈济院”内,气氛宁静祥和。失去亲人的老人坐在廊下晒太阳,身上的冬衣厚实暖和。几个腿脚不便的老翁围在一起下着简易的象棋(由百工馆制作)。几个残疾的匠人在指导院里的半大孩子学习编织或木工。后院飘来阵阵药香,医官正为生病的老人诊脉。这里不再是等死的“苦水洼”,而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尊严的归宿。

沈砚时常微服行走在田间地头、工坊市集、学堂院落。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府大人,而是百姓口中亲切的“沈大人”。他蹲在田埂边,和老农讨论着墒情;在工坊里,认真倾听工匠们对机器的改进建议;在市集上,随手买几个炊饼分给身边护卫;在学堂外,驻足聆听孩子们的读书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升腾的烟火气,这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图景,这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希望,便是对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最好的回报。鹰嘴崖的刀光剑影渐渐淡去,河间府,正踏踏实实地走在一条通往丰饶与安宁的大道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