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重生后搞事业去了 > 第8章 一鸣惊人

重生后搞事业去了 第8章 一鸣惊人

作者:鱼儿小小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23 21:28:31 来源:文学城

十五日限期才到一半,头发已经更白了一些的王征明又被“请”着升了堂。

作为舞弊案的主角,顾允早早被请来了公堂。进士之身,毋须下跪,只站在了一旁,却也不慌不忙。

韩昭和宋渝齐齐站在主审案旁,另一边却是皇帝派来的内侍,除了表示今上对舞弊案的重视之外,更是准备好将公堂中人的一举一动都回去呈上。

击鼓鸣冤之案须开门审理,这日也不例外,大理寺中门大开,外面一大清早便已站满了人。

状元郎贺安和一群春闱考生站在了最前面,当中就有磨拳擦掌的刘适。韩昭正朝他看了一眼,这时后面一阵骚动,人群中开了一条路让一人走近,白袍黑氅,面如冠玉,正是谢遥。

韩昭心想,公堂之地,还是一副出尘谪仙的模样,好看的人果然就是不同啊。

谢遥看着她一副在心里嘀咕的样子,不禁会心一笑。看着她胸有成竹地站在堂上,周身竟似罩着一层朦胧的光芒。他知道,这是她扬名立万的大日子,也知道,这不过是个开始。

曾经的他,竟为了忠君爱国的心中正道,逼得她光芒尽散。

他心中剧痛,竟不敢再看着她。幸好,他不再是他,而且,为时未晚……

王征明忍着偏头痛,强作一副庄严相的拍响了惊堂木,兴和四年的春闱舞弊案正式开审。

韩昭上前,对王征明行了一礼,转身面对门外听审的洛阳百姓,朗朗道:“兴和三年十二月初十,礼部编排轮值看守春闱试题者为侍郎袁守正、礼部司庚郎中和主客司陆郎中。只是,庚郎中和陆郎中当晚并不在锁着试题的阁楼,而是在平康坊的柳飘香,还将柳飘香的思春虐待致死。”

说到这里,大理寺外的人群已经炸开了。王征明老脸一红,再拍惊堂木:“无凭无据,公堂上韩司直可要慎言!”

韩昭索性不理他,径自唤过一旁衙差:“带犯人徐正英上来。”

王征明也无暇去想她的无礼,只是捏了一把冷汗,那人犯不是平康坊杀人案的凶手,且已经认罪了吗?

徐正英被带上公堂,目中如一潭死水,木无表情的看了站在主审案前的韩昭一眼,便低下了头朝王征明跪下。

“草民徐正英,柳飘香管事。去岁十二月初十,柳飘香招待了两位贵客,贵客点了思春侍奉,又不准旁人入内。三更时分,贵客唤草民一人入内,他们二人有些慌乱,思春……却已断气。”

韩昭皱眉道:“若人是贵客杀的,那刑部审理平康坊一案时,你为何认罪?”

徐正英抬头,恨恨之色不掩人前:“舍妹为刑部尚书魏大人府中丫头,草民初审二审皆不认罪,魏大人以舍妹为胁,迫草民不得不从!”

大理寺外人声一下涨高,王征明的惊堂木拍了又拍,扯开嗓子大喝:“肃静!”

韩昭对外面的沸腾却是恍若未觉,眼中此刻只有跪在堂下的证人:“杀了思春姑娘的两位贵客是谁,魏大人为何要为那两人而胁迫你顶罪?”

徐正英摇了摇头:“草民不知二人身份,不过在送二人入房之后,隐约听到他们提起一个袁侍郎,这袁侍郎似乎就是请他们到柳飘香来的人。且在杀了思春之后,他们最担忧的竟不是杀了人的事,而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他们曾出现于此。直到两日后,刑部才抓了草民下狱,再之后……就是胁迫之事。”

不待门外议论之声再起,韩昭面向人群的方向接着道:“十二月初一春闱试题由谢太傅亲手送到礼部后,礼部每日依照侍郎袁守正编制的轮值表,每晚三人,轮流看守锁着试题的阁楼。而十二月初十,轮值表上编的是袁侍郎、庚郎中和陆郎中。何以三人中的两人会偷偷摸摸的出现在柳飘香?那是袁侍郎安排,说是使开他们以便偷窥试题也好,不过更为可能的是袁侍郎与二人交易,请他们寻花问柳,就算出事了二人也可推脱自己不在场,而袁守正则可独吞试题。庚陆在柳飘香寻欢作乐的同一时间,袁守正拿着三把钥匙,打开了柜子上的锁,偷窥试卷。”

“荒谬!袁守正四品侍郎 ,为何要大费周章为区区一介春闱士子行龌龊之事?”

转过身来面对怒气冲冲的王征明,韩昭不慌不忙的道:“这就要从刑部魏尚书魏说起。魏尚书不仅在平康坊案和舞弊案中一直担任着穿针引线的角色,更是一早便给顾允在刑部里内定了比部员外郎的官职,所以顾允中举,不容有失。只是庚郎中和陆郎中在柳飘香出了意外,让魏尚书的计划节外生枝,不得不先为两位郎中遮掩罪行,以免袁侍郎当晚独守试题之事被发现。”

这时刘适“刚好”出列作证:十二月初某日,曾见顾允出入谢府。

谢遥又“恰逢”出列道:“家父对顾允为人一向有保留,是以顾允多次登门,皆只允许其母一支的亲族相见,自己都是避而不见的,此事谢府中人皆可作证。”

“顾允在太傅府中不受待见,长于洛阳的顾族公子在洛阳的人脉还是有的。在有心人眼中,顾允的身份可以牵制顾谢两族,况且比部审核三省六部以及天下各州帐目,在这节骨眼上安插自己人,有谁不想?”

顾允听着堂上堂下这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根本没有给他辩驳的机会,这时终于有了一丝空隙,扑通一声,跪地大喊:“大人冤枉!草民何德何能,和尚书大人攀上关系?”

韩昭冷冷扫了他一眼:“你和魏康多次出入望月楼,皆有人证。供词要本官为你念一次吗?”

说着还真的拿出一份供词来,正是望月楼的花魁琼玉所写。琼玉曾多次为刑部魏尚书和顾允演奏,还有一次有礼部袁侍郎在场。

顾允还在喊冤:“那也不能证明袁大人曾泄露试题给草民啊!”

韩昭却面朝王征明,一拜道:“王寺卿,下官以为,这试题泄露一案,涉及的应该不止刑部或魏尚书一人;故而下官请求大理寺立案,调查六部之中,还有谁内定官职、透露试题,视陛下公平选材之心如无物,妄图借机结党营私!”

“不必了!”王征明官场打滚数十年,哪里不明白她的用意,沉声道:“魏、袁、庚、陆营私舞弊,泄露试题予考生顾允,另外庚、陆二人涉平康坊杀人一案,所有人等……”深深吸了一口气,“即时下狱。”

皇帝赐韩宋二人官职之时,他已明白,皇帝是要给官官相护已久的官宦世家一个下马威;如今证据确凿,这毛头小子还要牵扯出更多的人来,而作为和魏康关系千丝万缕的人,他也干净不了——所以他能做的,只有弃车保帅。反正这些人,官位最高的也就是魏康,虽则他一直是自己的得力臂膀,可不论是魏族还是其他几族,世家最不决的就是自小培养为官的子弟。

他也知道,把这五人交了出去,皇帝那边有了个说法,不会也不能要求更多——这就是当今天下,天家和世家之间微妙的平衡。

韩昭前世为官七年,自是明白箇中道理,说出请求立案的话也不求真的彻查到底,只是为了迫王征明作出弃车保帅的选择。

见王征明已经决定结案,她便把袖中卷宗拿出,洋洋洒洒的写下结案之词,双手奉上:“此乃呈给陛下的本案卷宗,请大人细阅。”

王征明见她早有准备,又如何不知她已算好了一切,心下悻悻,只装模作样的看了一下便盖上了大理寺卿的印章,把卷宗交给了旁听的内侍。

最后一拍惊堂木:“退堂!”

兴和四年的春闱舞弊案至此落幕。舞弊案的始作俑者顾允被发配边疆,至于刑部尚书、礼部侍郎和两位郎中在大理寺的牢房也没吃什么苦,魏尚书和袁侍郎最后也只是流放了事,涉及人命的两位郎中则被处以死刑。

不过,这样的分别,也许也只是因为这几位官员在京中地位不同罢了。

舞弊案已了,吏部也终于为春闱进士分配了官职。状元郎贺安顶替了庚陆两位郎中伏法后升为郎中的崔员外郎,进入舞弊案之后乱成一团的礼部;榜眼郎也进入了工部,亦授员外郎一职。韩昭经皇帝亲点,舞弊案之后还升了一级,成了正六品大理寺丞。

原先的大理寺丞宋渝却是自己请旨,调到了皇帝登基后始创的集贤院为著作郎。著作郎官至从五品,算是升了官,集贤院却是编写史典的地方,和三法司之一的大理寺不可同日而语。

此时两人正坐在两人第一次见面去的小酒馆里喝着酒。韩昭望着窗外零落的行人,叹了一口气,正要开口,却被宋渝抢了先。

“愚兄从来不怕被人抢风头,子曜莫要介意。”他知道她在想什么,摇了摇头道:“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子曜想必也明白。”

“编修史典,远离时务,做那清贵衙门中人,真的是贤兄所愿?”她还是不解,前世他身为探花郎被选入户部,却因不愿作假帐而被掌控六部的各大世家忌惮,吏部考绩之时便寻了个由头把他调到了集贤院,直到后来她拜相之后才能把他调回三省六部中。这一世他已得皇帝亲封进入掌刑狱的大理寺,还是自请调到那清贵衙门去,真的只是为了一避风头?

宋渝微微一笑:“集贤院才刚建立,现在看来是修典编史的清贵衙门,可又有谁说得准,立于六部之外的集贤中人不会有论政之日?清贵衙门现下不被世家放在眼内,或许以后有其改变朝局之日。”

韩昭默然,她知道,他说的不假。只是有那么一丝不甘,她似乎改变了命运的轨迹,有些事情却还是向着和前世同一个方向的发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前世金榜题名后,楚桓对于宋渝的评价。这一世,却是由他亲口说了出来。

宋渝却是一脸轻松,干了杯中酒,拍了拍韩昭单薄的肩膀:“莫要担心愚兄,反而是子曜你……选择的是最难行的路,在这段时间,也要自己走了。”

放榜之日击鼓鸣冤,短短数日连拉四位侍郎、郎中下马,在洛阳百姓中已是声名大噪,还是这次春闱里唯一获天子亲封还升了官的寒门士子。盯着她的眼睛,又怎会比盯着宋渝的少?

她只得苦笑,也一口干了杯中酒,道:“算了,还是想想明日的琼林宴吧。”

琼林宴为新科进士而设,但也赐高官家眷列席。上一世,她便是在琼林宴上与谢怀远有过第一面之缘。这一次经历了舞弊案之后,她更担心的是如何面对他们这批进士的“老师”谢钧,和一众收了她两条人命、两个流放这样的“大礼”的世家大官们。

听到“琼林宴”三字,宋渝忽然一挑眉毛,饶有兴趣的道:“听说刚刚中正官又举荐了一批世家子弟入朝为官,誓要与我们平分秋色似的,他们明日应该也会赴宴。”

容色有些奇怪的看了她一眼,顿了顿方道:“当中就有谢怀远。”

韩昭一愣。 “派的是哪个部?还是京兆府?不可能直入三省吧?”

宋渝目中探究之色更甚,一字一顿的道:“听说是大理寺。”

集贤院是翰林院的前身,在唐朝刚刚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还没有把一甲进士派进翰林院的传统,翰林院(或者集贤院)也还未有草拟诏书的权力,纯粹就是修史的地方,是闲得不能再闲的衙门。不过众所周知,翰林院渐渐的变成了清贵论政之地,连皇帝也不用给面子,所以宋渝进入集贤院,当然是有伏笔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一鸣惊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