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 > 第11章 分道扬镳

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科举] 第11章 分道扬镳

作者:南伍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6-25 16:03:00 来源:文学城

这次靠岸的是夔州,唐宋都有夔州,但是却不是同一个地方,唐时夔州是“白帝城”,现在的夔州是原“瀼西”,又叫“奉节”。

奉节的冬天比汴京要温暖许多,韩琦去岁这时已经在官服里面添置了不少厚衣服,但再温暖也没有到打赤膊的时候。

“嗨呀呀嗨嗨!”

岸边的货船吃水比他们的更深,水流此时也更为湍急,此时的船工们一个个匍匐在地,汗水滴落在地上,混合着碎石、沙土和汗水的地面,一个个脚蹬手爬,一点点奋力喊着号子挪着位置。

苏景先他们停下来看船工,蜀中县县如其名,三面环山,山间有溪水,容纳一叶扁舟都有些勉强,港口、船工都是第一次见。

船工号子,和采茶歌类似,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过程中创作出来的,目的自然也不是为了观赏价值,实用性更强。

苏景先多看几眼,就知道,这唱词有力,用处是和“一二一”“齐步走”一般无二。

驻足久了一点,下来兑现赌约的杨俊文不耐烦了。

“有什么好看的!”杨俊文不理解这些人的爱好,这船工五大三粗哪有美女好看。

他只想着赶紧找个人说“我是蠢猪”了事,也懒得去别的地方,径直往船工那边抬脚就要走去。

“你干什么?”苏景先拦下了杨俊文。

杨俊文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看不出来吗?

“我去找人兑现我的承诺啊,愿赌服输,我不说到做到好吧!”

本来输了就烦。

“他们在工作!”苏景先试图从不要打扰别人的工作这个角度来劝说。

但是很显然,杨俊文并不在乎,“拉个船而已,我就找一个人,让一个贱民不工作听我说一句话,大不了我给点银子,少爷我有的是钱。”

苏景先皱眉,看着这细皮嫩肉的小孩,想到了这一路上也没有个大人来……

果断切换了角度,“人家不是贱民,而且你家大人都没跟你说过嘛?这种工地是最危险的,人家拿命在工作换钱,稍有不慎就会死掉,你过去了,遇到危险,别人都来不及救你!”

“是……是这样吗?”杨俊文显然没有受到过这类的安全教育,听了苏景先这话,一下子就怂了,都不用苏景先提不能打扰船工,就自己主动表示,“我,我换个人说吧。”

杨俊文带着下人走远,这里就留着苏景先一人,苏景先看着大概是好说话,有人热情地凑了上来。

“这位小郎君,原来你也和何某有着相同的看法!”一个身穿白色长衫的穷书生过来,为何一眼能看出贫困,因为他的长衫有些部位似乎洗破了,后续用还算细密的针线缝补上。

苏景先不是很习惯陌生人自来熟地接触,后退了一步,这何书生略有些尴尬,笑了一下,又继续说了自己的话。

“郎君也是觉得吧,这卖力气的活计,实在是不安全,朝廷就应该想办法不要这个活。”

前半句苏景先还是认可的,后半句他就有些问号了。

“等等?方便问一下,你家里是做什么的吗?”

不知道是苏景先说话比较温柔,还是这人只看得见苏景先衣服的精致,以及在他身后不远处的两个同样精致的大人,他一伸手,不知从哪里掏出来了一把扇子,展开,自以为十分风流,苏景先只看出来了八分猥琐。

“小生出身寒门……”

“寒门?我家就是寒门崛起。”苏景先说完这句话沉默。

对方更尴尬,但脸皮还是厚的,及时补充,“家里是普通庶民。”

“白衣也能为相做宰。”苏景先没有门第之分,他这一句话,何书生又眉眼带笑,开始强凹造型,似乎已经成为白衣卿相了一样,只可惜,下半句又尴尬上了,“但是白衣不能绝人生路,这些人没了工作,你负责吗?”

何书生自然负责不了,他不懂,在这港口来往的人多了,他自认也是知道这些达官贵人的脾气。

看乞丐行乞“于心不忍”,于是把人赶走。

看有人断胳膊短腿依旧工作“于心不忍”,于是把人赶走。

明明是贵人们常做的事情啊?他往常讨好用这套也无往不利,今天怎么遇到了例外。

那何书生走之后,苏和仲凑到了自家哥哥旁边,“这么危险的工作,是不是应该取消呢?”

苏和仲感觉不应该,但是他说不出为什么,也没办法给这些人找个新工作。

“和仲,你要知道,这世界上从不缺说不要的人,缺的是能说出为什么不要并且解决掉的人。”苏景先看着远处的船工。

他们这里的事情没有影响到那些人,勤劳的劳动者们,汗水在脚底下汇聚,但是依旧不耽误他们的工作。

人在世界上如此渺小,但是已经拼尽全力活着了,没了这个,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工作呢?

落日余晖洒在船工们的脸上,朴实的脸庞都在这一瞬间变得坚毅起来,巨大的船只和渺小的人类在这一刻,在苏景先的眼中形成了一副奇妙的画卷。

那船慢慢幻化成了钢铁巨轮,在阳光下洒落汗水的人一个个走进了工厂。

大宋慢慢在他的幻想中改变了模样,成了未来,成了他在现代看到的那样。

要付出多久,要有多少天才,要怎么样才能踏出那一步呢?

“大宝,收拾好了今晚找个酒楼住一晚吧,爷爷奶奶也想找个地方正经吃一顿了。”苏明允的话打断了苏景先的畅想。

“好啊。”苏景先看着依旧辛劳的船工,他们还在工作,他也依旧是一个还没正式在这大宋接触到科举文化的小孩,只勉强认识字,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知识。

有朝一日,他一定想办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苏景先暗下决心。

船上的东西不需要带多少下来,贵重的随身带着就行,大部分可以留在船上,加上有下人,收拾地还算快。

等杨俊文找到一个人说了“我是蠢猪”

并且把人带回来之后,看到的就是已经整顿好,似乎要在这里下船的一行人。

“我,我已经完成赌约了,怕你不相信,把人带回来给你看看!”杨俊文拽着人衣袖的样子,看起来像是强抢民男。

那人的衣服看着也相对破旧,甚至衣服上的补丁,似乎都拿不出同色系的丝线,直接用的不同颜色的补上去的,能起到一个防风的作用,但是保暖和美观看起来都不兼具。

虽然不是强抢,也确实是杨俊文花钱雇来的,他还刻意挑选了这么个,看上去还算体面的穷书生。

“你们这是到这里就结束了吗?”杨俊文困惑,看向苏和仲,“你不是说和我一样是去汴京的吗?”

但是看到苏和仲那小小的个头,明明也大不了几岁的杨俊文,扶额,“我就知道,你这个小孩,也说不明白什么话。”

“没有哦,就是在这里中途休息休息,补充一下物资,你带回来的这是?你的人证?”苏景先看到了这看起来就有些穷困潦倒的男人,“他和你……”

不会是雇佣关系吧,苏景先有点怀疑。

“嗯,是的,这位小郎君……”这人演技一般,说话不仅磕磕绊绊,还眼神飘忽,看着就有极高的说谎可能,“这位小郎君和我说了,我是猪,阿不,他是猪。”

“你这人,刚刚我们不是演练好了吗!”杨俊文戳了戳对方的腰间,冬天,这人的衣服穿得空荡荡的,越发显得单薄起来。

“嗯,算你过关。”苏景先看着穷书生,又看了依旧张牙舞爪的杨俊文,果断开口,“你钱记得付给人家。”

杨俊文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嘟囔着“早知道不挑这个,不伶俐”,还是把钱付了。

“走吧,我们去住客栈了,你要跟我们一起吗?”

出于礼貌,苏景先询问了一下这个小孩。

“我就不去了,小爷我还得再往下一段,去下一个地方的驿馆投宿呢。”说到驿馆两个字的时候,杨俊文加重了音调。

在北宋,能够入住官方驿馆,要么是别国使臣,要么是本国要员,没有到达一定级别的都没资格进去,杨俊文很是骄傲自己的家世背景能让他拥有这个资格。

“好,注意安全。”苏景先客套了一下,就此别过。

没想到,倒是和小胖子杨俊文顺利分别了,杨俊文带来的“人证”拦下了他们,准确来说,拦下来了看着比较游手好闲的苏明允。

“嗯?有什么事情吗?”苏明允也是第一次在外面这么有存在感,他看起来果然还是很可靠!

有人在心里偷偷自恋了一下。

“那个,请问,这位大官人,你需要……需要琉璃珠吗?”

这人看着是真的有些内向,说话也磕磕绊绊地,声音小到似乎担心吓到别人一样。

他一边问,一边从衣袖里掏出来了一颗比大拇指的指腹稍微大一些,看着就珠圆玉润、透明感十足的珠子,递到苏明允的眼前。

琉璃,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琉璃了。

1972年,河南发现了一座西周墓葬,里面有一个白色穿孔料(琉璃)珠。

1975年,陕西宝鸡茹家庄弓鱼伯墓出土了上千件西周早中期的玻璃管、珠。

在之后的二三千年,琉璃一直在我国大受追捧,曾经一度作为比玉器更珍贵的奢侈品在用。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一开始上流社会的把这个当作是原生态,纯天然的玉石,炒的很贵。

到北魏《魏书·大月氏传》记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这意思是什么呢,国外手工艺人来这里烧琉璃挣钱,把琉璃价格打下来了。

换句话说,在北魏之前!你穿过去可以自己烧玻璃,说是琉璃,不要每年都烧,物以稀为贵,懂伐?你一年甚至十年烧一次,高价卖出,然后再下一次,也不要把手艺留给后代,炒这种奢侈品的百分百有封建王室,留后代就是让后代死,留钱就行,花多久是多久。不想生孩子更好,直接自己赚自己吃,知道的人越少,风险越低!

当然,虽然北魏就说了,但是唐代的《本草拾遗》依旧写了“琉璃,西国之宝,玉石之类,生土中。”

这说明啥呢……古人的大欺骗术,自欺欺人!

【你烧出来了琉璃,只能证明你的琉璃是手工的,我相信一定有琉璃是纯天然的!】

在宋元之前的琉璃,是“玉石”是“宝石”。

不过虽然一边欺骗自己,但是一边我们国家的玻璃业也是在蓬勃发展的。

比如,实际上西周时期制作青铜器的时候,就有琉璃的出现,当时有外号 “五色石”的,还有别的。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上就镶嵌了琉璃,当时是蓝紫色的居多。

汉代时候的琉璃告别了淡色系,开始深色系了。

唐朝开始,琉璃结束和世界琉璃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琉璃制作体系也已经逐渐完善。

宋朝,“绍熙元年,里巷妇女以琉璃为首饰”,差不多是平头百姓也能用得上了。

元代“璀玉局”,明代王室礼器,清代各种琉璃器皿“作坊”和“琉璃厂”变多。

琉璃差不多是越往后越卷工艺了。

【2018年成都考古挖掘了锦江区,然后发现了一座延续了700多年的古窑址,是一个琉璃厂窑,从五代一直烧到明代。】

哼哼,写这么多其实是铺垫一下,当时有人玩琉璃,有琉璃厂,有珍贵的给大人物们炒的,也有不珍贵的给百姓用的,当瓷器看就行,工艺精美就贵起来了。【代入一下二次元,精致谷子!(类似)】

不过小苏很想要一个能烧玻璃的人才,大家懂得,玻璃的用处好多(点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分道扬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